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令走了,正义在她身上是迟到了,还是缺席了?

此语与时左 书写者 2023-12-26

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正义只会迟到,从来不会缺席。据说这话是美国的一位大法官说的,而他的原话是: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一个顺序的调整,意思完全不同。后者的意思是:尽管正义永存,但迟到的正义还是正义吗?

1994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铊中毒。12月22日,在度过30年的致残人生后,她离开了这个凶残的人间。哥德巴赫猜想也许有一天会得到证实,但朱令案可能永远是一个猜想。

朱令案是留给后人的一道逻辑思考题:我们可以看到哪些是正常逻辑,哪些没有逻辑,甚至是混蛋逻辑。

1、两次中毒,与神奇的互联网。

1994年11月,刚刚年满21岁的朱令莫名其妙地发病,身体剧烈疼痛,头发大把地掉,医院查不出原因。待症状缓解之后,朱令回到学校复学。

然而到校仅仅8天之后,1995年3月,她再次发病,进了协和医院ICU病房。

找不到病因。朱令的中学同学贝志诚想到了在互联网上求助。当时全国能够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只有400多台,但就是贝志诚这刚刚启蒙的互联网思维,救了朱令一命。

贝志诚等人收到来自世界各地700多封邮件,其中有将近400份是医务工作者的建议,100多份明确表示,是铊中毒。

2、因为有了网络和媒体,人们才有了挑战权威的资格。

贝志诚这个医学的门外汉,坚信这是铊中毒,然而医院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国最好的医院,集中了最优秀的医生,一个外行,没资格对诊疗说三道四。

在半个月时间里,外行陪着笑脸、小心翼翼地提醒内行,但是外行失败了。不得已,他们选择诉诸媒体。

一个叫陈震阳的职业病防治医生看到后,立即判断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症状。

医院没有检测铊中毒的设备,而且他们认为不需要这样的检测,因为清华表示实验室里没有铊。

这种自负的高冷,其实就是愚昧。不要以为专业人士就不会愚昧,科学思维是个怪物,它可以昨天还在我们身上,今天却无影无踪,让人变得跟白痴一样。

所以即使是圣人(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圣人)也只是肉眼凡胎的常人,也会犯错误。

朱令的样本终于拿给陈震阳检测,仪表直接被打到头,数据已经超过了仪表所能承受的极限。最终检测的结果是,超过正常人的上万倍。

这就是加诸朱令身上的罪恶,这罪恶也超过了人间所能接受的极限!

从被怀疑铊中毒到确诊,50多天,朱令的医疗费50多万元,而她的救命药只需要40多元!如果早确诊,朱令的命运也许会改变。

朱令的父母诉诸法律,但是医院没有责任,因为证据不足。

我们没资格讨论证据,但是我们有逻辑能力:我们知道,在这五十多天的拉锯中,哪些人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

3、案中案,局中局,扑朔迷离。

朱令没有接触铊的机会,误服等等可以排除。自杀更是扯,因为铊中毒会导致剧烈疼痛,谁还会服用第二次?

这是一个一定要置朱令于死地的人,她有着蛇蝎一般的心肠。金庸穷尽想象的什么三尸脑神丹,大概也比不上这种毒物的罪恶。什么人会如此狠毒?文学作品里早有典型形象,就是《基度山伯爵》里的维尔福夫人。

维尔福夫人为了亲生儿子独自继承财产,连续毒杀多人,最后把罪恶的手伸向了美貌善良的瓦朗蒂。

瓦朗蒂有基度山的保护,但是朱令没有。人间并不存在大侠。

很显然,两次投毒,一定是混在食物中饮水中。什么人有这样的条件,在她刚刚复学8天,能够再次作案?只能是她的同学。

报案。1995年5月5日,朱令家属得到告知,五一放假期间,朱令的宿舍发生了盗窃案,钱散落在地上,窃贼目的不是钱,只丢了一些日常用品。

朱令的物品,跟入口有关的,饭盒杯子勺子筷子,全都没有了。

清华大学这边,一开始否认学校有铊这种东西,但是办案民警找到了购买铊的发票。

学校买过铊,能够接触到的人,除了两位教授,还有几名研究生,及唯一的本科生孙维,她是朱令的同室同学。

孙维成了唯一的嫌疑人。

然而案件进展并不顺利,更加离谱的是,在这届学生毕业前,朱令的个人物品再次失窃,因为朱令一直没有办理退学,父母一直没有到宿舍去清理她的个人物品。据说清华赔了三千块钱。

