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保联播 | 中轴线修建步道,圆明园修复瓷器

砖砖 正阳书局The Gateway 2019-06-03

大家好,这期的文保联播又跟您见面了。我们这个新版块已经上新两期了。(上期请见:文保联播 | 海淀区发现古桥,老胡同整体提升)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也收到了不少留言。在这儿,我们一并对大家表示感谢。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版块,搭建共同讨论文保话题的平台。文保院落该如何保护?北京的历史文化要如何传承?您有任何想法都可以留言参与讨论。


正阳门至永定门将打通步行道


已经酝酿了十年之久的北京古都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经列入了北京市的重点工作,近期,市委书记蔡奇就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进行调研。

其中,中轴线的南段将成为风貌整治的重点,将打通正阳门到永定门3公里步行道



蔡奇要求,中轴线申遗名录文本和保护规划要按照保护所需和专家意见滚动完善,并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老城整体保护规划等衔接好,尽快形成中轴线的全面保护规划体系。尽快出台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和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滚动实施综合整治五年行动计划。

中轴线的风貌整治将以中轴线南段为重点,打通正阳门到永定门3公里步行道,打造中轴线南段文化探访路线。



其实这3公里中,正阳门至两广大街本身就是前门著名的步行街,而南纬路至永定门这一段,现在也已经是公园,是完整的步行道。因此目前还剩下珠市口到天桥这一段需要重新规划设计,形成封闭的步行通道。


其实,南中轴线3公里的这一段,并非是简单地整体变成一个步行街,而是要让其环境得到提升,更好的展示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和风貌。



圆明园启动文物修复计划


圆明园,曾被称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这座“万园之园”不仅有令人惊叹的雄伟建筑,还收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物。


1860年10月,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洗劫并付之一炬。在很多人眼里圆明园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圆明园地下还埋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遗址和文物。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推进,圆明园遗址内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瓷器、琉璃、石刻等,其中仅瓷器碎片就高达10万片。


圆明园收集的瓷器残片,目前部分文物正在修复过程中(图片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


近期,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将持续修复圆明园出土的文物。现有6件精品瓷器正在修复中,分别是1件青釉鼻烟壶、2件青花八宝万福如意瓷砖、1件康熙青花龙纹碗、1件康熙红釉碗以及1件青花缠枝莲纹瓷绣墩。这6件瓷器均破损缺失严重,其中鼻烟壶断裂有冲线;两件瓷砖断裂,釉面多处冲线;瓷碗严重破碎,已从280多块碎片中查找,并拼出大致结构;红釉碗破碎并有多处缺损;绣墩碎成130余块碎片并有多处残缺。


康熙红釉碗瓷片修复过程(图片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


接近修复完成的清康熙红釉碗(图片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


青花缠枝莲纹磁绣墩修复过程(图片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


即将修复完成的青花缠枝莲纹瓷绣墩(图片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


文物修复既要保持文物历史真实性,同时还要体现其美学价值,文物修复专家经过分拣、清理、粘接、补配、找平、做色、绘纹饰、上釉、做效果、拍照归档、形成工作日志及评审等步骤,将破碎的文物修复完好。


正在对文物进行修复的修复师(图片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


6件文物成品将在圆明园展出,同时进行3D扫描,并收入到圆明园线上数字博物馆,游客将来可在圆明园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观看。


北京名园文物展亮相首博


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首都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于5月18日在首博开幕。来自颐和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等11家市属公园的190件/套文物将“走出”公园,首次大规模面向公众集中展示。


工作人员在前期布展过程中(图片来源:新京报)


市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将分“平地山海,溯自辽金”、“坛庙相望,天人合一”、“三山五园,移天缩地”、“百年公园,旧貌新颜”四大板块,展出铜器、瓷器、玉器、漆器、书画、丝织品、珐琅制品等190件/套文物及50余件资料品,通过公园馆藏文物,讲述北京市属古典名园在北京800余年城市建置和变迁中的历史、文化、生态及社会价值,展现北京对于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200平方米的展馆内,包含了漏窗、植物点景、太湖石等古典园林要素在此集中呈现。此外,展品还包括长约3米、宽近1.5米的紫檀嵌珐琅云龙纹七屏式罗汉床等“重量级”文物。



市公园管理中心专项文展负责人、颐和园副园长秦雷介绍,此次展出的文物规格、级别、精彩度都很高,仅一级文物就有13件,且很多是第一次走出公园甚至是首次展出,保证它们的安全就尤为重要。


策展组自一开始就制定了保证文物安全的相关预案,对展厅的温度、湿度、灯光等都做了详尽考量。“同时由于是出园展出,我们为每件文物都量身定制了包装匣,让包装与展品严丝合缝,并提供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以保证文物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


