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研人,穿不上“研究生”的长衫

穿不上长衫的 青年志Youthology 2023-05-09



前不久,“孔乙己文学”接替“鼠鼠文学”成为了席卷网络青年话语空间的流行文体,最有名的当属那句:“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背负着家庭高成本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会被寄予更高的工作期待,然而进入社会的他们意识到,职业期待与文凭资历仿佛并不能成正相关,自己成了课本上的“当代孔乙己”。
 
面对就业市场拥挤、高校学历贬值的一众社会问题,自小一路接受“读书有用论”的年轻人被许多声音教育要自我反省,脱下“长衫”。社交媒体上出现不少 985 毕业生去体验咖啡店以及其他体力劳动工作的分享,大多是兼职,他们渴望通过脱下这一袭缝制数十年的“长衫”来找到新的“正确答案”。
 
和“脱下长衫”的高呼相对的是,这几年参加考研的人数只增不减。拿今年举例,2023 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高达 474 万人,比起 2018 年翻了一番。早在 2019 年的时候,我国就业人群中研究生学历比例已经达到 1.1%,也就是说每 100 名就业者中就有 1 名具有研究生学历。
 
除了应届生,在考研的黑屋中奋笔疾书的身影中出现越来越多三战、四战的考生,她们有人毕业后脱产在家备考多年,也有人在职学习、努力达成工作和学习的平衡。
 
在脱下长衫的劝说中,我们似乎淡忘了穿长衫的不易和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寓言。可学历这场深水赛中,多的是默默无闻最终也没能抵达岸边的人。在水里的考研人并不知晓,前面的胜利者上岸后,衣衫未暖时却被喝令:“脱下你的长衫!”
 
我找到百利、菖蒲和瓜瓜,她们都曾为了考研付出过三年甚至四年的努力。我们聊了聊,她们过去为穿上这件研究生“长衫”所经历的一切。也许,在指责他们为何不脱下长衫之前,我们也可以思考的是,究竟是谁给TA们穿上的长衫,TA们又为穿上这件长衫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瀑布》
 
 

01 

深水里的考研人

 
2022 年的 2 月 22 日是公布考研初试成绩的日子。百利一觉醒来已是早上十点,距离出成绩刚刚过了一小时。她所备考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该专业去年的复试线为 380 分。百利躲在被子下,惴惴不安地打开手机查询页面。看到 326 这个数字的瞬间,她觉得脑子里之前缠成一团的思绪凭空消散了,只剩一片空白。
 
没过多久,手机开始频频震动,知道她考研的初高中好友在微信上发来消息询问她结果,随后家人的电话也“正好”打来。结束和爸爸的通话后,百利的情绪开始崩溃,她强撑着精神回复了几位朋友的关心,然后就关上手机在房间里无止尽地流眼泪,流到眼睛发酸,再也流不出。那天她一直待在房间里没有出去。
 
出分前的一段时间里,百利的睡眠状况非常不稳定。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合眼的时候,她总会想到考研成绩即将公布的倒计时,这个念头让她无时不刻都处于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中。2022 年是她第三次考研,从毕业至今她一直待业在家备考,沉浸在早七晚十的规律生活中,几乎没有出过远门。她自己说,对于未来生活的所有期待都建立在考研“上岸”的基础之上。
 
在成绩没出来之前,她有过很多畅想,她想花一个月时间旅游;她还想过要把专业相关领域的文献好好读一下,弥补自己在跨专业身份上的不足。她想,如果考上这个喜欢的专业,一定不能像本科生期间一样颓废,要认认真真读书,珍惜研究生上课的每一次机会,把生活过充实。
 
面对这样的结果,百利手足无措。“脱产两年的我已经快和社会脱节了,我也不知道我能去什么地方,还要不要再继续一年......在某一瞬间我甚至觉得人生好没意思。”
 
她还记得 2021 年的 12 月,也就是三战前的一晚,她在酒店床上望着天花板躺了两个小时都无法入眠,每隔一个小时她都会惊醒一次。不同于前两次考研产生的对上岸的焦虑,那时她意识到另外一个令她害怕的问题,就算她上岸了,似乎也很难跨越和同辈朋友之间的距离了。
 
