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创新大赛系列谈:什么是好的教学创新?

张晓军 西浦ILEAD
2024-09-27

上期分享了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的办赛理念,今天主要和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好的教学创新的话题。

 

什么是好的教学创新,应该讲是举办教学创新大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核心问题,也是决定一个比赛水平的关键问题。

 

我心目中的好的教学创新,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标准。在详细论述这三条标准之前,我觉得首先有必要讨论一下,为什么要做教学创新,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创新的评判标准。


为什么要做教学创新?


普通的一线教师,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做教学创新?我觉得有三股力量不容忽视。

 


现在学生毕业后工作中的能力需求


毫无疑问,我们今天课堂上支持学生的学习,都是为了帮助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具备胜任这个岗位的能力。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很多行业和岗位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牛津大学的研究者预测,未来十年内,65%的现有工作岗位将会消失,实际上现在70%以上的会计师工作都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也就是说,现在的大学生,在他们毕业五年之内,其工作场景和能力需求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那么,作为大学老师,如何才能支持自己的学生在未来具备应对工作场景和能力需求变化的能力?这应该成为老师做教学创新的源动力。

 


互联网对于老师和大学知识垄断地位的冲击


新冠疫情之前,MOOC课程建设已经成为教育部的重要工作,教育部也做出规划要在几年之内建设两万门精品慕课。世界知名大学实际上已经开发和共享了很多优秀高质量的在线课程,可以说,凡是我们大学里教授的课程,可能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优质的在线课程。

 

当然,疫情出现后,线上课程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在线学习资源。据统计,疫情期间一个学期,在我国产生了近1400万门在线课程资源。可以想象,假如我是一所普通大学里的一位普通的老师,我的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在网络上找到我所教授课程的在线课程,这些课程很有可能是这个领域最知名的教授开设的,还有不同语言的版本,当我站到教室的讲台上,如何才能吸引学生专门来到教室来上我的线下课程呢?我的线下课程如何才能区别于这些线上课程呢?更进一步,我如何才能利用这些线上资源优化我的线下课程呢?这些问题也应该成为老师做教学创新的源动力。

 


如何才能给背景越来越复杂多元的学生群体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随着大学毕业生终身学习的需求日益强烈,大学可能很难再仅仅给18到22岁的学生提供学习支持,而是对录取的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服务。试想一下,当老师们的课堂上有从18岁到60岁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设计教学?这也应该成为老师做教学创新的源动力。

 

把上面的三点总结一下,就是:面向未来才是好的教学创新。这里的面向未来,最重要的是面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和学习需求,以及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

 

教学创新的三个基本标准


具体地讲,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有三个基本标准。



瞄准高阶的目标


这个是最根本的标准,一个教学创新的价值大不大,首先要看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则不管老师花了多少精力用了什么花哨的技术,都不会是好的教学创新。好的教学创新,一定要瞄准高阶的学习目标,例如这几年大家讲了很多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素养以及跨文化沟通合作能力等等。其实这些能力并不是新鲜事物,我们教育系统中已经喊了很多年,只是从来没有老师真正把这些目标落实到自己的课程中。

 

一线老师把高阶目标作为自己课程的目标,需要勇气,因为这有不小的难度。难点之一在于,现在国家倡导至少几十种高阶的能力和素养,而一门课程只有三四个月,可能只能较好地支撑一两个高阶目标,那到底应该选什么能力和素养作为一门课程的目标呢?这需要充分的论证,好的教学创新,应该有好的论证。

 

难点之二,就是对于能力和素养的分解,这是绝大多数老师忽视的地方。我见过很多老师一开始介绍自己的课程时气场很大,说我的课程培养这样那样的能力和素养,但当我继续追问有什么活动支撑学生这些方面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有变化时,很多老师就答不上来了。

 

这个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很多老师的高阶目标太宏大,不具体,因此往往老师自己都抓不住其核心。例如,很多老师都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自己课程的核心目标,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看来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果一门课程的目标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老师是很难有效支持学生的。

 

老师们还需要做的,就是把解决问题能力这个目标进一步分解和具体化。例如可以分解为提出和识别问题的能力,根据问题搜索和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与别人合作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评估问题解决方案的好坏优劣的能力等等。如果老师们能把解决问题的能力细化为这些具体的能力,则可以更轻松地给学生提供支持。

 

总结一下,课程瞄准高阶目标,老师不仅要把高阶的能力和素养列为课程的目标,还需要有清晰的思路,为什么这些能力是自己课程的目标,以及把抽象的能力和目标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能力和素养。



对高阶目标的达成度有清晰的衡量


设定好了高阶目标,接下来就要在一门课实施的过程中,以及课程结束后的考核和学业测评环节,把这些高阶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考核来衡量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其高阶目标的达成情况。

 

这是这几年流行的OBE结果导向的教育的一个核心观点:设置了什么目标,就要在考核中考核什么目标。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为什么?因为OBE是在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我们现在相对比较在行的是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所以在以知识导向的教育中,OBE体系不难实施。但是在能力导向的教育中,OBE很难,难就难在很多能力和素养,我们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办法去相对准确地衡量。

 

例如,我们把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门课的目标时,老师如何才能衡量学生通过几个月的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改进水平呢?目前我还没有见到有什么好的办法。


当然,难衡量的高阶目标真是太多了,例如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目标怎么衡量呢?可以说很难衡量。这也给当下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崭新的话题,谁能开发出一套衡量高阶目标的办法,一定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创新。



有系统的学习活动和流程设计支撑高阶目标的达成


最后一条标准是,是否有设计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和流程,来支撑高阶目标的达成。我们在一门课程中设计了高阶目标,这些目标并不能自动达成,而是通过学生参与特定的学习活动后形成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高阶能力呢?


例如,学生参与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提升?听老师在课堂讲课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能力和素养,要靠什么活动来支撑?现在还没有一个可以广泛复制的做法,因此,好的教学创新,需要在这里说清楚提升学生高阶能力的有效学习活动和流程是什么。

 

学习活动的创新,是我这些年看到的最多的创新领域,大多数的教学创新,其主要贡献就是设计了一些新颖的学生学习活动,例如2019年西浦大赛中出现的研究性学习系列活动(识别问题、检索信息、解决问题),把竞赛的流程引入课程当中等等。

 

简单一句话,我心目中好的教学创新,是有高阶的学习目标,有丰富的学习活动来支撑高阶的学习目标,且通过测评学生的高阶目标有效达成了的创新。



>>了解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查看第六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细则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参赛选手报名指南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调研员申请指南


 

张晓军 副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院长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负责人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可持续发展联盟秘书长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席会员(Principal Fellow)


 


西浦ILEAD作为集学位项目提供、学生学习研究与支持、教育从业者专业能力和领导力研修、教育创新全球社群运作与未来学校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旨在支持学习者与教育者终身学习、支持教育机构发展组织学习能力。

在CCtalk搜索“西浦ILEAD”免费观看《联盟好课 周四开讲》优秀教学创新案例在线分享,每周四晚八点持续更新中。

▼戳阅读原文,了解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浦ILEA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