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由心生,礼形于外 ——有教养儿童的审美习惯养成叙事

2016-12-13 祝禧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美由心生,礼形于外

——有教养儿童的审美习惯养成叙事

作者|祝禧|江苏海门东洲小学校长

 

        我们每天出门前,习惯于站在衣橱大镜子前照一照,自己今天穿的衣服是否搭配恰当,穿着得体,有老师的气质。这样做,不只是让自己让别人赏心悦目,更是一种礼节,是一种修养,是对别人的尊重。但是我们往往慨叹不怎么会搭配,无论是色彩还是款式,于是我们常常说,我们不缺衣服,但是我们缺少审美。因为小时候没有受过审美教育。我们迫切希望能提高生活品质,即使穿旧衣,也依然很美。所以,生活离不开审美


        一、

        审美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方式


        审美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是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一种有情趣的生活,一种最佳的生命状态。同样,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烦恼痛苦忧愁时,聆听天籁般的歌声,我们的内心会变得很宁静,很舒服,这就是美感。


        如今,时代在改变,世界在改变,社会也在改变,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现代性的问题,教育依然面临工具性功利化的选择。不需要审美,不需要优雅,更不需要青春靓丽,生活缺少悠然韵律,似乎那只是未来要做的事情。一个缺少美的浸润的心灵,一定就是马尔库赛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回到儿童,回到儿童的教育,在儿童的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浸润、滋养,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外化为学生的行为,“美由心生,礼形于外”,懂得审美,是一个有修养的人的表现,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发展了,社会就会发展。新教育倡导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缺失审美的生活,一定是不完整的。我们要培养儿童成为有修养的人,我们就要教会儿童审美,养成审美习惯。

 

        二、

        审美习惯的培养是一段段“美的历程”


        审美习惯的养成不是空洞的说教与机械的训练,它是落地的,是活泼的,是有生命力的。审美是需要每一个孩子去经历的一段段旅程。春天到了,万象更新,我们结合季节,开展“走在春天的大地上——审美文化主题月”活动。从4月1日至4月30日。这一个月孩子们会做哪些事情呢?一年级,走在春天的大地上,通过观察去发现美。二年级,趣味绘本美美读,通过阅读去感受美。三年级名曲名画用赏,通过“双百”课程去欣赏美;四年级,文学意象细细品,通过想象去体验美;五年级,电影作品大家谈,通过交流去鉴赏美;六年级,服装设计我来秀,通过设计去创造美。活动是根据年级安排的,铺设了一条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到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美的历程”。

  

        美的幼芽是如何萌发的?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审美习惯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解放。因为,迟钝的感官是感觉不到所要到达的地方的。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眼光。解放儿童学习的空间,走到室外,用眼睛看世界,看小草探出头来的模样,看小花舒展身姿的娇羞,看紫藤园里幼芽的勃勃萌发,看香樟道上叶的飘落与更新……走到室外听世界,听风儿的细语,鸟儿的歌唱,如果用心灵的耳朵去听,还能听到东西半球的水苏醒过来的声音,风吹开花朵时的声音。如果无意擦亮儿童心中的第三只眼睛,也许一切都习以为常地发生着,水就是水,树就是树。当一年级的孩子们俯下身子亲近大地去看去听,当用自己的小手播下种子时,水变了样,树变了样,连泥土都变了样。美在校园,在大自然的任何一个地方。儿童是自然之子,走在夏天的大地上,走在秋天的大地上,走在冬天的大地上,大地妈妈的姿态一定也是多样的。擦亮儿童的第三只眼睛,再去看看自然的变化,这是养成审美习惯的开端。

   

        在我们看来,“每月一事”是会变化的,会变成“每日一事”,变成日日的行动。二年级的学生从喜欢的绘本中感受美。在日常的班级午读时间,每天有十分钟,手捧图画书,听老师、同伴或者自己阅读,图画书是由故事和图画、色彩组成的。儿童是生活在故事中的,我们期待儿童拥有的真善美,不是通过说教、训诫硬生生地传递,而是通过图画书故事传递。每天只需十分钟,大人孩子一起阅读。《大卫不可以》《大脚丫跳芭蕾》《种树的男人》《长大做个好爷爷》绘本用简单的语言传达深刻,用独特的画面传递意蕴,每日一事的长期传递,学生感受到的不只是语言,还有生活,不止故事,还有人生价值。美由心生,前提是,让儿童的心里装着美。

   

