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川普的成长秘辛:家庭和大学如何塑造一位“坚刚不可夺其志”的总统
常德悲剧:让谴责无差别杀戮之声更加响亮一点
2024【公共营养师】培训报名通道已开启,不限学历,23岁及以上可报!还能领2000补贴
【惊】"以为要写遗书"! 飞温哥华航班遇炸弹气旋 华人崩溃大哭 连空姐都吐了; 客机颠簸盘旋3小时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1年5月16日
2021年6月7日
2021年6月7日
2021年6月8日
2021年6月9日
2021年6月9日
2021年6月10日
2021年6月10日
2021年6月11日
2021年6月11日
2021年6月12日
2021年6月12日
2021年6月13日
2021年6月13日
2022年5月16日
2022年5月17日
2022年5月17日
2022年5月18日
2022年5月18日
2022年5月19日
2022年5月19日
2022年5月20日
2022年5月20日
2022年5月21日
2022年5月21日
2022年5月22日
2022年5月22日
2022年5月23日
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为母亲,也作为她自己 |书写母亲
Original
和妈妈聊天的
青年志Youthology
2021-05-16
收录于话题
#性与性别
18
#父母关系
2
「书写母亲」
栏目
和母亲对话,并记录她们人生中,
和丈夫无关、和子女无关、只和她自己有关的部分
从我们出生时起,对母亲的认识、和她的相处,从来都离不开她作为“母亲”的角色。作为子女,我们好像时常忘记这只是她的一个身份而已,也很少学着去发现她作为“母亲”之外的生活。这个身份带来养育生命的喜悦,可有时也带着社会的要求与规训,有时“xxx妈妈”的身份庞大得甚至压过了她作为“自己”。
母亲节前夕,编辑部展开了一场和妈妈的对话。我们想暂时抛开“母亲”这个身份,看看她们作为一个女性、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的是一个怎样的自我。我们聊了聊她们年轻时的梦想、子女不在身边时的生活状态和经历,也聊到了她们人到中年,如何面对衰老、如何思考即将到来的晚年。
我们听妈妈讲了讲自己的故事,那故事和丈夫无关、和子女无关、只和她自己有关。
对话结束后,我们写下了这些故事。这一次,我们不歌颂“母爱”,不是作为孩子去写自己的妈妈,只是作为一个近距离参与了她们生活中的人,写下一位女性的故事。在母亲节,不只看见“母亲”,也看见她作为“汤女士”、“健子”、“小李”的存在。
我们也希望,读到这篇文字的你,可以接力下去。尝试开启一段和妈妈的对话,聊聊她“母亲”身份以外的人生,写写你眼中的她。
©《你好李焕英》
01
一个“健步如飞”的女人
汤女士,1972年出生在农村,家里排行老三。她还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最小的弟弟。在那时候的观念里,孩子越多越好,尽管随之而来的也是望不到头的贫穷。
小学和初中,汤女士成绩都不错,可上学带来得更多是阴影。“当时我们村子只有我一个女孩上学,放学的时候没有伴儿一起回家,冬天天黑的早,路上没有灯,一个人走夜路特别害怕。”所以有时候汤女士会和班上玩得好的女同学回家,到别人家住。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况且到后来,女同伴们一个个辍学,汤女士也不想再上学了。
17岁,汤女士又成了村子里唯一一个去北京的人。她想逃离贫瘠的农村,想摆脱笼罩着童年的贫穷和恐惧。听说隔壁村子有人可以带她去北京时,她下定决心离开,揣着50块钱——那是家里能给她的全部资金支持,坐上火车。
初来乍到的那几年,汤女士过得很辛苦。偌大的北京城里,她只是一个从农村来的、怯生生的小姑娘。她做过餐厅的服务员、当过商场的导购,在陌生的城市里居无定所,还常常担心派出所查户口遣返回乡。