得知百利考研三战失利后,父母没有责怪,只是催促她赶紧准备接下来的公务员考试和编制考试,并且做好调剂准备。去年 A 区的国家线是 321 分,如果没有大涨,百利还是有可能调剂到不错的学校的。然而,2022 的考研国家线水涨船高,A 区涨到 335,B 区也高达 321,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年即使是 B 区,百利依然面临着被“挑选”的局面。
 
研究生考试 A 区大都是教育强省,资源多名校也多,每年分数线比 B 区高出10分以上。B 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 10 省(区),竞争强度相对较小。但考虑到未来发展规划,百利没有考虑 B 区,主动放弃了调剂资格。
 
还没收拾好情绪,百利又被推向了一场连一场的考试。4 月中的公务员省考,4 月底的教师资格考核,5 月份的事业编,她感觉自己像被强行抹去情感的机器,永不停歇地运转着。
 
类似像百利这样的往届生在考公考编中也常常处于劣势,不能报考应届岗位的状况下他们只能无奈进入“三不限”岗位的内卷之中,与数量更大的社会人员一起竞争。以甘肃为例,2023 年“兰州永登县城镇居民收支调查队司机主任科员及以下”这一岗位报录比可高达 1088:1。
 
“我不排斥学习,可我考不好试,好像一直以来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通过考试来解决。”百利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百利脑子里开始偶尔冒出轻生的念头,有的时候是在马路上看到一辆车冲过来,有的时候是看到一片平静的湖面。在前往教资面试的公交车上,她全程都在哭泣。她想要歇斯底里地大哭,但是又担心引来其它乘客的注意,于是她只能努力压抑着声音,憋到脖子都发痛了。那天过后,她去省级精神科检查,医生给她下达了抑郁症的诊断。
 
不仅如此,百利发现自己在家里不敢大声说话了。只有不停地做心理建设,百利才能逼迫自己开口,和父母交谈对她来说变得比上台演讲还要困难。
 
在采访开始前,百利不好意思地提前解释,由于她已经很久不需要和人交流,可能聊天过程中还会有些呼吸不畅。偶尔她也会想起自己的朋友,他们今年有的研究生毕业,有的工作后经济独立,有的成立了自己的家庭,而自己的时间“永远停在了 2020 年的那个冬天”。
 
百利的这份感受是失利的考研人共享的。菖蒲这样形容考研的创伤:“也许是在半夜,也许是走在外面的任何一个瞬间,(考研)这件事都会突如其来地涌入心头。我会想我的失败就是这样开始的,为什么比不上我的同龄人,为什么做不到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事情......会有一连串的自我怀疑浮现在眼前。”
 

©️《垫底辣妹》


毕业于 211 中央财经大学的菖蒲为了自己的人大研究生梦,付出了四年的努力。2022 年是菖蒲第四次参加人大的考研笔试,为此她专门提前三天和公司请假在家备考。
 
今年 2 月,考研结果出来,这次菖蒲比复试线低了六分, 依然没能从考研的“深水”里上岸。尽管她每一次考试的分数都在增加,但是终究未能超过复试线上升的速度。经过四次考研的历练,这次失败的结果并没有让她过分悲伤。她平静地告诉男友,自己可能真的要放下这个梦了。她说:“其实我已经不会再有大的情绪波动了。只是成绩出来后的一个月里,心里还是会有一种悠悠的感觉,不是怨言,更像是一种忧愁。”
 
瓜瓜也在考研的赛跑上跑了三年。但在最后一年,也就是 2022 年的 10 月份,她做出一个决定——放弃三战北大新传。
 
放弃考研并不是她临阵脱逃的选择,作为在职备考生,她必须解决工作和学习的矛盾,下半年紧张的工作让她无法完成备考计划。与此同时她也发觉,比起如同“在黑屋里反复洗衣服”的考研,工作不仅带给她不菲的薪水,更能给予她两年来缺乏的成就感与自尊,生活好像重新开启了。
 
