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发卓越课程?——新教育的理论与探索
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系列解读之
什么是新教育的卓越课程?
——新教育实验2013年《萧山宣言》
2013年7月,新教育人汇聚浙江萧山,探讨卓越课程研发。我们形成如下共识:
教室是河道,课程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才会涌现教育精彩。课程以人为中心,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课程的丰富决定着生命的丰富,课程的卓越决定着生命的卓越。
我们认为的课程,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通过一组生命体验的过程,让我们成为具有德行、审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卓越课程,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人幸福完整的可能。
我们认为的卓越课程,应该实现新教育实验“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使命;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应该经历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应该充满惊奇,触及灵魂,生命在场;应该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
我们倡导的卓越课程研发,是指在新教育理念引领下,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基础,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新的整合创造,通过课程的创新使教室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经历体验、合作探究,建立知识与世界、与自我的内在联系,将所有与知识的遭遇转化为智慧,从而使师生生命更加丰盈。
我们建构的卓越课程体系构架,以民族、国家、 人类生存与发展为背景,以生命的幸福完整为终极目的,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潜在的理论工具,以活生生的人为中心,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公民课程、艺术课程、智识课程作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作为必要补充。
在我们的课程意蕴中,起点处,是人,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各种可能性;终点处,还是人,是人的问题的解决,是人的幸福完整的实现。这活生生的人,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学生不断成长,教师不断超越,这正是师生以穿越课程来共同书写传奇的新教育生命叙事。
只要行动,就能唤醒,坚持行动,就有奇迹。课程只能在课程中学习,研发课程必须首先穿越课程。研发,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包含加减乘除在内的整合建构。实施,是一个卓越课程的终点,却正是新的卓越课程研发的起点。
教师应该具有“我就是课程”的胸怀和气魄,从一次次小的改进与创造开始,把自己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开发。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成为新教育理念的践行者、新教育文化的传播者,成为卓越课程的研发者、完美教室的缔造者。
研发卓越课程,创造卓越人生。虽然路途漫漫,我们且歌且行!
研发卓越课程,创造卓越人生
——新教育实验2015年《管城宣言》
2015年11月14日、15日,来自美国、德国、芬兰、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专家以及中国大陆各地的新教育同仁齐聚商都管城,共话课程研发。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参观实验学校,交流实践经验,我们对课程研发达成以下共识:
课程即生活。课程的样态决定着学生生活的样态。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活的丰富性。学习就是生活。课程必须向内扎根,向外开枝散叶,向内向着师生生命的深处,向外迎着周遭的处境。儿童课程倡导为了生活的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卓越课程应关注现实生活,编织共同生活,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实现“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使命。
课程即环境。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儿童课程就是种子生长的环境,是环境中的阳光、水、空气和养分。课程研发应从注重知识中心走向凸显“人”的价值,从碎片化思考走向系统化设计,从关注全面素质走向聚焦核心素养。课程应凸显儿童的价值,儿童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同时应凸显教师的价值,教师是课程的研发者,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师丰富的生命能量、蓬勃的生命状态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研发,应保持课程逻辑的自洽性,实现全校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内容架构的系统化,实现纵向的连贯和横向的融合。在系统架构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整合优化国家课程,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新的校本、班本课程。在操作策略上,应引入批判教育学和比较教育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课程研发应该围绕“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健康的体魄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
课程即机会。研发课程就是给学生创造成长的机会。机会的内涵是立场。研发课程应该坚持儿童立场、本土立场和校本立场。机会的指向是权利,是学生学习的权利。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需求,给孩子创造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机会,这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研发丰富的课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切的课程,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生命蓬勃的方式,让他将来一辈子所从事的工作正是他所喜欢的事情,成为他“自由自觉的劳动”,让他每天的工作都成为一种享受,帮助他成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这是对孩子生命幸福的终极关怀,是当下及未来课程研发的努力方向。机会的呈现是经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课程的生命在于师生的共同穿越,在穿越中“吻醒”知识,让美好的事物融入师生的生命。
研发卓越课程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行动项目,也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命朝向。新教育的卓越课程体系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公民课程(善)、艺术课程(美)、智识课程(真)作为主干,以“特色课程”(个性)作为必要补充。课程化是新教育实验项目推进的基本理念,也是基本策略。研发卓越课程蕴含在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推进每月一事、培养卓越口才等其他九大行动之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逐渐从硬件改造转向课程与教学变革,转向教育最核心的领域。我们适逢这样一个时代:无论是学校的发展,还是教师的成长,都能够从课程的角度出发,引领儿童主动而又生动地学习与生活。我们呼吁有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参与到研发卓越课程的行动之中,一起憧憬未来学校、未来课程、未来教育的美好蓝图,让更多的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线老师如何研发卓越课程?
