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李迅:“双减”背景下校长应有新的特质——校长的新“三公”形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课程评论 Author 李迅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双减”背景下校长应有新的特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曾将从西柏坡前往北平比作是“进京赶考”,提醒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如今,总书记用“新的赶考之路”来比喻下一个百年征程,是立足新的起点,鞭策全党同志不忘初心,迎难而上,接受新考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教育强国。
今天,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未来的研究,对未来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从智人谈到神人;《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讲述未来会给全社会和每个人带来更加不可思议的教育机会;《校长创新领导力:引领学校走向卓越》就教育领导提出十项职业标准。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的“双减”时代正式拉开。校长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引领地位,校长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那么,在“双减”背景下,校长应具备哪些特质,就特别值得深思。
01
校长的传统“三公”形象
二十二年前,历史刚刚迈入21世纪。当时,我是福州第一中学的校长。那时候的我认为,作为校长应有“三公”形象,即包公、济公与洪七公。
包公,即包拯,象征廉洁公正,刚毅决断,不附权贵。二十多年前国家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各个方面进入攻坚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提出校长要保持一颗公正的心,以此对待老师,对待学生,对待工作。
济公有扶危济困、除恶扬善的仁人之心。2000年,中国的贫困人口达九千多万人,偏远地区办学条件艰难,很多学生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不少教师生活也捉襟见肘。作为校长,要像济公那样,有扶危济困之心,帮助师生摆脱生活学习后顾之忧。此外,济公还是一位禅师,以“棒喝”教施使人觉悟,校长也当保持举世之清醒,能在关键时、关键处震醒自心,拂亮他人。
洪七公是金庸笔下武功高强的丐帮帮主,正义机智。在那个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需要校长们四处奔波,想尽办法,为教育化缘,为学校化缘。在艰难的岁月里,许多校长们为了教育之发展、国家之强盛、人民之安乐、学生之发展而奔走。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设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与此同时,网上还传着这样一则消息,称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在“缩短学制、中考分特色考试、普通高中实施义务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有些学者信以为真。我与他们交流时提到,在这些消息中,至少有一点假得明显,那就是缩短学制。因为学制是国家制定的学校制度,这是立法的!学制的改革并非轻而易举,而是需要多方论证、系统考察,并通过立法等诸多程序方可确立。可见,当今资讯泛滥的年代,辨别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如今我们仍在沿用的基础教育633学制(小学6年,初高中分别3年)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时间回到1922年,当时的中国时局动荡,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根据世界经济千年史的统计资料,20世纪初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GDP总量的8.9%,人均GDP仅为同时期欧洲的1/8。1912—1919年,民族经济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新兴民族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学制改革有了现实基础。
1919—1921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受邀来华讲学,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对学制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原有的模仿日本的壬子癸丑学制已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学制改革成为当时教育界的重要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第八届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全体大会在济南召开,会上知识分子们为学制改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当时,浙江省与会代表许倬云,在会议开始不久后突然捷步登台,开口便骂:“……学制会议是一班什么东西?配定新学制?……”接着,他又开始骂起了与会的时任教育总长汤尔和与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北京代表胡适一看情势不妙,急忙上台出面调停,在台上发表演讲,陈表利弊,指出要给中华民国制订一个适宜的学制。会后,各地教育界也纷纷讨论新学制,教育改革一时成为举国上下的热点话题。
迫于形势,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学制会议”,推举蔡元培为主席,并通过了七项学制方案。这次济南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通过的“新学制”(1922年是壬戌年,故史称“壬戌学制”)改革方案,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当时,胡适掩抑不住内心的兴奋,在日记中记道:“除小更动外,全是济南大会的。这一次我们把学制案告一结束,总算一件快意的事。”有时知识分子之间的争论是很正常也很有必要的,有争论才能出真理,“没共识才是最大的共识”。
新学制的指导思想有七条: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其思想性、指导性时至今日对我们教育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给我们以启迪。
新教育实验的校长角色——行走大地的思想者
今天的校长究竟缺了什么?
