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乐明:以项目组的形式推进新教育十大行动——她们是这样打开新教育实验局面的

李乐明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老子


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泰戈尔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纪昀

人若愿意的话,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里尔克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各个行动项目分别源自行动的哲学和课程的逻辑,十大行动“条条大路通罗马”,专注任何一项行动,深度学习和实践,都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通过一个“支点撬动整个地球”,驶向新教育“幸福完整”的彼岸。——陈东强

20年来,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已经作了许多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是学术是新教育立身之本,学术探索永无止境,为推动新教育事业持续深入发展,经研究,决定组织实施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深耕行动,特提出如下意见:
https://mp.weixin.qq.com/s/cF6ZNWSX2LiCVBZ1ZPRi3Q

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的秘诀之一。——乔布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日新之谓盛德。——《易传·系辞上》。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李乐明:新教育,有文化、有温度的教育

钱桂冬:用时光雕塑最美的自己

相遇美好,创造美好

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项目式学习连接学习与真实世界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深耕|构筑理想课堂——关注育人价值的课堂转型

......


以项目组的形式推进新教育十大行动

原创|李乐明

来源|码字工匠李乐明


作者,李乐明,江西省定南县教育局局长。


以项目组的形式推进新教育十大行动


读《任正非传》,读到了他们做项目“端对端”的术语。其含义是,在做产品开发项目时,它会提醒人们来自市场,最终通过项目活动来满足市场需求。也就是说,产品开发项目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参与,形成跨部门的团队,实现产品开发目标,保证市场需求。



也可理解成,从此端到彼端,整个工作链条、环形,没有静态,都被激活了,投入到实现目标的“争上游”中。


“端对端”这个术语,用于新教育实验,也通。


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涵盖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诚然,教育教学活动,从狭义上说,大部分是在一间间教室展开、完成的。来往于教室的科任教师,各教各的学科,语文老师离开数学老师来,数学老师退场科学老师入场,看似互不相干,实则不然。教育教学目标的最终完成,需要这一间间教室的“领航者”——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齐心协力奋力作为。我想到了划龙舟。一字排开的龙舟,在鼓声、呐喊声中,最先到达彼岸的,一定是舵手、鼓手和划手的心无旁骛、步调一致的高度配合的结果。经验丰富的老舵手说:“心中只有对岸,手脚向着对岸,龙舟上的所有人成了一个人。”


对于一间间教室里的班主任、科任老师协力推进十大行动的路径、方法,郭丽萍老师的《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等书籍,有详细介绍。不赘言。



这里要表达的是,一个学校,教师众多,一拨一拨,底子不同,经验有异,如果工作中闭门造车,老死不相往来,不能说没有进步和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所耗的时间要更长,所取得的实效要更差。在开放的信息化时代,并不可取。任正非不赞成企业研发“自主创新”,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任先生的观点是,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一定要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这样才能缩短我们进入世界领先的进程。任先生又说,什么都要自己做,除了农民,其他人不应该有这种想法。


任先生的话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创新要有方法和路径。二是创新要有胸襟,既吸收前人的,又让别人借鉴自己的,用现在很火的词语来说,是共享。


在我的调研中,时不时听到,有些老师不愿意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方法、成果,担心别人超越自己。原因很复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孤独的工作氛围中,个人单打独斗一定走不远。新教育有个观点,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老师们对拔河不陌生,把绳子往后拉的?那股力量?,是?目标的召唤,是?团队的齐心?凝就。工作上齐心协力就是要凝成拉力,把绳子拼命往后拉,把对方拉个人仰马翻,最终取得胜利。



提出以项目组的形式推进新教育十大行动,是在新教育实验中“划龙舟”“拔河”,会形成很明显的优势,成就不凡业绩。


一是智慧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气质、阅历、积累的老师组合在一起,小组合汇聚大智慧,共同闯关,共同提高,共同快乐。而每天的共同进步,又点燃众人的激情,持续发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在这样的氛围里,每一个个体都会成为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二是照亮优势。单打独斗的氛围是沉闷的,每个人身上的光是哑光,照亮不了前进的道路。一个项目组就是一个聚光组合,聚光的最大作用,就是照亮。俗话说:“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如果每一个人都努力聚光,那何愁不亮光光?这里说的“亮光光”,既有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上的,也有精神状态上的,也有传帮带的手拉手上的。总之,一切都向着光明那方。


