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阅读如太阳和明月——专访朱永新|中国的「阅读传教士」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爱阅公益 Author 王欣婷 朱永新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
专访朱永新 | 中国的「阅读传教士」
2020年5月4日,朱永新获得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奖项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和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共同设立。和他一起获奖的,还有来自荷兰的玛丽特·托恩奎斯特。
在颁奖词中,评委主席阿哈默德•赖泽•卡鲁丁说道:“他致力于从多个方面推动儿童阅读,从儿童到家长再到教师、从乡村到城市再到整个国家政策,每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30年来,从深入的理论研究到扎实的行动探索,朱永新在阅读推动和教育实践中,确实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这些成果最好的体现,就是那一个又一个孩子,得以在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中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作为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可以说是不知疲倦的“阅读传教士”。以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他连续十八年提出与阅读有关的提案建议。虽然工作繁忙,但在大大小小的阅读活动中,总能见到他的身影。疫情期间,线下活动停摆,这位阅读“网红”转战线上,几乎每隔几天,就能看到写有“朱永新”这个名字的宣传海报。记得在一次抖音分享中,总是笑眯眯的朱永新又一次讲述了他的阅读观。到了抽奖环节,朱永新把眼镜摘下,把手机举得老高,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认真宣读了得奖人的名字。在快速变化的网络时代,朱永新总是积极拥抱新兴技术,高效地传播与影响。
朱永新告诉我,曾有人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子里。面对这第二件最难的事情,朱永新一直在努力。朱永新的努力卓有成效,比如18年前,在他提出“营造书香校园”的时候,“书香校园”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而现在,几乎每一个与儿童阅读相关的行动中,都离不开“书香校园”。
是什么支持着朱永新这么多年来不断为阅读发声?归根到底,是他对阅读和教育的认识。在朱永新看来,阅读,作为一切学习的基础,作为教育的基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最廉价和有效的手段,其重要性是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
而朱永新的阅读观和教育观则建立在多年的研究和深刻的个人体悟上。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朱永新进入江苏师范学院政史系学习,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有意识地大量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此后,他对古今中外教育家思想的研究和梳理便没有中断过,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阅读观和教育观。从个人层面,朱永新的各个人生阶段都伴随着大量的阅读,他在这其中获得力量和滋养。
朱永新是思考者、研究者、传播者,更是行动者。在朱永新的教育生涯里,从研究者过渡到行动者是极其重要的转变。因为这个转变,诞生了新教育实验。经过20年的发展,这个影响深远的民间教育实验已有5200多所学校加入,其中不少是乡村学校。因为这个转变,千千万万学生如新教育期望的那样,成为和谐发展、个性张扬、具有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的独立个体。如果按照朱永新自己的话说,用“能否改变人们的生活”为尺度来衡量学术成就,他已取得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在这成就的背后,是滴水石穿的坚持和专注。了解朱永新的人都知道,他的一天是从早晨五点开始的。在别人刚睁开惺忪的睡眼时,他已经阅读、写作两个多小时。七年前,朱永新开始每天早上在微博上写读书分享和感悟,直到今天,还一天都没有间断过。在新教育创立之初,朱永新一年里有半年的时间都在外走访学校,时常凌晨还在赶稿子,第二天又是雷打不动地五点起床。
扎根中国大地,朱永新用坚实的理论研究照亮前行的方向,用理想引领行动,用行动实现理想。年过花甲,他依然源源不断地为中国以及世界教育贡献面向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朱永新著作等身,新教育的工作也非常广泛,一篇采访仅能提供部分概览和介绍。希望作为一个引子,能让更多人去阅读朱永新的著作,并走入阅读、推广阅读、做关注每一个个体心灵成长的教育。
1阅读如太阳和明月
爱阅公益:首先,再次恭喜您获得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和爱阅公益基金会共同设立的IBBY-iRead爱阅人物奖。接到评委主席打来的电话时,您正在做什么?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心情和感受吗?
朱永新:那天中午看到有一个国外的电话,我没有在意,以为打错了,就没有接。下午还是这个电话,马来西亚来的,接了以后才发现,是评委会主席的电话。当时我正在和妈妈、妹妹吃晚饭,就把这个好消息和他们分享了。
晚上8点30分,我准时通过网络收看视频直播。尽管事先已经知道结果,但是当评委会主席宣布获奖时,还是有点激动,因为这是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第一次设立阅读人物奖,而且是中国的阅读公益组织支持设立的。我感觉到自己和团队20多年的努力很值得,也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
爱阅公益:您研究并推动阅读和教育发展近30年,您觉得支持您持续投入和不断向前的动力是什么?
朱永新:是基于对阅读和教育的认识,我认为阅读是教育的基石。这个问题这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
第一,阅读的过程是精神发育的历程。我曾经写过一本书《我的阅读观》,在书中提出了我对阅读的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特别是个人精神成长的历程。
精神成长历程来源很多,但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乃至于那些最伟大的价值藏在哪里?就在那些最伟大的书里。但这些书如果只是躺在你家书架上或学校图书馆里,其实跟你没什么关系,只有当你阅读的时候才会真正成为你的一部分,那时你才真正地拥有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没有被阅读的书,其实就是一堆废纸。书的生命,是阅读赋予的,激活的。
阅读的过程就是精神发育的过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去经历历史上和现实中发生的所有事件, 90%以上的知识来源于人所生存的时间、空间之外的东西,那就是靠阅读来获取,所以说阅读是整个精神成长最重要的历程。
第二,阅读能力是教育水平的标志。也就是说,人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阅读能力上。纵观世界上所有的考试评价,会发现阅读能力始终是评价个人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最基本要素。
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十大行动之首就是营造书香校园。阅读对提升学习成绩有着全面的推进作用。我们新教育实验有5000多所实验学校,其中有40%在乡村。有大量的案例是很多乡村的学校通过让孩子们大量地阅读,学业水平超过了城里的学校。
第三,阅读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全民阅读能够推进提升国民素质,是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公平的最有效、最廉价、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就算书再贵,它和其他的投资相比还是很便宜的,现在这个硬件在乡村已经逐渐基本到位了。所以,要通过阅读的公平来促进社会的公平。
爱阅公益:您自己从小就喜欢阅读吗?父母对您有哪些影响?
