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3岁的员额法官何洋辞职了

换个赛道 律媒智库 2023-08-25

可以说再见了,虽有不舍,但人生就是不断地挑战并超越,向着未来出发!

2023年2月13日20时47分,何洋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行文字官宣辞职的消息。

何洋,1990年出生在安徽六安,浙江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此前是江苏一家基层法院的员额法官。2020年9月入额以来,他参与办理过1300余件案件。撰写的案例收录于《中国法院2020年度案例》,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CFX09),在《人民法院报》发表文章两篇。

这样一位青年才俊,入额三年不到为何选择辞职呢?

今日转载他的感悟《再见,何法官!祝你好运!》。





再见,何法官!祝你好运!

何洋

到了说再见的时候,总得留下点什么。

2022年2月8日,我正式向组织递交了辞职报告,申请辞去公职,放弃了一直引以为傲的法官身份。




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可以说再见了。很多人不解,在疫情余威未散、市场经济环境不明朗的时候,为什么要放弃体面的公务员身份,更何况是工资待遇更高的员额法官?

常有人劝导,律师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司法考试年年放水,律师人数大幅攀升,性价比远不如从前。

辞职的决定并非易事,从萌芽到坚定,也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对自己的审视。毕竟,踏出这一步,再见即是永别。

法官本应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职业,她不仅可以给你一份稳定而又体面的收入,也能让你活出自我,更蕴含了信仰和荣耀。

即便离开了,内心深处仍有不舍。

然而,在现有的体制下,她所承载的使命和追求似乎也没有太多的空间去践行,更多的是办案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

如果只把法官当做一份谋生的职业,辞职就没那么难以理解了。虽然放弃了稳定的收入和所谓的地位,但法官的入职门槛和审判经验决定了,如果将同样的精力投入到新的赛道,大概率会获得比体制内更多的回报。

唯一令人犹豫的,仅仅是这个概率究竟有多少、这个回报有多大、这个周期有多长。

换句话说,是否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但即便以最谨慎的态度去评估,辞职的风险也是可控的。

疫情叠加禁业期,收入虽没有保障,却也不至于影响到家庭基本生活,况且这段时间亦是积累和沉淀。

长期收益虽然存在一定的或然性,但与痴人说梦也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相反,在当前环境下,法官的风险反而不是谨慎就能够避免的,尤其在案件量高位运行的时候,更会有心无力。

毫不夸张地说,终身责任制是高悬于法官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此,法官转身律师,放弃的也仅仅是那虚无缥缈的信仰和面子而已。换来的,是心灵的自由和拼搏的人生,以及那充满想象力的未来。

虽不再是法官,但依然在法治道路上砥砺前行。

褪去法袍、放下法槌之后,终于不用再殚心竭虑地去捍卫公平正义、去平衡原被告双方的利益。只需要帮助一方当事人去战斗,岂不乐哉。

最后,我想说,法官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特殊的职业,特殊到待你离开的时候,曾经的战友都无法说出那句“常回来看看”,除非你不是律师,否则终身不得踏入。但有些人、有些事,注定会根植于内心深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就让不舍和留恋、憧憬和向往,统统化作为前进的动力,向着未来,出发!



再见,何法官!祝福,何洋!祝福,每一位逐梦人!


【相关报道】

40岁辞职当律师,嫌晚吗?30岁女法官辞职!一年后,她后悔吗?38岁这一年,公职律师宋皓宇辞职了!高院辞职!美女赵宸:我的这三年2020年冬天,我辞职了!子非鱼:是的,我辞职了法官辞职注意了!《公务员法》的“从业限制”也要遵守
辞职法官超半数去了律所 | 《法官离职问题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