来自颐和园的《缂丝无量寿尊佛像图轴》首次出园展出,策展方专门定制了大型玻璃展柜。(图片来源:新京报)


有关专家介绍,希望借此次展览加深公众对北京古典名园的认识,对北京园林在历史和传承发展中承载的不同功能和各个方面的价值有全方位的了解。


“上宅”筹建遗址公园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曾说,“西有周口店龙骨山,东有上宅,东西文化遥相辉映,珠联璧合,填补了北京史的空白。”


然而,北京人都知道周口店,却少有人知道“上宅”。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考古发现,几十年后在市民群体中出现了记忆断层。最新的消息显示,上宅文化遗址已正式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并筹建上宅考古遗址公园


上宅文化陈列馆。图片来源:新京报


1984年,北京市进行全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平谷组的考古队员在上宅村附近调查时,发现有砖厂在取土。遗址之上,陶片、石器俯拾皆是。于是,在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的支持下,考古队员制止了施工,进行了小规模的考古试掘,确定这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1985年至1988年,进行了连续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宅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图片来源:新京报)


上宅考古中,发现了可以翻土和盖屋的石铲和锄状石器,还有石磨盘与石磨棒,也有石斧、石凿、石片、镞等,更重要的是,还在磨盘和磨棒上发现了残留的淀粉粒,根据成分分析,其中既有栽培的粟和黍,也有采集的橡果。


上宅遗址中挖掘出大量陶器(图片来源:新京报)


目前,平谷区已于2019年1月31日将《上宅文化遗址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材料》上报北京市文物局。


同时,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平谷正在布局上宅“库、展、研、修”一体化,开始筹建上宅文化博物馆和上宅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区文化和旅游局已就《上宅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和《上宅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开展编制工作。


昌平发现傅作义指挥所遗址


长城抗战网创办人贾元良近日调查发现,昌平区兴寿镇肖村一座极为寻常的老房子,竟是1933年傅作义将军参与长城抗战的指挥所旧址,多位当地老人对这段历史有所耳闻。专家认为,这样的老建筑极具历史亲切感,望其得到妥善保护。


肖村距安定门约25公里,与小汤山相邻。《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记载,肖村元代已建村,称西柳,清代以姓氏改称肖家村,后演变为今称。


老房年久失修,内部破败不堪(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被发现的老房子坐北朝南,由青砖砌筑,房基处压着长约1.5米的条石,坡顶覆盖灰瓦,瓦间的荒草像是长期无人清理。老屋多处,呈现出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的景象,古朴的木质窗棂和门板尚存,但窗户纸多已残破。目前已无人居住。


据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傅作义将军》一书记载,在长城抗战中,傅作义将军为第七军团总指挥,指挥第五十九军、六十一军,负责察北方面的防务。1933年4月30日傅作义奉命率领部队开往昌平一带增防。全军于5月1日到达昌平。在一系列备战布防中,军团指挥所设于小汤山东北的肖村。长城抗战的最后一场恶战,自此拉开帷幕。


在老房门前,附近的老人讲述傅作义将军抗战时期的故事(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有关专家表示,像这样和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建筑物,能保存下来最好。因为真实的历史遗存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亲近感,对于抗战史研究来说,这比建一座新的博物馆更具价值。同时保护好这样的老建筑、挖掘其中的历史,也有利于村史文化建设。


老社区实现停车规范管理


据悉,建国门街道4月起开始试行《苏州、崇内片区停车管理办法》,片区内19条胡同的停车实现规范管理。


 走进苏州胡同,道路两侧随意停放的车辆已不见踪影,胡同道路也显得宽敞了很多,附近居民对改善后的接到状况十分满意。



据了解,4月1日起试行的停车管理办法详细规范了居民停车区域、停车收费标准及优惠停车收费标准等问题。规范化管理后,片区内大部分胡同将实现不停车,并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居民共享胡同停车治理成果。



为规范胡同停车,去年12月,建国门街道就组织苏州、崇内社区居民“三证合一”车主进行了车位分配集中摇号。随后,位于内蒙古大厦南侧、苏州胡同西口的两座立体停车楼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今年1月起,街道还对胡同内静态交通进行精细化提升,启用停车管理系统,在内蒙古大厦南北侧、北鲜鱼巷北口、苏州胡同东口、船板胡同东口和后沟胡同南口分别设置了五组停车杆,用于控制出入车流。



