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二十多年间,朱永新孜孜不倦,身体力行在各个领域全力倡导阅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朱永新说,阅读虽然是个体行为,但每个个体行为汇聚起来就会成为一个国家行为,成为一个民族行为,继而造就一个国家的精神境界。作为读书人的朱永新,他读陶行知、叶圣陶、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著作,孜孜不倦地连续写了十几年的读书笔记,带领父母、老师们和大师对话;他曾经以每天读一本童书的速度,连续读了2000多本,每篇写下读书记录发布在自己的微博上……几十年间,朱永新一直遵循父亲的教诲,每日晨起读书、写作,著述等身,他的成长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从事教育几十年间,他更深谙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之后,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除了提出把家庭教育作为师范院校的一门课程等建议之外,还主编了一系列相关图书,“名家忆父母”(《母爱的学问》《父爱的力量》)陆续由团结出版社推出,希望以此作为礼物,献给天下父母。2012年,朱永新被新闻出版总署任命为“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2020年,朱永新荣获“IBBY-iRead爱阅人物奖”。朱永新获得2022年一丹奖——新教育之光,点燃教师以教育家情怀育人的圣火
阅读如太阳和明月——专访朱永新|中国的「阅读传教士」
中华读书报:您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确定以阅读作为重要的事业?朱永新:1993年担任苏州大学教务处长期间,我就发现大学生不读书的情况比较普遍,甚至中文系的学生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于是,我在苏州大学推出了学生必读书制度,组织专家开始研制大、中、小学生的书目。随着实验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发现,阅读应该是教育的基础,而阅读的关键首先就在于“读什么”。中华读书报:从1995年起,您开始组织专家研制各类书目,推出中国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等一系列书目。这些书目的确定,会有争议吗?朱永新:在做大学生推荐书目时发现,培养大学生阅读习惯已经有些晚了,于是就想从中小学开始。我们还发现,学生不读书与老师有密切关系,所以又增加了教师书目,后来拓展到父母、企业家、领导干部的阅读书目……当然,做书目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多人认为阅读是个体化行为,没必要推荐书目;在推荐书的时候,哪些书选、哪些书不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争议是必然的。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我们的书目提出严厉批评的。曹文轩先生多次评价说,我们的书目可能有遗珠之憾(因为数量严格限制),但绝对没有鱼目混珠。我们用了很大心思,最早的大学生书目,开了几十次会议,换了两个团队,讨论了上千本书才确定;讨论小学生书目,二十多个人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我跟团队说,书目本身当然仁者见仁,但有两条要求:第一,我们选的书必须是自己读过的,不能道听途说;第二,某本书没选上,你要告诉我理由。我认为推荐书目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需要的。尤其现在每年有几十万种图书出版,一般的老师、父母和孩子选书就如大海捞针。书目是人们阅读的重要指南。同时,选书要有标准。现在很多书目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洽的、严格的、统一的评选标准。我们会考虑文化的差异性、体裁的多样性,同时兼顾考虑经典性与可读性等。中华读书报:那么,不同层次的“基础阅读书目”选择的标准和理由是什么?朱永新:我一直认为,阅读的高度决定精神的高度,读什么书会成为什么人。所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和兴趣,选择一些能够帮助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书籍,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努力学会做的事情。选书是一门技术活,需要视野、眼光,也需要情怀、经验。比如《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我们主张第一是追求和展现真、善、美,要有价值引领;第二是以儿童为中心,不能离孩子太远;第三是以故事为中心,要有吸引力、想象力,要充满趣味;第四要以绘本为中心,对一般儿童来说,图画是他们的世界;第五是以共读为中心,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基础阅读书目”中选了相当多的经典。经典是时间帮我们大浪淘沙选出来的,对形成我们共同的价值观有重要意义。每做一个书目之前,我们都要制定原则和选择标准,我要求反复打磨,最好的书不能逃脱我们的眼睛。中华读书报:从2000年开始您推动“新教育实验”。如何理解“新教育”?朱永新:和学院派不同,新教育是开放型的实验,是把原理、方法拿到教育一线去实践、检验、丰富、完善,我比喻为熬“石头汤”。锅是我架起来的,各种原料是大家共同给予并且一起熬制的,我和学校师生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新教育向前发展。新教育有“十大行动”“五大课程”,都是不断丰富完善起来的。新教育最根本的核心理念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帮助一个人拥有丰富幸福的人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围绕这个宗旨不断推动新教育实验。比如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学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之外几乎没有阅读,我们重新发现了学科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公布了小学数学、科学、中学物理、化学、艺术等不同学科的阅读书目,从2016年开始研制了中小学所有学科的教师、学生的基础阅读书目《中国中小学学科阅读书目》。2019年开始的《中国中小学项目研究阅读书目》,就中小学生进行项目学习提供阅读书目,首批已经启动航空航天、大气科学、电影、戏剧等二十余个书目。