瓜瓜在采访中回忆:“在工作大概六个月的时候,我参加了公司的一个比赛,感受到自己在这半年以来飞速的成长,尽管这可能不是我最初想要的,但是它让我感觉自己很不错。”
 
 

02 

跳板与船票

 
“脱不下的长衫”在没有被穿起之前,承载着沉甸甸的期望。它可能代表着转向某个专业领域的“跳板”,也可能代表着得到某个工作机会的“船票”。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考研似乎是下意识的想法。百利回想第一年,不知从大三哪一个时间点开始,身边的所有人都在准备考研,因此同宿舍加上她三个人都没有犹豫,都加入了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第一次考研,为了提高上岸把握,她留在了本科的纺织工程专业,而这个选择其实源于四年前的一个错误。
 
作为“家中第一代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身为文科生的百利原本选择了很多师范类院校,但在家里“权威”亲戚的劝说下,她最后将“好就业”的纺织工程专业也添入了志愿中。阴差阳错,她被录入湖北某双非一本院校的纺织工程专业,留在了家乡。但在她学习过程中,她发现纺织工程并不好就业,甚至可以说已经算得上“夕阳产业”。
 
出于对大学生活的遗憾,百利很快将研究生目标院校定位东华大学,一方面因为这是全国纺织工程最好的院校,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在上海。
 
第一次考研,百利是在九月份开始准备的,时间不算多,百利从早到晚都在看数学视频。当时快到年底,她记得自己穿得厚厚的冬服,很臃肿,窝在桌子前三小时都做不出一道数学题。这三个月对于她来说非常煎熬,也使得她真正下定决心离开纺织专业,但周围人的劝说和沉没成本迫使她无法放弃,只得昏昏沉沉熬过了第一次考研。
 
百利在考研后的半年内都处于迷茫状态,这是她第一次把选择权握在自己手上,考虑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她希望以研究生作为自己转专业的“跳板”,离开过去错误的选择。可现实却是结果导向的。考研失败后,过程中她的全部努力好像也都化为泡影了。
 
©《垫底辣妹》
 
有人说“长衫”是学历,挣脱掉学历带来的“眼高手低”就能获得“自由”。可在社会文化的形塑中,“长衫”已成为家庭对孩子“学业到就业”所有期望,否则也不会有“上了大学就好了”这样的话语长久存在。这些“长衫”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而穿上它,是一个既定且漫长的过程。
 
瓜瓜也是家中第一代大学生,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这个专业是高考毕业后母亲为她亲自挑选的。在老一辈人看来,会计是永远不会失业的。大学期间她从未想过考研,更多是花时间大量实习来提高自己简历的竞争力,期待毕业就能如父母所愿就业。
 
“在我爸妈看来,大学毕业还不能找好工作养活自己是不可置信的,也是很丢人的。”瓜瓜说。
 
根据“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的数据,2011~2018 年,全国本科高校第一代大学生一直保持在 70% 以上的占比,第一代大学生俨然已经成为主体。
 
研究指出,由于缺乏父母高等教育的经历,第一代大学生在步入大学前无法获得对未来学习和职业良好的经验和规划帮助,存在较大的信息壁垒,极有可能出现专业乃至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选择错误。同时,他们被寄希望于反哺家庭,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就近读书或选择要求更低的学校。这些学生极少在毕业后攻读更高学位,职业选择也更加狭窄。
 
加上缺乏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环境,很多学生在高中毕业择校择业上都很难具备清晰的自我认知。瓜瓜反思过:“那个时候我什么都不懂,全权交给我的母亲去做,其实她的了解也十分有限。我的分数本来可以去中流 211,但是最后报考了留在家乡的江西财经大学,我在找工作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很多 HR 并不知道这个学校。”
 
2021 年,临近毕业季的瓜瓜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春招,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她凭借努力拿到一份可以转正的实习。然而在做一个多月后,公司的 HR 和她表示,由于疫情的影响,她实习后转正的机会被临时取消了。
 
拿到最后一笔实习工资,瓜瓜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尽管在 5、6 月份她努力寻找实习工作,然而在 6 月正式毕业前,她还是没有拿到新的 offer。这时她想到了考研。
 