三是效应优势。效应优势是心理学术语。效应,是指由某种动因或原因所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科学现象。优势,泛指处于较有利的形势或环境或在某些方面超过同类的形势,通俗来说,就是扬优成势。效应和优势组合在一起,很美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立德树人、爱岗敬业、耽于业务提升成为一种效应,成为人人的自觉行动,进而扬优成势,那将是怎样一种喜人局面?想想都令人激动。


四是融合优势。六小相关项目组的工作展示,可以清楚看到,学校处室之间、学科之间形成了共同体,围绕共同目标共同发力,有效避免出现处室、学科各吹各哨、各唱各调离心离德的现象。



新教育办公室的同事告诉我,目前,全县已公示的项目组有44个。还将公示第二批,甚至更多。每个项目组人员不等,他们的工作得到的支持也不一样,工作进展也不平衡。这些都不要紧,一定是暂时的。在调研中,我欣喜地看到,有些项目组成员很团结,活动很多,每一个人都像张开的帆、拉满的弓,很有张力和活力,在研究十大行动的效果、在师生中的影响,都是积极的、空前的。甚至不少家长给我打电话,要求把学生转到这样的老师班上。这说明,项目组建设,项目组的影响,家长和社会很关注,必定给新教育实验,必定给十大行动推进带来更大动力。这是值得欣喜、欣慰的局面。


在全县教育系统,新教育实验正有序推进,但总体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十大行动项目组建设,更是新中更新的事物,困难和问题肯定不少。这非常正常,并不可怕。项目组需要在推进时、发展中完善。


因为刚刚看过《任正非传》,大脑还沉浸在其中的文字中,写作本文时,时不时想到任正非。任先生是了不起的人物,这一点已无需多说。但是,他并非完人,也会犯错,甚至也被华为内部批判过,还列出了十宗罪,有经营方面的,也有管理上的,我特别注意到一点,他过早否定新生事物,对一项新技术、新事物,在没有看清楚之前否定的多,比如,他反对上手机项目,认为没有大的发展前途。事实证明任先生的看法是错的,现在,以手机为重点的消费板块已占华为营收的半壁江山。在信息时代,最为重要的是包容、开放,对新生事物要抱有开放的心态,让子弹先飞一会,让事物先发展一段。


新教育十大行动项目组建设与推进,亦是如此。希望全县教育系统方方面面都来给力新教育实验,给力项目组建设。



她们是这样打开新教育实验局面的
原创|码字工匠李乐明  
来源|码字工匠李乐明

推开一项工作,必定有个过程,这是规律。我给我县新教育实验定的调是,不下指标不摊派任务,允许暂时跟不上,先听听别人说为什么要干,看看别人怎么干。

“跟不上”前面有个副词——暂时。也就是说,半年想不通,一年在观望,是允许的。但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推开的工作,想干就干,不干就不干,这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是规定动作,必须有刚性要求,每一个教师都不能置身事外。

根据经验,推开一项工作,落实责任是必须的、必要的。但对于做新教育,我又有个担心,层层落实会异化成层层交办,校长批给副校长,副校长转给承办处室(如教科处),承办处室再压给班主任、科任教师。因为是任务“甩锅”,老师们任务领得不开心,工作干得很烦燥。这样的现象,绝非个案。多少年来,不少学校就是这样推动工作的。老师们之所以不痛快,症结在于交办者不用负责任,还可以高高在上,指手画脚,极易造成干的不如看的。

推开新教育实验时,我很担心以上问题,归结一下,是两点:一是推不开,二是下任务压力型推进。

欣闻县六小的新教育项目组建设很有头绪,我和同事们定下到六小召开现场会。6月8日上午,全县中小学校新教育项目组建设推进现场会如期在六小举行。看、听、思,一个上午下来,六小的情况让我舒了口气。散会后,我又梳理了几个问题与该校校长、行政、一线老师交流,答案都很不错,更觉得该校的工作不必担心,而且还要作总结,去推广。

校长龙晓春领衔了“构建理想课堂”之“研课磨课”项目组。事实上,整个新教育实验,从顶层谋划、方案拟定到构建工作体系,龙校长是亲力亲为的。这一点,可以从她在会议现场的介绍、平时汇报工作,都是脱稿进行,既可以讲宏观,也可以讲微观操作看出来,这绝不是习惯于指手画脚的工作作风所能达到的效果。会议小结时,我表扬龙校长思路清晰,谋划能力强、推动能力强。

