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从单位有了新媒体……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锅炖江湖 Author 大锅在打工

来源:大锅炖江湖 ;作者:大锅在打工

自从单位有个新媒体,你的朋友圈没法看了,如报纸头版头条千篇一律,点赞点到你手软;你的朋友圈没法玩了,人家都在发工作,你在晒娃、旅游、发自拍,格局一下子就被拉低了;你多了一项日常任务,关注、转发、点赞,一样都不能少;你开始探索微信新功能了,怎么才能设定“仅同事可见”。
早几年,新媒体刚兴起那阵,开通相关账号成了一股新风尚。于是,力求紧跟形势、扩大影响和占领思想宣传阵地的各大机关单位,陆陆续续开通了不少。
不止在中央、省市一级的,还有县区乃至乡镇各级的;不止以独立法人为单位开通,就连内设部门也开了不少——反正无死角全覆盖,好一个百家争鸣!
而且,不止在微信公众号,还有在头条号、百家号、抖音、微博等等。反正只要是流行的新媒体平台,几乎就没有错过的,好一个百花齐放!
彼时,除了各单位自发行为以外,各级更是正式下文,通知下面的限期开通。甭管内容有没有、关注度高不高、活跃度行不行,一概先开通再说,先把坑给占上,起码有了时代弄潮儿的名头,并因此形成所谓的宣传矩阵。
实际上效果呢?后来呢?一开始有多热闹,后来就有多落寞;一开始有多高调,后来就有多沉默;一开始有多么大张旗鼓,后来就有多么偃旗息鼓。总之是雷声大而雨点小。
有心人和明眼人不难发现,那些单位开通的新媒体账号要么长期不更新成了僵尸号,要么坚持更新但内容毫无营养——都是鸡毛蒜皮的东西。
有的作品文笔又极差,有的连标点符号甚至都用不好,还有的因考虑不周全致宣传效果适得其反,编辑人员成了“猪队友”;更有的宣传得精彩纷呈,人民群众去正经办事却感觉平淡无奇,甚至大相径庭——这不本末倒置了吗?
说到底,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领导想一出是一出,盲目跟风;甭管有没有那个条件、需不需要,反正看什么流行就要做什么;也不调查也不研究,既没有前瞻性也没有专业性,只要“做出来好看”就拍脑袋决定,俨然当作一笔“政绩”。
但是,绝大部分基层单位本来就事多人少,本职的业务工作还忙不过,还被“勒令”搞新媒体,以致分身乏术,面对“摊派”的任务只能草草应付,也就导致了作品质量不高。
还有的压根就没有具有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大都是外行跨界从事编辑工作,也成了内容价值不高的掣肘。更有的,则是本单位实在没有什么所谓的新鲜事,有时甚至为搜集素材绞心脑汁依然有心无力,只得把鸡零狗碎拿出来拼接凑数。
其结果,这个事和很多其他事一样,只要领导重视就大刀阔斧、毫无阻力地推进,只要领导不再重视就不了了之、一片狼藉。为了宣传而宣传,却不先练好内功,主推领导拍拍屁股高升,徒留一地鸡毛和贻笑大方,不仅基层不满意,人民群众也不满意。
类似的还有早先还流行着拍短视频,搞什么各式各样各个级别的评比,其结果做了一大堆,但除了内部人(大都不过是那些参与者)自娱自乐自我兴奋以外,影响力极低。宣传效果起不到不说,活动经费花了好大一笔,还劳心费力。
那些说好的给基层减负,但上面类似的操作却常常给一线的加压。而新媒体上述种种,无非又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作祟,既没有科学性也没有人性。这个病由来已久,也治了很久,客观上固然治不好,却主观上决不能加重病情,不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机关单位要做好新媒体这件事,其实不难。为统一口径和保证质量,还是应该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需精兵简政,决不能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少些花里胡哨,多些求真务实;不搞大水漫灌,做好精准滴灌。对于有条件的单位根据需要上,没有条件的和不需要的不要一窝蜂地搞大炼钢,而基层的一线的最紧要的,还是要回归本职抓好主责主业。

往期精彩

刚刚!86年出生的街道党工委书记拟任检察长

执行庭庭长帮助回款1470万笑纳50万辛苦费还分给承办人和分管领导各10万

上级法院法官助理、书记员、行政人员是否可以担任基层法院院长?

法律人那些事法律控的自媒体
关注 
“阅读原文”进入法律人书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