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目录


点击上方关注一下



投稿系统:

http://shnu.ijournals.cn/zxshb/ch/index.aspx



目录



学术关注

·圆桌论坛·

(特邀主持:宋佩玉)


近代中国与世界: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互动


大变局中的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兼及“二战”的历史启示 

王建朗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维度与思考 

汪朝光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国家治理的英国视角 

张俊义

近代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关系及理论思考 

侯中军

近代国际货币治理体系的建构

——全球视角和中国选择 

宋佩玉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价值探微

喻文德


列宁论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道路

谢媛    张卫良


文学研究


唐代中后期的“以理言道” “言意之辨”与诗文观念

 刘顺


白兔与苓兔:还珠楼主的珍视生态资源意识 

王立


文学作为一种“方法”

——学术期刊视角下的文学观念调整与方法探索

 

屠毅力


艺术与传媒


中国观众观影行为“新变”四论 

李建强

·元宇宙传媒·


“后电影”时代:智能洞穴、数字结界与全球意识形态分析 

万传法    金澍

作为人机交互范式的元宇宙

——历史考察与模型构建  

刘兆明


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

·智慧法治·


刑事诉讼中的人工智能 

——以犯罪预测为例

 [德]米夏埃尔·黑格曼斯


论爬取衍生性数据三方主体的刑事责任

 杨猛


教育学研究


学生发展增值评价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安富海


史学研究


唐代六品以下县官考课制度探微

俞钢


治官·治民·治天下:《唐律》中的法律秩序观

杨晓宜


明清商人会馆的地域整合及官民互动

——以晋商为考察对象

刘建生     余龙



学术关注

·圆桌论坛·


近代中国与世界: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互动


大变局中的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兼及“二战”的历史启示 

王建朗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维度与思考 

汪朝光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国家治理的英国视角 

张俊义

近代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关系及理论思考 

侯中军

近代国际货币治理体系的建构 

——全球视角和中国选择 

宋佩玉

主持人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针锋相对,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种风险和挑战却层出不穷。从历史研究中深入挖掘中国自近代以来参与国际体系演变的历程,发掘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可以从法理上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夯实基础,从学理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倡议。而中国拥有丰富的国内治理经验,在探究大历史视域下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实践的同时,如何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与中国自身的国家治理结合起来考察,以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价值探微

喻文德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是内在于中国式现代化且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生活形态,是人类现代生活理想在中国的实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价值特征,实现了生活形态的根本变革。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是一个蕴含多种价值诉求的矛盾统一体,共享发展与利益机制、不断满足需要与绿色消费、为人民谋幸福与为世界谋大同等不同价值诉求之间充满张力。为了有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在社会重大变革中遭遇的现代性问题,必须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自信。


列宁论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道路

谢媛   张卫良

摘要: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寄生的、腐朽的本性给人民大众带来的只有半饥半饱、乞丐一般的生活,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使被剥削与贫困成为全世界劳动者的普遍生活状态。社会主义通过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形式,使劳动摆脱资本压迫,为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提供制度支撑、物质条件和政治保障。列宁强调,只有经过社会主义阶段,人类最终才能进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自由和真正平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完全的共产主义”理想生活状态。新时代重温列宁关于美好生活道路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并从中汲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思想智慧。


文学研究


唐代中后期的“以理言道” “言意之辨”与诗文观念

 刘顺

摘要:“理”本是先秦两汉思想世界中的基本语词,唐代中后期儒者对于“理”的再次聚焦,在延续先秦两汉以政治生活为核心问题域之旧传统的同时,亦强化了“理”统合、会通的思想功能。“以理言道”的认知新风与“道”之虚化及“理”成为思想方式的核心范畴,乃是此时期颇易体察的文本现象。“言意之辨”在此风习形成的过程中,既是作为助缘的方法,也因之被再度问题化。唐代中后期的知识世界呈现出以“理”论文的明确倾向,作为人生态度及理念的“理”与一般的“理”成为文本书写与诗文观念的重要内容,而“陈言之务去”及“与造化争衡”的共识化则是“理”范畴化对于唐代中后期文学影响的另一明证。


