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尊友讣告,用去世还是逝世,都没人关心。叔本华与《不朽》

此语与时左 书写者 2023-12-26

1

吴尊友死了,我宁愿用这个“死”字。昨天下午,新闻是这样表述的:国疾控中心流行病首席专家吴尊友因病去世。我跟好友说,竟然连个“逝世”都没混上!

晚上,中疾控发布讣告,第一段写“因病去世,享年60岁”,第二段写“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这是连最基本的认真都做不到了,用去世还是用逝世,根本就没人斟酌,没人在乎。

所以我宁可说“吴尊友死了”,这反而是严肃的。没有比死更严肃的事情。
然后我想起叔本华来。他有一个著名论断:

人的命运差别可以归结到三种不同的原因上:第一,人是什么,广义上就是指人格,包括健康、力量、美、气质、道德品质、理智及教养。第二,人有什么,即财产与各种所有物。第三,一个人在他人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人评价通过人们对他的敬意和声望体现出来。

叔本华的用意,人的幸福,最主要是由第一方面决定的。一个简单例子,如果一个人得了重病,那么再多的财产,再高的地位,也与他的幸福无关;如果一个人缺乏修养,那么钱越多他会越空虚、越无聊、越虚荣、越缺乏幸福感,所以才不断有人因为炫耀而干出坑爹坑爷坑老公的事来。

财富、地位、风头,这些都是舞台上的演出。“在舞台上,有人扮演王子,有人扮演大臣,有人扮演仆役,有人扮演士兵或将军,这一切只是外表的不同,脱下这身装束,骨子里大家只不过一些对命运充满了忧虑的可怜的演员而已”。

人应当选择最适合于个人品质的地位、职业和发展方式”,“对天才来说,最为急需的乃是无任何干扰的职业,……他乐于孤寂,闲暇给他愉快,而其余一切都是不必要的,甚至不啻是一种负担而已”。

这话简直是为吴尊友,以及其他人、很多其他人量身定做的。吴尊友是科学家、艾滋病防控专家,也许他本该在他的专业领域从事他“孤寂而快乐”的研究,但命运把他推向了前台,他要面对全国的网友发声,他身上承接的骂声,也许本不属于他,他是有单位的,在那个“舞台”上,他要尽力去“做”,也许他的白发透着深深的无奈。

然后他死了,死后是“逝世”还是“去世”都没人在乎了。也许是他级别不够,用不着斟酌?或者说与吴尊友有关的一切过往,已经全都烟消云散,再也无人知晓?

2

对财富地位的争夺,本是人生的一大错误,大家往往忽视了“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而去在意“人有什么”,人生的美好时光,都浪费在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但还不止于此,叔本华所指出的第三个方面,即一个人的声望、名誉、在他人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更是深刻左右了荒唐的人生。

把别人为他们作的画像看得比他们本人还重要,使他们陷入虚荣心的愚蠢状态之中”,“对他人的看法操心焦虑,构成了我们的虚荣心、矫揉造作、自我炫耀以及狂妄自大的基础。没有这种焦虑,穷奢极欲便会荡然无存”。

中西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无不同。儒家不会赞同人们陷入争权夺利的污泥浊水,但是儒家决不反对人们对名誉的向往。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他人评价”简直是斤斤计较,一直争到死,最终要求“盖棺论定”。你看他们争的都是什么,他们争死后坟头有多高,棺椁有多厚,死后能不能配享太庙,谥号是文正文忠还是文襄文定,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张廷玉,是曾国藩这样的人,也不能不在意这些死后的事情。

而鲁迅说,自己死后,“赶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温家宝总理说:“我真诚希望,我,连同我这一生,给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人民都把他忘记,并随着我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

我猜想,吴尊友对“去世”还是“逝世”,应该是一笑置之的,因为他的遗愿是一切从简,什么评价、什么悼词,当然也在从简之列。不需要。

3

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当年胡适回家奔母丧,想到这个问题:三不朽的境界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当然不朽,然而他船上的无名水手又怎样呢?还有,做好事可以不朽,做坏事难道就不会留下一丝痕迹?

胡适认为,普通人也是不朽的,这叫“社会不朽论”。

“我”在社会中,只能算“小我”,无穷的“小我”构成了社会这个“大我”。“小我”是会消灭的,“大我”是永远不死、永远不朽的。“小我”虽然会死,但是每一个“小我”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语言行事,无论大小,无论是非,无论善恶,都永远留存在那个“大我”之中。那个“大我”,便是古往今来一切“小我”的记功碑、彰善词、罪状判决书、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的恶谥法

善不朽,恶亦不朽。胡适说:“一个生肺病的人在路上偶然吐了一口痰。偶然一部分病菌被体弱的人呼吸进去,便发生肺病,由他一身传染一家,更由一家传染无数家。然而先前吐痰的人的骨头早已腐烂了,他又如何知道他所种的恶果呢?”这简直说的就是三年的事嘛,何止病毒如此。
吴尊友是研究流行病学的,他对这种贻害无穷的“不朽”,应该是研究最深吧。

所以,吴尊友的一切过往,也许会被人忘记,但他的贡献、他的白发、他的微博、他的言论,甚至他的无奈,甚至他的争议,甚至其他,绝不会烟消云散。因为这些过往,已经不知道会影响多少年。

叔本华是悲观主义哲学家,胡适是不可救药的乐观派,两个人在这个问题上却完全一致:对逝者来说,讣告没啥意义,谥号没啥意义,拔高没啥意义,拉低没啥意义,因为那个人早已植根于人们心中,这才是真正不朽的。

在这个哀思的10月,送给大家胡适《不朽》中的一句话吧:“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不辜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

越是活成一个普通人,越是伟大;普通人越是明白这种“不朽”,越是伟大。

往期:

再读鲁迅的《死》
肖洛霍夫愤怒揭露大饥荒真相,斯大林的回信才是真相
鲁迅死去的日子,谈鲁迅的《死》:一个都不宽恕
诺贝尔文学奖和斯大林文学奖,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