同百利一样,瓜瓜对自己的本专业并无热爱,而考研几乎可以算得上她步入社会前最后一次能够自我选择的机会。从高中开始,瓜瓜心里就有着无法放下的新闻梦,这个生命的空隙让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跨考北京大学的新传专硕。
 
“考新传是为了理想,但考北大却出于现实。”她这么解释这句话,“目前考研的状况就是,不管考985211还是双非,都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存在考哪个学校难度更小,既然要付出这样的代价,我想勇敢一点,别让自己后悔。”
 
除了提升学历和转变专业,“考研热”其实更直观地映射着现实社会要求。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一书中,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科林斯曾提出“文凭的通货膨胀”这一概念。他敏锐地发掘在美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高等学位,普通工作的入职要求也在水涨船高。
 
在目前的中国就业市场上,研究生学历和 985、211 逐渐成了普遍要求,尽管高等教育的训练往往和工作岗位的技能并不相匹配。
 
柯林斯在书中就写出:“几乎没有人研究过在学校里究竟能学到什么,以及学到的东西能记得多久。管理和专业岗位中所需的技能大多是在工作中学到的,而商学院和专业学院之所以要求学生完成漫长的课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这些职业的地位,在业内人士与门外汉之间制造社会化的功能。”
 
菖蒲本科原为财经新闻专业,在财经类高校里这个专业并不主流。于是大三那年她决心报考人大的金融专业,一步步靠近自己理想的职业目标。在她看来,初次考研时她同许多学子一样,带着“名校情结”和提升学历的简单愿望,然而坚持到三战、四战,她考虑的方面则是融合了职业规划、校友资源等更清楚的面向。
 
在工作过程中,她意识到作为一个转专业学生要进入金融领域,自己面对的不仅是思维框架、逻辑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方面的短板,更有人脉和平台之间巨大的差距,这些都是通过考研都能够帮她解决的。在金融这个领域,“高校研究生”这件“长衫”就是船票。“没有研究生学历,我上不了这艘船。”她直言。于是在承受工作和备考的双重压力之下,菖蒲毅然决然坚持了四年。
 
©️《垫底辣妹》
 

03 

穿上“长衫”的代价

 
学校、家庭、乃至社会,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甚至用了不小的成本,为年轻人穿上一层又一层的长衫。如今,长衫被哄抬得愈发高昂,而穿起它的过程也难算体面。
 
菖蒲高考那年是四川省某县的状元,在她人生前 21 年的考试中,她从未在重大考试中失误过。2017 年一战备考时开始一切顺利,菖蒲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往常的学习节奏备考。可是到了 9 月份,她发现自己肩关节会时不时产生剧烈疼痛。这种症状越来越严重,后期她无论是站着、坐着抑或是躺着,都无法减轻这种痛感。
 
到医院诊断后,医生告知菖蒲,她患上了肩周炎,需要减少伏案时间,同时增加规律锻炼。
 
十月份马上就要报考院校了,菖蒲冷静下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考研形势做了评估后,果断放弃最热门的金融专业,转到与之相关但是竞争较小的人大国际商务专业。
 
这件小小的突发事件没有影响菖蒲太久,而在考场上发生的事情却是她始料未及的。一战考研的专业课 396 综合考场上,开考没多久菖蒲就感受到腹部越来越痛,考试三个小时她只答了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因为太疼了只得趴在桌子上睡觉。
 
结束后,她站在人大公共教学楼三楼前,面对操场迎着风流泪,前来接她的男友不知如何安慰她,只能拉着她的手一直往前走。次年结果出来,她考了 359 分,差复试线仅一分。
 
一战结束后,菖蒲很快给自己找了一份实习,用忙碌的工作占据内心胡思乱想的时间。实习期间她参加了学校的春招,凭着丰富的实习和大创经历,在春招中拿到了几个不错的 offer。父母劝菖蒲先就业再二战。他们担心如果二战再次失败,空窗一年的经历会让菖蒲在就业市场上举步维艰。
 