六小把新教育办公室的职能纳入到教科处。教科处副主任是徐秀梅老师,调入仅半年,之前没有实践过新教育。从平日掌握的情况来看,龙校长压给徐主任的任务是不轻的。可贵之处是,龙校长不只压担子,她给干活的人构建了顺畅的工作体系,营造了好环境。按我的理解,可以画出以下工作架构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龙校长把新教育实验的任务压给新教育办公室(教科处),再动员教务处、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等行政给力新教办。这个给力,并非廉价的同情、苍白的口号,而是推动大家伙一起卷入项目组建设,共同投身新教育实验。该校共有12名行政,共有8人参加了项目组(另外4人在班级做)。该校校级层面有4个项目组,组长都是学校行政,具体为:家校合作共育组组长何瑜,政教处主任;缔造完美教室组组长陈晓军,政教处副主任;推进每月一事组长徐蔚蔚,少先队大队部辅导员;构筑理想课堂组长陈华,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这样排兵布阵与他们本身分管的工作比较契合。大家结成了工作共同体,同心协力推动工作,大家都是参与者、实践者,没有了旁观者,少了坐而论道的人,就容易形成合心合力干事业的局面。

接下来,是项目组建设。成员由组长选择认真负责的老师,她们定下一个原则,即老师不重复参加项目组。我掰着手指稍稍数了数,全校有接近一半的老师参加了项目组。徐秀梅主任给这样的安排总结了三句话:学校统筹安排,行政带头推动,教师主动作为。

这三句话,可不是徐主任场面上的总结。她告诉我,龙校长带着分管副校长陈智海、新教办负责人督促各行政、项目组组长履职,各行政、项目组组长领头开展工作,并主动检查反馈项目组成员的工作,促使工作落到实处。比如晨诵、午读,由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组安排,每天有专人负责检查,并反馈在学校工作群。人是爱面子的,在不断的反馈中,老师们步步跟进,互相配合。现在,只要是上下午第一节课的老师,都不会再占用晨诵及午读的时间。

怎样尽可能不增加老师的工作量,刚推开新教育实验时,往往容易忽视,而且不容易做到。因为大家都在摸索,耗时费心。有经验的校长善于为老师着想。龙晓春校长想到的办法是,在管理层面就把问题想通透,少折腾,并坚持做到方案化,再把方案下到年级组,甚至班级。比如,推进每月一事,龙校长每月带领新教办主任、项目组组长先商量,再组织成员讨论,形成方案,有时两个层面一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就把方案定下了。这个方案推行到班级,老师们只要遵照方案执行即可,效率很高。其实,提高效率也是某种程度的减负,给老师好心情。这对于刚起步的老师来说,很受用。当然,当老师们都有了一定经验后,再结合班级实际,作些许增减,也并无不可。在了解六小的项目组、班级做项目的具体运行情况时,龙晓春校长特意强调,班级在做项目时,班主任是要领着全学科老师一起做的。人人都卷入到新教育实验,一起朝向光明那方,真不是虚话。

项目组、班级推进得情况怎样?除了平日检查、督导掌握情况外,六小采用了展示的方法。作为一种集中检阅,其实也是一种比赛,倒逼着项目组、老师们的工作。从指定展示,到随机抽取展示,徐秀梅主任说:“步步拉紧了老师的心弦!”每一项工作都不敢掉以轻心。这也是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赛一赛,促一促,十分有利于工作推进。徐秀梅主任对此又作了总结:层层指导,步步推进,全校老师逐渐都参与到新教育工作之中。我觉得,还差一点,得再加两句:任务驱动,人人参赛。所谓任务,是知人人必须达到的底线,新教育实验强调推进工作,必须“榜样+底线”。至于参赛,并非真的就是去比赛,而是每一位教师都以比赛的状态进入工作。所谓的临战状态,大概不过如此。

组建了四个项目组,开始工作时并不是齐头并进,这是推动工作的策略。推进每月一事,是在上学期重点推进,以此带动其他项目组。毫无疑问,每个班级、每个老师做得程度是有差异的,有的做得浅,有的做得深做得新,工作却从来没有断线,一直跟着项目组在做。通过以上各种方法,到上学期结束,推进每月一事项目组完成校本培训全覆盖。