但这段经历中也有令汤女士引以为傲的部分,“我很机灵,干活儿也特别利索。当时还用算盘算账,我跟着店里的会计学了一阵,就能打得特别好,算得又快又准。当时餐厅老板很看重我,让我做领班,隔壁老板还想加钱挖我。”于是凭借着一点小聪明,以及察言观色、与人周旋的技巧,汤女士慢慢形成了一套自我保护的方式和生存智慧。
渐渐地,她不再满足于给别人打工。了解到有乡亲在做生意,加上之前自己在商场做导购的经验,汤女士开始利用攒下来的一点钱,做起了服装生意,投资、进货、看行情……她慢慢在生意中找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当时也正赶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情不错,汤女士生意做得越来越好,每个月赚得钱比体制内的上班族还多。
有了钱一切才终于变得容易起来。汤女士的男朋友(也就是我爸)当时正在读大学,他家里没法支持太多,汤女士就补上剩下的钱,让我爸顺利地念完书。家乡的弟弟妹妹们也因为汤女士,纷纷从农村走了出来,来到北京,逐渐安家立业。
28岁,汤女士生了女儿。婆婆知道是女孩后,脸色一下就变了,然后对汤女士说:“把这个女孩留在老家吧,过两年在北京再生个儿子。”汤女士没答应,和婆婆翻脸了。坐完月子她就一个人带女儿回了北京。于是,我才幸运地没有成为“被牺牲的女孩”。
其实在我成年之前,我几乎没有主动了解过汤女士的故事,也不曾知晓我婴幼儿时期,那些尚未有记忆时的生活。在我心中她的身份是“我妈妈”,做饭很好吃、会唠叨我要收拾房间、工作很忙···
这两年,我开始主动和汤女士对话,想要试图描摹一个完整的她。于是我不厌其烦地听她讲述自己的“奋斗史”、那些曾经吃过的苦。有时候我觉得这些对话像是田野访谈,个体和社会间的勾连生动地呈现。我从中听到一个女性所切身经历的时代变迁、出身和阶级的挣扎、性别的束缚与突破,以及其中的反抗和力量。我看见了一种坚韧的生命力。
现在,汤女士49岁。白头发染了一茬又一茬,药盒上的小字不带老花镜就看不太清,我也曾偷偷听到,她发现自己快要绝经时,轻轻的叹息。
但我惊喜地发现,在无法抵挡的衰老中,那种坚韧的生命力好像一直都在,并且在一些不经意的时刻触动我。有一次我和汤女士一起出门上班,从家到地铁站大概一公里的路。令我非常意外的是,汤女士走路极快,并不是因为她有什么急事,这就是她平时的步速。可我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根本跟不上她的脚步,走一会儿就落后,要让她等我。到地铁站时我已经气喘吁吁,汤女士却一点事儿没有,还说“一般人走路都跟不上我”。我觉得又意外又好笑。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抛却年龄、职业、母亲的身份,我又该怎样形容汤女士呢?我一直想不到。那次一起走路后,我想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词:汤女士,一个“健步如飞的女人”。毕竟,她也曾“健步如飞”地走出了自己的人生。
©《孔雀》
02
她的冈仁波齐
在今年3月看到她的朋友圈之前,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过她。那是一条她更新的视频号,内容是在河南老君山顶拍摄的日落与云海。我怔怔地看着那条朋友圈,感到惊讶,便私信她问了一句是什么时候去的河南。没过几秒,她回复:“前两天。那时运气好,我是2月2日龙抬头那天登的山,一整天都有云海。但是条件很艰苦,只能吃泡面。我今天到成都,明天进藏。”
我的惊讶程度未消反增,但早已习惯她不太按常理出牌。这言简意赅的回复,捉摸不透的行程,风风火火的性情,就如她的名字一样。她姓“矫”,名“健”,喜欢朋友直呼她的大名,或者称呼她“健子”。在日常的用法里,“矫健”二字常常用来形容灵活的身手或步伐,但在我的印象里,这两个字的意义更多在于是她的名字。
健子不记得这是第几次进藏,但记得每一次遇见好风景时的兴奋。趁着疫情后的第一个春天,她要赶在好时候去拍摄波密的桃花和西藏的雪山。这趟行程有二十八天,从川西进藏,一路南下,海拔不低于4500米。随行与她的,有几个摄友,以及二十来斤重的摄影包和脚架。那个由镜头和快门望向的世界,成为了她一辈子最着迷的东西。