科技是在进步的,从前不具备意义的物品,有可能成为关键证据。但是第二次失窃,让猜想只能停留在猜想。

4、神探狄仁杰、大宋提刑官、外加什么波洛福尔摩斯,能不能侦破这个简单的案子?

围绕朱令,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

为什么学校否认有铊的存在,从而让协和医院认定朱令不可能接触到铊,耽误了52天之久?

学校的铊,是如何管理和保存的?

得知铊中毒,家属又有报案,为什么宿舍这个最为疑似的案发现场,没能及时保护?

如果现场被破坏难以破案,那么侦破盗窃案就是最佳捷径,可为什么一个盗窃案却破不了?

犯罪嫌疑人被迅速锁定,为什么在两年时间里侦破工作一直不顺利?

有了这几个为什么,就是古今中外四大著名侦探联手,恐怕是也破不了这个案子。他们破不了案,不是因为他们逻辑能力不行,而是有些事有着另外的逻辑。

这么多年,人们一直怀疑孙某的家庭背景,是案件无法取得进展的原因。在信息不通的情况下,坊间议论纷纷,太正常了。

《基度山伯爵》里的毒杀案,连最蠢的检察官维尔福都知道凶手就在他家里,他一个审问就让罪犯崩溃;朱令案,社会公众都能推断出凶手只能来自她宿舍周围,却两年多时间里没有任何进展。

后来孙维出国了。在美国,有10万人请愿,要求驱逐该嫌疑人。她又改名了,叫孙释颜,这个名字有些意思,释,解脱,放下,放开;颜,面容,面色。有什么愁颜需要放下?

5、朱令从未被遗忘。

在30年时间里,朱令生活不能自理,眼睛几乎全盲,智商相当于几岁儿童,她的父母一天天老去,如今已八十多岁高龄。

残忍地说,朱令的离去,是一种解脱。

我们可以看到,哪些人是有罪的。法律不能判他们有罪,但是嫉妒、傲慢、颟顸、冷漠、愚蠢、暗箱,分明是有罪的。社会看在眼里,社会在谴责他们,不管他们挂了多少光鲜的名号,专家、教授、学者、名流,直至全身笼罩着权势的光环,这些光环掩盖不了他们的罪孽。

我们也看到,30年来,朱令从来没有被社会遗忘。当年北大翻译外国邮件的学生,跟踪报道朱令案的媒体,还有天涯社区讨论朱令案的网友,多年来为朱令捐款的人,让我们对这个社会有信心。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起朱令案的真凶,人们越来越关注程序正义。当信息严重不对称,所谓的“正义”,只是一个抽象名词。

为什么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得以迅速侦破?技术进步是一个原因,怕不是唯一的原因吧?

如果1995年,互联网能像2013年一样发达,朱令案也许会是另一个结局。

至于凶手,她会一直活在惊恐之中,朱令那痛苦的表情,会成为她永远也抹不去的心理阴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惊恐会越来越加剧,越到生命的最后,越是强烈,直至伴随她走完罪恶的一生。

那时候,她会面临终极审判,于是我们可以说,正义的确是迟到了,但从不缺席。

往期:

江平八十自述的十二句话,每一句都值得珍藏

北大教授校门跳山羊,科学家频繁遇车祸,中学教师需要安慰

胡适传6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跟好学好跟衰学衰,求马问马求驴问驴

12月17日是北大和胡适的生日,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远见卓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