这三大系列书目为儿童阅读提供了地图,而且每个书目之中、三大系列之间,又形成了由浅入深的阅读梯次,为儿童阅读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中华读书报:“新教育实验”发端于江苏常州一个乡村学校,至今全国已有八千三百余所学校加入。这不仅是一次教育行动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一次阅读革命。在最初的时候,您大概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参与,形成如此大的规模吧?朱永新:没想到。最初计划以科学严谨的方法在一所学校扎根做。当时我在苏州做副市长,我在第一所挂牌的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有个讲话,这个讲话很快在互联网传开,几十所学校一下就加入了实验。因为比较契合教育的规律,行动的门坎低,一看就懂,一做就有效,所以有比较好的拓展。中华读书报:2002年,在新教育实验开始不久,您曾在教育在线网站发过一个“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帖子,要求新教育教师坚持写作,每天用心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与学生的交流,记录自己的阅读与思考。您已经坚持了20年,统计过自己的著述吗?同行的教师中,有多少人坚持下来了?朱永新:没有确切统计,我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有固定的阅读和写作的时间,一天一千字,一年就应该有36万字以上。同行也有很多人在坚持,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事实证明,坚持下来不容易,但凡是坚持下来的老师基本都已经成为佼佼者。《中国教育报》每年评选“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从2005年开始,10人中每年都有1—4名来自新教育实验学校,没有一年例外。有人专门研究过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他们的写作能力超出一般的科学家20倍。新教育今年的年会是研究写作问题,我们要重新发现写作的意义和价值:不止是语文,应该上升到人生的基本能力。中华读书报:您将少年儿童阅读推广体系化,解决“为什么读”“读什么”“如何读”“如何推广”“如何实践落地”“评估反馈再实践”等诸多实际问题。为什么您能做得这么实际有效?朱永新:第一,有比较好的专家团队,二是对阅读本身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专业是很重要的。阅读为什么重要?我在《我的阅读观》里讲到五条,而且从不同层面反复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证。我曾经说过一个有点极端的观点:“不读书不是人。”人有阅读的能力和权利,没有其他任何生命能够阅读;如果一个人不使用这样一种被赋予的特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脱离了人的本质特征。我从不同层面阐释了阅读的价值,接下来就是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传统的阅读讲“开卷有益”,现在则是“择卷有益”的时代了。现在“如何读”的问题还没有全面展开,还有很大空间,每个领域都值得探索——比如亲子共读怎么做——还没有形成非常系统化的推进策略。不过,我们有一个总体的蓝图和工作方案,我刚修改完成去年新教育的主报告,准备出版《新阅读教育论纲》。中华读书报:《语文阅读与成长》(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被收入“名家论语文丛书”,和您一贯的教育主导思想一致。您在此书中倡导教师阅读,以阅读立人。二十多年来您一直倡导阅读,话题常说常新;同时您也写作了很多关于阅读的图书,诸如《改变,从阅读开始》《书香,也醉人》《我的阅读观》《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等,每篇文章、每本书都有新的观点。您的“新”来自哪里?朱永新:无论写作还是演讲,我要求尽可能不重复自己,希望有新观点、新材料。这样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需要不断阅读,在不断地和伟大作品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刺激、丰富思维与想象,有新的思考。如我最近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的演讲中提到,我们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移民,年轻人是原住民。这就是我前段时间读了有关互联网时代的书籍受到的启发。中华读书报:《书香政协满庭芳》是您的履职实录。此前您还出版有《我在人大这五年》(2008—2013)、《我在政协这一年》(2013至2017五卷)《使命与担当》《春天的约会》等著作。您觉得这样的记录对于自己、对于业界有怎样的意义?朱永新:最早是2008年出版《我在政协这五年》,2013年出版了《我在人大这五年》。2013年之后,每年用一个主题出一本。2021年整理出版《协商的力量》,根据政协的主题来凝聚书的内容。2018年的时候,我把从2008到2017在人大、政协的履职情况整理成10本小书,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见证十年》。从2019年开始,在团结出版社继续出版每一年的履职实录。这样的记录,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对自己来说,一是自己生命活动的记录。这个记录跟我鼓励教师写作一样,要写得精彩,首先要活得精彩、做得精彩;对业界来说,普通百姓很难有机会了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履职情况。有一年我去哈佛大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我在政协这五年》,非常吃惊。他们说这很正常,过去了解政协的活动只能看《人民日报》。你的著作是个人档案,鲜活、有意思。《我在人大这五年》把我在人大每次常委会的发言都记录下来,因为都是原生态的,可以看到人大代表的履职过程。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说,这是民间的两会史、政协史。全国政协副主席邵鸿说,这样的记录本身对其他政协委员也有意义,可以说是政协委员的教科书。《书香政协满庭芳》记录了我在2020年一整年的政协履职过程,包括“两会手记”“年度提案”“调研手记”等,把政协委员阅读的故事记录下来,本身就很有意义。中华读书报:阅读快、写作快,您的高效是有目共睹的。感觉您像是不知疲倦的超人,一直处于高速运转中。朱永新:如果不喜欢也很难坚持,不享受不可能坚持几十年。