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李明新:教师的立业方式与自我选择——如何成为一个自主型、人格型、创生型的“大先生、大教师”?
如何成为一个“大先生、大教师”?
——走向“大先生”的三种立业方式
总书记希望教师做“大先生”,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教师的尊重,更表达了他对人民教师的高要求。而这份尊重与高要求就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在我们中国文化的语境当中,不是随便叫“大先生”的。“大先生”和大学者有区别。大学者指的是那些学问之大、学问之深、学问之高的人;而“大先生”不只是有大学问,还必须德高望重。“大先生”是有大道德、大胸怀、大学识、大作为的人。如陶行知、晏阳初、叶圣陶是“大先生”,陶西平、顾明远、叶澜是“大先生”,斯霞、李吉林、魏书生、张桂梅也是“大先生”。“大先生”是我们的人生榜样,是事业楷模,是奋斗目标。因此,我思考,总书记所谈的“大先生”更是指“大教师”,只不过用了“大先生”这个词语。而“大先生”“大教师”之“大”指的是人民教师所肩负的事业之大与责任之大。
我们时常看到,有些教师工作了很长时间,可仍然是一个在专业上没有什么突破和发展的人,而有些教师却成为了特级教师、名优教师。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立业方式不同。教师的立业方式,在我理解就是教师怎么发展、怎么成长、怎么工作。下面,从三个角度探讨从教师走向“大教师”“大先生”的立业方式。
雅斯贝尔斯:孔子所主张的,并非模仿古代,而是再度实践永恒的理想
重建信任,像孔子一样做教师——你已为自己写下了什么?还将为自己写下什么?!
1
自主型发展:从组织要求到自我追求
一位教师要成为优秀教师、成为名师、成为有作为的“大教师”,对于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一定要从组织要求提升到自我追求。教育学者伯林纳等人经过研究认为,一名教师的成长需经历五个阶段,即新手、高级新手、胜任、熟练、专家。北京教育学院钟祖荣教授等人的研究把教师成长划分为准备、适应、发展、创造四个阶段。国内外研究都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一定是分阶段的,没有哪一个教师毕业刚参加工作就能一下子成为名优教师。
这些阶段的发展速度能不能够提高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教师的成长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水平。教师的成长方式与其人生哲学、理想信念、职业精神、专业态度、工作方法等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当我们谈成长方式的时候,工作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实践启迪我们:“大先生”都有大觉悟。“大先生”都是自我修炼出来的,大师、名师都是自主追求出来的。要想成为一个“大教师”,一定要从组织的培养提升到自我修炼上来。当然,这不是说不要组织的培养,而是说要从组织要求转为自主追求,从他主型变成自主型。他主型即教师发展是学校意志、校长意志;自主型即教师发展是教师自己的意志。
自主型发展会产生巨大持久的动力,有利于克服职业倦怠,是良好教师文化形成的前提。
那么,如何成为自主型教师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其一,要启迪事业自觉。教师的事业自觉是教师对自身所从事事业的意义、价值、性质、特征等的认知与觉悟。它来自于教师在实践中对自身工作的深刻反思、批判与追求,来自于教师自主的意义追寻与责任担当。事业自觉会使教师产生职业自豪感,会使教师进入自我追求发展状态,会让教师看到自身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性与社会价值。因此,一方面,我们的教师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的问题变成研究课题,进行深度追问、思考与解答。比如按照学校的人事安排,会有一些老师总对自己接的新班不如意,觉得班里有几个不好教育的学生,自己带班不顺手,因此,往往请求学校换一个好带的班。这就说明教师没有事业自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就是通过专业性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包括促进有成长问题的学生的发展,而且这些学生的发展更体现出教师的专业价值与事业意义。遇到这种情况,学校不能随意同意调换班级,而是应引导帮助教师进行专题研究,用专业方式解决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要善于把育人的时机变成自我成长的契机,进行执着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比如教师每天遇到的学生问题,遇到的有难度的教学内容,都是专业发展、事业追求的好机会,解决了一个个育人面临的问题,就铺设了教师自身成长的一个个台阶。
其二,要坚持事业奋斗。教师要勇于吃苦拼搏,敢于自我超越,敢于否定自己过去的某些经验。我们的个体教育经验往往具有局限性。为什么说今天的孩子不好教了?实际上,很多时候是我们今天的许多教育方式方法落后了,已经不适合用来教今天的孩子了。因此,教师需不断学习、研究、实践。教师学什么?最新学科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学科本质,开拓学科教学思路;最新脑科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等研究成果能使我们深入走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最新教育思想、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自问:今年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文章?上了多少节研究课?改变了多少学生?投入了多少思考的时间和研究的精力?不奋斗,不付出,哪有事业的收获?