——新教育实验研发卓越课程
理论与操作参考资料
......
......
关于课程研发的三个问题
——在2015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朱永新
这两天到郑州管城来参加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我心里很高兴,很感动,也很沉重。高兴的是,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从2011年在江苏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举办第一届,经过2012年在杭州,2013年在成都,2014年在日照,到今年在郑州已经举办到第五届,而且每届论坛都有500以上的人参会,一届比一届多,今年有来自36个实验区的1000余名代表参会。同时,每一届论坛都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我们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感动的是,为了承办本届论坛,管城新教育实验区付出了很多辛苦,作出了很多贡献。管城区教育局的同志们和各展示学校,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动员起来,为会议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服务,特别感谢管城区优质的服务和精彩的课程展示。管城区安副区长,从开幕式开始,一直到现在,自始至终地参加我们的论坛。一个区域的领导人,两整天陪伴着我们参加会议,我特别感动,也感谢她。她刚刚也表示,要全力地支持管城区把新教育实验做深做实。所以,我提议我们把掌声献给她,献给管城新教育人!也献给所有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代表们!
令我心情沉重的有这样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雾霾。昨天,郑州发布了雾霾的黄色预警。我真的没想到郑州的雾霾也如此之严重。实际上不仅是郑州,前两天整个北方都雾霾压城。中国没有雾霾的地方已经不多了。第二件事是拥堵。据说有的团队到了郑州,从机场到这里原本40分钟的路,大巴车却走了4个半小时。第三件事是巴黎恐怖事件。就在我们到这里来的前一天,在法国巴黎,这座用自己的博爱关怀包容过无数人痛苦的城市,遭受了恐怖袭击,现在统计已经也100多人丧失了生命,300多人受伤。
这三件事与教育有关吗?与课程有关吗?我想应该是有关系的。课程本来就应该关注我们身边的事情,关注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对一颗足够敏感的教育的心而言,人就是课程,世界就是课程。
本届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的主题是研发卓越课程。关于课程的研发,我想讲三个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一,课程研发的基本方法是怎样的?
如何更好地研发课程,要进一步明晰。如果把课程本身比作一棵树,我想课程必须向内扎根,向外开枝散叶,向内向着师生生命的深处,向外迎着周遭的处境。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只有枝叶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根才具有向深处扎的力量。只有根不断地输送养分,枝叶也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在课程研发过程中,我们必须非常敏锐地关注生活周遭的环境,关注生活周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敏锐地捕捉课程研发的契机。研发卓越课程不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不断地叠加,不断地做加法。它必须紧紧扎根学生生存的土壤,面对学生生存的处境。比如说郑州的雾霾、交通的拥堵、巴黎的恐怖事件,像这些都是研发课程的契机,都可以作为课程的主题和内容。这样的课程才是从生活中来的。
同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是与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生活紧密相连的,它扎根在师生的心灵之中。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去了解发生在自己生活周边的事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思考怎么面对这些事情,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敏感的心。现在很多人是盲目的,觉得生活中的很多事都与他无关。“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一定要帮助师生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跟“我”有关。台湾的高震东先生说“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是非常有担当的。因此,表面上看来雾霾、拥堵、恐怖与我们关系不大,但事实上都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与我们的教育有关,与我们的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研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改变着我们生存的环境,改变着我们的教育。以前,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实际上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都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非常深刻的。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未来学校、未来课程的样态。地球上,在人类出现之初,并没有学校,或者说一开始的学校只能称之为前学校,因为在原始部落里,采用的教育方法都是耳提面命的,是面对面的,人对人的。传播学称之为表演阶段,意思是说那个时候的教育方式是表演性的,是面对面,通过手势、语言进行的。