菖蒲听从了父母的劝说,边工作边备考,到九月才离职在北京租房全心备考。但到了报考的时候,菖蒲突然发现只有户口在北京,或者在北京连续工作 6 个月以上且社保交到 10 月份的考生才有资格在京考试。于是她紧急转战,回到四川家中度过了最后三个月的备考时光。
 
2019 年是疫情爆发的第一年。那年,菖蒲考了 360 分,比第一年高一分,恰好是她那年考试的没达到的复试线。
 
第一眼看到这个成绩,菖蒲形容自己的感受是“晴天霹雳”,连眼泪都哭不出。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分数线逐年上涨,刚达去年的分数线就意味着必然进不了今年的复试。菖蒲呆了一会儿,父母也不敢来打扰她,家里的气氛极其压抑。
 
二战对于菖蒲来说是人生的一次重大挫折,在就业市场上她明显感受到更大的阻力。后续她向多家企业投了简历,都没有通过筛选,唯有一家与本科专业相关的财经媒体公司接收了她,且只提供了最边缘的岗位。
 
入职以后,她的生活变得忙碌起来,工作日时她只能在晚上下班后抽出时间学习,到了周末才能全心投入十个小时的学习。
 
2022 年,也是菖蒲备考四战期间。她发现自己患上了重感冒,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头都非常沉重,像压了一块石头,鼻子完全无法呼吸。她马上想到去附近医院开药。然而在疫情期间这件简单的事情变得十分困难,在做核酸检测的途中她差点被拉到发热门诊。好不容易见到医生的时候,她带着哭腔求医生给自己开猛一点的药,因为她“一定要去考试”。
 
菖蒲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学习的书桌。当时备考的桌子上总是摆满了层层叠叠的备考书目,书上是密密麻麻的笔记。桌子上的梳妆镜也好久没有使用了,被她转过去面对白墙。菖蒲有时候看着镜子的背面,忍不住想,镜子大概也会有桌前无人理红妆之叹吧。
 
©《瀑布》
 
三战、四战,虽然分数一次次变高,但菖蒲依然没有上岸。她非常冷静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比起一战二战的全心投入,步入工作的她无法控制自己不被职场事务影响,同时自己的注意力也明显不如在校时期。
 
在备考期间,菖蒲的朋友圈和大多数考研人一样也是关闭的。对于背水一战的考研人来说,外面的美好生活简直是“乱人心智的魔鬼”。“你一旦想到有的同学已经在高校读书,有的同学在工作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还有的同学在国外旅行。你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地狱里。”她小小地开了个认真的玩笑。
 
在瓜瓜看来,要穿起研究生这件“长衫”,并非只需要专业知识和时间成本,“长衫”下还隐藏着高昂的经济支出与情感支持。
 
第一年考研,瓜瓜的父母是大力支持的,从 6 月份开始到 12 月份的备考,父母负担了她所有在北京的生活开销,鼓励她全力备考。瓜瓜的堂姐在北京工作,备考期间瓜瓜晚上就借住在堂姐的出租房里,省去了租房费用。可出租房很狭窄,她白天只得去附近的自习室学习。
 
刚开始她的学习势头很足,6 月份到 10 月份都保持了高强度的学习,从零基础知识输入到专题整理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到了 11 月份,她却陷入了长时间的焦虑当中,最后演变成“摆烂”,最终考研失利。
 
在告知父母这一情况后她迅速开始寻找工作,瓜瓜知道不管是二战还是生活,让父母继续承担经济压力都是不太可能的事了,想留在北京她需要一份稳定的收入。找到新工作后,她开启全职备考的生活,直到9月份才离职。这一年父母对于她考研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和她发生了多次争吵。瓜瓜在北京的工资交完一年的房租后,也只够前九个月的生活费,这意味着她在后三个月必须寻求父母的资金支持。
 
当她向母亲艰难开口后,母亲的一句话却让她非常受伤。“那天我和我妈打电话,她说,有的时候我们觉得你像吸血鬼一样,成年之后还在吸父母的血。其实我知道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他们的焦虑和金钱上的压力,但这些话对于我后期的备考状态甚至是对于我之后的人生选择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瓜瓜回忆。
 