那时,她们一行人住在藏民家,要赶在日出之前下山到湖边拍摄佛晓时萨普神山的倒影,海拔落差有120米。下山时不费劲,但是等到拍摄完毕,上山路程的困难程度令她感到绝望。“我背着摄影包和脚架,一度觉得自己快爬不上去了。后来我找到一个方法,就是在前方锁定一个目标达到的点。大概距离十几米,有时候可能只有七八米。我储存好体力,把气喘匀,一口气跑到那个点,再找下一个目标点。”
2006年,健子以同样的方式转完了冈仁波齐神山,全程57公里。十一年后,《冈仁波齐》这部电影上映时,她稀松平常地与我追忆起了这段经历,“那会儿青藏铁路刚刚通车,我和同事决定一起走阿里线,有人转山,有人不转。转山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件不太容易完成的事,我就想挑战一下自己,看能不能转下来。”她将那次朝圣作为给予自己生命中的一回挑战,顶着大风、睡石头屋、淌过冰河。依循着自定目标点的轨迹,健子最终花了两天完成了朝圣,也抵达了她至今再没突破过的海报高度,5700米。
“但是你让我现在去转山,可能就转不下来了。”
再次回忆起朝圣冈仁波齐的经历时,健子感知到年纪渐长为自身带来的影响。今年54岁的她对此没有太多办法,不时会为自己的衰老感到不安。前段时间,两根白发从她依然乌黑的头发间隙中钻了出来。她发现后,耷拉着脸,冲着家人埋怨,也总问我有没有发觉她的皮肤松弛、眼皮下垂。“这长了两根白头发就不得了啊。我听别人说,长两根,就开始长一撮,越长越快,越长越多了。”
我明白,她害怕衰老既是因为爱美,也是因为害怕和她母亲步入老年时的状态如出一辙。
每个周末,健子都会采买一些食物和生活用品给她的母亲送去。她的母亲在老伴去世之后就患上了老年痴呆,记不起家人朋友,说上了胡话,渐渐地也无法自理生活。每每逢年过节,她都把母亲接到身边来聚餐,一边一口一口喂她吃饭,一边对我说,“你看看,我现在还是要多动脑、多出行才行。”
但她总有些不甘心。就在今早我给她打电话之前,她刚刚和小区里的邻居们做完了晨练。“我还是得每天锻炼,还要给自己的皮肤做按摩。尽管体力没有以前好,还是想尽力做到和以前一样的事情。比如要拍到风景,该背的设备还得背。要找好角度,该爬的山还是得爬。”
健子始终觉得自己只不过走在最普通的轨道上: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国企工作一直到退休,脾气火爆又总为家事操劳,不善与人交流,亦从未有过什么理想或追求。当我想追问一些问题时,她用撒娇一般的语气对我说,“哎哟,我不想说那么多了。”
没一会儿,她又给我发来消息: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环游世界。
这个愿望听起来还挺奢侈的,但当我看着她的护照本上添了一个又一个戳,地图上关于目的地的标记越来越密集,跟我讲着一段又一段旅途故事时,我忽然有点动容,也总觉着她可以完成。一个强烈的念头刻进了我的脑子里:健子有一个隐形的冈仁波齐,它离世俗并不遥远,却法则质朴。山上立足了一个一个大大小小的目标,实实在在,却渗透着关乎她的坚韧的生命力。那是只属于她的山,她不紧不慢,只专注于眼前。她有所忧虑,但依然浑朴天真,一步步用行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女儿》
03
她一路唱着歌
长江边一座不起眼的小县城,是小李的家乡。往来的船舶鸣笛声,是她儿时最熟悉的声音。
她排行家里老幺,说不清是被喜欢弹钢琴的母亲所影响,还是受到了兄弟姐妹们对音乐的感召,小李打小就喜欢唱歌。
一副百灵鸟的嗓子,让她很快成为了小县城里的红人。县城里听过她唱歌的人都记得,身边有个长着小圆脸、烫着黄色卷发的“小李谷一”。周围人的肯定让小李开始渴望去到更大的舞台,她不住畅想,那些往来的船只究竟通往什么样的大城市。
“我需要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那时的她,心中生出了一份坚定的念想。