        我们对于什么是习惯,在传统上已经有许多认识了,我们会对传统做出许多解释。而习惯是可以发展的。三年级学生在学习百首名曲、百幅名画的“双百”课程。这时,每月一事又发展成“每周一事”。因为,每周有两节音乐课和两节美术课,每课有五分钟的名曲欣赏、名画欣赏。让艺术的灵性变成孩子们由内而外的气质。儿童从小懂得欣赏高雅艺术,有音乐的耳朵,美术的眼睛,而且,他们从小就懂得,坐在大剧院里听音乐会,男孩子要穿正装,女孩子要穿裙子,懂得在经典艺术面前的礼仪规范,怀虔敬之心,不大声喧哗,不来回走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么,他就是有修养的人。

   

        当下的时代往往带给我们成人许多困境,我们往往会从传统文化中,从古人身上寻找智慧,获得美好的人性。席勒说,整体和谐的人格是人性的标志。我们的学校教育使得儿童的各种精神力均衡地混合在一起,不是培养由感觉支配原则的野人,也不是培养原则摧毁感觉的“蛮人”,而是造就幸福完整的人。四年级的学生去擦亮“两千年的眼睛”。这“两千年的眼睛”就是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哲人吟过咏过诵过叹过的山水日月梅兰竹菊的诗词文曲,用民族的意象思维和方式,在意与象的阅读、把握与玩味中,认识一个世界,一种情感,一种生活方式。经历视觉和心灵上的一次次美的相遇。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诗词曲赋的声响回荡在校园里,体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美,获得智慧启迪,这也是一种哲学启蒙。

   

        现代儿童,接触更多的是现代艺术。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艺术也在发生改变。电影中奇观性视觉的兴盛,忽视了思想、人物、情节、对白等文学性因素,成为电影艺术面临的困境。看电影如果只触及眼球不触及心灵,会降低整个接受过程的审美意蕴,使得电影欣赏蜕变成休闲娱乐。所以电影课程只是让儿童看电影是不够的,儿童的眼睛和心灵有没有一点点的醒来,融入自我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对不合格电影进行批判,提升审美鉴赏力。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场的演讲,开展一场场的辩论,这是更高级别的审美鉴赏。比如,五年级举行的亲子电影沙龙。从电影《黑马奥斯温》谈起,父母亲和孩子一起谈电影谈教育谈人生。所以,到了高年级,审美是目的,也是手段,在促进亲子沟通,培养交往理性,建构公共领域,培养公民社会意义上也发挥着作用。

   

        每月一事审美主题教育,既要有美的意识和追求,也要有美的涵育与修炼,培养审美能力。美必须以人性的存在为前提。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习惯,是希望他们是主体,是习惯的主人。审美习惯的核心是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的。尊重儿童的天性,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双脚、眼睛、耳朵和嘴巴。六年级的学生在这一次主题月中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之美。他们选择从衣服的审美入手。他们要设计中国最美校服。


        何尝不是呢!美在生活,不能苟且。我们需要一种洋溢着审美品质的新生活。衣食住行都要有追求,不是追求外在的形象和形式,而是关注事物本身的文化涵养与气质,播下一颗颗知美,达美的种子。美由心生,礼形于外。这就是我们培养审美习惯的认识和行动。

   

        新教育每月一事共12个主题,我们做任何一个每月一事,都是这样用主题的方式统领的,常常和学科活动联系在一起,和综合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和新教育的晨诵午读联系在一起,和新教育的卓越课程联系在一起,协调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统合各种资源的相似块,从提升生活品质、涵养人性的角度建构课程。


        “每月一事”已经做了很多年了。一个人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巩固习惯就需要三个月以上的时间。这样的一种理念让“每月一事”更加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休谟说,习惯是人生最伟大的力量。为了让这个力量不断得到提升和强化,我们需要不断巩固、积淀和反复涵养。于是,每月一事将变成我们坚持不懈的日日行动、月月行动。


        (文章来源:新教育研究院《教育 读写生活》杂志2016年第五期。作者单位:海门东洲小学。转载刊发此文须经作者同意。)

 

欢迎订阅《教育*读写生活》——

   [一键通]借您一双做好教育的慧眼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实验]

       

        与美好相约同行

        核心素养形成的行动路径——习惯养成

        如何切实推进每月一事?

        新教育|艺术教育如何成人之美

       培养幸福完整的人

        在舞蹈中认识真善美

        教育之美:求真求善求美

        真善美——教育离不开的常识

        用生命叙事——新教育故事汇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我是一个行动着的理想主义者

        新教育实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如何让诗歌擦亮每个日子

        借您一双做好教育的慧眼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风起云涌新教育

       如何开展区域新教育实验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