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非: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

吴非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朱永新:接近优秀的人,就像接近光一样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吴非: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

原创|吴非 
来源|镇西茶馆  

阅读量不足,就不可能有“质”;没有“质量”的学习,则难以形成真正意义的“思维”。
学习一旦成为简单的“记诵”或熟练的“操作”,所谓“思维”不过是本能的机械反应。
有广泛的阅读,学生能发现“差别”“异同”,在辨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认识”“看法”“观点”“见解”等等会出现,这是“思维”。
过低的阅读量,狭窄的阅读面,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吴非
吴非:能不能不要去骚扰学校?学校能不能不自我折腾?——照亮校园的常识

毋庸讳言,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思维品质不佳,是基础教育的弊端。
学生思维品质究竟是如何败坏的,需要有冷静客观的分析,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缺乏客观的态度,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应试教育的传统,专制文化的遗毒,社会的功利主义,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消极影响。这里仅具体地从阅读状况来观察。
过低的阅读量,狭窄的阅读面,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
中国社会在介绍名人治学成功经验时,用“博览群书”的频率远远要高于“独立思考”。这个“博览群书”是不是很难?
在古代,学富五车汗牛充栋,确实不容易,现今,无论书籍出版还是阅读方式,远比旧时代优越:印刷技术高度发达,书籍极其丰富,阅读方式空前便捷。
然而青少年的阅读量和阅读视野反而不及先前,不似早先的“没有书读”、“贫苦无助”,而是“有书不读”、“有书没法读”、“有书不想读”。


教育部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书目,数量并不算多,就连这样一个基本的阅读量,大部分学生无法达标。
以语文科为例,因为有应试的压力,对待扩展阅读,教师不积极;一些学校抓应试,连语文教科书的配套读本也不为学生订(更不用说“课外阅读”了),教师和学生手头只有一本语文教科书,一个学期“在一本教材中反复打滚”。
一些高校教授,对中小学课外阅读的状态一无所知,对学科素养的要求完全不了解,比如,有教授鼓吹“教什么就考什么”,“就考六本语文书”(他们连课改后的教科书格局也不了解)。
在把学生阅读局限在教科书范围内的同时,也把他们的思维死死地固定在一个框里。
教科书“不过是个例子”(叶圣陶语),熟知或背诵这个例子是不是能解决其他问题?一个学期的“课文”不过二十多篇,即使全是经典名篇,全背下来,烂熟于心,也不可能替代“语文”思维,因为生命中的、生活中的“语文”,不能只靠这二十多篇课文去发展。可作为反证的,是很多文盲的口头表达并不差,倒是熟背经史的人往往口讷不知变通,究其根本,是没有能力在生活中发展“活的语文”,拓展语文视野。


为什么中学教学会出现拒绝阅读的现象?
在二十多篇课文中“打滚”,是不是能对付考试?相当多的语文教师竟然认为“不一定对付不了”“读书少未必吃亏”,——现行语文考试命题思路、形式及评价标准比较落后,中小学教师“身经百战”,轻车熟路,自有一套对付考试的经验,这便让大批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误解。如此低的阅读量,“阅读视野”也就无从谈起,而他们的思维,也只能长期停留在应付考试的低水平上,靠的是通过反复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
学生在学校学习,会思考些什么?
以学生视角,他喜欢“聪明的老师”“有办法的人”,那些人善于学习,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跟从他们学习,能获得智慧,培育趣味。他找寻有智慧的人,未必有功利的目的,而会观察其人格理想、德行、情操、风格和生活品质。
中小学需要大批有智慧、有职业精神的教师,这些教师自身是优秀的读书人。很遗憾,在一些学校观察教师业余状态,往往感到悲观,他们成年不读一本书,言行举止恶俗,很难想象他们培养学生学了什么。一些学校和地区教研室不得不组织培训讲座,宣传“读书的重要性”,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在讲常识的社会,这是令人难堪的事。
由于没有最低限度的阅读积累,这些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有困难,对自己的教学很难有正确判断;交流中经常听闻教师种种荒谬绝伦的错误,这些人不愿接受新的知识,不愿反思个人教学行为,这也是一些教师教学离不开“教参”或反对教学改革的原因。
语文科如此,其他学科教学同样存在阅读能力的问题,历史地理教师的观点和知识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大学时代,物理化学教师完全不了解学科发展及世界科技新发现的,大有人在。知识陈旧,缺乏见解,教法僵死,竟然没影响他们带领学生对付中考高考,这足以说明目前教育改革的困境,然而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能够混得下去”,就不需要改变,教师的这类惰性和功利主义教育观,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判断,也为下一波“读书无用论”推波助澜。


童年或少年时代教育条件不足造成的思维力能力不强,有可能通过广泛阅读逐步实现自我启蒙,但如果学校奉行应试教育,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则会关闭走向智慧的大门。
阅读量不足,就不可能有“质”;没有“质量”的学习,则难以形成真正意义的“思维”。学习一旦成为简单的“记诵”或熟练的“操作”,所谓“思维”不过是本能的机械反应。有广泛的阅读,学生能发现“差别”“异同”,在辨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认识”“看法”“观点”“见解”等等会出现,这是“思维”。
我在一些课堂看到教师讲错了知识,学生也没有任何反应,因为他缺少知识储备,无法凭某个方面的经验去作判断。如果这样的课成为常态,学生安于这样的状态,这个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是有价值的。
吴非:能不能不要去骚扰学校?学校能不能不自我折腾?——照亮校园的常识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宣言——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
新教育推荐的九大书目——全民阅读造就中国人
倪闽景:阅读应该成为教育的核心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报告——改变,从阅读开始
校长的书柜里有着学校的未来—— 中国中小学校长基础阅读书目【1.0版】研制报告
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