那年考研后期,瓜瓜经常在半夜哭醒,无法入睡,或者失眠到四五点,看着外面的天色亮起。到了考试后期,她的情绪又再一次失控,她开始回避一起学习的研友,不接受任何人的消息。这一次她考了专业六十五名的成绩,虽然排名距离录取人数还有不小距离,但从分数上看却差距不大。这也就意味着同一分数有几名或者数十名考生,这些人都无缘复试。
 
“我其实很羡慕那些能够脱产全心备考的人,考研中的压力是无法避免的,当你觉得很轻松舒适的时候,一定是有人在帮你抵挡着一些压力。当然也会有人情况比我艰苦依然能够上岸,但大多数人二战三战都需要父母情绪稳定,有一定的收入和积蓄,以及相信自己的孩子。偶尔也羡慕那些可以选择 gap 或者出国留学的朋友,gap 这件事情大概对于我的父母是无法接受的吧,对于我的家庭也是客观无法承受的。”瓜瓜很平静地说。
 
©《瀑布》
 
 

04 

多想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面对就业市场大部分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来说,人们所受到的教育其实是过剩的。同时高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往往也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很难将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迁移到职场里。就算拥有了高等学历证书,大部分人进入职场也必须接受职场再教育才能顺利接轨工作。
 
最早出于不读研的打算,瓜瓜大学四年参加了多段实习,由此也认识了许多公司的前辈。二战失败后一次刷朋友圈的机会,她无意间看到了前实习公司的招聘信息,又因为本科期间的实习经历获得青睐,顺利入职了和本科财务管理相关的咨询工作。放弃三战考研有客观现实的工作压力,也有她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体悟:“对目前的我来说,经济独立比什么都重要。”
 
提起母亲给自己选择的专业,瓜瓜百感交集。“虽然我的母亲没上过大学也并不了解大学,但是她的选择却让我再次找到工作,这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感触。”
 
瓜瓜的情况实属幸运,本科期间的多段实习经历给她增加了底气,同时也能让她保持一定的社会关系,避免脱节。但对于许多考生来说,考研失败却不是一件能够迅速脱身的事。实习经历的缺乏,非应届生的身份,简历上空白的几年,都成为就业市场里过不去的难关。
 
©️《黑暗荣耀》
 
对部分人来说,研究生“长衫”成为一场赌博,能穿起的人东山再起,而失败者满盘皆输。
 
而疫情的反复也使得大量往届生和在职人群参与考研。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考研来延长步入社会的缓冲期,或者转移就业机会缺失以及经济下行对于个人的冲击。
 
不仅如此,“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成为后疫情时代下青年的代表性话语。在“社会话语的渲染、家庭空间的牵引、个体的社会风险感知”下,体制内的考试与考研交织,组成了初出茅庐大学生的生活图景。
 
回望过去备考这四年,菖蒲明显意识到自己的年龄焦虑变得非常严重,虽然她也会经常关注豆瓣“社会逆时针小组”,但她并不能摆脱心理上的压力。她说:“我是一个愿意结婚生子的人,这就意味着我需要尽快把之后的时间规划好,不然我的职业发展和身体健康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同时,菖蒲的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从一个对目标势在必得的人,变得接受顺其自然的结果。尽管在工作上她能获得许多认可,但在一人独处时,她内心的创伤却并没能完全疗愈:“我开始通过学习阳明心学、老子的道德经、或者六祖坛经这一类的‘形而上’的东西来自愈,我觉得有些东西好像真的是命吧。”
 
菖蒲分析自己目前的状况:“我不是孤立无援的人,父母在四五线城市过着不错的生活,并不寄希望于马上从我这里获得经济支持。男友也在高校读博,能够给我提供很稳定的情绪支持。我很清楚这些情感关系就像织了一张密密的网,让我不至于一直往下沉。现在这个研究生对于我来说更像一张白纸。我已经从很多方面证明了自己配得上它。之后也许再工作一段时间,我会去读一个非全的MBA,或者去海外读一年,我现在的经济水平已经完全可以负担这些。”
 