阅读和写作是我最享受、最坚持的两件事,慢慢变成一个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中华读书报:在“调研手记”中,记录了您去甘南藏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等偏远地区冒雨调研的实录,有力量、有份量、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否谈谈您在调研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朱永新:每一次调研都有值得记录的故事。记得有一次去广西的贫困山区,我遇到一个四十多岁的贫困户。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出去打工?”他说:“不会说普通话。”我们听他讲话还要配个翻译。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能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所以我提出要加大贫困地区中小学的普通话教学。再如,我去了云南某贫困地区的一所学校,这所学校里没有图书馆,书全放在食堂边的仓库里。我看到三四年前政府采购的书还打包在那里,就问这些书为什么不让学生看。学生遇到一本好书不亚于教师给学生上一堂课,让学生有好的学习资源非常重要。每到一所学校,我都会去看看图书馆,发现的问题都成为我提案的重要内容。孩子们不仅需要营养餐,更需要精神正餐。中华读书报:在推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这些声音会构成阻力吗?朱永新:当然有。有人怀疑我是否为了盈利,怀疑我提倡建立“国家阅读节”是否作秀,怀疑阅读的重要性。但是,我是学教育的,知道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我坚持阅读的公益性,想用行动来说话。这么多年做阅读,绝对不是为出版社、为自己推销图书。我们要努力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身正不怕影子歪,时间会说明一切。中华读书报:推广阅读也是公益事业,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公益性、专业度和公信力。朱永新:必须坚持公益性才能有公信力。这是基本的前提。我们有八千多所新教育的学校,坚持不收费;给贫困学校送书,帮助教师和孩子们得到好书。还有一些公益性活动完全免费,包括童书评选活动、邀请名家义务在网上做公益讲座,自己筹集费用,成立基金会支持项目开展。中华读书报:在《书香政协满庭芳》中,您也提到,有时候“的确感到身体的疲倦”。能够将新教育实验坚持下来,应该是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推动吧?朱永新:开弓没有回头箭,做一件事情,要善始善终。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我在本职工作上要做第一名,不管分管什么工作。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了,才能做其他事情。这是我给自己的底线。好在,我非常幸运的是,无论在大学、政府还是民主党派,我的工作与专业、本职与业余,是高度重合、互相交叉、彼此促进的。朱永新:同时从事那么多活动,推动新教育,接受采访、阅读写作,虽然时间有限,但这些都能承受。真正感到疲惫的时候是得不到理解。比如听到朋友说我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本职工作上,真的很委屈。其实我任何时候都绝对是本职第一,因此绝大多数活动都安排在周末、节假日。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于阅读,把别人睡觉、喝酒、聊天的时间用于写作。中华读书报:编选《母爱的学问》,切入点是什么?今天重提母爱的教育意义,您认为有怎样的重要性?朱永新:一直想编写一本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因为母亲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传统教育中就有许多论述。今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公布。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我希望为父母选一些学习资料,作为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礼物,借此普及家庭教育的理念,希望大家学好用好《家庭教育促进法》。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对于母爱的理解有偏差,我们提出了“智慧爱”的概念。鲁迅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本能的爱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一开始我收集了很多感人的文章,但仔细读后发现很多文章虽然很感人,但教育意义不大,没有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只好忍痛割爱。我是从教育的角度编选的。朱永新:我认为,对于母亲来说,在教育上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第二,要尽早给孩子朗读,讲故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与兴趣。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本身也是建立亲密感,培养孩子对声音的敏感、对阅读的兴趣的重要途径。第三,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所有成为母亲的和将会成为母亲的人一定要记住:母爱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与研习。母亲也是一门“职业”,需要学习和探究。因为,母亲就是女人最神圣的天职。