朱永新:我的爸爸是一位老师。一开始,他在一所乡村学校教书,后来当了校长。他工作特别认真,曾经荣获过全国优秀教师奖。
爸爸给我最重要的礼物是早起的习惯。大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爸爸每天都要做一件我很讨厌的事:清晨五点半,准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来练毛笔字。无论是酷热难熬的夏日,还是滴水成冰的冬天,都要我千篇一律地临摹柳公权帖。
我没能成为书法家,只是歪打正着,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早晨五点半左右,睁眼即起。直到如今,每天早晨五点左右,当人们还在梦中酣睡时,我已经挑灯早读了;当人们起床洗漱时,我已经工作了两个多小时。
妈妈则给了我另一个礼物。因为妈妈在政府招待所工作,小时候,我们兄妹三人就借住在她工作的单位里。妈妈既是所长,又是招待员,还是会计、出纳、清洁工,我们三兄妹是她的特别助理。
妈妈对人热情真诚,南来北往的客人都得到很好的款待,他们也就对我们兄妹三人特别好。在这个招待所里,我们还经常能够从客人那里品尝到不同风味的各地美食,读到他们随身携带的各种书籍。我们兄妹差不多是听百家音、吃百家食、看百家书长大。
正是因为这样,我训练出了一个新的本领——快速阅读。带着书的旅客,都愿意把书借给我读,但因为他们可能第二天就要出发,我必须连夜读完。阅读,尤其是快速阅读,成为了我的拿手好戏,也是妈妈送给我最宝贵的礼物。
爱阅公益:听说您大学进入江苏师范学院学习后,成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对您的影响很大。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自己的阅读史吗?
朱永新:与许多农村的孩子一样,我的童年基本没有什么阅读生活,家里也没有什么藏书。上小学以后,认识的字多了起来,就开始找书读。记不清从几岁开始,突然迷上了读书。而且一开始就与许多喜欢连环画的小伙伴不同,迷上的是厚厚的大书。那个时候,书非常稀少,又是在偏僻的乡村,找到的书大部分是没有封皮、没有结尾的残缺不全的书,但是我照样读得津津有味。虽然不知道书名,但是书中的情节还是强烈吸引着我。长大以后才大概知道,那些书是《林海雪原》《青春万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
同时,如刚才提到的,因为母亲的关系,我读到南来北往客人随身携带的好书。
进中学以后,读得最多的是《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诗词》,也开始阅读一些能够找到的文学杂志和诗歌,我对于诗歌有着天然的兴趣,记得还用毛笔抄录了一本无名的长诗,用笔记本摘录了许多描写人物与风景的片段。那个时候,与许多少年一样,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我,做起了作家梦,津津乐道地与班上的一位同学写诗唱和,用“过江”、“过海”等笔名写了《车轮滚滚》等小说。
我真正的阅读是从大学开始的。我是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被录取在江苏师范学院的政史系。按照当时情况,如果没有意外,我毕业以后应该是一位中学政治或者历史老师。一开始也没有明确的读书目标,班上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一些老三届的学生,学问好得让年轻的老师也自愧不如。我经常是看他们读什么书,自己就去借什么书。第一年的时候,看的最多的是《中国历代诗歌选》,从《诗经》、《陆游诗选》读到《龚自珍诗选》,再看普希金、雪莱、泰戈尔,也尝试背诵了一些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但是往往是随记随忘,只有一些名句名段有些印象。
第二年,是我阅读比较自觉的一年。我有一位同桌刘晓东,父亲做过教育部副部长,当时是一个省的省委副书记。他告诉我,从书上学习的东西,要比从老师那里要多得多。我们俩一起真正进入了图书的海洋。先是看历史书籍,《光荣与梦想》《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通史》《中国通史》等,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再后来是读商务印书馆的那套西方名著译丛,从卢梭的《爱弥儿》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从福泽渝吉的《劝学篇》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虽然许多著作并没有真正读懂,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是那毕竟是精神充盈的岁月。
在读这些伟大的著作的同时,名人传记开始成为我的案头必备。林肯传、拿破仑传、罗斯福传、居里夫人传、马克思传、海伦·凯勒传…… 从每一个人物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成为我为自己充电的必修课。一直到今天,阅读名人传记,仍然是我经常的功课。
考虑到自己今后要做教师,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我有意识地阅读了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的著作。那个时候,基本上都是苏联的教科书,从凯洛夫的《教育学》到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文集,看的最多是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做了许多笔记。结果,在学校选择部分学生去上海师范大学进修教育学心理学的时候,这些笔记发挥了作用。我让系总支书记相信,我是真正地热爱教育学与心理学。
真正系统地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著作,是在上海的两年。给我们开课的老师,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桂生教授、邵瑞珍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李伯黍教授、陈科美教授、燕国材教授、吴福元教授等。吴福元教授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等重要著作的翻译者,我们的心理学原著翻译课程,就是他手把手教的。燕国材教授,则把我带进了中国心理学历史的领域。这两年,我比较系统地阅读了中国古代经典,以及顾树森、毛礼锐、陈景磐等人的中国教育史著作。这为1990年完成近100万字的《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从远古到当代中国教育科学的成就与贡献》一书奠定了基础。
1997年底,我离开了大学的工作,到苏州市政府担任分管教育文化社会事业的副市长,我的读书范围更加广泛了。我为自己订阅了分管领域的主要报纸和刊物各一种,也开始阅读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一些书籍,《有效的管理者》《西方管理思想史》《一分钟经理》等,很长时间是我的案头书。
2002年,新教育实验正式启动。我的阅读生活有一部分与新教育实验的进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与新教育共同体的阅读紧密结合起来了。读《从优秀到卓越》,我为新教育人写下了万余字的读书笔记《新教育,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读《如何改变世界》,我对新教育实验的老师说:《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
同年我和李镇西博士等还创办了教育在线网站。在那之后,读帖也成为我每天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天清晨,打开电脑,到教育在线与老师们交流,看帖、留言、发帖,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让我及时地了解教师的喜怒哀乐、所想所思,我的许多政协提案和人大建议案,都来自于老师们的故事和建议。
2007年底,我调民进中央担任专职副主席。角色的变化要求我的读书生活也要随之调整,因此,先后阅读了《大国的悲剧》《美国精神的封闭》《大趋势——2020年的世界》《货币战争》《大国的崛起》等一大批政治理论书籍。
根据自己的职业和兴趣,选择一些能够帮助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书籍,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努力学会做的事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总有一些伴随着我们前行的书籍,这些书,就像一轮太阳或者夜晚的明月,让我们不再胆怯、不再孤单,坚定地行走着、跋涉着。
爱阅公益:您阅读了很多教育相关的著作,您自己的书中也经常提及其他教育家的思想。对您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有哪些?
