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探路未来教育的“行动派”——行动是改变命运的根本途径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是让人成为人,二是让人真正拥有幸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朱永新:探路未来教育的“行动派”
行动的和理想主义的
——一个家长眼中的朱永新
和他的《新教育》
作者|李东华
第一次听说朱永新先生和他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的时候,我脑海里一下子涌出“陶行知”、“晏阳初”这些教育家的名字,这些有识之士以坚定的梦想穿透他们所在时代的贫穷、动荡、功利、浮躁,执着地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我在看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常常觉得“与我心有戚戚焉”。在中国,也许没有谁会比一个中小学学生的家长更能体味当下教育的酸甜苦辣,你不情愿应试教育绑架自己孩子童年的快乐,却又恐惧不按规矩来他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并进而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失足落水。这种心有不甘却又不得不随波逐流的无奈和纠结,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同感吧。前些日子某大学教授对他的学生们宣称:“如果你到40岁还没有赚到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在他看来,高学历者的贫穷就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他的话也不失为教育提供了一剂药方——相信也代表着当前很多国人的心声——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一个又一个千万富翁。如果教育=赚钱,事情倒变得简单起来,我们还有什么需要困惑和焦虑的呢?恰恰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这么简单和功利的,才使得芸芸众生在被世俗的规则压得抬不起腰的时候,内心却依然萌动着一种梦想——教育在带来财富之外,一定还可以带领我们飞升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吧?
我想,面对当前的教育,我们有着上面两种典型的“病症”,一种如我这种普通家长,对应试教育发过的牢骚得有一火车皮,有多少抱怨的利箭射向了“应试教育”,似乎“应试教育”可以背起我们所有失败教育的黑锅,而这个黑锅又仿佛是不锈钢制成的,仅靠我们把口水吐到它身上,是不可能把它熔化的。它坚不可摧的姿态换来的是我们无奈的慨叹和最终的退缩——这大约是不甘就范却又缺乏行动力的小人物惯常的姿态吧。另一种则如那位大学教授,用金钱置换了人生全部的意义,教育就变成了实现这样一种异化了的价值观的工具。
我之所以能够和《新教育》产生深深的共鸣,是因为作为一个欠缺行动力的人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一种果敢的坚韧的行动的力量。也是因为面对着日益盛行的势利的、市侩的教育风气,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一种久违的理想主义情怀。
无名而本真的教育
一本好书不在于它语言的艰深,却恰恰在于它能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以四两拨千斤的轻松姿态,那么轻轻地一拨,你心头的灯芯就“忽”地被点亮了,你恍然大悟,原来换一个角度去看一件事情,原本走入死胡同的难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啊。这就是我读《新教育》的时候,所得到的启示——难道在现行的体制下,我们就找不到一点空间,来完善我们的教育,并在这种逐步的完善中慢慢摸索出另一条道路?“新”是否意味着就一定是把“旧”打倒在地,并踏上一只脚,从此一劳永逸?还是说“新”教育也可以在一项一项具体的哪怕是微小的改良中,一点一点占据了“旧”教育的老巢?换句话说,如果“旧”教育最终只是一个空壳,而内里已经是“新”教育,那么,这种教育叫什么名头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们已经实际上在享用“新”教育带来的成果了。再说得明白一点,假如我们的目标是“新”教育,然而它居然也能够在客观上带来“旧”教育想要的成果,一个在“新”教育理念下幸福成长的小孩子,到时候照样能够考上不错的大学,完成父母和社会一种主流价值对他的期待——甚至在这方面的结局比单单强调“旧”教育还要好?那是不是“新教育”就会获得一种自发的社会推动力,获得家长和学校更大的认可和尝试的热情?
