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外摄影对着拍”,他们这么看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本刊记者 周星宜 摄影报道
5月19日,2018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举办期间,作为节展系列活动的“主题与视角:四十年来部分中外摄影人中国拍摄的比较分析”专家讨论会,在河南郑州升达艺术馆报告厅举办。
“主题与视角:四十年来部分中外摄影人中国拍摄的比较分析”专家讨论会现场
本次讨论会也是《中外摄影对着拍》——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专题展的延伸,由《中国摄影》杂志主编晋永权主持。讨论会从“改革开放前后几年有多少位外国摄影师来华?他们当时拍摄的历史价值如何?”等问题展开,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及河南本土的杨浪、陈卫星、杨小彦、肖小兰、陈晓琦、王晓松和赵迎新共七位视觉研究者分别作主题发言。中国摄协副主席、中国摄协摄影理论委员会主任杨越峦,郑州市文联党组书记、2018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与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艺术总监徐大庆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并致辞。
资深媒体人、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兼职讲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杨浪率先发言,他曾出版历史影像研究著作《破译老照片密码》《中国记忆:1966》等,并担任过中国农民摄影大赛和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他“从历史到现实”为主题,结合影像案例介绍了研究老照片的具体方法。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暨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卫星是传播学历史和理论、媒介文化研究和国际传播等方面的专家,曾著有《传播的观念》;主编丛书《新闻传播学·新视界译丛》《中国·传播·世界》等。他以“国际传播视角中的中国影像”为题,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摄影的比较分析进行了诠释。
艺术评论家、视觉研究学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兼博士生导师杨小彦本身也是一名艺术家,曾著有《看与被看:摄影中国》《新中国摄影六十年》等。他以“观看与被观看”为题,讲述了影像应该如何被观看。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原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肖小兰,曾著有《海风——1949-1999上海照相馆人像摄影艺术》。她以“当今上海城市摄影的倾向与缺失”为题,详细介绍与分析了上海影像的前世今生,包括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对上海摄影的影响,以及中外摄影人对上海拍摄的比较分析。
摄影评论家,河南摄影研究者陈晓琦来自河南本土,曾著有《摄影艺术特征论》。他在主题发言中以六位河南乡土摄影代表人物为例,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他们对中原地区的拍摄。
清华大学博士后、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王晓松,近年来主要从事当代艺术展览策划、评论与展览展示设计研究,及现当代美术史、设计史研究。著有《视线之下》及《靳埭强:身度心道——中国文化为本的设计、艺术与教育》(合著)。他在题为“视差之间”的发言中,分析了影像与展览的诸多问题。
影像文化出版人、策展人、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赵迎新,就“四十年来部分中外摄影人中国拍摄的比较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总结发言时谈到摄影创作、摄影出版与摄影展览之间的作用,使讨论会的议题进一步延展。
讨论会现场,观众认真聆听。
关于本次讨论会的详细报道及相关研讨成果
请关注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近期精彩文章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