其三,要抓住事业机遇。机遇藏在每一天的教育工作中,藏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藏在每一次学校交付的任务中,藏在学校进行的每一项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努力做到日常工作不平常,天天追求不平常,将来一定不寻常。比如,一个教师如果每天坚持课后认真写教学反思,认真总结每节课的成功与教训,那他一定能成为教学专家。北京有一位老特级教师叫王有声,八十多岁了。他二十多岁开始研究作文教学,每天一边教学一边整理教案,及时收集优秀作文,这就是一种积累。后来,当出版社要出语文指导书时,他拿出了厚厚的资料,出版了非常有名的《王老师和小学生谈作文》,很受欢迎。所以,没有准备,没有积累,就没有机遇。
夏青峰:相信内在生命力量,优化外在成长环境
朱永新:彰显生命的高度——新教育实验理论及教师成长之道
2
人格型成长:从提升技术到提升师德
教师的人格成长跟修养师德是密切相关的。新时代教师要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经师”就是技术型成长,是指教师把专业发展的价值层级只定位在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研究,一切都是为了方法,一切都在雕琢方法。作为教师,技术固然重要,但如果只重视技术,而没有从根本上看到教师的整体素养、整个生命才是“人”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教师的成长就很难达到真正的事业境界。
谈及人格型成长必然谈到教师素养的发展。教师素养就是教师从事、胜任教育工作所具备的素质修养,它包括从事教育工作的规范准则、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等,其中师德素质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关注德行的文化,传统教育是上行下效的文化,传统处世是自省修身的文化。关于新时代教师素养发展的问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任友群司长也曾强调说要“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让有道德的人来讲道德,让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因此,修养师德是最智慧的为师之道。修养师德、提升师德、完善人格,是走向“大先生”的必然要求。具体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是做心装国家和人民、心装事业和学生的教师。作为教师,在走向“大教师”的过程中,一定要心装国家和人民、心装事业和学生。我们国家有几个职业在职业称呼上都带“人民”二字,如人民教师、人民警察、人民法官、人民检察官、人民解放军。如果心中不装着国家和人民,怎么能成为“大先生”呢?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标准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个引路人的要求是: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可见,我们心里是不是装着国家、装着人民、装着学生、装着教育事业,首先是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良心考量。从古至今,能够被称为“大”的那些人都跟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紧密相关。如教育大家张伯苓、京剧大师梅兰芳等。可见“大先生”的“大”首先是格局之大、品德之大,所以人民教师一定要心系国之大者。
二是做弘扬人文精神的教师。教师不能陷入“技术主义”,而应当弘扬人文精神,要把对学生的热爱、尊重与教学方法研究统一起来。教师的微笑不是技术,而是爱与尊重的自然流露。教师必须提高爱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品质,一切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爱学生,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弘扬人文精神首先要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心中装着儿童。比如一位教师在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评价学生发言的语言多引用古诗句,低年级的学生听不懂老师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脱离了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理解力,虽然显示出自己的古诗底蕴,但是却没有把引导、激励、评价落到学生发展上去。这种做法就是只重技术而心中没有“具体人”的教学。
三是做育人育己相统一的教师。教育交往的本质是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人格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觉追随教师的过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名教师,要让学生爱真理,得先让学生爱自己;要让学生爱教学,得先让学生爱教师。学生因为爱老师、信老师而去爱这门学科、研究这门学科,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育现象。因此,教育不是教师单方面育人的工作,应是教师“整个人”“整个生命”的成长过程。教师修养人格就是在积蓄育人的能量。因此,教师一定要跟学生共同成长,修炼自己。比如,要想培养学生奉献祖国的胸怀,首先教师要具有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中国教师的崇高品格。要想学生热爱运动,首先教师要天天跟学生一起跑步、做操,带动整个班的学生。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强调“让阅读成为人生习惯”,而自己却根本不爱阅读,除去教学参考,没有自觉阅读学科教学理论和教育相关书籍。这就是育人不育己的做法。因此,我认为,让学生学会尊重、责任、律己、勤奋、诚恳、宽容、无私、仁爱,教师自己要先做到这些。如此,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人民教育家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