02
校长应有新的“三公”特质
从21世纪初到今天,20年过去了。2020年,在全球疫情肆虐和正经历的百年变局中,中国逆风而上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全年GDP达101.6万亿元,是2000年的10.1倍,排名世界第二;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相比于2000年增长超10倍,镌刻下中国经济里程碑式的伟大飞跃。
世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和挑战并存,未来科学技术对教育将产生深刻影响,人工智能也将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未来学校的形态、内涵、机制等等,这些都值得校长们思考。
由此,我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校长应具备新的“三公”特质,这“三公”就是林公、陶公和周公。
1.林公
林公,即林则徐,福建县侯官人(今福建福州)。习近平同志在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时提道:“当我们来到林文忠祠,它正眉飞色舞地向我们讲起,林公则徐气壮山河的壮举……”林公的壮举实在数不胜数,民族危难、鸦片流毒天下之际,他自请虎门销烟;后远贬新疆之时,他兴办水利,勘垦屯田,兴建林公渠、坎儿井,造福一方百姓。林则徐相信“民心可用”,积极组织群众坚决抵抗外来侵略,应用“民”之“众”去抵“夷”之“强”。最令人动容震撼的,是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格局与志气,这句话体现了林公精神的精髓,彰显了他的国家责任,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和凌云壮志。时至今日,林公的精神仍然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新时代的校长,应像林公一样,心怀国家责任,担当时代使命。要教学生立志做大事,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而不是计较一时的成绩好坏,分数高低。
事实证明,当一个人关心国家发展,心怀民族前途时,自己的人生路才会越走越宽,更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如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1931年参加高考,文科成绩优异,而理科成绩特差。同年“九一八”事变,为了救国,他决定弃文从理,以不懈努力逐愿,在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起了开创和引领学术方向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称为“中国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真正以国家为己任,也能在自己特别弱的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揭示了运动和大脑的联系,人脑在运动当中进化,运动可以使人更聪明,“运动改变大脑”。同样地,我相信立大志的人必能挣脱世俗的束缚,冲破狭小之地,使自己全身的机能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而当前,有的学校将学生眼界、心志消耗于高分、排名与世俗的成功之中,挂出“哪一个登上成功顶峰的人,心中没有傲视群雄的霸气”的标语,更有甚者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类标语来激励学生,有违教育之本。
前不久,看到一张习总书记在榆林绥德实验中学调研时的照片。照片中,学校张贴的“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励词尤为醒目。总书记勉励学生珍惜大好年华,修身立德、勤学上进、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学校应该传达、引导的学生所立大志。林公的家国情怀是新的赶考之路上所有校长最应当具备的重要特质,只有心有大志才可能教出堪当国家大任的时代新人。
此外,林公还主张向西方学习,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组织编译《四洲志》,还把《四洲志》的资料送给好友魏源,魏源在此基础上几经增补,编辑写成《海国图志》,以至对洋务运动发挥重大作用。林公开创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风气,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作为新时代的校长也要紧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步伐,如林公般“开眼看世界”,培养大数据思维,掌握必要技能,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立于时代潮头。
2.陶公
陶公,即陶行知先生,毛主席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2021年是陶公130周年诞辰,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投身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表示赞许。陶公是教育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有着“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有着“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满腔热忱,也有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务实。陶公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我们,每个教育案例都以自身融入其中值得后辈仿效,他的教育思想仍需我们持守并发扬。
时下,有些地方误解了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概念,消解了集团化办学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的积极意义,将集团化办学简单地理解为捆绑式、模式化、一体化,出现了一人兼任多个学校校长,一个模板套在多所学校的情况。同质化违背教育的多样性,众所周知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面对的个体是如此不同,因材施教则是必然。早在1926年,陶公在其《整个的校长》一文中提出忠告:一个人只可担任一个学校校长,为了国家、民族、教育、学生和自己的精力来计,不应当有命分式的校长。当今已经出现的命分式校长能否真正是整个的校长?
在其《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中他曾描绘了这样滑稽的悲剧: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唱歌、体操、工艺、实验通通不用教,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80多年过去了,这幕滑稽的悲剧还在上演,甚至愈演愈烈,“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的考试制度仍未构成,这一点我们愧对陶行知先生。近期,为减轻学生负担,治理考试乱象,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印发规范考试管理文件,与陶公“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的呼吁不谋而合。作为新时代的校长,要时刻警醒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保留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引导学生为接下来将要面对的真正人生做准备,而不是让学生将人生拔节孕穗的时间全部用来准备考试。
陶公的很多文章,现在读来仍然十分亲切,要做好一个校长,最重要的还是他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说一千道一万,教育事业还是发自内心最重要。
3.周公
周公,即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曹操曾在其名篇《短歌行》提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以他洗一次澡要多次握着头发,吃一次饭要多次吐出正要进食的食物,为了出来见他心目中的人才,由此体现周公思贤如渴、礼贤下士的特质。这不禁让我想到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与会代表们合影时,见到93岁的黄旭华与82岁的黄大发这两位道德模范代表站在后排时,习近平总书记主动上前,请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边,镜头记录下来了这张尊老敬老、珍视人才的照片。同样地,在“七一”建党一百周年庆典之际,那些受邀而因种种原因未到现场参加庆典的科学家、学者、工作者们也收到庆典“礼包”,礼包中的纪念品和信件表达了对他们真诚的关心与慰问,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前不久,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专门讲了这样一段话,他说:“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
作为新时代的校长,要如周公一般具备惜才的特质,把教师队伍这支关键力量给培养好、建设好、发展好、珍惜好,才能兴校、强校。落实好教师待遇保障和激励政策,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要畅通教师发展渠道,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为每个教师做好其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师在工作中找到方向,提高获得感、成就感。尊重和关心每一位教职员工,倾听他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难处,为他们排忧解难,让教师们无后顾之忧,舒心从教,静心育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时代,校长应具林公之志存高远、陶公之捧心俯身、周公之重才惜才等特质。应当尽最大的努力,使孩子们感受到通过自己的行动将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从而充满激情和动力。
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22/1「名家」栏目。
向荣贵:用行动引领校长和师生共读
深圳这位校长的演讲火了!落实“双减”,他把作业和考试变了样
今天的校长究竟缺了什么?
校长要演好几个角色
校长究竟靠什么来形成和保持在师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