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孩子身高?你需要知道生长曲线的这9个问题
孩子身高多少、体重多少,无疑是家长最关注的点。
随着孩子长大,家长会获得一堆数值,我们都建议用生长曲线这个工具把数据记录汇总。
数据有了,生长曲线也有了,但哪些看似“异常”的曲线其实是正常的?哪些情况才是需要注意的?
了解下面这些关于生长曲线的问题,相信你会有答案。
1. 为什么要记录生长曲线?
答:生长曲线是判断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工具。
对于个体来说,高矮胖瘦各有不同,每个孩子会呈现不同的生长模式,因此很难用一个特定的数值来评估孩子是否生长正常。
而“生长趋势”是最好的标准,借助生长曲线这个评估工具可以对“生长趋势”加以判断。
由此可见,生长曲线为医生判断孩子生长是否正常提供了重要依据。
结合生长曲线对生长模式的合理解读,不仅有利于发现问题,更有利于避免对生长正常的孩子进行不必要的医学检查及治疗。
2. 生长曲线里的百分数是什么意思?
答:在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的群体里,把身高、体重数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最小值到最大值分为100个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百分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确定百分位的数值(按顺序给编上号),即百分位数。
举个例子:
如果生长曲线超过97%,意味着孩子身高水平是同龄人群体里的前3%,身高很高;
如果处于50%,则意味着孩子身高水平处于中等;
低于3%百分数则意味孩子身高水平低于群体里97%的人,属于矮小症了。
3. 百分位数有什么用?
答:百分位数法是用于评价生长水平的方法之一,能得出儿童在同年龄、同性别人群中所处的位置,即该儿童生长的现实水平。
4. 百分位数越高越好吗?
答:不是的。
从群体角度看,不同的人会处在不同的百分位数上,所以并不存在一个特定的合适所有孩子的确切数值。
孩子的生长模式是如何?为什么这样生长?这些解读要建立在多个影响因素的背景之下(如遗传、病史等),单凭百分位的高低不足以论好坏。
5. 两次测量的百分位数变了,要紧吗?
答:可能要紧,也可能不要紧。
两次测量数值的水平波动只代表生长轨迹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正常的,也可能是不正常的。
比如:在2岁内,将近2/3正常儿童的身高百分位会出现跨越。有部分婴儿生长曲线会与1条、2条甚至3条主要百分位数线(例如第10、第25、第50、第75、第90百分位数线)相交[1],这些都可能是正常的,但都需要医生先评估再做结论。
但数值波动范围越大,提示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越大。
比如:对怀疑体格发育异常儿童,经动态监测后发现生长曲线向下偏离越过2条主要百分位数曲线(如:从>P25到<P10),那就需要接受医生进一步评估。
6. 建议多久测量一次?
答:我们提倡孩子出生后,定期记录孩子生长数据(身高、体重),推荐健康儿童[2]:
<6月龄:每月1次;
6-12月龄:每2月1次;
1-3岁:每3月1次;
3-6岁:每6月1次。
对于6月内母乳喂养的孩子,如果不知道孩子是否吃饱,也可以每半个月测量一下生长数据,这也符合中国营养学会2016版膳食指南中的推荐。
对于存在某些医学问题和(或)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危险因素的孩子,需要更加频繁的监测。
7. 怎样的生长曲线是正常的?
答:如某儿童定期测量值各点均在生长曲线上同一等级线,或在2条主百分位线内(P3、P10、P25、P50、P75、P90、P97)波动,说明该儿童生长曲线正常。
8. 发现生长曲线异常怎么办?
答:先检查自己测量是否有误,若准确测量记录后发现生长曲线依然有异常,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
9. 发现生长曲线异常,咨询医生前我要准备什么?
答:假如医生接到这样的咨询,会对孩子进行生长评估。
生长评估通常需要3个生长指标(体重、身长/高、头围)综合评价3个内容(生长水平、生长速度、体型)来进行分析。
所以家长要准备好孩子既往的生长数据,若平时有定期监测记录生长数据的习惯,此刻就派上了用场。
除了需要孩子的过往生长数据,医生还可能要了解孩子的出生情况、饮食情况、睡眠情况、运动情况、心理行为、情绪情况、患病情况、父母身高、体型以及幼年生长情况。因为遗传与环境会影响生长,而且是主要因素。
因此,咨询医生前家长尽量搜集上述信息,可以帮医生提供有效的诊断线索。
如何准确测量孩子身高?
想知道孩子长得好不好?会看这个很重要怎么知道孩子矮不矮?骨龄检查预测身高准确吗?孩子身高不理想要做检查吗?男孩经常勃起是性早熟吗?医学校对:林鸣医生责任编辑:何杏滢
和其它的软件最大不同是它配合有配合相应的年龄段所需要的育儿科普,包括身高相关的。
另外怡禾还定制了一款身高尺,可以配合生长曲线一起使用,再配合App里的身高相关科普,孩子的身高问题可以一站式解决了。
本文作者陈建军医生为怡禾深圳门诊的儿科医生,有相关儿科问题可通过下面公众号预约他的门诊,目前开设了生长发育专科门诊。
生长发育专科门诊简介
接诊门诊:深圳车公庙门诊部&深圳太古城门诊部
接诊年龄:0-12岁
接诊范围:身材矮小、低体重、超重/肥胖、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食物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