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读鲁迅的《死》

此语与时左 书写者 2023-12-26

鲁迅死前一个月,大概预感到死期将至,写了一篇《死》,他写出了中国人的“人死观”,也写了自己的“人死观”。

人生观其实是“人死观”,正因为人总是要死的,才有了如何对待这一生的问题。如果人永远不会死,打也打不死,饿也饿不死,气也气不死,那么也就无所谓是非美丑善恶的“人生观”了。

鲁迅说:“我们的生死久已被人们随意处置,认为无足重轻,所以自己也看得随随便便,不像欧洲人那样的认真了。有些外国人说,中国人最怕死。这其实是不确的,——但自然,每不免模模胡胡的死掉则有之。”

鲁迅的意思,中国人由于生死“久已被人们随意处置”,而“认为无足重轻,所以自己也看得随随便便”。虽然“模模胡胡”地死掉的大有人在,而所谓的随便,其实中国人是以很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这种“随便”的。

随随便便,就是“无所谓,爱咋咋地”,嘴上这样说,其实中国人心口不一,并不是“咋地都行”。

第一种情况,穷人一无所有,他们希望死后赶紧投胎轮回。穷人没有好衣裳,做鬼穿着也不体面,所以干脆立即投胎吧,投胎都是光着身子的,就像刚生下来的小孩。唯一的担忧是投胎成了畜生,比如天蓬元帅掉到猪圈里。但穷人“确信自己并未造出该入畜生道的罪孽,他们从来没有能堕畜生道的地位,权势和金钱”。

没错,穷人哪有造孽的资格,该堕畜生道的不是他们。

第二种情况,那些有地位、权势、金钱的人,也不觉得该堕畜生道,他们不是梦想成佛,就是梦想成为圣贤,“他们像活着时候的超出人理一样,自以为死后也超出了轮回的”,所以就是死了,这种人也是要被膜拜的。

鲁迅说得多么深刻,古代多少人就是因为这个,才杀老爹杀兄弟杀儿子杀大臣,最后海上寻仙山,炼制长生不老药,只为了“不朽”?

第三种情况,那些小有金钱的人,他们不想轮回,又没有“不朽”的奢望,于是就安心做鬼。所以“年纪一到五十上下,就给自己寻葬地,合寿材,又烧纸锭,先在冥中存储”,“这实在比做人还享福”。鲁迅幽默地说,“假使我现在已经是鬼,在阳间又有好子孙,那么,又何必零星卖稿,或向北新书局去算账呢,只要很闲适的躺在楠木或阴沉木的棺材里,逢年逢节,就自有一桌盛馔和一堆国币摆在眼前了,岂不快哉”!

中国人对死看得随随便便,就是因为死后还有“鬼的生活”。这“鬼的生活,就是他还未过厌的人的生活的连续”。在阴间,也和人间一样的秩序,一样严厉,一样有当官的收礼。

鲁迅对死的看法也是“随随便便”的,但他不相信死后有鬼的存在,因为他是学医的。

他“日夜躺着,无力谈话,无力看书。连报纸也拿不动”,于是想到了死,他想的不是轮回,更不是成佛,也不是做鬼,而是“临终之前的琐事”。他脑海里浮现一张遗嘱: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交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的这张“人死观”,说的却是“人生观”。死了就是死了,死后既上不了天堂,又不会下到地狱。所以“埋掉,拉倒”,不必搞什么纪念,“忘记我,管自己生活”。他是个大人物,他的文字会永远流传后世,但是他告诫儿子不要做空头文学家或艺术家,与其是说给儿子听,不如说是对自己一生的自评。用不着奢望什么“不朽”,用不着谁来膜拜,只是作为一个“明白人”去死,这是他对死的超越。

关键是如何对待“生”,只要活着一天,鲁迅就会向一切颟顸的、麻木的、凌虐的、妄图不死的、精神胜利法的、人不人鬼不鬼的东西宣战,“让他们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表面上说“死”,说的却是“生”,如何对待“一世只有一次”的今生,这才是《死》的中心。

对得起这一生,可以走得坦然。所以鲁迅永远被纪念,永远活着。

往期:

万山不许一溪奔60,百年前陈天华蹈海殉国,与胡锡进怼德国大使馆

鲁迅死去的日子,谈鲁迅的《死》:一个都不宽恕

诺贝尔文学奖和斯大林文学奖,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万山不许一溪奔》57,第十七章3,顾颉刚“侮辱“三皇五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