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非: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阅读铸造有教育尊严的教师

吴非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

原创|吴非 


阅读量不足,就不可能有“质”;没有“质量”的学习,则难以形成真正意义的“思维”。


学习一旦成为简单的“记诵”或熟练的“操作”,所谓“思维”不过是本能的机械反应。


有广泛的阅读,学生能发现“差别”“异同”,在辨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认识”“看法”“观点”“见解”等等会出现,这是“思维”。


过低的阅读量,狭窄的阅读面,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吴非


朱永新:阅读搭建精神的天梯



毋庸讳言,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思维品质不佳,是基础教育的弊端。


学生思维品质究竟是如何败坏的,需要有冷静客观的分析,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缺乏客观的态度,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应试教育的传统,专制文化的遗毒,社会的功利主义,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消极影响。这里仅具体地从阅读状况来观察。


过低的阅读量,狭窄的阅读面,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


中国社会在介绍名人治学成功经验时,用“博览群书”的频率远远要高于“独立思考”。这个“博览群书”是不是很难?


在古代,学富五车汗牛充栋,确实不容易,现今,无论书籍出版还是阅读方式,远比旧时代优越:印刷技术高度发达,书籍极其丰富,阅读方式空前便捷。


然而青少年的阅读量和阅读视野反而不及先前,不似早先的“没有书读”、“贫苦无助”,而是“有书不读”、“有书没法读”、“有书不想读”。


教育部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书目,数量并不算多,就连这样一个基本的阅读量,大部分学生无法达标。


以语文科为例,因为有应试的压力,对待扩展阅读,教师不积极;一些学校抓应试,连语文教科书的配套读本也不为学生订(更不用说“课外阅读”了),教师和学生手头只有一本语文教科书,一个学期“在一本教材中反复打滚”。


一些高校教授,对中小学课外阅读的状态一无所知,对学科素养的要求完全不了解,比如,有教授鼓吹“教什么就考什么”,“就考六本语文书”(他们连课改后的教科书格局也不了解)。


吴非:能不能不要去骚扰学校?学校能不能不自我折腾?——照亮校园的常识



在把学生阅读局限在教科书范围内的同时,也把他们的思维死死地固定在一个框里。
教科书“不过是个例子”(叶圣陶语),熟知或背诵这个例子是不是能解决其他问题?一个学期的“课文”不过二十多篇,即使全是经典名篇,全背下来,烂熟于心,也不可能替代“语文”思维,因为生命中的、生活中的“语文”,不能只靠这二十多篇课文去发展。可作为反证的,是很多文盲的口头表达并不差,倒是熟背经史的人往往口讷不知变通,究其根本,是没有能力在生活中发展“活的语文”,拓展语文视野。
为什么中学教学会出现拒绝阅读的现象?
在二十多篇课文中“打滚”,是不是能对付考试?相当多的语文教师竟然认为“不一定对付不了”“读书少未必吃亏”,——现行语文考试命题思路、形式及评价标准比较落后,中小学教师“身经百战”,轻车熟路,自有一套对付考试的经验,这便让大批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误解。如此低的阅读量,“阅读视野”也就无从谈起,而他们的思维,也只能长期停留在应付考试的低水平上,靠的是通过反复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
学生在学校学习,会思考些什么?
以学生视角,他喜欢“聪明的老师”“有办法的人”,那些人善于学习,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跟从他们学习,能获得智慧,培育趣味。他找寻有智慧的人,未必有功利的目的,而会观察其人格理想、德行、情操、风格和生活品质。
中小学需要大批有智慧、有职业精神的教师,这些教师自身是优秀的读书人。很遗憾,在一些学校观察教师业余状态,往往感到悲观,他们成年不读一本书,言行举止恶俗,很难想象他们培养学生学了什么。一些学校和地区教研室不得不组织培训讲座,宣传“读书的重要性”,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在讲常识的社会,这是令人难堪的事。
由于没有最低限度的阅读积累,这些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有困难,对自己的教学很难有正确判断;交流中经常听闻教师种种荒谬绝伦的错误,这些人不愿接受新的知识,不愿反思个人教学行为,这也是一些教师教学离不开“教参”或反对教学改革的原因。
语文科如此,其他学科教学同样存在阅读能力的问题,历史地理教师的观点和知识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大学时代,物理化学教师完全不了解学科发展及世界科技新发现的,大有人在。知识陈旧,缺乏见解,教法僵死,竟然没影响他们带领学生对付中考高考,这足以说明目前教育改革的困境,然而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能够混得下去”,就不需要改变,教师的这类惰性和功利主义教育观,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判断,也为下一波“读书无用论”推波助澜。
童年或少年时代教育条件不足造成的思维力能力不强,有可能通过广泛阅读逐步实现自我启蒙,但如果学校奉行应试教育,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则会关闭走向智慧的大门。
刘莘: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现状与出路