朱永新先生在书中是这样说的:“(新教育实验)每个具体的项目,都是针对现行教育中的某一缺失而采取的临时性补救措施。但如果新教育持久深入下去,那么最终我们将拥有一种“无名而本真的教育”,那一切项目,将回归整体的教育中而不复单独存在——尽管那些新加盟新教育的,可能还须把这些项目作为通道,逐渐地深入新教育。”这是我最为赞赏“新教育”的一点,那就是它并非是一个只能在实验室里或者专家们的教育论著里存活的“理论”,它描绘的蓝图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完全可以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普及的。“新教育”不但有高远的目标,而且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具体的举措,这些举措并非是痴人说梦,而是有着很强的现实操作性。《新教育》里很多的理念,即便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框架下,依然是可以开花结果的,这也是这本书让人感到贴心亲切的地方,感到这些理论不是空中楼阁,是完全可以落地生根发芽的。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究竟是什么?与我们现行教育相比,它究竟“新”在哪里?我想,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去功利化。朱永新先生善于抓住事情的根本,只有从一个正确的源头出发,我们才能最终走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来。朱先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让我们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把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作为教育的立足点。我想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立足点错了,本末倒置了,那么下再大的力气培养出的人都可能会背离我们教育的初衷。在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里,我们教育出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个掌握了很多技艺的为完成某种功利目的而存活的机器,不是吗?我们逼迫孩子弹钢琴、学画画,并非要让他们去感受艺术的美,并因为这种美而体验到人生的美好,我们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钢琴家,美术家,以便未来能成名成家,赚到大钱曝得大名,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的导引下,我们的教育已经出现了最坏的样板,那就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药家鑫杀人案,一双弹奏钢琴的手却也可以同时是一双杀人的手——缺失了人文教育,它所导致的最极端的恶果,已经触目惊心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们的孩子厌学,成绩不好,难道仅仅因为是“高考”造成的吗?我想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目的出了问题,或者说教育的艺术和策略出了问题,如果我们一直在暗示孩子,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考个好分数,学习自然将变成沉重的负担,但如果我们内心把学习当成孩子们探寻未知知识的快乐之旅,也许孩子们会带着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学习,焉知这种学习就一定考不了好分数呢?
我小的时候就是个几乎次次考第一名的所谓好学生,但是,说实话,我一点也没有培养起学习的热情,尤其是对数学的恐惧和厌恶,让我在上大学中文系之后,再也没有动过和数学有关的任何书籍。可是当我女儿上小学之后,我不得不辅导她数学的时候,当我重新面对这些学过的知识的时候,当我的内心不再把学习和分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了数学之美,数学那种化复杂为简单的思维逻辑,都给了我很多启示。我突然发现我是热爱数学的,但为什么在我最需要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却没有办法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呢?同样的,我女儿也开始厌恶数学,因为数学老师每星期都考一次单元考试,每次考试后,分数低的同学都会被她当着很多同学的面训斥,这真是一个恶性循环,在这样的教学思路下,我们的下一代也在重新品尝着我们当年的苦涩。为什么老师不能把数学的魅力传导给孩子们呢——纵然最后的目的依然是想让他们取得一个高分,只须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而无关一种大的教育体制的改变,就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一个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理念,《新教育》一书的价值正是让我们信服地看到,经过局部的改良,通过对一些细节的微调,就可以治愈一些看似积重难返的痼疾,就能够达到看似遥不可及的高远的目标。
与更年轻的生命相互编织有限之生
实现一种理想,远比提出一种理想要复杂和艰辛得多。我们如何才能过上“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在目前的这样一种教育氛围下?我们如何能够培养出完整而理想的人格?在《新教育》里,朱永新先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归纳,提出了很多具体有效的措施。可以说,先生所张扬的一切,都是科学的也是比较容易操作和实现的。
比如新教育提出的“每月一事”,很具体地规定“1月,让我们学会吃饭”、“2月,让我们不闯红灯”…….一直到第12个月,每个月都强化和坚持去做一件事情,从而培养一个孩子一生的好习惯。我们不要轻视这些细小的地方——我们传统的教育就是太注重一些大而空的说教,而不注意从小处入手。在这里我又要罗嗦我最近刚刚遇到的一件事情,这些天接送女儿上学,每天早晨都能碰到一个妈妈,当女儿进了学校的时候,她还在校门外大喊:“快点走啊,慢了就吃不上早饭了,注意安全啊!”她的声音每天都在寂静的校园里这么尖锐地响起。试想,这样的言传身教,又如何能够培养女儿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这样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呢?而你又怎么能说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只是一种不良习惯,不牵涉到道德层面呢?我们可以说这样的行为是可以看出一个人不顾他人的自私,所以习惯和道德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培养良好的习惯,也就是为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打底子,这一点光靠品德课上空对空地讲是没有用的,是要在实践中一件事一件事去做的。还记得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那个时候幼儿园的老师会布置一些做标本之类的课外作业,还没有走出幼儿园呢,就发现有些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扯下树上的枝叶,作为标本,他甚至都不愿意低下腰去捡地上的落叶,这样的家长,又如何能够培养起孩子的公德心?所以我们抱怨中国人不注意公共卫生,随地吐痰,不诚信,等等,而这一切,没有经过几代人的修炼,又如何能够改掉这些积习呢?我们不能灌输以空洞的理念,而是从一些小事情上,扎扎实实地去做。《新教育》就是在这些细微小事上都提供了很好的模板。此外,新教育还有自己的“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通过这些行动来充实和饱满我们的教育内容,来具体地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