作为最早的一批艺考生,小李并没有太多考取音乐学院的经验可供参考,她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凭着一份自信与坚持,她考去了四川音乐学院的美声系。
1991年,小李终于离开了她的小县城,去往了成都。在这一年,她的世界变大了很多。远离了山城的陡峭崎岖,小李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在课业之外,她会和朋友们一起骑车去参加大学生联谊,正值青春的她慢慢对爱情生出了一种向往。也是在这年,小李开始和几百公里外的母亲写信。一月一封的家书,承载着她对家的全部思念,也是她获取家中所有大事小事的唯一渠道。
临近毕业,小李再次站到了人生分岔路的路口。专业老师很喜欢她,希望她能保研继续学习。但读研意味着家庭还需要承担很大一笔她的学习费用。想着每月母亲和大哥给她寄来的生活费,小李决定接受学校分配的工作,尽早替这个家庭分担一些经济的负担。
20岁的那年,小李再次回到重庆,成为了一名中学音乐老师。不久,小李就在迎新会上遇到了同是大学生毕业的小曾,“他当时愣愣的,前辈介绍道,他是才来的大学生,搞水利的。我一问,发现和我一样是生在一个小县城。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许有着相同的经历,也许是小李心中那颗向往爱情的种子悄然发了芽。两年后,两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夫妻。
他们都默契地不想为双方的家庭增添负担,两人的生活因此过得很清贫。最开始,她们租在没有卫生间的出租屋里,每晚起夜,小曾都要陪着她摸着黑走上五分钟的路。怀上孩子的时候,小李还居住在地下室里。孕期潮湿的环境,让她落下了风湿的病根。
但这一切的苦难,都随着一个女儿的降生而慢慢消解。他们咬着牙,东拼西凑买下了一套二手房。终于,小李有了自己的一个小家。这个女儿活泼外向,家里始终都很热闹。说起来也巧,大概是遗传了母亲,孩子也特别喜欢音乐。每次听到音乐,她都会跟着节拍手舞足蹈。在孩子有限的记忆里,狭窄的客厅中,摆放着妈妈的钢琴。开心的时候,妈妈会弹圆舞曲,她就站在妈妈旁边,跟着音乐打转。
时间过得真快。小李有时候也意识不到,原来匆匆地,时间就不回头地往前狂奔了好远一段距离。小李一不小心就变成了老李。在学校里,那些新入职的老师,她的学生们,会尊称她为李老师,有的甚至叫她“李妈妈”。
她真的变老了吗?小李不是看不到自己脸上的皱纹和发间的银丝,但她不知为何总觉得自己好像越活越年轻了。她爱上了喝咖啡看电影,甚至还加入到了追剧大军的行列中。她的朋友圈子越来越年轻了,有90后,00后,甚至还有10后。闲暇的时候,她会约着朋友们一起去打卡网红店,还总是走在学习网络语言和科技产品的最前沿。
音乐一直伴随着她,无论是小李的时候,还是老李的时候。每个春天,她都忙着跑到全国各地学习交流带合唱团的经验。岁月带不走她的那副好嗓子,她还是站在舞台上,动情地歌唱。
小李就是我的母亲。我喜欢叫她小李。
去年年底的时候,小李又参加了一个合唱比赛。那是我没有长期陪伴于她身边的第六年。我看到她发给我的照片里,她穿着华丽的演出服,和晚辈们一起比出了当下最流行的自拍姿势。我突然很想念我的母亲。我想起四岁的时候,妈妈弹着钢琴,我在旁边打转的时候,并不知道她弹奏的是什么乐曲。我问她,为什么我听到这首歌这么开心呢?妈妈说,因为你听到了我的喜欢。
©《诗》
谈谈你的母亲吧,
作为妈妈之外的那个她
节日快乐。
撰文 | Lydia、Sharon、小曾
排版 | 小七
设计 | Sam
你可能还想看看
《这段实习经历,让我相信生命有更多可能》
《林红 x 方可成:警惕谄媚和爹味话语,还原青年的主体性和主动权 | 青年,虽然但是》
《不要再误读“摆脱冷气向上走”了 | 青年节专题》
青年志 Youthology .
青年的发问与探寻
点个“在看”,关注我们,设为星标
业务联系:open@chinayouthology.com
投稿联系:tougao@chinayouthology.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