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4月1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藏传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索达吉堪布】

来源于网络 般若路 2021-04-16

我为各位讲讲藏传佛教心灵教育中的四条主要通则:贤善人格、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人格贤善很重要。不论你在校学习也好,今后工作也罢,如果做人很差,即使有再好的学问、再大的能力,可能也派不上用场。


我的上师是法王晋美彭措,他是生死自在的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将一生奉献给了一切生命。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伟大卓越的人物,在总结一生修行经验时却说:“无论你是佛教徒、非佛教徒,还是信仰其他宗教者,只要生存于世,就一定要有贤善的人格。”


贤善的人格,做人正直、厚道,有包容心,待人接物时能随顺别人,与人和睦相处,有颗真诚的利他心……这些都是。具有这样的人格有什么意义?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世间、出世间的道理是相通的,任何成就都依赖于贤善人格。哪怕你拥有再高的学历——硕士、博士、博士后,但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也很难达成自己的心愿。


贤善的人格,往往体现在一些小小的行为上:

有一年,北京大学新生入校。有个学生大包小包地站在学校门口,他想去办手续,但东西太多了,不方便走动。这时,他看见一位老人,便跑过去问:“您能不能帮我看包,我去办一下手续?”老人点头答应了。


这一去就是一个多小时。等他回到校门口,老人依然规规矩矩地为他守着包。他取了包,说句“谢谢”就走了。


开学典礼上,他再次见到了那位老人。此时他坐在主席台上,面前的标牌写着: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一个人之所以令大众景仰,因为他会默默秉持高尚的行为,平等地尊重每一个生命。


有了这种贤善人格,才有修行佛法的真实基础。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人成,则佛成。”





出离心,是想脱离轮回、获得解脱之心。


对你们来讲,也许专业了一点,但这样也好,就像有个同学讲的:“佛法本身的涵义,总以太世俗的方式解释,不一定与之切合。”因此,不妨把术语讲出来。这样的出离心,低一点来说,就是对财物、亲人等不过分贪执。


要知道,无止境的贪婪只会带来痛苦。一套房子不够,两套;一辆车子不够,两辆……急速膨胀的欲望,让城市的道路越来越堵,人也越来越挤。更严重的是,按佛教观点来说,还会引发水灾,近年来各地水患频频跟人的贪欲有莫大关系。


因此,人不可过于贪婪。若以随缘心对待一切,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人生非常自在。


弘一大师出家前叫李叔同,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艺术家。虽然他的出家让很多人深感诧异,但丰子恺却理解自己的老师,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对这三种层次,他认为,住在一层楼的人占绝大多数,能住进第三层楼,进而能享受灵魂生活、考虑生死并为长远的来世作准备的人,是最少的。而弘一大师就是这样的人。


从这里看,出家人其实并不消极,世人若能借鉴他们的知足少欲——简陋的小屋、朴素的生活,能借鉴“低贪”的理念,那么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的现象,必将大大减少,这对环保、对人类的和谐生存,不是最大的贡献吗?因此,这个出离心,即使你从浅的层次上理解,也有很大意义,这就是佛教思想的作用。


有人认为:出家人是寄生虫,不劳而获。


这种想法自古就有。佛经里有一则故事:一天,佛陀外出化缘,有一个正在耕种的农民看见了他。农民对佛说:“我是农民,靠种庄稼过活,但是你呢?你天天无所事事,在人前乞讨,这合理吗?”


佛陀告诉他说:“你这样劳作很好,但我也并非无所事事。你种庄稼,是在外面的田地上播种,以后你会收获果实;而我对人说法,是在人们的心田上播下善法种子,他日后会获得解脱之果。”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佛教中的伟大上师们,虽然不像世人一样在物质上忙忙碌碌,但他们在心灵方面提供的教育,远远超过了农工商及一般官员的贡献。他们将弥足珍贵的佛教思想传播在人间,启发我们的善心,也驱除我们心灵上的痛苦。


所以,是真正的出离心,让出家人甘心于简单的衣食住行。因为在他们看来,名声、财富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毫无实义;而唯一要做的,就是解脱轮回的束缚,利益一切众生。


总之,出离心主要对治贪心。如果不能对治这颗贪婪之心,想让世界有一种和平气氛,是不可能的。





所谓菩提心,就是为令天下一切有情获得究竟圆满正等觉佛果,而发愿修行、成佛之心。


菩提心表现出来是大慈心与大悲心,有了这种心的推动,你会自发地为一切生命去除痛苦、赐予安乐,而且是无条件的。用世间的话讲,也就是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很多人做得到。所以,不是大乘修行人才需要菩提心,社会各个层次的人都需要有,有了它,就能化解人群中强烈的自私理念。昨天下午一位发言人的话很犀利,他说:“现在的人为了利益自己不顾一切,对利他却嗤之以鼻。”我想他说得对。不过站得高一点来看,越是如此,越需要利他,因为不论是理念还是经验都告诉我们:利他才是利益自己。