张桂梅:让山里的孩子飞得更高,飞得更远——“燃灯校长”并非我一个人
3
创生型工作:从维持现状到探索创新
维持型工作是指以机械照搬他人经验,或以重复性工作维持原有工作状态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使教师停止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既成知识的内化,成为思想的矮子、思维的懒汉。因此,维持型工作方式中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复制”和“克隆”,而非发展,最终导致教师丧失教育教学活动的动力、活力与创造性。比如有的教师从师范毕业后,就没有认真研读过一本教育书籍;有的教师经常从网上复制一些论文上交,以完成学校布置的撰写论文任务;有的教师直接把别人的教案照搬到课堂,不研究、不吸收、不改进,走过场而已;还有的教师形成了到点上班、上课、判作业、批评学生、到点下班的循环往复工作流程。
创生型工作是以研究为手段,以探索发现教育教学规律为核心,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根本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中的学习是有深刻价值的学习,其本质是发展性的。
那么,创生型工作需要我们教师怎么做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让学习成为工作的一部分。即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不能只是成为工作的准备,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必须学习。这是由现代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的。那什么是学习工作化呢?学习工作化是指学的东西都能够自觉地跟工作挂钩。哪怕是看了一本小说,在别人看起来跟所教学科没关系,但你却能感悟到它与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学习工作化。一个真正的“大教师”研究教学常常是触类旁通的。什么又是工作学习化呢?工作学习化是指工作中遇到问题一定是通过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的,以问题为中心,不断进行拓展性学习,学习的圈从一个小圈越画越大,越学越多。这就是工作学习化。比如有位教师在落实“双减”工作中,以作业研究为切入点带动课堂教学研究。他首先查找资料阅读有关作业研究的文献,逐步聚焦到语文作业的研究;然后由语文作业研究延伸到对语文课程目的、任务的研究;进而深入到语文教学结构与作业关系的研究……他从一个点的研究到了一条线的研究,又到了一个面的研究。这种学习和研究就是工作学习化。
教师应该怎样更深入地学习呢?我认为,在学习品质上要独立深思,不要搞人云亦云,所谓“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在学习方法上要有具体思维,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多角度看问题,不要搞形而上学,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学习追求上要超越现实,不要搞文化维持,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让研究成为常态化工作。研究不是额外任务,实践研究永远伴随优秀教师的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名好教师一定是通过研究和发现去找到教育教学的突破口和生长点的。现在网络学习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现代教育相关学科分支研究越来越细,像学习科学、生命科学、思维科学、心理科学等,这几类科学的研究成果介入到我们教育教学当中会使我们的课堂和育人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中小学教师的大学问就是要破解学生成长的疑难问题,而这需要不断的实践研究。教师一定要学会在研究中推进工作。
第三,让实践成为检验改革的第一专家。当我们有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有了一个新的教育方法,到底行不行?谁是第一专家?是办学实践,是课堂实践,是教育实践。所有的教育家都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中小学工作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有了好想法,就深入研究,大胆实践,理性反思,不断改进。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实践中去学习、去摸索、去感悟,教师会成长得更快。
质言之,教师的成长如果做到了自主型发展、人格型成长、创生型工作,那就能走向心中的“大先生”。当然,我更希望每一个教师脚踏实地去做,因为成长为“大先生”要从“小先生”做起,成长为“大教师”要从“小教师”做起。不要小看自己,只要我们心中装的是大事业,只要我们把每一天的“小事”做好,把每一天的“小我”修炼好,就一定能够走向“大教师”“大先生”!
李明新系北京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北京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教育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文章来源:新课程评论、守望新教育、中小学校长论坛。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