阅读量不足,就不可能有“质”;没有“质量”的学习,则难以形成真正意义的“思维”。学习一旦成为简单的“记诵”或熟练的“操作”,所谓“思维”不过是本能的机械反应。有广泛的阅读,学生能发现“差别”“异同”,在辨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认识”“看法”“观点”“见解”等等会出现,这是“思维”。
我在一些课堂看到教师讲错了知识,学生也没有任何反应,因为他缺少知识储备,无法凭某个方面的经验去作判断。如果这样的课成为常态,学生安于这样的状态,这个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是有价值的。
来源|镇西茶馆、守望新教育。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宣言——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
新教育推荐的九大书目——全民阅读造就中国人......

阅读铸造有教育尊严的教师

来源|源创图书作者|吴非

读周春梅老师的书,对她把这本书起名为“教师的书桌”,有一些感慨。

2009年,周春梅的第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和书关起来》在花城出版社出版,书名颇让人震撼,一些老师不知她何以嗜书如此。十多年过去了,与书为伴的周老师依旧从容地立在讲台边,教室依然满溢书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课堂中受到启示,也关注周老师的书桌,开始了自己的阅读生活。
收入本书的,只是周春梅近十年读书笔记的一部分,她的阅读远远不止于此。这些读书笔记及观影随笔,都是她应约为报刊读书栏目所写的文学阅读,为照应读者,文字平易亲切,与她的课堂风格相近。在不同的年月、不同的心境下所看的不同的书,合成一个人的阅读史。那些小说,那些诗和散文,是人的勇气和智慧,展现着思想者的境界;那些人间故事,那些游吟者的歌,代表着“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它们随着周春梅,走进教学,也通往个人的澄明之境。据我了解,她有大量文学以外的阅读,同时写过一批更“小众”的(或曰更“私人”的)阅读笔记。阅读并记录思考,占据了周春梅大部分业余时间,可能像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因为读得多,思虑深,周春梅已经有些像书了。
通往自如的教学,取决于教师自觉的探索,愿望有多坚定,路也就有多远。其实,教师职业生涯中,真正用于上课的时间并不算多,更多的时间是在读书养性,完善自我,以个人的“会学”,达成“教”。周春梅的阅读,不断地有新的出发地,却永远没有止境。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一些同事,都有这样的追求,这也是我时时怀念学校的原因。
前辈教师谈体会,说一节课“备了一辈子”,是指学海无涯,教也无涯,业精于勤,功在不舍,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以为掌握一般教学技术也要用一辈子,或许会显得平庸。“学养”“底子”“根基”,需要漫长岁月的积累,非此不足以言“修养”。讲台艺术无止境,常思不足,方能立足。站稳讲台的根基,是读过的书,积攒的教训,这些,要靠自己摸索;教师的一节课,是他的见识、境界和灵性,无法复制灌输,无法通过“培训”获得。不仅仅语文学科,所有学科,莫不如此。正因为如此,作为“教书人”的周春梅,将读书当作通向职业自由之路,自然也就有了不同一般的意义。
接受职业教育,获取任职资格证书,是不是就有“教”的资格?对此,越来越多的教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因为凭这点可怜的底子,对付“低水平、重劳力”的应试教学都感到吃力,更谈不上“立人”了。教育能否让学生有高一些的精神追求,能否有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意识,能否让学生生命中有美好的教育记忆,取决于讲台上的教师有什么样的眼界与境界。