朱永新:应该是苏霍姆林斯基。当然,还有杜威、陶行知、叶圣陶、蒙台梭利。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苏霍姆林斯基和新教育实验都非常重视阅读,认为阅读是人的精神成长的重要基础,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
第二,苏霍姆林斯基和新教育实验都非常重视教师的阅读,认为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第三,苏霍姆林斯基和新教育实验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认为是学生智慧发展和道德完善的主要途径。
第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新教育实验阅读观的思想来源之一,但新教育实验更加重视阅读的宏观价值,强调阅读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观。
第五,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实践主要是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基础进行的,具有系统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而新教育实验关于阅读的实践是在全国多个实验学校展开的,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2发起新教育实验,20余年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爱阅公益:新教育实验可以说是您从教育研究者到行动者转变的开始,转变的原因和契机是什么?
朱永新:1997年底到政府工作以后,为了更好地指导工作,提高自己的效率,我开始大量阅读管理学著作。1999年,我正好读到《管理大师德鲁克》这本书,其中讲到德鲁克开车带着自己的父亲阿道夫去看望熊彼特。熊彼特当时已经在弥留之际,他对德鲁克父子说了一段让我铭记一辈子的话:“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
熊彼特在讲完这段话以后的第八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德鲁克说,他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次谈话,那次谈话给了他衡量自己成就的尺度。
熊彼特的这段话同样给我很大的心灵的震撼,这段话也成为我衡量自己学术成就的尺度。从此,我把自己的学术研究称为“行走的教育学”。
这个时候我已经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多年,也出版了很多的著作,但是,很坦率地说,我并没有真正走进教育生活,更谈不上影响和改变教师的生活。所以,我决定真正地去走近教师,走进我们的教育。
但是,从一个学者过渡到一个行动者,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其中要找到一个中介,不仅是理念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转变。我用了很多心思去琢磨和思考。正在这时,常州的一所乡村学校,叫湖塘桥中心小学,邀请我去指导。到这所学校的时候,我把多年来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与教师进行沟通,得到了很大的认同。奚校长马上表示在自己的学校全面行动。
刚去湖塘桥的时候,学校还是两排破旧的平房,教师也是以刚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为主体。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深刻的变化。他们的努力感动了政府,为学校重新建设了现代化的校园。
爱阅公益:新教育实验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开始的?
朱永新:20 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教育危机”成为世界教育的一个关键词。1987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主题就是《教育:危机和变革》。
在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随之也产生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择校热等问题,社会对于教育的不满也日趋严重。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此同时,各种教育改革探索也应运而生。
▲2001年,朱永新在江苏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调研
进入21世纪以后,以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为主要方向的世界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以美国为例,有以密涅瓦大学为代表的试图打破传统大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高等教育改革,以美国的高科技高中(HTH)为代表的试图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项目式学习探索,以阿克顿学院为代表的试图打破传统的按照年龄分班教学的年级制的“学生驱动的学习”,以可汗学院、斯坦福网络高中为代表的注重互联网技术和资源的新型教育平台等。
在中国,新世纪的教育变革也是激流涌动。比如有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课堂变革,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代表的课程变革,民间的蒙台梭利、华德福等学校的探索等等。
在这众多的改革探索中,新教育实验试图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爱阅公益: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句话的来由和背后的意义吗?
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发起六年之后,在教育理想与理论方面探索的重要成果。这句话的完整的表述是“帮助师生(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当年,我们用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对这句话进行了阐释。从本体论角度来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生活;从价值论来说,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从方法论来说,我们主张通过营造书香校园等行动,以及通过新教育的课程与项目,来实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新教育实验的使命与我们对于教育与幸福、生活与生命的理解有关。
第一,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他说,“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中国的家庭和学校,经常是把教育与生活分开的,都认为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的。新教育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作为促进美好生活,作为一种手段的同时,本身它应该是目的,是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对于教育中的人,教育本身也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师生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享受当下的教育生活。学校的生活与社会的生活之间,本身就不应该有一道井水不犯河水的鸿沟,当下和未来是一条川流不息的人生长河。
第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是一种生活,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必须确保受教育的个体生命获得充分的成长,必须实现社会对于一个未来公民的希望。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生活。正如杜威所说,“学校须是简化的社会;成人的社会是庞杂的,学校须是经过组织而条理化的;成人的社会是良莠不齐的,学校须是经过滤清和优选的;成人的社会是含有冲突和偏颇的,学校须是在多种影响中求取平衡的。”所以,作为特殊的生活,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超越性的教育生活。而且,这种教育生活,不能仅仅等同于学校的教育生活,也应该包括家庭和社区的教育生活,是一种泛在的教育生活,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学习的生活。
第三,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教育既然是努力去促进每一个人能够过一种幸福的生活,它本身也应该是幸福的。古今中外的事实表明,人们无法从单纯的富裕的物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幸福,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享受才是幸福的体验。精神与道德是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幸福就是精神与道德上的完善。人只有在精神与道德上得到满足,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少孩子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情的竞争与不断的失败,心里没有美好的梦想,眼中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针对的就是这些违背人性摧残童心的畸形的教育而言的。所以,新教育的使命,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
第四,教育生活在追求幸福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完整。幸福,是目的方向;完整,是质量标准。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比分数更重要。教育的目的,不是成功,而是幸福;教育的质量,不是分数,而是成长。完整,从根本上指人格的完整性,人自身的统一性,潜能得到最大的实现,生命得到最大的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完整,还指身、心、灵,德、智、体、美、劳,家、校、社、政的和谐发展,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的整体提升。