她积极在豆瓣“考试失败垂头丧气互相安慰联合会”上发帖分享自己的考研经过,在这个过程中她接触到其他受到创伤的年轻人:“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故事来开导一些女孩,她们把读研这件事看得如同千斤重,就像要把自己压垮了一样。我想要现身说法,告诉她们生活还可以继续。“
 
时隔一年,在2023年考研结果公布后,我再次联系了百利,询问她的近况。令人开心的是,百利在电话中的语气变得很积极开朗。去年九月份,她在朋友的建议下进入湖北省的一个私立高中任职政治教师,目前已经通过试用期转正。
 
尽管,当年她的考研成绩并未达到院线标准,但是超过国家线的分数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帮助她顺利通过了学校的考核,这也是她之前没有意想到的事。入职之前,她终于和朋友实现了自己原本上岸后的旅行计划,情绪问题也在社会关系的重建中得到痊愈。
 
目前她和朋友一起在学校任职,过上了稳定且小确幸的生活。
 
但百利也表示,自己还是会继续考研:“工作之后我想要考研的想法和之前还是有所不同的,过去是为了逃避就业,现在更多是出于个人发展考虑。我知道离开这份工作去考研有很大风险,也许我还是上不了岸,也许再碰不到这么合适的就业机会。但人可能就是会对没有得到的事物充满想象吧,我还是期待能够在更好的平台继续学习。现在的想法是不管考多少次都可以,直到考上为止。”
 
如今,她的心境产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很多事情我都以为自己没法面对,但今年家里父母遇到经济问题后,我没有马上垮掉,甚至还能逐渐开导他们,父母也渐渐觉得我不再是那个不能依靠的孩子了。要说去年我最大的感悟,大概就是人生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是痛苦的吧,遇到的事只能一件件解决。”
 
©️《天才枪手》
 

后记
 
2021年,大四的我经历了首次考研失利后,火速离开了这个赛道。文中的瓜瓜也曾是我一起并肩努力的研友。考研没有给我带来成功,但我很感谢它,它让我看到了更多人,让我提前看到了我不曾触及的却并不遥远的现实。感谢所有受访者们的坦诚与信任,她们是如此认真、坚韧、鲜活而优秀。
 
“长衫”无法被轻易地脱下,是因为每个穿起它的人,或者说,每个想要穿起它的人,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高昂代价。至少,“长衫”之下的痛苦值得被看到和理解。
 
在采访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光,我脑海中还是莫名不断出现一个画面,那是瓜瓜在采访中对我说的一件小事:“第一年考研的暑假,我在北京的一个自习室备考。有天晚上十点半结束复习后,我扫了一辆共享单车回家。那是我考研记忆最深的一个时刻,我迎着晚风与路灯,耳机里放着五月天的歌,我脚下的轮子蹬得特别有劲。那个瞬间我觉得自己一定能考上,肯定可以。”
 
参考资料:
[1] 南都周刊. 考研人数五年翻一番,他们为何愿意“二战三战”?.2022
[2] 半月谈. 57万人今日考研,数字背后的现状是什么?.2021
[3] 新京报. 学历贬值愈演愈烈,我们还能走出“文凭社会”吗?.2020
[4] 耿向顺. 当代大学生真的是脱不下长衫、放不下身段的新孔乙己吗?谈谈“孔乙己文学”盛行的原因. 2023
[5] 虎嗅. 考编青年为何突然进退两难了?.2022

撰文|乌何有
编辑|Sharon
排版|yixue
设计|Sam



你可能还想看看



《我是双性恋,不是一半直一半弯》


《当心理咨询变成“救命稻草”:两位年轻咨询师的2022年》

《倦怠、抑郁、自我剥削…韩炳哲能治好我们的现代病吗?》


《老去的肉体,与不可阻挡的情欲》




 青年志 Youthology 

青年的发问与探寻

欢迎加入青年志读者交流群!请添加olo鸡的微信 qingnianzhi04
我们开通了 Newsletter
欢迎大家订阅!点击进入订阅指南

点个在看,关注我们设为星标,以防走失
投稿联系:tougao@chinayouthology.com

业务联系:open@chinayouthology.com

招聘联系:hr@chinayouthology.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