曾与不同学科的教师讨论“根基”:在走向讲台之前,我们究竟读过多少书?说起来,经过小学、中学12年教育,加上4年大学本科教育,16年的学习,也该有点“底子”的(如果再有硕士阶段,应当更结实一些)。然而,很尴尬,把应试教育训练出的考试技能清理掉,很多教师常感叹没读过什么有用的书。有人认为,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那么,教师在走向讲台之前,自身究竟还有哪些“剩下”的东西?很遗憾,许多教师无法摆脱“补课”“应试”的记忆。教师因袭了时代的重负,如果仍然没有觉醒意识,不从错误的教育中挣脱,铸造新我,讲台边的这个人就“立”不起来,同样,也难以担负“立人”的职业责任。
只有个人的阅读,才会产生个人的思考。阅读注定是孤独的探索之旅,只有长期的个人阅读,才有可能孕育新的思想,铸造有教育尊严的教师。周春梅有顽强的寻找意识,执着地阅读,不偏激,不盲从;她读一本书,反复读,沉潜在问题中,比较判断,延伸到不同类别的书;即使读出了遗憾和失望,乃至怀疑并自我否定,也从未停止探索和寻找。经历了必需的锤炼,思考趋于理性,获取的精神滋养融入生命,也自然地融化在教学中,这是作为教师的“个人”所能做到的。周老师的阅读,恒久而沉静,如同她整洁朴素的书桌。
教师的个人阅读与思考,是教育教学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展现出的精神和眼界,不可能不出现在教学中,不可能不影响学生;学生多多少少会受教师的引导,一些学习观念也会跟随他们走向未来。教师辛勤工作,让学生考取高一级学校,仅仅是教育任务“之一”,如果以此为全部教育,作为人,学生肯定“立”不起来。
人只能自我启蒙。有摆脱蒙昧的愿望,读书求知,才可能有醒悟和发现,有思想的自觉。学生尊奉教师为启蒙者,只是习惯说法。作为教师,我们究竟有没有开启蒙昧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发现自身尚未摆脱蒙昧,已有的知识尚不足以解除自身的困惑,尚没有能力克服自身的不成熟,无法走出困境,因此会产生自我启蒙的需求。教师的职业特征,是比一般人“会学”,他的阅读,如在黑暗中摸索,锤斫石壁,斧斩荆棘,寻找光,踩一条路,而那迸出的火星、敲击的声响,青少年看见了、听到了,以为这就是“启蒙”。其实,那个人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寻找光和路啊。观察周春梅的读书与实践,是不是可以有这样的认识:教师的教育教学,也是探索并自我启蒙的过程,和学生一道读书,也和学生一同走向学习的自由之境?
读书是精神之旅。我的记忆时空中,多次有这样的经历:列车停靠在远方小站,在黑夜,在风雪中,这些小站在原野,在林区,在大山深处,信号工如石像一样直立在站台。可是,这不是目的地,这只是一个“站”,甚或只是“临时停车”,前面还有无数的“站”。那样的图景反复出现,让我想到教师的职业,这个社会,需要有一些人“以有涯随无涯”。道路没有终点,列车未必有目的地,也无所谓“出发”或“抵达”。人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们会问手上的书吗?更何况个人的阅读,可以自由地通向未知世界,不需要循着固定的轨道。
教师的书桌,是个人的精神世界,与书为伴,前行就有了光。周春梅老师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同事们把读书作为生命方式,能独立面对教育教学中的困难,他们的实践,不仅照亮了学生面前的一段路,也必将为未来的学校发展留下可贵的经验。
是为序。
2022年6月 南京
文 | 吴非,本文为源创图书《教师的书桌:从阅读抵达教学》序。
朱永新:接近优秀的人,就像接近光一样
倪闽景:阅读应该成为教育的核心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报告——改变,从阅读开始
校长的书柜里有着学校的未来—— 中国中小学校长基础阅读书目【1.0版】研制报告
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