穿和服赏樱遇阻,武大禁忌还是社会心魔?
许多人嘲笑武大,认为它大惊小怪。然而我们要明白,不是武大制造了赏樱的禁忌,而是历史观与社会心态使然。在社会心态未有全然改观之前,武大可能是想不去扩大扰攘。
文 | 令狐卿
武大樱花天下有名,武大赏樱出现连带争议,也是屡见不鲜。
3月24日,武大教五教学楼旁,校方保安与两名赏樱花的青年发生冲突。次日凌晨,珞珈山派出所回复媒体称,冲突起因是其中一名青年穿着类似的和服所致。再后来,当事青年受访说是误会。
3月24日,校方保安与两名赏樱花的青年发生冲突 图片来源:上游新闻
这两名青年辩称自己穿的不是日本和服,而是唐装。事实上,日本和服的设计就借鉴了唐装吴服。学校保安出面拦截,据说是执行武大不成文的规定。据武汉大学校园110一名工作人员称,2002年,校方曾出台过规定:穿和服不能入校赏樱。
保安与青年的冲突过程,是被武大两名学生拍下的,他们气愤的是保安动用暴力,他俩也因此受到保安的诘问,需要叫老师来结尾。而这些视频流传到网上后,引起各种反响,主要的意见是讥讽武大的做法,同时也有“护校宝”出没,试图将争议引向“未预约所以被阻拦”。
从事实层面来说,两名青年受阻究竟是因为服装问题还是预约问题,确实重要,这关系到舆论走向是否得当。综合保安现场录音、派出所答复的说法以及目击者的证词,这场冲突因为着装问题引起的可能性更大,当事人也说自己提前做了入校预约。
武大樱花不同于一般公园的种植,它有历史渊源。日本侵略军1939年占领武汉期间,在武大设立司令部和医院,并引进种植了本土的樱花;当然在中日恢复邦交后,也有日本友人赠送的“友谊之花”。总之,数十年延续下来,武大成为全国闻名的赏樱踏春目的地。近年游客爆棚滋扰,武大出台了预约限流等措施,竭力维持赏樱秩序。
到武大赏樱成了校内外的共同爱好,也成了武大的招牌之一。现如今面对这样的冲突,需要我们再一次直面这个问题:不要说那是唐装,就是真的穿和服,到底能不能进武大赏樱?想必绝大多数人都有共识,穿什么服装赏樱都可以,不该上纲上线。
武大樱花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官微
但现实表明,共识也许是有的,可有时候分歧更尖锐。2009年3月22日,一对武汉母女穿和服在武大樱园拍照合影,先遭到一名武大学生的斥责,然后被十多名游客轰赶。理由就是,“虽然和服有美丽之处,但它毕竟是日本人特有的服饰,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有种异样的感觉。”
这就是问题所在。当大多数人抱着赏樱的单纯心态去武大时,也有一些人面对盛开的樱花温习历史,看到耻辱。和服或者类似和服的着装,是引起这部分人心理失衡的符号——即使我们赞成着装不该妨碍赏樱,但也明知和服是武大樱花下的特定符号,它有可能引发耻感与不安。
比起游客攀爬樱花树,与学生护校队发生口角,樱花下的和服禁忌无法靠明面上的限流措施调节或消除,甚至于,它都无法拿到台面上公开讨论。但欲言又止之外,我们又知道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言自明的礼仪,特定场合自我约束,特定情境尊重禁忌,对武大樱花理应有这样的觉悟。
所以,在武大赏樱风波中,讨论武大保安“守土有责”的暴力行为是一回事——它可能源于学校的规章,而规章是否合理、能否避免暴力,是可以讨论的,也应该被审视。但仅仅盯着武大并不是全部,要知道武大的所有防备,是对社会心态的预判和回应。
十年前发生的樱园和服风波,证明社会确实存在某种敏感心态,而且很容易被诱发出来,引起樱花树下的“寻衅滋事”。武大吸取以往的喧哗事例,不管有没有明文规章,对疑似和服符号做出阻拦,这并不是站在哪一方的问题,从杜绝问题产生的角度,其实是维护中间立场。
武大赏樱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官微
许多人嘲笑武大,认为它大惊小怪。然而我们要明白,不是武大制造了赏樱的禁忌,而是历史观与社会心态使然。在社会心态未有全然改观之前,武大可能是想不去扩大扰攘。显然,如果社会没有放下心魔,武大对日式樱花访客无论收紧还是宽松,都会卷入争端,左右不是人。
设想一下,如果武大保安在门口放行这两名青年,他们会不会在游览时遭遇其他游客的鄙视,进而重演十年前的事端?到那时,武大无法对方方面面都有交代。因此,武大承受了社会压力,武大对樱园的防守是对应于特定社会心态的投射。与其苛责武大,不如想到更多,反思更多。
总之,因为历史和花期,武大被迫站在前面,守候一处历史观的华中高地。美丽而无辜的樱花装点了这块高地,有人纯粹为了游园赏春而来,有人抱有复杂目的,要在禁忌之地无所禁忌。必要的禁忌,体现为必要的默契。对此,我们不该只是看武大的笑话,当理解此间微妙,逐步解开死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