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万圣节出现了中国符号,上海人回到了宋代上元节
1
直接问一个问题,现在美国的万圣节,还剩下几分传统的意味?
在欧洲一些极其封闭、极其宁静、极其没人打扰的地区,也许万圣节还保留着更多古老的味道,但美国这种平民的、多元的、全球的、商业的、卡通的、电影的流行文化氛围中,万圣节早已被玩得“不正经”了。
除了小孩子穿着鬼怪服装,家家户户门前摆几个骷髅,搞一些南瓜造型,拎个南瓜灯,万圣节还有什么?
粗看以为是高俅,原来是李白
嗯,还有一个保留的传统:小孩要糖,大人不给就捣乱。这不,拜登也在发糖。
万圣节早已沦为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了。在这一天,年轻人和小孩子精心设计自己的服装,美国人到底还无法摆脱思维定式,那些鬼大多是《行尸走肉》的造型,他们如果搞成聂小倩那种中国式的女鬼形象,想必也是极好的;或者来一个日本《午夜凶铃》里的贞子,头发一甩,前后都一样,也很别致。
现在美国人也在花样翻新,比如打扮成李白,中国文化符号出现在美国,一点都不违和。以后美国出现更多的中国、韩国、日本文化符号,一点都不奇怪。本来么,这一天早已成了一个狂欢、刺激、放任、解压的日子,没什么特别的含义。
2
第二个问题,上海人过的是万圣节吗?
他们过的不是万圣节,只是在那一天大家热闹了一下而已。年轻人这次脑洞大开,绝不次于美国,甚至有所超越,就凭这创意,其他城市没啥不服气的。
这是一次中西文化的大杂烩,何曾见过中西的鬼怪可以“群魔共舞”?《行尸走肉》的僵尸,中国式的蹦蹦跳跳的僵尸,他们可以同框;德州电锯杀人狂,美国队长,《蝙蝠侠》里小丑,梅西,特朗普,中国的甄嬛,张国荣扮演的女子……穿着一袭长衫的鲁迅,这个可以跟美国的李白相媲美。上海因鲁迅而骄傲,年轻人没有忘记迅哥。
有人说这是洋节,这一天的确是,但是我要问一句,功夫熊猫是哪国的?当然是中国的,可是这个形象作为文化产品,版权是美国的。米老鼠是美国的,可是它走进中国三十多年了,早已和孙悟空在一起玩了,它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
我们所处的是平民文化时代,平民文化的标志,就是有文化产品,有商业介入。如果一个节日没有文化产品,商业就无法搭台,文化想唱戏也唱不了。
所以中国年轻人处心积虑发明了光棍节,因为没有什么节日能热闹起来,商业想繁荣,也没的借助。上海这一晚的热闹,出现的都是文化产品的形象,影视、卡通、甚至梅西等等真人,都是文化产品;李白到了美国,孙悟空进入美国,都是因为卡通。没有产品,哪来的消费,哪来的影响力,哪来的开放搞活?
我倒是希望中国的节日能更多地热闹起来。比如对鬼怪的态度吧,本来中西方的态度是一样的,都是敬而远之。万圣节和中国的中元节类似,都是为了避免遇到晦气。可是中国的中元节却在烧纸,搞得空气中弥漫着劣质纸张的难闻气味,地上斑驳的火痕,连水车都冲不掉,环卫工人要拼命擦洗才行。如果中元节能做出改进,变成年轻人的集体狂欢,那一定是好的,大家也就不用凑什么万圣节的热闹了。
3
第三个问题,上海人过的什么节?脑洞大开一下,上海人是过成了宋代的上元节。
人类的节日最初都有宗教意义,道教有上元、中元、下元之说,三官大帝中的上元天官火官就是正月十五诞生,这一天就成了上元节(元宵节)。
这一天本来是个祭祀日,没什么热闹,到宋代发生了大变化。开国之初的一个上元节,赵匡胤在城楼上看到民间都在放灯,丝竹管弦,一片祥和。于是脑洞大开,干脆从正月十五开始,放五天大假,让老百姓纵情行乐,这就改变了节日的原意,完全成了以欢乐为宗旨。
到南宋,上元节又增加了一天假期,狂欢六日。
辛弃疾的词耳熟能详: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描写上元节的。
宋代上元节最大的文化符号、也是商业价值所在,是丽装,是锦帐,是鲜花,是灯市,是游龙的马,是流水的车,是人们连续五夜的狂欢汇聚而成的。大家都说走马灯一样,走马灯就是宋代发明的,灯罩内装一个叶轮,蜡烛点燃后,热气推动叶轮旋转,把灯壁上的画投射在墙壁上。这是燃气轮机的原理,又是在放电影嘛!宋人再走一步,就有了接近现代科学的路子。
文化就是这样连着创造!
这还不算什么,在这五天里,北宋人极其开放,青年男女可以摩肩擦踵,和尚道士也可以出来混迹于俗人世界。市民需要的是开心,平时不登大雅之堂的游戏,这几天可以尽管演出,没人会加以干涉。大家要的就是“快活”,《水浒传》里有个“快活林”,不是瞎编的词。宋人就喜欢无拘无束的快活,连苏东坡的诗都写“丰年无象何处寻,听取林间快活吟”。
这几天中,连皇帝都要放松自己,他得给大臣发很多宫花,让大家插在头上,很类似不给糖就捣乱。城市彻底陷入了狂欢之中,百无禁忌,玩个痛快。有记载说,这几天青年男女如果彼此钟情,发生一夜情是常见的事。可惜这种开放,到了明代却是全社会的禁锢,历史多么悲哀!
官府觉得这欢乐可以成为政绩,蔡襄(即苏黄米蔡中的蔡,也有说法是蔡京)在任福州长官时,命令每家张灯七盏,结果老百姓不干了,穷人家点不起这么多灯。一个读书人制作了一个丈余的大灯笼,上面写诗讽刺: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蔡襄只能乖乖接受批评。
民间的乐子让老百姓自己去玩,官府注意防火防盗就行了。他一干涉,反而坏事。
我不认为上海人过的是什么“洋节”,他们的娱乐方式是世界通行的,也是中国式的,中国人在一千年前就这样玩过了。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具体的,文化就是生活本身,离开了生活,文化什么都不是。子曰诗云是文化,但是子曰诗云要走进生活,否则它只活在书本中,与老百姓的日子无关。
担心“文化侵略”的人可以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已经把所谓的万圣节玩成了宋代的上元节,将来美国人都得到中国来寻找文化符号、文化产品,那不是提升了我们的文化影响力?显然,一种是单纯防守的态度,另一种是进取的态度。
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