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万份数据带你看懂我们所经历的焦虑与关心

数据杂烩饭 数有范 2021-07-30


过去这段时间,大家都在经历着什么样的情绪?是担忧、关心还是责任?十七年前的SARS是否让我们有了更多应对的定力?


Dydata和你一起走入春天系列盘点第二篇,“抗击疫情,护航成长”社会认知调查问卷收集了10443份数据,其中有效问卷7044份,带你看懂我们所经历的焦虑、关心与责任,在这场疫情应对的战斗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这场疫情的“抗体”。


00后对疫情关注度最高


大约一个月之前,当我们所有人都在准备迎接新年的时候,一个消息让所有人改变了原本定好的计划,取消旅行,回家或亲友会面。


关于“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在社交网络流传,并在1月20日之后真正引起普遍关注。


1月20日武汉成立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第一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制定完成,北京,广东各地陆续开始出现新型肺炎的疑似病例。


而三天后,武汉市全市实行交通管制,春节上映的电影全数撤档,一次原本被认为只是小型的病毒传播事件逐渐演变成为需要全民参与的抗疫行动。各地政府和媒体也开始通过公开报道呼吁少出门,等待疫情稳定。


可以说,1月20日,是这次疫情的转折点。而不同群体在这个节点前后对于疫情的关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视。


相较于父辈们, 2000年之后出生的人对疫情关注度最高,他们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海外求学的留学生,是稚气未脱的高中少年。


虽然这些人普遍没有经历过2003年SARS事件,却早早地开始注意到这次疫情可能带来的影响,而这种关注度也体现在了他们更乐于在公共领域表达自己。


此前,一首名为《空城》的说唱歌曲感动了很多人,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时候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而它的创作者正是一名00后的高中生。


相较于孩子,成年人们的态度则相对平静。当时的一种观点认为,“SARS都经历过,这算什么”。疫情早期,或许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次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小于十七年前。


1月20日前后,对于疫情的关注度变化最大的是90后群体。也许对于他们来说,之前的精力都在计划着春节期间的各种聚餐和旅游。都被取消之后,就只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关注和分享疫情信息上了吧。


而性别上的差异同样值得关注。


相关研究表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女性情绪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感染且感染强度更强。在本次疫情当中也有所体现。


1月20日之前,疫情只引起小规模的讨论,男女的关注度无差异。而1月20日之后,女性的关注度则显著高于男性。


 80后焦虑感最强烈

这样一个事情发生,吸引了全国的关注,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焦虑。难以出门和大量的媒体报道可能引起更多人的焦虑感, 这可能表现在不停的洗手或对家里进行消毒,而最为普遍的可能就是不停地刷与疫情相关的新闻。


不同群体的焦虑感又有很大的不同。


性别方面,女性的焦虑感显著高于男性。而上文提到,女性对于疫情的关注度也高于男性,那么关注度和焦虑是否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呢?


通过不同年龄的焦虑感程度的不同,可以发现,1月20日前后关注度的变化可能与焦虑感有关。



总体来看,对于疫情的关注度在1月20日前后变化越大,焦虑感越强烈。


对80后群体而言,他们大多需要考虑到老人和孩子的安全,同时还承受着疫情可能给自己工作带来的不确定性,是焦虑感最强的群体。


唯一不同的是90年代出生的群体,他们对于疫情的关注度变化最为剧烈,焦虑感却并不那么突出。同时,他们对于疫情持续时间的估计也是最乐观的。


不过,适度的焦虑可能并不是坏事。焦虑的目的在于迫使人们迅速的调动资源,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对于疫情的关注和对于个人卫生的重视在控制疫情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更多你我他记录爱与责任

相比17年前,今天的我们虽然被迫待在家中,人们还是可以通过网络分享着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在一行行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大家对于此次疫情的个人责任感,还有对于家人亲友的挂念与担忧。


从这些文章的关键词中可以发现,大家对于防疫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其中“武汉”、“湖北”、“口罩”是人们最常提及的词。


同时家人朋友是最常提及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家人的称呼,例如爸妈、母亲、家里、妈妈、朋友等,这些被提到的群体可能来自于网络上的求助信息,亦有可能来自于对自己亲友的挂念和记录。


曾经有报道提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群像,人们最害怕什么,其中害怕传染给家人成为所有人最担心的问题。

一个月很短,将要开工之时,还有人觉得放假没够,剧没刷完。


但一个月也很长,有的人失去了亲人朋友,有的人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生活彻底改变了。


我们都在期待着疫情过去的那天,而多地0新增确诊或者确诊人数清零的新闻也在不断被报道。


如果说这场疫情更像是一根“疫苗”,训练着我们面对“病毒”的免疫力,也训练着我们的责任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升体现在每个人身上,需要我们更多的勇气和决心。


找本文相关数据,点击图片进入


参考资料:

宋之杰, 石蕊, 王昕, et al. 突发公共事件情绪感染量表编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


 数据杂烩饭编辑部


  编辑 | 三只猴

  设计 | 按住拉

版面 | 苍耳

责编 | 知了


近期热词


妇女  医疗剧 假期游戏 游戏 野味

春招 宅家办公 气溶胶 情绪 医护人员

疫情数据  情人节 在家锻炼  粪口传播

返工  口罩  WHO 疫情解读  传染

科比  春节压力     职场青年  国家预警

24h便利店  寒假作业 性别不公    白领



好看的你,我看好你哦!请点击“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