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聂海峰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来自公开网络,转载请注明
了解更多西安请关注 西安城记
城记原创 · 转载注明
前言 | Preface
西安到底有多少人?《西安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全市常住人口883.21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12.65万人。”这个数据,在2015年是7.8万。
网络上也有相关统计显示,西安近些年人口净增长缓慢——对于大都市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所有西安的人都发现:西安越来越拥挤(包括上学难问题),而西安近五年商品住宅销售超过70万套(理论上容纳170万人居住)……感官和数字之间、标准与口径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大西安元年”开启之际,厘清人口与城市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对城市首位度的判断、如何增加吸引力以及城市未来规划!
西安的人口数据可能存在差异
发现数据背后的密码
这是网络上流传的一个表单,在2014年5月份选取2013年中国公共财政收入最高50个城市,对人口吸引力进行排名。这份表单,单纯以“户籍人口”来判断城市的净流入数,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很多人。
误导很多西安人的统计数据
▼
城市吸引力,是环境、产业、教育、经济和文化等等一系列下的结果。这份数据中,他们做了以下说明:
上海排名第一,净流入数为953.5万;北京为771.8万,排名第二。西安,以59.31万人口净流入排在第31位。远落后于武汉、太原、济南、昆明、贵阳、长沙等省会城市。从2008年到2014年的这几年时间里,西安人口净流入一路下滑,从2008年65.22万下降到了2014年的47.46万人。
当然,这张表的公式是“人口净流入=常住人口-户籍人口”。考虑到中国户籍制的问题,这个结论有着较严重的误导性。
所以,我们找到了西安市统计局数据,这是以2015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西安市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的调查结果如下:
西安市2015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为869.76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46.78万人相比,五年共增加22.98万人,增长2.71%,年平均增长率为0.54%。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8人,与2010年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增加0.03人。
根据这个数据可以发现,2016年之前,西安常住人口近五年年均增加四万多人。如果结合《2016年西安政府公报》中的数据,意味着2016年西安常住人口增加了14万人,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从感官出发,身在西安的人会感觉西安越来越拥挤,上学难问题更是折射出人口实实在在的增加。从一个侧面讲,西安常住人口数量可能更高。这里,我们找来西安商品住宅的销售数据。综合统计,西安近五年(2011-2016)商品住宅销售超过70万套:按户均2.5人计算,理论上容纳170万人居住!
如果说,户籍只是“一纸证明”。常住人口,才是判断西安人口吸引力的关键。那么,人口爆发增长的西安,到底未来意味着和改变着什么?
永远不会说谎的“灯光指数”
问题不容回避
自王永康主政西安以来,开启“西安史上最宽松落户政策”,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下是相关数据:
户籍新政实施后,产生了“井喷式”效果。三个月以来,共有37964人落户西安,比去年同期增长三倍多。其中,依据户籍新政落户的多达2.3万人,而在这2.3万人中,学历落户有1.5万人,占到了新政落户的66.2%。
这说明,一是早年西安户籍制度的铁板一块;二是西安的人口吸附力比想象中的更高。这里,我们来看看“灯光指数”:
中国城市灯光指数及西安的位置
▼
某种程度上,城市夜晚亮灯指数,是一座现代城市发达程度和人口聚集度的标志。从另一个方面,也折射出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和首位度的特点。从这张卫星遥感地图上,作为单一城市,西安的亮灯指数还是比较高的。
西安与郑州、洛阳和武汉的亮灯指数
▼
从上图可以看出,西安的亮灯指数远高于郑州与洛阳,比武汉略小。我们也必须知道,由于西安是第三产业之城(第二产业约35%,远低于武汉和郑州)。亮灯指数,其实更直观反映出人口居住集中度和城市发展的特征。
那么,我们来看看武汉、郑州和洛阳三城在2016年政府公报中的数据:
武汉,常住人口1076.62万人,比上年增加15.85万人;
郑州,常住人口972.4万人,比上年增长15.5万人;
洛阳,常住人口705.11万人。
——数据来源:各政府2016年政府公报
这意味着,2016年西安常住人口增加量,已逼近武汉和郑州——这两城所在省的总人口,分别是6000万和9400万;而陕西,不足3800万。
一般来说,越是中心的城市,它对人口的吸引力就越大。刚过去不久的春节,它的人口迁徙数据最直观最客观。一座城市可以最吸引到多少人、吸引到哪里人……可以判断出一座城市的产业、魅力和特色所在。这一切,是大家真正用一双脚一双脚投票投出来的。
春节人口迁徙交织图,最亮点就是中心
▼
从常住人口的增加、商品住宅的销售套数和亮灯指数等分析判断,西安进入到人口爆发增长的关键时期。
若该结论成立,说明西安虽地处西北、经济总量有限,但吸附力无出其二。这将是西安未来机遇与挑战共存的“交织点”:若西安强化产业、交通、环境等方面的规划,不仅可化解就业、上学和环境压力;才更有可能将西安置于全国城市发展和竞争大平台上,从更高一个维度上来看待一个城市的未来。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王永康“户籍新政”背后,其实潜藏着交通、产业和城市规划……这些,其实就更显得意味深长!