朱先生的新教育理念里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人的尊重,这种尊重是涉及到在教育场中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师、学生和家长。以往,我们总是把老师放在一个“牺牲者”和“奉献者”的位置上,我们把他们比喻成“蜡烛“,比喻成“人梯”,似乎他们的职责就是单方面的付出,然而在新教育的理念里,老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得到成长,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朱先生说:“敬畏生命,呼吸经典,与更年轻的生命相互编织有限之生的不朽意义,书写自己职业生涯的传奇。”“相互编织有限之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它充满了一种息息相关的亲密、爱意、创造和生动。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行为的主体,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是“受罪”,而是“享受”,让老师在教学中不单单是“奉献”,也有“收获”,让家长不再认为教育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并且能够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教育的困境,我们不能说只是体制的原因,我们也不能说只是学校的原因,在这里我不得不再讲一个故事,在一个课外辅导班里,我看到一个五岁的孩子被妈妈带着同七岁的孩子一起学剑桥英语,因为年龄太小,她没办法和大孩子一样学得顺畅,常常遭到妈妈的呵斥。我永远忘不了小女孩遭到妈妈批评之后那双无辜的大眼睛所流露出的恐惧和无助。我相信,这样的画面,肯定是比较有代表性和普遍的画面。我们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但是,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恰恰违背了教育的科学规律。这本书是让我们明了这些简单却被我们忽视的真理和规律,当我们怀着一种大跃进的心情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不得不收获欲速则不达的恶果。
在新教育提出的所有举措中,我觉得朱先生最重视的就是阅读。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新教育实验把阅读作为基础工程,让阅读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是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我们又该读哪些书呢?俄国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朱先生一直梦想着制定书目,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公务员,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量身定制一份书目。如今,他的梦想已经部分地实现,为小学生定制的书目已经在201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发布。
新教育实验的未来
事实上,我只见过朱永新先生三、四次,都是在研制“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的会议上,面对每年多达4万多册的新版图书和古往今来卷轶浩繁的图书,要给全国的小学生推荐一份30部基础书目和70本的推荐书目,真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茫然感。很多时候,专家们会因为争议太多,步伐无法向前迈进,这个时候,会听到朱先生说:“先做起来,先做起来。”他会制定一个详尽的时间表,无论有多难,事情总是在往前推进。这一点让我觉得朱先生这个人不喜欢坐而论道,他希望事情要去做,做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难题的过程,难题总是在实践中被逐一化解,而不可能在空谈中得到解决。10年前,“新教育”还是朱先生心头的一个梦而已,10年后,这个梦想已经遍地开花,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已经达到了700多所。一个事业,从无到有,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可你最初总得有一个球,不管这个球有多小。梦想在心里形成一个稚嫩的小芽,然后开花结果,直至葱郁成林,这是一个多么艰辛的不可思议的过程,但是朱先生以其果敢的行动力实现了这一切。
有时候会议要开一天,每次午饭,朱先生都是和我们一起用盒饭。他没有架子,任何参与到“新教育”中的人,无论长幼,他都称为“老师”。在和朱先生的有限的交往中,我看到了一个知行合一的朱先生。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当中包括不太好的事情,当然也包括太过高蹈而无法到达的目标,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却给别人提出了很高的道德标杆,这样的言论只能止于言论。朱先生号召参与新教育实验的老师们写教学随笔,他自己就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朱先生提倡对于人的尊重,我们在任何场合都看到他对于人的尊重,人人平等的理念确实是很自然地体现在他的一举一动之中。
他也没有套话、空话。据王林博士说,研制书目的启动资金都是从朱先生的稿费中出的。“理想主义”和“行动”是在短短的相处中朱先生给我感受最深的两点,是的,一项大的工程——何况是民间工程——的推广,不可能只依靠一个正确的纲领,推动它的还有来自领导者的个人魅力。
“新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实验,这就是因为它具有实践的品格,新教育人总是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的成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体系和理论,它的品性是谦卑的,如同大海之水,愿意容纳在行动中发现的任何有价值的贡献。我想,正是这种可操作性,行动的和开放的品格,能够保证新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验,并且因为新教育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终极理念,保证了它是在朝着一个令人向往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不懂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可以不懂很多艰深的理论,但是,如果我们从《新教育》中明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能够收获我们想要的教育成果,那么,我们人人都可以去努力,去创造。朱先生在书中引用澳大利亚未来研究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的话说:“未来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着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新教育》让我们看到,新教育是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阅读《新教育》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参与新教育的起点。新教育不是某个群体的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愿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能够拿出一周的时间,来了解和思考新教育的理念,一周的时间在人生漫漫征途中也许是特别短暂的一瞬,但是,这一周的时间也许就可能改变我们下一代的未来,改变教育的未来。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