新教育说到底是一种素质教育,我们也希望能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尽管对“素质教育是什么”有不同的论述和标准,我认为有三个标准应该是大家公认的。第一个标准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与我们新教育实验“为了一切的人”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个标准是,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与我们倡导的“为了人的一切”的理念,与我们的人本论、崇高论是紧密联系的。第三个标准是,素质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与新教育实验强调的“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的理念也是紧密相连的。新教育实验就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
更加重要的是,新教育实验以切实推进扎扎实实的实际行动为素质教育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的精神成长,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所以,素质教育应当从阅读开始,阅读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中国要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如果没有阅读,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离开了阅读,就谈不上素质教育。
爱阅公益:新教育实验发展到今天已经有20年的时间,可以跟我们回顾一下新教育实验这20年发展的历程吗?有哪一些重要的事件?您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有哪些变化和发展?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实验酝酿期(1986—1999)、实验初创期(1999—2002)、实验深化期(2002—2013)和实验完善期(2013—2020)。
新教育实验的酝酿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个时期属于前新教育实验,特点是作为发起人的我,用比较多的时间系统研究中外教育理论,深入考察当代中国,为酝酿新教育实验做了理论与实践的准备。实验酝酿期也可以视为准备期,这个时期的工作客观上为新教育实验的萌发做了思想和实践的准备,但这种准备完全是不自觉的。
实验初创期的特点是用理想和激情点燃,用理念和思想引领。阅读《管理大师德鲁克》后,我慢慢从学者过渡到行动者。2000年元旦,在世纪之交的第一个黎明,我把在苏州和湖塘桥中心小学等关于教育理想的讲演集系统整理,完成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并且为这本书写下了卷首诗。在诗中我写道:“我相信教育的理想一定会奏响中华民族新的乐章,我相信理想的教育一定会结出华夏文明新的硕果。”
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新教育实验诞生的宣言。
《我的教育理想》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理想教育的一系列目标,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教师、父母、校长、学生等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论述。当年,有人认为,这本书点燃了很多教师对于教育的激情。但也有人认为,书中提出的教育理想是天方夜谭,觉得应试教育的体制让校长、老师们带着镣铐,根本无法实现理想。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智慧就在于从现实的教育空间中寻找最大的发展可能性。在同样的制度环境下,尽管多数学校是波澜不惊,可也确实有不少学校做得风生水起,更有一些老师做得有声有色,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自己。所以,创办一所学校,为中国教育探索一条新路的想法也就水到渠成了。我们之所以把《我的教育理想》的出版,作为新教育实验理论的主要思想提出的标志,也作为新教育实验正式诞生的标志,正是因为这本书直接“催生”了新教育,新教育实验最初的一些理念、思想与行动,源自书中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对于教育理想的探寻。
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探索定名为“新教育实验”?定名为“新教育”,既是一种“学术认祖”,也是一种理论自觉。1889 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了阿博茨霍尔姆学校,这所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成人和孩子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不是普通学校中常见的上级和下级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这种关系允许有经验的长者指导而不是控制学生。”这引发了欧洲教育历史上的“新学校(教育)运动”,也成为影响整个世界,特别是美国进步主义思潮的一个起点,并且对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21世纪初叶的中国的新教育实验,也可以视为“世界语境”中的新教育在当代中国的一声“回响”。因为,我们与历史上的“新教育”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都旨在对现实的教育进行反思、批判和重构,都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与自由,都建立了一批实验学校,都试图对当下的教育和社会进行创新和改良,都是民间草根的自发行动,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历史上“新教育”的一段新的“链接”和“延续”。为了区别于历史上的“新教育”,我们不妨称之为“新教育实验”。
之所以叫“实验”,我们也是反复讨论了多次。严格地来说,新教育的英文,应该翻译为“New Educational Initiative”即新教育倡议,或者新教育的方案。但是,这与我们教育界通常理解的教育改革行动又相距较大。我曾经专门研究过上个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的“平民教育实验”。1926年,晏阳初先生在河北保定开展了一项“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扶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克私,培养团结力”的教育和社会变革运动,他们把这项运动命名为“平民教育实验”。所以,我们把这项针对学校变革的系统解决方案,命名为“新教育实验”也就顺利成章了。
实验初创期是一个从酝酿期的不自觉到自觉,从思想、理想到行动、实践的工程。新教育实验从诞生之日起,就让我们看到,理想的力量的确是非常强大的。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适逢其时的理想,可以战胜任何强大的军队。”
到了实验深化期,特点是用课程和项目推动,用培训和现场拓展。2002年9月,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的挂牌、《新教育之梦》的出版,成为新教育实验全面启动的标志。
在玉峰实验学校,新教育实验最早提出了五大理念: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同时,我们还提出了五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由于教育在线网站的传播,一批学校与玉峰实验学校同步开展了实验。同时,根据五大行动,新教育实验在苏州成立了五大项目组,以推动实验的研究。
在那之后,江苏姜堰市教育局和河北石家庄桥西区政府分别率先建立县域新教育实验区,开始以行政推动的方式推进区域实验。此后,区域推进逐渐成为新教育实验学校发展的主导模式。
随着实验的开展,为了加强新教育实验的理论支持和培训指导力量,我们开始注重新教育的研究工作。2003年11月,新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与总课题组分别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和苏州大学正式成立。2005年,我们确认新教育实验的五大行动增加“构建理想课堂”,拓展为六大行动。
2006年,我们正式提出了新教育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短短几年时间,新教育实验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有14个实验区、500多所实验学校、6万多名教师、逾100万名学生参与实验,实验区、校遍及全国20多个省份。
2007年,我提出了日后作为新教育价值观的“新教育精神”,即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新教育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至此基本形成。
2010年9月,新阅读研究所在北京成立。这是新教育研究院旗下成立的第一个专业性的研究机构,致力于研制中国人阅读书目。
2010年12月,江苏昌明教育基金会(新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新教育基金会的主要定位是讲好新教育故事,奖励优秀教育创新类项目,扶持薄弱地区教育资源,把新教育的优秀成果转化为公益项目。新教育基金会先后开展了新教育童书馆、完美教室、新教育星火教师计划等多个公益品牌项目。
2011年11月,新阅读研究所成立新教育亲子共读研究中心,后更名为新父母研究所成为新教育研究院下属的研究机构,再发展成为新家庭教育研究院。新家庭教育研究院从事家校共育等阅读与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2012年10月,新教育的基本行动扩展为“十大行动”,增加了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和家校合作共育等“四大行动”。新教育的十大行动,至此就相对固定。
2013年3月,新教育教师成长学院(海门市新教育培训中心)正式成立。这个机构成立以后,承担了新教育实验的重要培训功能,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新教育理念培训和项目推广的重要基地。成立以来,年均培训2万人左右,累计培训500多批次12万人次左右。
实验深化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走向专业化。这个时期,新教育加强了学术队伍建设,组建了以阅读和家庭教育为主要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
从2013年到现在是实验完善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系统研发新教育课程,丰富完善理论构架。
截止2019年,全国新教育实验现有地市级实验区11个、县级实验区152个、实验学校5215所,共有560多万师生参与新教育实验。
2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段。20年,对于新教育实验来说,是一个从一个人的念想到一群人的梦想,再到一个团队的理想的发展过程;是从一所学校的探索到5200多所学校的加盟的过程。对于努力想成为一家百年老店的教育团队来说,我们还很年轻,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惑,但是,我们知道,只要上路就会遇到庆典,我们会继续向着明亮的那方前行。
爱阅公益:5200多所新教育实验学校,真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一所学校要如何加入新教育实验?