“超级都市时代”的西安空间
问题不容回避
再回到“亮灯指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胶东半岛等可以说是“世界级都市圈”,它们基本已连为一片。
由于区域地位、地理条件和发展制约,西安呈现出明显的单一中心结构,这与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有着明显的差异。意味着,西安必须要成为陕西乃至西北的发动机和心脏。大家对比一下,就能感受到这种现实:
中国主要城市群的关联度
▼
城市是否越大越好?这个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民间争论的焦点所在。实际上,脱离了发展现实就是一个“伪命题”。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惊人的75%。世界最大的40个超级都市区仅占据极少面积,将让全球18%人口生活其中。联合国人居署2010年发布最新“世界城市状况”报告指出,世界各地的超级大城市,逐渐汇聚成更大的超级都市区(mega regions)。
总体来说,人口是城市吸引力和向心力的风向标。无论是京沪穗,还是蓉汉郑,这些城市的人口都超过数千万,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又构成了超级都市圈。
我们从“胡焕庸线”和“十五英寸等雨线”,来看看西安这个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另类存在!
中国人口自然分布(胡焕庸线)
▼
▲城市化,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整个西北地区,西安所在的关中是人口聚集度最高的地区——这是发展的必然。
1935年,34岁的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发表了一篇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诞生了著名的“胡焕庸线”。
他通过“大数据统计”,在中国地图上画了一条区分人口稀密程度的界线,一头是黑龙江爱辉(今“黑河”),一头是云南腾冲。这条45度斜线的东南,国土面积占当时版图36%,人口占96%;线的西北边,面积占 64%,人口只占 4%,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
在1982、1990、2000、2010年第三至六次人口普查,东侧人口分别为94.2%、94.1%、93.9%和93.7% 。七十多年,仅减少2.3个百分点。
胡焕庸线与西安的位置
▼
▲城市化,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整个西北地区,西安所在的关中是人口聚集度最高的地区——这是发展的必然。
▲西安,处于中国地理的“过渡带”区域,关中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天府之国”成为,整个西北部地区的“绿洲”。西安,是绝对的核心。
西方有一个研究中国的气候理论:“十五英寸等雨线”(年降雨量约400 毫米):这条线,与“胡焕庸线”也惊人的一致。以南,土地适耕种,是文明之盛的“鱼米之乡”。以西,一旦干旱少雨,游牧民族必然南侵。
西安,在当年中国版图以西北为主时,成为首都的最主要因素。也正因此,“秦岭为脊、八百里秦川”的西安,诞生了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胡焕庸线”和“十五英寸等雨线”的地理现实,西安成为孤悬在中国西北部的“绿洲”,必然成为区域资源、人口的最大聚集地,也就是绝对的核心——这是最终的选择和结果(当然,做“首都梦”的想法可以“洗洗睡了”)!
不过,我们认为,早年为限制西安而“雨露均沾”的发展,可以说是犯了致命性错误;而短视的整体规划,则容易犯战略性的失误。西安,你是否清楚了你的角色?
根据多个数据、维度和时间的梳理,西安必须实现、也应该成为“千万级人口大都市”。否则,将错失更长远的发展机遇。
那么,在“大西安”发展关键的时期,西安的人口吸引力将得以呈现。那么,从城市发展角度,必须要基于整个“大关中”乃至“大西北”视野下,从产业、环境、教育、交通和融合等方面,有真正具有百年标准的眼界和格局,从上至下进行“大西安”的规划。这,已不仅仅只是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文=聂海峰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来自公开网络,转载请注明
投稿及联系:150 336879(微信)
与西安城记一起,见证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