随着每月一事进入常态化推进状态,本学期,六小全面启动了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组的工作。在抗击新冠疫情居家上班的三个月里,学校组织三大教研组不同学科组,分别听评了6节名优课例,举行了教学设计和评课比赛,同时就本学期的研课磨课教学方案进行了一次线上研讨,承担磨课任务的教师根据学科组建议进行修改与完善。复学后第三周进行了第一次线下的研课磨课活动。通过研课磨课,全员参与,提升了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现场会上,与会人员关注到了一个关键词——研训。什么意思呢?每月进行展示时,配合组织沙龙活动。不同项目组,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就一个阶段以来,大家推进项目的做法、体会进行交流、碰撞。当然,现场会的现场汇报、叙事分享,都是研训的有效方式。实战式的研训,相当于大面积精准培训老师,促进了业务能力的提升。

六小对老师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老师分成实验老师、种子老师、榜样老师、卓越老师等几个梯度。分层培训、梯度培养是为了精准施策,更见效果,也是构建成长的目标,以目标引领,孕育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

梯度老师分别嵌入项目组、班级,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的指向都是教师的成长,亦显示了学校对新教育实验的处处用心。

在本文行将结束时,龙校长告诉我,现场会后,她召集参加此次现场会的台前幕后进行了座谈、小结。大家谈到了团队谈到了成长。我听后很受感动,这就是教师的成长——精神上、心态上、胸襟上的成长引领教育教学上的成长。龙校长作结的话很精彩:学生的精彩成就老师的精彩,老师的精彩成就校长、学校的精彩!

没有理由不为六小的老师们喝彩!这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的老师,是刚入职居多的老师,是一群可亲可敬的老师。



说走心的话做走心的事

原创|李乐明  

来源|码字工匠李乐明


作为外行,我对教学说不出所以然。读了首都师大附小郭丽萍老师的作品《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有些话想说说。在教学微观上说不好,那就从宏观一点儿的视角来聊聊。(《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


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教之于学,犹如卖之于买。意思是,买卖没成交,不能说东西卖掉了。推理开来,学生没学好学会,教就是低效或无效的。这只是说知识传授层面。教育,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除了知识,需要好品德、好习惯、好性情、好审美……不可否认,现状与愿望尚有差距,而且还不小。


本来,老师、家长与孩子是很亲的关系。现在,彼此间很隔。隔着的不仅是距离,还有一根根无形的弹簧,老师、父母用劲越大,孩子反弹也越大。学者黄灯做过研究:90后的父母、老师和孩子之间,有着难于调和的矛盾,两个阵营,仿佛两个绝缘、互不理解的黑洞。黄灯的研究对象只是90后,他们尚且如此,更遑论00后了。因为各自经验的异质性,以老师、家长身份积累的诸多常规经验、手段,大部分失效,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感受到一种失控的无力。一声叹息!现在的教育怎么了?


是教育的行走方式走不进孩子的心里去。为什么?有人想到了“代沟”。其实,“代沟”这个词,不能全面描述代际之间的隔膜。代沟只是时间维度的代际隔膜,对于信息时代影响的考量,我们还没有很好去认识。现在的孩子身上真实铭刻了信息时代的典型特征:冷漠、固执、自闭、抑郁……如果还不足于理解,荡开一点儿来说,信息时代最糟糕的一点:信息平等,但智商与理解能力不等,以致每个人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但抗挫能力差,于是就“丧”,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实,老师是兢兢业业的,虽然时不时有怨言,那也是情绪的出口。一年到头,谁的心情能够风平浪静365天?我真正忧心和要表达的,是时代在变,学生群体性在变,教育教学方法面临着挑战。只要稍加留意,新媒体无孔不入、智能手机极大普及,正与传统课堂争夺学生的注意力,老师焉能再耽溺于传统课堂?传统课堂的精髓,在于单纯灌输知识,学生的兴趣在丧失,甚至是沦丧。反感传统教学方法,孩子们当然不会大声嚷嚷地对抗,但也别指望受教者与施教者还能再重复昨天的故事,琴瑟和鸣。越到高段,学生的反抗,连不屑的表情都吝于做出,这比给师道尊严一记耳光更无地自容。


我边想这些事,边读郭丽萍老师的《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读这本书的方式也很特别,带着全县初中、小学校长,一起坐下来,花两个半天读完。这种读书法,我起的名字是——全县中小学校校长新教育专著集中读书会。