朱永新:参与新教育实验有两种方法。一种途径是先行动,再正式加盟。有意向加入新教育实验的区域或学校,直接在相关的网络平台开始实验,记录实验过程,通报实验动态,加强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保持与新教育研究院的密切联系;或者在区域或学校内默默地实验,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递交实验成果。
另一种途径是先正式申请、加盟,再开展具体的实验。有意向加入新教育实验的区域或学校,向新教育研究院递交《加盟新教育实验申请表》,经过研究院考察、审核、确认,即被视为参与实验,并在随后的新教育年度研讨会上挂牌。
爱阅公益:“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中的第一大行动,在新教育的支持下,具体学校会用哪些方式营造书香校园?能和我们分享一些优秀案例吗?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启动不久,我们就明确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的理念,并且作为当年新教育五大行动之首。那个时候,书香校园还是一个新的概念。现在,已经成为大家普遍接受和使用的一个热门的词汇了。
新教育实验对“营造书香校园”有一个简明的概念,是指通过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这个概念基本上讲清楚了书香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书香校园建设在任何一个阶段的学校都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养成的最关键的时期。我一直认为,学校,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师生一起阅读,实践,探索,求知的地方。没有阅读,就没有教育,当然也谈不上学校。
关于一所小学究竟应该如何营造书香校园,从不同角度而言,有着太多需要分解的方法。无论是小学教师自身的阅读引领,还是家庭的亲子共读,都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校园这一整体而言,要做到下面几条。
首先,应该营造一个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健全的阅读设施,让学校有浓郁的阅读氛围,成为真正的读书场所,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乐园。将学校图书馆、年级图书广场和班级图书角建设作为首先予以重视和投入的方面,尽可能做到在学校的任何地方,书籍都能触手可及。应该精心选择和采购适合学校不同年级师生的图书,满足不同学科学习与项目式学习的需要。应该让学校最有学问、最爱阅读的老师担任图书馆长,把图书馆变成真正的学习中心。图书馆尽可能全天候开放,允许学生随时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相关的图书放到年级的图书广场和班级的图书架,让学生更加便捷地得到需要的图书。
小学的书香校园环境建设很重要,因为小学生对环境更加敏感。所以,很多学校在校园里搭建了“神奇书屋”,把图书馆装修成童话故事里的模样,让学校图书馆、图书角等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银河实验小学,在营造书香校园的环境方面,就做了很有意思的探索。校园无处不书香,是他们的核心理念。学校的校门就像徐徐展开的卷轴,寓意在银河,读书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校园十条主干道,都以世界十大经典名著命名,这些路名承载着型塑生命的美好品性,体现着“经典滋养灵魂”的育人理念。与此同时,他们提出“让教室成为图书馆”,在大力丰富学校图书馆四万多册馆藏图书的同时,为每个教室配足了学生共读书目。每年9月,打造高品质班级书柜是新学期开学的重点工作。学校还为每位学生办理了萧山图书馆的借书证,并与市少儿图书馆实现了资源共享,养成学生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其次,在图书的配备方面,也是营造书香校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读什么的问题,在小学阶段特别关键,特别重要。因为如果在小学阶段儿童接触到最好的图书,他们就能形成一个好的阅读趣味,就能够逐步学会鉴别什么是好书什么是不好的书。
再次,阅读课,是为了保证阅读时间,在小学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路径。多年来,新教育实验研发了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课程,推出了新教育整本书共读和儿童阶梯阅读的项目,提出了学科阅读与学科写作的理念,使阅读课程化得到了落实。许多小学也进行了颇有特点的创造。如银河实验小学就研发并实施了一系列阅读课程——以校园十大主干道为载体创生的十品性课程,以儿童课程为核心的入学课程,植根于学校文化的农历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的。这些阅读课程的研发,既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也是对生命发展的主动应和。银河实验小学把最好的时间留给了阅读,将阅读排入课表:每天学生一到校,便是20分钟的自由阅读。每周两个早上进行晨诵;每周三中午为整本书共读时间;每周一下午是走班课程时间,安排影视阅读。
最后,是关于阅读活动的开展问题。在新教育学校,阅读活动的开展更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从9月28日的校园阅读节,到形形色色的阅读主题月;从图书漂流到图书跳蚤市场;从阅读之星评比到阅读班级竞赛;从自制图书展示到撰写图书评论;从图书戏剧表演到名著影视欣赏......如江苏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的童话节就非常有特色。从2013年起,童话课程就成为清英特有的一门课程,每个孩子阅读童话、研究童话、参演童话。
爱阅公益:经过20年的发展,新教育实验未来会朝哪个方向前行?