白兔与苓兔:还珠楼主的珍视生态资源意识 

王立

摘要:还珠楼主小说多角度地表现了剑侠与动植物的关系,展现出山林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的危机。其小说以白兔活动引出故事主人公的新际遇。白兔可爱可悯,能烘衬人物的性情类型,表现能否与动物结友、有节制地获取和保护生态资源。苓兔作为仙草茯苓的化身,已初步修炼且是进一步修道的资源。追捕苓兔成为正邪双方对修道资源的争夺。如何夺取与保护苓兔,代表着剑侠对修道资源的不同理念。苓兔意象昭示取宝过程中的艰辛、凶险,还珠楼主在小说中主张珍惜资源,不能危及生态系统,不能因灵药而运用威力过大的宝物,导致地底崩裂。解救苓兔,也是阻止资源供妖人炼制邪法。夺取山野中的白兔和仙草茯苓的化身苓兔,代表了外来入侵者强势争夺生存资源、残害生命的民族生存危机。生态伦理精神被投射到动物资源上,是还珠楼主在“战争思维”和民族危机支配下的“以仙比俗”。这与其深海图景、北极严寒世界等构成多元互动的组合,描绘了人与动物共存的理想文学空间,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


文学作为一种“方法”

——学术期刊视角下的文学观念调整与方法探索

 

屠毅力

摘要:当下,文学研究总体呈现出两个方向:一是守护文学性的基本立场,主张透过文学本身发现内化于其中的社会和历史;二是拓展文学的边界,以连接号的方式建构一个更加广义的“文学—”范畴。文学本位的视窗与文学观念的拓展之间,看似矛盾实际相互勾连而充满张力。在学术期刊的实践中,这种观念性的调整进一步被落实为方法、形成思潮,一种对于确定性、常识性的要求汇聚于期刊,形成强调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基本理念的研究和编辑趋势,但同时也展现出另一种跨出文学、为文学“赋能”的取向。这里,一种简单的二元思维应被打破,或可将文学作为一种“方法”。尤其是对于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中的“文学”板块而言,采取这一方法不是站在文学之内,亦非之外,而是在清楚了文学自身的特殊性及其延展的可能性之后做出的位置选择,由此“文学”或可能从自身出发而重返那个“关乎一切”的自身。


艺术与传媒


中国观众观影行为“新变”四论 

李建强

摘要:近年来中国观众观影行为的变化可以归纳为:更加关注电影话题性;更加喜欢国产片;更加青睐科幻大片;更加看重电影的口碑和品牌。这些变化的背后,每一个都包孕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是世界大势、中国特色、产业格局、市场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新变”只是一种相对的考量,它和历史行为传承无法完全分割,又为未来走向提供对应坐标,实际处在一个中间的位置上、一个持续变量的行程中。这也就意味着对观众观影行为的观测和研究是没有止境的。


·元宇宙传媒·


“后电影”时代:智能洞穴、数字结界与全球意识形态分析 

万传法  金澍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宣告了“后电影时代”的来临,其主要标志是电影的主体地位开始受到短视频等的强烈冲击。随着“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以及量子理论等新理论的未来启示,后电影时代的纵深性正日益显现出来。正是基于此背景,文章从元宇宙景观化、叙事凝结化、技术意识化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后电影时代的新特征,即:胶囊元宇宙和全域元宇宙的张力正在造成一种“智能洞穴”的新型景观政治,元宇宙电影的新型叙事渐渐趋向于一种凝结态,而叙事的凝结化则是全球技术意识化的一种缩影。毫无疑问,“后电影”正引导人类社会完成与现实的“再次分离”。


作为人机交互范式的元宇宙

——历史考察与模型构建  

刘兆明

摘要:作为元宇宙原型的虚拟世界,经历了为支撑技术所定义到被其间的参与者和技术共同定义的历程,延展出从文本到图形的形态变化,以及从商业化到去中心化的架构变化。相应地,对于元宇宙的研究也基本遵循从以技术为中心到社会—技术交互的演化路径。文章梳理并阐释了虚拟世界发展脉络,构建了基于人与技术相互作用的元宇宙研究模型,并指出,元宇宙并不天然地指向实时3D技术带来的感官沉浸,而是由其中参与者之间的联系以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联系来推动;元宇宙也并非脱离日常生活的特定数字空间,而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逐步转型的人机交互范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数字技术,将参与者自身所处的物理世界和其他的人、地点以及信息聚集在一起,成为互联的平行现实。


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

·智慧法治·


刑事诉讼中的人工智能 

——以犯罪预测为例

 [德]米夏埃尔·黑格曼斯

摘要:人工智能的运用在刑事诉讼中可能导致长期、迅捷地做出长远来看较为经济、高质量的决定。就像完成犯罪预测那样,个案中的许多因素以一种在经验上可理解的方式决定了结果。但人工智能的可运用性暂时还未充分得到开发,以符合在内容上待定的规范性要求。只要法官理解某个决定并让该决定实质上成为自己做出的决定,则法官做出关于预测的决定可能基本上都以人工智能预测为支撑。对此,软件必须提供机会让法官至少在原则上理解具体的、对预测的决定而言特定案件参数的重要性。同时,人工智能的运用和其他相关框架条件要用以下方式进行设计:法官在人工智能的运用中可能产生一种合理的信任度,而不丧失回应批评性询问的能力和准备。