此外,在胡同内增设交通标识,规范施划停车位,移除部分占道设施,增设道闸,重设护栏等,鼓励更多居民在胡同外停车,逐步扩大“不停车胡同”范围。



为推进片区停车秩序管理,街道及社区工作人员便开始走访居民,听取居民意见,搜集数据,开展宣传动员工作。



街道成立由社区建设办公室、城市管理办公室、停车管理公司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工作组在社区现场办公,专门负责停车登记和答疑解惑,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报纸、《致居民的一封信》等途径加大宣传。


十三陵昭陵恢复接待游客


经过两年的闭园修缮,明十三陵昭陵已于近期开始恢复接待游客



明昭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修葺一新的昭陵,也将成为北京市民周末郊区旅游,感受历史文化的又一处旅游景点。接下来的一组照片,就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温馨提示


昭陵门票:  旺季30元/人;淡季20元/人


乘车路线:昌平线至南邵站下,转乘公交昌67路至昭陵站。


自驾路线:沿G6京藏高速公路到昌平西关环岛后,向北进入京银路,500米后红绿灯向右行驶进入昌赤路,沿途按路牌指示便可到达。


雍和宫大街将集中整治


继2018年9月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后,今年4月初,雍和宫大街改造二期工程开工,预计8月底完成。作为崇雍大街北段,雍和宫大街将呈现“慢街素院、儒风禅韵、贤居雅巷、文旅客厅”的风貌。


对危房拆除后,露出了后面木结构屋顶的建筑。(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城中轴线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街,交通、商业地位重要,老北京生活氛围浓郁。其中,东侧的叫崇雍大街(崇文门到雍和宫),一头连着天坛,一头连着地坛。

    

去年,东城区启动了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工程,定位为“文风京韵、大市银街”,将建设成为一条综合展现老北京胡同民俗、商业人文、古今辉映、中西交融的特色大街。


5月5日,正在进行改造工程的雍和宫大街南段,建筑工人师傅正在修缮老房子,让沿街建筑恢复旧时模样,再次呈现出“慢街素院”风貌。(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作为示范段,改造从北端的雍和宫大街开始,细分为“慢街素院、儒风禅韵、贤居雅巷、文旅客厅”四个区段。

    

今年4月,二期(南段)工程启动。实施范围为道路西侧由国子监街至北新桥路口,长度约650米;东侧由北新胡同至北新桥路口,长度约710米。内容包括建筑风貌提升,全段的景观、交通工程提升及持续性的公众参与工作。整治后将呈现“儒风禅韵、贤居雅巷、文旅客厅”风貌。


整治过后的雍和宫大街,整体面貌将大幅提升(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和只关注外立面的“一层皮”式整治不同,崇雍大街整治向道路两侧的临街院落延伸,以及对周边50米至80米范围内街区风貌整体把控。 


危房落架后,按传统建筑样式复建(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此外,二期建筑风貌与周边的街区、街道互相衔接呼应。其中,“儒风禅韵”段与国子监街相衔接,体现以明清特色为主的四合院建筑风格;北新胡同至方家胡同段定位为“贤居雅巷”,建筑风貌逐渐从古朴过渡到现代,穿插以市井风格的民国特色民居建筑;南段定位为“文旅客厅”,以商业建筑风貌为主,衔接簋街地区商业建筑风貌。

    

驻场设计师在和监理一起研究拆违后屋顶的防水怎么做(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二期工程还首次尝试“统规自建”模式,即改造方案由政府和设计单位做整体把控,由商户和居民自行实施。一些私房院也将在按规划部门要求完成审批后,将由房主出设计图、中规院负责审核、房主自行实施。

    

临街的危房翻建后砌什么样的墙,现场做了三种样板墙,供大家了解、选择。有淌白,也有磨砖对缝等。(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景观提升将致力于将雍和宫大街改造成为舒适、活力、文化的街道,营造步行体验良好、街道活动丰富、体现本土特色的城市街道公共空间。改造内容包括对现状存在的部分绿地、建筑占用街道空间阻碍通行的情况进行清除,更换现有陈旧的铺装,通过不同形式的铺装将街道空间划分为设施带、通行带、过渡带等。


以上就是本周《文保联播》的全部内容。希望热爱北京的您关注我们的后续报道,关注城市的文物保护进程。如果您对文保工作有什么想法,也欢迎您随时留言与大家共同交流。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内容来源于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新京报、北京东城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京志 | 香山饭店与中银总部,是贝聿铭先生留给北京的念想


京志 | 中轴线上不容忽视的存在,皇帝亲耕的先农坛


城事 | 北京“新地图”:东西城合并,中央政务区还远吗?


城事 | 从“亚洲雄风”到“文明论坛”,咱北京一直是国际之都


漫谈 | 花两毛钱逛的公园,就在咱北京


京志 | 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下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jingshimo

点击“阅读原文”进微店随便逛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