朱永新:在未来几年,新教育实验将从几个方面继续探索。首先,继续研发、完善新教育实验的课程体系。课程,永远是教育的关键议题。
同时,我们还会继续研究未来学校的转型,开展未来学习中心的试点。教育纪录片《为孩子重塑教育》的制片人泰德·丁特史密斯在《未来的学校》一书中指出:“传统学校以有着百年历史的工厂模式为基础,非常善于培养适合工业社会的劳动力,而工业社会所塑造的世界早已不复存在。传统学校挣扎于两类大环境背景之中,一类是拘泥于过去不肯自拔的传统教育体系,另一类是正在不断塑造未来走向的创新世界。”因此,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走传统教育模式这条老路,继续给自己不断寻找借口,把孩子们批量送进教育机器之中,“等着这些机器产出大批毫无技能和目标感的年轻人,然后眼看着他们往投票箱里扔手榴弹,却束手无策”。另外一个是打破这一切,发动一场真正的教育变革,这样的话,“我们的孩子就能够唤醒自身潜藏的天赋与力量,开拓出充实而精彩的人生之路,去想办法解决我们这代人遗留给他们的诸多难题”。
其实,在这两个选择面前,我们没有选择。在丁特史密斯看来,传统学校不过是僵化的教育体制打造出来的“纸老虎”,是“创新时代的博物馆文物”。而发动变革打破这一僵化的体制的力量,一定是来自民间的草根行动。
为了迎接这样的变化,新教育从2014年开始深入研究未来学校与未来教育问题,先后出版了《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和《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提出了学习中心的构架。主要内容大概包括这几点:
第一,现在的学校(school)将演变成为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传统的学校概念将被新的学习中心取代,人们不必要每天按时去学校,不必按部就班地学习各门课程。
第二,现在教学(teaching)的概念将变为学习(learning)的概念。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活动将变为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习中心的主旋律。
第三,现在的教师(teacher)将成为成长伙伴(partner)。传统的教师角色变为助教或者成长伙伴。
第四,现在的教室(classroom)将成为学习室(learning-room)。传统的教室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场所。
第五,现在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教育将变为定制化和个性化(customiz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传统学校按照统一的标准教学和评价的模式,将变为定制化和个性化。
未来的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表,而且随时调节学习内容,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等,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而且网络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自动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
未来学生的学习,“是新建构主义所倡导的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是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的自发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能不再需要专家学者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中,课程、学分、学历、学校等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在未来的几年中,新教育将积极推进这样的变革。
新教育还将继续深化教师成长模式,开展教师培养体系再造探索。中国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老三门”课程,维系了一个教师一生的教学活动。许多人几乎没有继续教育的机会,缺少完整的生涯成长计划。即使偶尔有培训的机会,也是炒大学师范教育的冷饭,教师学习动力不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知道,要实现我们的梦想,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有清晰的方向。我们继续探索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们也相信,经过新教育共同体的不懈努力,在不远的未来,新教育实验学校将培养出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这就是我们新教育人孜孜以求的共同朝向。
爱阅公益:关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多年来从国家到民间有很多相关探索,但似乎教育改革依然面临很多阻力。您怎么看?您觉得这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改变这些问题?
朱永新:关键是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没有撬动。对于教育,大家都或多或少存在不满意。事实上,不仅中国人不满意,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也不满意,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是完全满意的。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布了无数报告,呼唤变革教育。许多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希望改变教育。
在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时代,人民更是期盼互联网能够成为变革教育的神器,正像互联网颠覆了商业模式一样,来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远远早于商业。互联网出现以后,利用网络改变教育的努力与投入,力度也远远大于商业。但是,一直到今天,教育的变化也是非常小的。
据说,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2011年9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给出了答案: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校形态的改变。电化教育、PPT课件等都是工具与技术层面的变革,慕课、翻转课堂等是教学模式的变革,如果学校形态不发生深刻的变革,教育结构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的变革是非常困难的。
教育变革的困难,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教育的科学基础发育不成熟。教育有两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心理学与社会学。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是由远及近的,天文学是科学家族的老大哥,从人类早期的摩崖石刻上我们就看到了祖先对于星象天文的观察记录。伽利略的天文学之后,是牛顿的物理学,人类开始探索物理现象与规律。现在,我们刚刚进入生物学的世纪,开始关注生命现象。但是,总的来说,人脑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黑匣子,人类要真正认识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教育远远不像商品买卖那样容易。教育作为一种国家行为,还有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变革受到的制约就更加多一些。这就是教育变革为什么步履艰难的原因所在。
总之,教育要想解决人的问题,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爱阅公益:您选择将IBBY-iRead爱阅人物奖的15万项目捐赠捐给“萤火虫亲子阅读工作站”。您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能跟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吗?
朱永新:萤火虫亲子阅读工作站在2011年由儿童文学作家和阅读推广人童喜喜创立。项目以亲子阅读为抓手、家校共育为目标,推动全社会的教育理念更新,协助教育中的各方完整幸福。成立以来,我们组建了全国萤火虫义工团队500余人,在全国40多个省市先后建有萤火虫工作站近90多个,汇聚15万多位父母开展萤火虫亲子共读。因为这个项目,很多曾经在推动阅读中至关重要却长期缺位、甚至因为错误的教育理念而成为儿童阅读阻力的父母群体,就此深度参与到阅读之中、教育之中。
3阅读,从读好书开始
爱阅公益:您一直非常关注儿童阅读的质量,投入大量精力研发各类书单。您为什么这么重视书目研究和推荐?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项工作的?