论爬取衍生性数据三方主体的刑事责任

 杨猛

摘要:爬虫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衍生性数据保护面临更多刑事风险。一方面,数据种类多元发展导致数据权利主体的权利内容和法律责任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网络爬虫技术作为犯罪工具加剧了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之间的互相渗透,呈现出“抓取+N”的行为模式。基于衍生性数据的特殊性及爬虫技术的升级增大了立法对衍生性数据保护的难度,在一般违法性不明确的前提下,现有罪名无法针对衍生性数据犯罪进行解释适用。谦抑性视角下,在完善前置数据保护立法的基础上,应当从爬虫犯罪的具体行为模式入手,分别探究爬取衍生性数据犯罪三方主体的刑事责任。


教育学研究

学生发展增值评价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安富海

摘要:学生发展增值评价对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学校按规律办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它需要评价主体通过长期观察,准确记录学生品德、学业、身心等综合素质表现,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发展伴随性数据采集和画像的结果,综合判断学生发展情况。“长期观察”“准确记录”和“客观判断”的前提是评价文化、评价制度、评价机构、评价主体的诚信。诚信是学生发展增值评价科学运行的生命线。然而,由于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影响,教育领域诚信危机的凸显和学生发展评价中失信现象的存在,致使学生发展增值评价存在诚信风险。需要从诚信文化的培育、诚信制度的建设、诚信机构的监控、评价主体的规约等方面构建学生发展增值评价诚信体系,提升学生发展增值评价过程的真实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为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评价、规范学校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史学研究


唐代六品以下县官考课制度探微

俞钢

摘要:就唐代六品以下县官考课的范围与员数、方式与标准、考满后的守选年限等问题,以及表现出的分层与分等结合、德能与劳绩兼顾、考课等第影响守选年限等特点,进行专题性考论。文章认为,唐代六品以下县官考课的范围,与县等、员数和官品等有关,主要是除京赤(次赤)县令以外的各等县官,估计纳入六品以下县官考课的最大数量在7467员左右,这是一个稳定基层统治秩序的庞大群体;对这个群体进行考课的方式与标准,既符合考课制度的一般规范,又设定了一些特殊要求,如规定各地每年考课校定的时限,实行自下而上的年度考制,注重户口、丰稔、赋役、治安方面的职事行能,确定考满年限等,较好地起到了监管地方官员的作用;唐代六品以下县官考满后的常例守选年限,大致设有十二选,卑官多选时长,高官少选时短,很可能常例守选年限与官品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或在每年吏部公布的选格中有所规定;常例守选年限还经常被皇帝诏敕临时规定、减选或殿选奖罚措施等打破,其中减选或殿选的主要依据是考课等第,而考课等第往往影响减选或殿选后的守选年限,甚至关系到未来仕途的发展。


治官·治民·治天下:《唐律》中的法律秩序观

杨晓宜

摘要:法典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具体展现,法典内容与形制影响法律秩序观的建构,亦是“治理天下万民”概念的延伸。文章讨论《唐律》十二篇顺序展现的法律秩序观,分析其所呈现的国家统治理念。《唐律》各篇的顺序安排,可分为国家制度的运作、国力与国防安全、一般犯罪行为、司法审判四个层面,这除了体现皇权统治的轻重之分,也展现了唐代维护皇权与官民之治的特点。


明清商人会馆的地域整合及官民互动

——以晋商为考察对象

刘建生  余龙

摘要:以籍贯为纽带的会馆,是明清商业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其中遍布全国水陆要冲和中心城市的晋商会馆尤具典型性。商人会馆的建立,首先是基于货物转运和同乡同业商人团结互助的需要。它有实体的馆驿、细致的规章,在保障自身运作的同时,对商业行为亦构成相当程度的规范作用。与此同时,面对前现代商业旅途的艰难、财富命运的捉摸不定,会馆还肩负着价值构建和观念整合的功能,以锻造商人群体的安全感和团结感,农耕社会本土的神灵信仰是完成这种构建的基础资源。在传统中国的社会与官僚国家二元结构里,作为社会市场领域的一种机制,从理论上对立的会馆与官僚国家,实际上存在着密切的合作和倚赖关系。



编辑、校对:李嘉君

审核:申浩

往期推荐

伦理与价值丨新中国伦理学的理论特质、历史地位和未来展望
伦理与价值丨劳动是享受生命的最好方式吗?
教育学研究丨关于“双减”的重要性、成效及问题、对策——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卷”谈起
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丨重解个人信息的本质特征:算法识别性
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丨数据要素权益配置的中国方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目录

好文!必须点个在看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