《母爱的学问》《父爱的力量》,朱永新编选,团结出版社即将出版中华读书报:您在《父爱的力量》代序中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朱永新: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庭和家庭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父亲不仅是一家之主,也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书、家训,从《颜氏家训》到诸葛亮的《诫子书》,从《袁氏世范》到《朱子家训》,一直到近代的《曾国藩家书》,也无一例外地是由父亲主导撰写的。父亲是一个坚毅的称谓,意味着责任与担当。每个成年男子无论做什么,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做父亲。中华读书报:《父爱的力量》在父亲节前夕推出,想必饱含了您的诸多寄托。朱永新:母爱给孩子以温暖,父爱给孩子以力量。在前行的路上,我们既需要温暖,也需要力量。我曾经说过,一个人真正懂得父亲,一生中要经过两次的淬炼。一次是成为父亲,一次是失去父亲。成为父亲,才知道当父亲不容易。父亲往往是男儿的第一个榜样,人生的第一个生命原型。父亲的角色在家庭中是不能够或缺的。在《母爱的学问:名人忆母亲》中我说过,与一般的选本不一样的是,我是用一双教育的眼睛来选编的。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是兼具文学性与教育性的读本。《父爱的力量:名人忆父亲》也是如此。中华读书报:看完《书香政协满庭芳》,我非常感动。朱老师为教育,走了太多路、做了太多事!可是,好像又可以只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生只为教育。您觉得呢?您如何评价自己所做的一切?如何概括自己20多年为新教育所付出的一切?朱永新:这样说也是可以的。第一,我自己的成长得益于教育,得益于阅读。我一生没有离开教育,一开始在大学从事教育,担任苏州市副市长也是分管教育,我所在的中国民主促进会60%的会员来自教育界。我的每一份工作都和教育紧密相关,本职工作和业余爱好、和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特别幸运的一件事。从睁眼到闭眼,我的所有时间都关乎教育,有时为政府,有时为政协,有时为党派,有时为自己做研究、做阅读。有人曾经讲过,教育在人类所有事业中是最伟大、最关键、最基础的事业,涉及人的成长,从国家、民族来说也是涉及国家、民族的力量。因为教育,我的个人生活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华读书报:您的许多文章和观点,特别有启示意义。我想您是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作为教育家的职责。您认为理想的教育是怎样的?您有偶像吗?朱永新:我专门写过一本书《我的教育理想》,谈到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等。偶像当然有。每个人在成长历程中都有偶像或榜样。新教育的生命叙事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书写一个故事,每个人既是自己故事的主人公,又是自己故事的作者。有些人能把故事写成伟大的传奇,有些人写成平庸的故事,有些人甚至写成了事故,最关键的是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生命原型、自我镜像、人生榜样。在叙写生命故事时,我们和小说家写作一样,总要寻找原型,像谁那样活着就可以成为谁。我写过一篇文章《像孔子一样做老师》,孔子就是我的偶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霍姆林斯基也是我的偶像。他16岁开始做老师,一生笔耕不辍。我关于阅读的理念,就得益于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还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我现在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他也是我的人生偶像;我们民进的前辈叶圣陶先生也是我的偶像。我还选编了《叶圣陶教育名篇选》。这些人的著作我都系统阅读过,有些还看了不止一遍。他们是我非常崇敬的偶像。
朱永新:总体上我是乐观的,但还是很有危机感。新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和专业化水准,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源源不断地给学校的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支持,迟早也是会被淘汰的。为了能够让新教育的课程、项目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新教育研究院先后成立了阅读、家庭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10多个专业化团队,为可持续发展做了许多准备,也能够持续为学校提供更好的专业支持。新教育实验从苏州的一所学校,星火燎原,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我们一直如履薄冰。我们一直在研究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2019年我出版了《未来学校》,提出要推进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推动学校教育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转型。很多年前我就一直呼吁,应该尽快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线上学习中心),近些年在线学习逐渐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实现途径和参与方式。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在建设和推广应用在线教育资源平台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语文教育改革跟我们的阅读理念也密切相关。新课程改革方案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后,很多教师说,跟着新教育走没错。新教育基本引领了语文教育的改革、家校合作的方向。最近,我们在关注碳中和教育的问题,希望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把人作为生态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成长。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陈东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实验分会常务副理事长、新教育理事会副理事长、新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历任山西省绛县教育局局长等职。曾获中国教育报2011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和中国教师报2012年“全国第二届教育局长峰会之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等殊荣。《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