朱永新:阅读首先直面的问题是读什么。很多书是不值一看的废纸,还有一些书更是可怕的毒药,荼毒青少年的心灵。我曾经在一所中学图书馆里看到一本悬疑恐怖小说,情节血腥而荒诞,还在小学里看到谈情说爱的书。可见,在教师图书采购、中小学图书馆招标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
中国每年有40万本新书面市,其中30万是新书,10万本是重印书。那么一个图书馆应该引进哪些书?孩子们应该阅读哪些书?长期以来,真正切合儿童和青少年需求的、独立而公正的书目并不多见。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中小学生群体普遍存在阅读量少、阅读兴趣弱、阅读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阅读的高度直接影响着精神的高度。我们经常说要做精神上的营养配餐,阅读和饮食一样也要有合理的结构。所以,为孩子们挑选好书应该成为开启阅读之旅最为关键的事情。
爱阅公益:设立新阅读研究所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书目研制工作吗?到现在已有了哪些成果?
朱永新:是。是为了有一个专业化的团队,更好地研制书目。从2010年开始,历时9年,我们完成了包括0-18岁的儿童基础阅读书目的《中国人阅读基础书目》研制和发布,其中包含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父母、公务员、企业家九个群体。2016年开始,我主持研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中小学学科阅读书目》,研制中小学所有的学科的教师、学生的基础阅读书目;2019年开始,我主持并启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人学科(项目学习)研究基础书目》,对100多个一级学科,如天文、哲学等进行书目的筛选。
爱阅公益:以《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为例, 能跟我们分享一下,研制一个书目的理念、标准和具体流程吗?
朱永新:《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包含30本基础阅读书目和70本推荐阅读书目。在研制过程中,我们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基本理念。
第一,关注作品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价值问题是我们研制书目的出发点之一。一般来说,“真”、“善”、“美”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最简练、最基本的价值。科学、人文和文学作品,是表现“真”、“善”、“美”的有效文本形式。
第二,尊重孩子的兴趣,也强调书目的引导性。在选择书目的时候,我们坚持从小学生立场出发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是否能够喜欢。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才能让孩子自主阅读,才能引导孩子真正热爱图书。但如果完全以孩子的兴趣为转移,则可能导致读书的随意性,导致阅读的“偏食”,导致孩子鉴赏能力和阅读品位的降低,对那些单纯取悦和讨好他们的作品失去判断力。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大量问卷调查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通过学校试读发现孩子的阅读倾向,另一方面坚持从价值观出发,从图书内容的结构和覆盖面出发,引导孩子阅读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好书。
第三,尊重市场的选择,也强调作品的经典性。在研制小学生基础书目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看市场但不唯市场”的共识。对于市场认可的一些特别畅销的书,我们审慎地加以重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把市场放到第一位,忽视了书目的经典性和文化含量,可能就会导致庸俗和市侩,不应该简单地用销量评价图书。同时,我们还把书目的研制过程看成是一个挖掘和钩沉好书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曾经出版过的许多好书并没有很好的销量,我们也把它们推荐出来让孩子们阅读。
第四,关注作品的趣味性,也关注作品中的形而上思考。我们在选择基础书目的时候,尽可能考虑那些描写当下儿童的现实生活,没有距离感的图书。但同时,我们也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有一些距离的地方眺望自己,在合上书本以后有一些形而上的思考。真正伟大的童书,绝对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个让儿童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之后,往往会有着人类最重要的话题,最高尚的智慧和最朴素的美德。例如《城南旧事》和《草房子》,虽然离现在孩子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但作品中蕴含的思考却值得让每一个孩子咀嚼。
第五,突显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但也强调孩子作为未来世界公民所具有的现代观念。既然是中国小学生的基础阅读书目,突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传统,重视那些几千年来一直滋润着我们民族心灵的经典读物,强调本土作家的原创作品,也是研制组全体成员的共识。所以,尽管在有一些年龄阶段和领域,我们本土作家的作品还显得不够经典,我们仍然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选择了一些相对好的作品进入书目。但是,对世界儿童文学史中绕不开的经典作品,如《安徒生童话》《长袜子皮皮》,我们也大胆选入,因为我们相信,这些作品也是世界儿童所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第六,强调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但也尊重孩子的自由自主选择。我们希望推荐的书目能够成为小学生班级共读的图书,在共同的阅读中形成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当然,书目只是提供孩子们阅读的基本依据,我们希望在共同阅读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孩子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兴趣与阅读领域。
第七,关注小学阶段的年龄特点,也考虑与学前、初中阶段的阅读衔接。在书目研制中,我们充分吸取了儿童分级阅读的相关理论,按照小学低、中、高三个年龄段来推荐图书,给学生更切实的指导。
《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的研制过程十分认真谨慎 。2010年8月,我们在北京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并组成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研制项目组。工作组分文学、科学和人文三个小组,由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自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针对每一稿的书目进行讨论。
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腾讯网、教育在线网站就大书目进行网络海选调查投票,获得了10万个有效的调查数据,对书目研制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2011年1月至2月寒假期间,项目组在北京、山东、河南等省份10所城市和农村学校的6000名学生、老师和家长中进行试读调查,项目组购买并赠送给每位学生(与家长共读)、老师一般按书目草稿选定的图书进行阅读。寒假后,收到了几千份试读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试读调查表,作为项目的重要参考数据。
2011年3月30日,项目组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咨询专家座谈会,征求专家们对书目的意见和建议。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副司长陈亚明、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科普作家金涛、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台湾台东大学林文宝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加安、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等众位知名专家学者对书目提出了建议。
最终的“30+70”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是充分听取了孩子、教师、家长、学者、网友等多个群体的意见后形成的。
4一个提案,连续提出十八年
爱阅公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不断从政策倡导层面推动阅读。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担任政协委员?
朱永新:我1993年担任江苏省第七届政协委员,2003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2008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2013年至今,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爱阅公益:到目前为止,您都在两会上提了哪些和阅读有关的提案?
朱永新:从2003到2020年,我在全国两会提出了关于阅读的的提案和建议有30余件,主要有: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建议;关于推进全民阅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议;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的建议;建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的提案;用全民阅读传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公平的提案等等。
爱阅公益:关于“国家阅读节”的提案您已经连续提出十八年了。有希望通过吗?为什么一直坚持?