后来,有了学校。有人考证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巴比伦的两河流域出现了苏美尔人的泥板书,约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出现了宫廷学校,这些都是最初学校的雏形。当时,教育处于所谓的表述阶段。所谓表述阶段,是指教育可以借助于符号传递信息了,不需要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去进行了。实际上,这为后来学校的课本、课程提供了一个最初的雏形。
现代学校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产生。工业革命的兴起,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够适应机械化的生产,所以它需要有更大规模的学校。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学校真正像现在这样有固定的班级、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大纲、统一的上课时间,也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学校消亡论。学校消亡论为什么会出现?有两个很重要的背景,一个就是他们发现学校教育不能够实现真正教育的使命,很多教育的使命在学校里面没有完成,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好像学校起不了很多的作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当时美国所谓的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作为一个行为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教学机器的概念。因为当时计算机已经开始出现,互联网还没有出现,但斯金纳已经天才地发现了现代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教学方式,还提出了教学步骤。他当时提出了小步骤教学,就是教学要分成若干单元。一个一个单元地学习,由学习者自定步调,及时反馈。这些理论恰恰是现在互联网翻转课堂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但是,50年过去了,学校不仅没有消亡,还在不断地发展。我们要追问,未来的学校会怎么样?所以,我提出未来的学校可能不会消亡,但是一定会改造。未来的学校可能不叫school,而叫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可能不再需要按时到学校去。昨天,我听说芬兰的教授说他的孩子上午10点钟才上学,下午2点钟就回家。学生在学校就三四个小时,学校有多大的作用?大部分的学习在哪里进行?肯定不是在学校了。未来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可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在网络中进行的,在家庭里进行的。实际上,现在大部分的知识,大部分的学习内容,通过各种媒介完全可以获得。
所以,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做校长的,要有一点危机感。如果你的学校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吸引人的学习中心,以后还有人到你的学校来吗?我曾经动员我的一个朋友赶紧去做一个学习中心,为未来学校做个模板。作为教育创业,我说那会很有竞争力。美国现在在家学习的人已经很多了,在家学习通过验证、考试过后,政府就给他发文凭。美国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人,在网上学习。美国已经有很多的网上学校,可以发文凭。人们可以从网上学校获得文凭,为什么还要到学校来呢?为什么还要受这个罪,每天起大早到你学校来呢?他可以在家里好好地睡一个觉,想什么时候醒就什么时候醒,醒了以后学习,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这样学习多好,为什么一定要像现在这样上学呢?为什么还要45分钟坐在课堂里呢?完全可以定制化。可以跟老师约时间:“老师,我想在星期五、星期六的2点,跟你讨论一下数学的分数问题。”“老师,我想在星期三的下午,跟你讨论一下怎么演讲更能够吸引人。”老师就成为一个成长伙伴了,成为一个指导者,不需要他系统地、按部就班地把知识从头讲到尾。这样的学校离我们一点都不远。李希贵任校长的北京十一学校现在在中国好像成为大家去追逐的对象。实际上,十一学校的形态也只是一个过渡,很快就会消亡。为什么?大部分的课程不要走班了,要走网,到网上去学就行了,还要那么辛苦地走班吗?而且,北京十一学校是不可复制的。我们有几十个博士、几十个特级教师,能开出那么多的课程吗?你做不到的。
昨天到管城的创新街小学,看了现场展示后,我就讲很多课程没有必要让老师开的。老师绞尽脑汁去想能开什么课,因为不开课不行。社会资源那么多,擅长书法等等的人都很多。很多老师跟人家比,功力差得远了。取法乎上而得乎中。这些活动课程,我主张尽可能利用社会资源,尽可能利用名家大师,老师成为组织者、联络者、驱动者。这可能是更好的课程研发方式。因为我们在另外一个农村学校就看到了,它所有的课程,昨天晚上在管城的课程展演里面也是有的,都是利用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级别比老师水平要高。当然,这不是打击老师的积极性。老师研发课程也非常好,因为这本身对老师自己也是提升,也是一种快乐,而且是师生活动的一种方式。严格来说,它是一种活动。它活动的成分大于课程的成分。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学校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未来学校名称可能会变,教育本身可能也变了,或者说教育就应该变成学习了,学校是个学习的地方,教育的活动实际上是学习的活动,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学习展开的。教室现在叫classroom,以后可能就会变成learnroom,或者是studentroom,再也不是classroom概念了。对不对?所以,学校教育将会从现在所谓的标准化真正走向定制化、个性化。现在,在网上买东西,已经完全定制化了,今后,你在网上买课程就得了。当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仍然是国家研发好,给大家无偿地配送。8年以前,我就给国家教育部提建议,要建一个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由国家购买、提供教育的公共服务产品,给每个学校提供无限多的高质量课程资源,让大家享受。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方向。
三、怎么样保持课程逻辑的自洽性?