我看到了郭丽萍老师与学生架心桥的种种努力。


“向日葵班”的孩子生日,郭老师为每个孩子写生日赠诗,每一首都量身定做,选择一个与这个孩子的经历或内在禀赋有关联的故事,以孩子生日的名义,讲给全班孩子听。郭老师每月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把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和教室里孩子们的突出特点联系起来,搭建童话中的人物和教室里孩子之间的心桥。在学期末,举行结业庆典,为孩子颁奖,每个奖都是独一无二的,从孩子的阅读来,从孩子的特点来。如,“最可爱的土拨鼠奖”“甜蜜蜜友谊奖”“智慧小银鱼奖”。在P207—219,录了郭老师结合每个孩子独特的生命特质写的颁奖词,这是师生生命的映照,彼此都照亮。


打开郭老师的书,随处可以看见她在创造性工作。做“营造书香校园”,郭老师坚持为孩子们书面点评,有百字文、千字文,包括开展系列活动,阅读、作文训练和思维训练三位一体。


“师生共写随笔”,她坚持每周给家长写一篇文章,“便于家校交流,使孩子父母更多地了解学校、了解班级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同时,家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班里其他同学,这样才能更好参与到班级建设当中”。这种做法,扩大到本校新教育团队,九名新教育伙伴每月写一篇随笔给郭老师,郭老师一一回复,一个月下来,就有九篇。心相交,志同道合者众。郭老师说:“这些工作量完全是我自愿增加的”。


家长记录“儿童讲堂”,郭老师搅动家长,让他们深度参与到班级建设、学习的相关活动上来。家长感概,“母女合作的时光还真是愉快啊”!这是有别于传统的学习、生活,带来师生、父子母女关系的变革,学习方法的变革。其实,从深层次来说,这是教育生态的改善。郭老师落实新教育十大行动,很善于导入生活现场,抓阅读是这样,抓每月一事、聆听窗外的声音、卓越课程研发,等等,莫不如此。学习以兴趣为先,把学习置于日常生活的感知中去训练思维和培养思考能力,远比知识灌输更重要。任何一本教材、一个知识点最有生命力的地方,正来自与日常生活的关联。作为老师,当然无法抗拒大环境,躲避应试教育,但是,让自己的课堂多一点儿生气,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教学效果,恐怕不是坏事。


[特别推荐]李乐明局长的微信公众号


回头看,新教育十大行动并非全部是独创性的,如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建,都耳熟能详。可贵的是,新教育把行动的框架扎实地缔造在一间教室。许许多多像“向日葵班”的教室,不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生命发展的重要的“场”,教室有了个性特质的文化,被赋予一种精神力量,给孩子成长能量。这并不是说,往后,“向日葵班”的孩子的成长就没有了挑战,师生、父子母女没有了矛盾,但起码会尖锐变平和,平和促沟通。彼此之间的“沟”也还会有,欣喜看到的是,老师、父母的话语系统,可以进入孩子的频道。互联网催熟、市场化育大的孩子,作为受教者,对于施教者的苦口婆心,不再一触就反弹。还有一个问题,老师与学生架设了心桥,对于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德育这只脚不跛,让他们好好成长,远比单纯考个优秀更有意义。


作为教育局长,我花了很多时间与老师沟通,经常会碰到老师怼话——一个老师能干,不代表全体老师能干;几个班的学生优秀,不代表所有学生优秀;一些家长支持,不代表所有家长支持。这样的话的确难于回答,我又不能说,郭丽萍老师能做到,你们为什么不能做到?


我只能说,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走到了一起。有组织的安排,有信任的目光,教育人还是需要一点儿情怀的。有老师继续怼话——情怀是种病,需要钱来治。食人间烟火,做工作、过日子的确需要钱,丝毫不否认。试问,钱能包治百病吗?一件事情,抱怨着做是做,开心着做也是做,何不调适心情,如郭老师,开心去做好呢?P071,郭老师写道:很多时候,累与不累,不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最终取决于我们对事情的心态。


朱永新老师在《致教师》中说,老师有四种境界,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或许有老师说,四种境界我都不想要,我只愿得过且过。不要紧,可以暂时想不通。P264有首小诗,其中有一句:“我们是幸福的向日葵,张张笑脸,每天阳光灿烂。”孩子的笑脸,最动人心。我相信,面对孩子们的笑脸,冷若冰霜的脸、麻木不仁的心不会无动于衷,因为人心是肉长的。


郭老师有个学生叫赵紫珊,生日的时候,郭老师给她生日赠诗,标题是“我送你些什么”。送什么?值得好好思索。


“我送你些什么”?作为老师,送走心的话、走心的事,无疑是信息时代的孩子最需要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