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劳动即教育,劳动的缺失即教育的缺失。
劳动不仅是一种习惯,也蕴含了一种精神。劳动既是创造世界的,也是创造人的。在新时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一点儿也不逊色。劳动是创造我们美丽人生的!
人在当今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是不能生存的,所有的知识都是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一切。但是我们往往就会在知识的这个方面考虑得比较多,而忘记了劳动还包含体力劳动。
劳动本身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离不开劳动。但是我们不能仅停留于生存层面,劳动还能创造许多精神财富。在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是基础,“五育”之间相互依存、互相融合。
“五育”绝对不是简单的“1+1”,培养人是集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过程。
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为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劳动,用更多的词汇描述它,可以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这几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
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比如杜威和陶行知所主张的烹饪、缝纫、家用电器维修、农作物种植与培管、小制作、小发明等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学生的生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日新之谓盛德。——《易传·系辞上》。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新教育究竟是什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用绘本告诉孩子劳动的意义》《日本、 德国、美国、芬兰的劳动课程设计》)
劳动教育,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于漪,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语文特级教师,获党中央、国务院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入选“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
——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教育部早前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已经规定:2020年之前,中小学要推动建立课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并且,劳动评价将记入学生档案,作为升学评优参考依据。特级教师凌宗伟对此颇为赞同,他认为:劳动教育在今天已成为最受忽视的教育,这个现象必须要反思。在中小学恢复劳动教育,首先还是要让青少年懂得,幸福生活建基于辛勤劳动之上。劳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知识,几乎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最主要手段,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但在今天劳动教育已成为最受忽视的教育,据调查,72%的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可见,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当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学生就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教育的多元性和可塑性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千人一面的庸俗化、机械化教育,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窄。学校一面在鄙夷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一面却又不得不默默承受其带来的苦果。劳动即教育,劳动的缺失即教育的缺失。教师凌宗伟回忆他的学生,因为对劳动的不同观念导致后面的人生处境也截然不同。“我曾有两个学生,他们来自相同的初中,家长也在镇上同一个机关工作,但两家的家庭教育似乎差别很大。同样是做楼梯卫生,其中一个学生是先用湿拖把将楼梯拖干净,再用干拖把抹一遍。而另一个学生拖地时有气无力,只把明显脏的地方拖一遍。我问他为什么不把每一块地砖都擦一遍,他满不在乎地说,这样就可以了。我仔细留意了这两个学生,发现他们做每一件事情的态度都和拖地一样。认真拖地的那个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人缘好,后来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参加工作以后也很受单位好评。另一个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沟通能力较差,处事马虎,参加高考时因疏忽漏填答题卡,与向往的大学失之交臂。”
有数据表明,64.7%的中小学生认为所谓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春游、秋游和参观;70%的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要更新观念。
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为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劳动,用更多的词汇描述它,可以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这几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在身、心、灵三个维度上以“劳动”为施力点,并确立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小学恢复劳动教育,首先还是要让青少年懂得,幸福生活建基于辛勤劳动之上。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比如杜威和陶行知所主张的烹饪、缝纫、家用电器维修、农作物种植与培管、小制作、小发明等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学生的生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
在这种良性的激发下,学校朝着“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美好方向发展。我们已经熟知,很多国家的国民教育注重实践能力,一个人修身立德所需要的一切,已经从学校里展开了训练,国民素养由此萌芽。古人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士大夫讲的话,劳动的价值是知识分子做的代言。劳动并非一味地艰辛,它是人与世界的充分接触,我们不能把世界只装在脑袋上,也要装在身体里,由此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的劳动课,不仅要致力于观念培育,而且重在教人们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培育一种现代“新生活”方式,推向社会。如何使我们不失去给自己持续创造好生活的能力?我想,学校教育可以为师生们创造一个热爱劳动的氛围。
1)要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落实相关课程,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2)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如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教育活动中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3)要开展校内劳动,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且要组织校外劳动、鼓励家务劳动。4)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小学、初中应开设劳动与技术课,普通高中应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按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苗圃种植”、“微农场”、“责任田”等多样化的方式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劳动。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学会自己整理床铺、书包、书桌,或与家长共同引导学生洗碗、洗衣、扫地等家务劳动。各类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活动中心等在手工技艺体验、工农业劳动实践、社区服务实践等方面,要为中小学生开设劳动教育的内容;同时要求各地普遍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此作为学生校外劳动、校外服务的重要环节和路径。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