我们研发课程,逻辑的自洽性是很重要的。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所有的信息基本上是碎片化的。碎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同时碎片化也成为我们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障碍。在研发课程的时候,同样也是如此。
我一直认为,课程也好,教育也罢,是有自己的逻辑的,是有自己的体系的。我们不能把自己搞乱,看到什么好就往口袋里装,看到什么好就想拿过来。现在很多学校变成了一个大杂烩,没有中心,没有灵魂,没有文化。我觉得课程应该有自己的自洽性。新教育的课程为什么要提那么一个构架?基础是生命课程,因为教育是为了生命而存在的,生命至上,公民课程、艺术课程、智识课程,再加上个性化课程。这个课程架构是一个非常严密的体系。现在,我们就在这个体系里面不断地丰富,我期待所有的新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努力地在这个框架下做文章,然后不断丰富它,把它熬成一锅石头汤。
比如,去年我们已经审视过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不是我们提出来的,但我们新教育的艺术教育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教育的概念。传统艺术教育简单地分为美术课程和音乐课程。我们认为整个的教育都应该是艺术的。艺术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也是一种方法。艺术能帮我们更好地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艺术也能帮我们更好地创造一个新世界。这是艺术的作用。所以,我们创造了很多的综合性艺术课程,比如读写绘,比如生命叙事剧等等。今后,美术、音乐课程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什么时候学什么内容,从哪里开始学,这些问题都要经过科学研究,要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虽然任何知识都可以在任何时候,用合适的方法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但是不管怎么样,在人的成长中不同学习内容有不同的最敏感期,在最敏感期教给他最合适的内容,是教育所应该关注的。
刚刚,本杰明老师就讲了如何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学习内容。华德福最大的优势就是主张跟着人的心灵走,跟着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教学的内容。这是华德福最本质的东西。我们现在的课程没有完全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更多的是考虑了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性。科学家发现世界的规律与人认识世界的规律不一定完全一致。
比如,关于历史的学习,学生到中学时才开始学习历史,而且历史课仅仅教学生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背景、过程、意义。应对考试,学生只要掌握这六个要素就够了。这样学历史,就把历史作为知识在记忆了。历史记它干什么?毫无用处!你要查任何事情、任何时代,网上都可以查到。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提出真正的历史教育是让人成为一个有历史感、有历史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为什么?你就是历史,每个人都在书写历史,你怎么去书写你的历史,会影响我们人类怎么书写人类自己的历史。这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今年暑假,我组织了七个全国优秀的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召开了一次小型的研讨会。我们正在编辑新教育的新历史读本,小学就开始学历史。这个新教育的历史读本明年有望正式出版。我们研发课程就要做这样的事情。我们不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们的专家团队一定要为大家提供引领。
再比如,我们新教育做了多年的晨诵课程。市面上有很多种晨诵教材,有的教材发行量过亿,但没有新教育的晨诵教材。我们新教育正在梳理自己的晨诵理论。为什么要做晨诵?什么样的晨诵才是好的晨诵?晨诵怎么样能契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怎么样真正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让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扎根在孩子的心中?这是新教育晨诵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在编辑晨诵读本。明年9月份,会正式出版,我们的新教育学校可以用到新教育自己的晨诵教材。
总之,我们应该用新教育的理念统领全局,把所有的课程梳理、打通,让课程真正融入师生日常的生活,真正让新教育成为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基石。新教育的课程研发不能不断地做加法,不能变成体力的累加。这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如果这样做,教师会很累,新教育一定走不远。课程研发要从碎片化的思考,转向系统化的架构。
总之,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重要渠道。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的教育生活,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希望大家还是要深刻地,用批判性教育学的方式来思考新教育课程,思考新教育课程研发,不断地自我挑战,自我超越。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汇聚新教育的创造,探寻好教育的真谛,分享追寻者美好,助力有缘人的梦想。守望新教育,追寻真教育。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