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是道场》第10课丨与自己的极端个性和解

2017-10-28 佛学经典共读 那一座庙




丨今日共读内容丨

《人生是道场》 第10课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还未加入共读群的师兄,可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加入共读群



▲ 昌乐法师口述,点击播放,边听边学


《人生是道场》第10课

昌乐法师·讲述


 - 与自己的极端个性和解 -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至少在进入大学之前,家长对我们的学习上的要求,这种目的性会让我们对家长有一种抗拒的心态。有一个小孩他把妈妈的电话号码存在手机上的昵称叫什么吗?巫婆。实际上,他不知道罗刹是什么,如果他知道罗刹是什么,他绝对会写上罗刹。


小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人或者动物。人有个天性,我们永远想对自己好的人好。谁对我们最好?父母对我们最好,而叛逆是违背天性的。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一个悖论,为什么善良的小孩子会对自己最好的人不好?直接的反应就是因为曾经对自己好的人,现在对自己不好。但是这个对于一个善良的人来说,特别对幼小的心灵来说,实际上是不愿意的。但是他没办法,如果他再这样被管制、被压抑、被束缚下去,他感觉会窒息而亡,这是叛逆的一个前提。


所以每一个叛逆的孩子,实际上都有难言的苦衷,这一点是我们要去理解的。不是理解现在叛逆的孩子,而是理解我们自己。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极端的人,我的极端来源于叛逆,我的阴暗面也来源于叛逆。压抑太久了,总想爆发一下。


可是当我学佛了之后,我懂得了人生的可塑性,我懂得了自己应该去改变,我懂得了一切众生皆可以成佛。然后我在可塑性上努力的时候,我追问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的叛逆,会对美的事情有一种不屑的、想摧毁它的这种不好的心理?实际上当年那个叛逆是源泉,就是我觉得我不能再承受那样的压力,我要想着一种方式去逃避,或者摧毁压抑自己的那种力量。这是我当年的那种心理。


我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叛逆期,这个叛逆期长短不一样,可是叛逆期绝对是形成心理底性特色的一种特殊的佐料。土豆是不辣的,放点辣椒和醋在里面炒炒,无味的土豆丝就变成了酸辣土豆丝。


所以每个人要理解自己的叛逆期,理解自己个性形成的这个阶段。理解了这个阶段,我对自己的帮助就是,“哦,我原来是善良的”,原来我养成的那种个性,原来那种对于所谓压力的抗拒以及想摧毁压力的这个心理的状态,我认为它是不妥的,是应该去改变的。我要恢复到人之善良的天性。


有一个哲学家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不是一个难解的命题。人性是越早、越幼稚、越年轻,越善;越成长、越世故,越恶。所以道家的修行法则是什么?返老还童,去掉在成长阶段养成的那些不好的东西,使我们恢复到童龄时期的善。这是每个人自己对个性当中的那种极端的东西,要去理解的地方,这是一个症结之所在。


在刚进入社会的时候,我是一个读书不好的孩子,当时我最大的理想就是不用读书。后来才觉得,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是一头跳进海里,却发现自己不会游泳,那是个非常糟糕的体验,所以我后来开始读书。有时候人生真是很奇妙,我这种人竟然也能爱上看书,慢慢开始学习,我就想了解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在这一点上,佛法真的帮助了我,给了我太大的勇气和面对未来的力量。


当然还有一种各位将来可能要面临的状况就是,拼命挣钱,挣了钱以后才知道,幸福跟钱无关。原来觉得,有了钱就有了幸福,事实上不是,这个事情最讨厌了。人生的追求跟自己的想象的不一样——据说爱情跟坟墓有关——多事情跟我们想象当中的不一样。那怎么样去面对?幸福跟钱有关系,但不是完全的关系,钱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可能是重要的一部分,可是还有其他很多重要的事情。


预告丨如果,人生是一道永远也解不开的难题

第1课丨没有不好的个性,只有不到位的方法

第2课丨不要成为心灵的强者,生活的弱者

第3课丨老去,是因为被经历所束缚

第4课丨对你来说,修行是调味品还是必需品?

第5课丨生活,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第6课丨为何受持一句经文,就能有无量无边的福德?

第7课丨经书,是人生的导航仪

第8课丨弄明白这个问题,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第9课丨如何面对社会上的“潜规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