朱永新:很多人知道,建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自从2003年两会开始,我就提出来了。连续提了十八年,但一直未被采纳,可谓“屡败屡战”。但我仍然认为,这个提案的意义和价值远远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阅读节一直没有得到批准,有关部门的回复主要是两个原因。一开始,说是国家原则上不增加新的节日。但是,从航海日到农民丰收节,这些年还是批准了不少新的节日。我在征求意见时明确提出,这不应该成为不设立国家阅读节的理由。
后来,说是因为有了一个世界读书日,就不一定再有一个国家阅读节。其实,且不说所谓的世界读书日其实是翻译的一个乌龙,更重要的是4月23日纪念的是两个外国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与中国毫无关系,没有中国文化的背景。
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正确翻译应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因为我们将其错误翻译为“世界读书日”,导致一方面我们相对比较重视阅读,而忽视了出版、版权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未能更集中、更深入地推动阅读相关工作。所以,我在提案中提出把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作为“国家阅读节”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一个国家,对于自己的文化奠基人,对于“万世师表”的教育圣人,应该有纪念他的节日。我国的台湾地区,就把孔子诞辰日作为教师节的纪念日。两岸和平统一以后,一个读书节(9月28日),一个教师节(9月10日),还是可以非常好地融合的。我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也提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阅读节,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文明古国,更加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节。
有不少人问我,你为什么如此执著地坚持呼吁建立国家节?阅读节的提案仍然关于阅读,这与我作为教育学者对于阅读的认识有关。阅读本身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国家竞争力、凝聚力的加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阅读是最有效、最便捷、最廉价、最直接的提升国民素质与国家竞争力量的路径。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阅读是最高效的教育,推动阅读是推进教育公平最简便的方法。
只有把阅读作为国家战略,长远部署,稳步推进,我们才能在每一个今天,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还能积累精神财富,才能为明天储备足够的财富基础,才能在明天再一次转化为更为丰厚的精神、物质的双重财富。
爱阅公益:准备一个两会提案具体需要做哪些准备?提出提案的流程是怎样的?
朱永新:一般的流程是:确定题目,调查研究,撰写提案,提交提案,部门办理提案(与提案人沟通),部门答复,征求意见(满意度调查)等。准备工作主要需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建议。
爱阅公益:在国家和政策层面,您的提案带来了哪些阅读和教育方面的改变?
朱永新:儿童阅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道风景线。很多过去以成人文学创作为主的作家现在也开始写童书,这正是作家们意识到儿童阅读的重要性,意识到应该把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精神产品来作为他们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的体现。
二十多年前,不少家庭还没有将儿童阅读重视起来,一些家长甚至会没收孩子的课外书,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影响学习。近三十年来,中国本土原创的儿童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了,好作品也越来越多。早年间,我在研究儿童阅读书目的时候,认为国内的童书比例不能低于50%,这是对当时中国本土原创的保护,但同时也产生了困境:有时候实在很难在本土原创中选出优秀的作品来。
如今,这一情况已经有所改变。比如由新阅读研究所主办的2019年度“中国童书榜”中,原创绘本童书《一条大河》成为榜首,而且榜单里76%的童书都是本土原创。
5早晨从五点开始
爱阅公益: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从起床到睡觉,通常您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吗?
朱永新:以2020年5月19日,我参加两会期间的一天为例吧。早晨5点15分,我起床工作。阅读《天鹅——安娜·巴甫洛娃的舞蹈与人生》,一本关于俄罗斯芭蕾舞女皇的传记图画书。然后写每天在微博上分享的“童书过眼录”和“新父母晨诵”,以及完成前一天的两会手记定稿。
早晨8点10分出发去全国政协。8点半到达,与张连起常委交流读书会事宜。这一次疫情期间,在汪洋主席的直接关心和推动下,全国政协在移动履职平台成立了“防控疫情读书群”,我很荣幸地成为读书群的首任“群主”。
上午9点,大会举行闭幕式。下午,我修改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建立网络游戏分级标准》的提案。这个提案的初稿撰写者是一群中学生。他们从“模拟政协”的活动中,深入了解社会,学习着如何观察思考,如何建议协商,提案初稿水平很不错。修改完提案后,我又回答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王坤宁记者发来的采访问题。晚上我先是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周培培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交流,然后写今天的两会手记。在这期间,又收到《人民政协报》吕巍的消息,希望提供独家手记。沟通完毕已是10点40分。
11点20分洗漱休息。
爱阅公益:您工作繁忙,每年还阅读数百本书籍并完成不少著作,您有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经验、方法或者心得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朱永新:我们很多人的工作都很忙,要挤出整块时间专心读书、从容学习,似乎不太可能。能够坚持阅读和写作,也的确不容易。但我还是认为,尽管工作非常繁忙,“没有时间”仍然只是缺乏阅读习惯的借口。
要想找到阅读和写作的时间,首先必须从思想上真正把阅读和写作当作最重要的事情。管理学上有“ABC时间管理法”,即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把事情分为三类,用80%的精力优先处理20%最重要的事情。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试想某一天,你本来已经把时间排满了,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突然约你相见,你会不去吗?肯定会想方设法相见。阅读和写作就相当于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个人。认可这一点,就一定能找出时间。重要的事情,总是有时间做的。之所以会忙得没有时间阅读,是因为还没有把阅读和写作作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要想有时间读书和写作,学会利用零碎时间也非常重要。古人就有所谓“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读书法,看似有些不雅,其实是很重要的经验之谈。“马上”,相当于现代的我们在汽车里、旅途中的读书。“枕上”,相当于今天的睡前阅读。“厕上”,相当于现代人在卫生间里的阅读。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早晨早十分钟起床,可以挤出时间晨读;晚上少看一点电视,翻几页书应该可以做到;节假日休息时,推掉一两个应酬,就有了整块时间。不能小看这十分钟、这几页书,阅读像爬山,不怕慢,只怕站。只有多重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才可能把时间积少成多地利用起来,反倒可能赢得更多整块的时间。只有抓紧点滴时间阅读,才可能积跬步以至千里,才可能节约时间、事半功倍,阅读和写作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