一则报道中说:有人对美国的1000名富翁做过调查,谈及财富的获得时,10%的人认为,自己的一切是依靠勤奋努力挣来的;10%的人认为是凭借机遇;而其他80%的人都相信,这是自己行善利他的果报。


且不说利他的好处,如果你从小受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成长中心里装的都是自己,做什么想什么也只为自己,这种毒药般的心态终究会害你一生。


每个人都很聪明的。别人跟你合作,会先看你的人品怎么样,自利心太强的话,别人就不敢合作了。不说合作,一起生活的夫妻,如果一方只爱自己,不考虑对方、不关心家庭,那对方只有离开了。为什么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事业失败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多数就是这个问题——太关心自己了。


有一则故事很有深意:两个朋友同去爬一座高山。到了山顶时,气温骤降,于是他们便往山下跑,途中见到一个人昏死在路边。


其中一个说:“我们去救他。”


“救他,我们自己就没命了,”另一个说:“算了吧。”


那个好心人不忍,过去救他。


“你要救就救,我不管。”自私的人抛下他们,径自下山了。


好心人背起垂危的人,从山腰上慢慢地往下走。本来他上山的时候穿得很单薄,但此时因为背了个人,倒好像裹了件厚衣服,增加了许多温暖。尽管一路上比较吃力,但终究还是安全下山了。


山下停了一辆救护车,他走过去,发现里面躺着一个人——他的同伴,已经冻死了。


怕连累自己而舍弃别人的人死了,不顾自己而救护别人的人却活着,也许这是杜撰的,也许是个真事,但反复思索之后,联系现实生活,我还是想劝那些好心人:要坚持自己的利他心、慈悲心,暂时遇到些不理解、误解也不要紧,最终会好的。


在大乘修法中,利他心或菩提心对治嗔心。修菩提心时首先要知道,从无始以来,任何一个众生都曾当过自己的父母;为了报答这份生养抚育的恩德,一定要从现在开始,为他们的快乐和解脱奉献一切。


可能是藏传佛教的熏陶,我发现我的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具有这种认识,这在我们商量做事的过程中看得出来。他们为自己想的不多,心里装的都是别人,都是利他的事情。我相信,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世界各地都有,在座的学者中也肯定有。


当然,利他心也分层次。如果不能具有最高尚或中等的利他心,有颗相似的利他心也可以。比如,你实在拿不出真实灿烂的笑容,但考虑到别人的存在,该笑的时候笑一笑,即使是表面上的,也应该是有益的。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最珍贵,我会说:利他心最珍贵。利他的心就像金子一样,它总是闪闪发光,而且具有永恒的价值。如果是一件时尚的衣服、一种时兴的文化、一段流行的音乐、一本畅销的书籍,也许暂时会受到追捧,然而时过境迁,也就没人听、没人看,没什么价值了。但利他心却不会,它永远不会贬值,不会过期,也不会被任何时代所淘汰。


你们有些人来一趟香港,想买些名牌衣服回去,认为不虚此行,然而在我看来,如果你这几天收获到利他心或菩提心这样的人生理念,才是真的不虚此行。





刚才大家一起念了《心经》,昨天很多学者也再三引用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里面所表达的就是无二慧,或者叫无我智慧。


这个无我智慧,即使不从解脱上讲,生活中稍微懂一点也有相当大的利益。很多人是被执著捆缚了,被捆缚以后,不大的事情也总是感到忧虑、顾忌或不平,这样的人生只有痛苦,没有快乐。


如果我们想过得从容一点,最好学学空性,像《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般若摄颂》、《大般若经》,这些经论应该学。学的时候要深入,只会背一两个词句可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在释迦牟尼佛宣说的所有教法中,无二慧是最深的智慧,凭借它可以断除一切烦恼愚痴,所以一般人是说不出来的。“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不比我们差,他比我们聪明多了。”这是潘宗光教授昨天说的,我认为,这是对知识分子很中肯的提醒。


潘教授是一位化学家,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多年,引导着3万多人。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科学工作者,他是在多年观察之后皈依佛门的。


科学家信佛不会是盲目信仰。当佛陀在2500多年前将真理留在人间后,千千万万的科学家对此作过了解,了解中他们发现,他们的所有研究和思索,不过是对这一真理作了印证,没有驳斥的能力。他们也注意到,和他们不同的是,佛教历代心灵大师们是在思索之上,更以亲身修证领受了佛陀的教义。


而在大师们所领受的真理中,最核心的就是无二慧。获得无二慧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潜心闻思、研究之后,一心修行;二是在正确指导下参禅或修持窍诀。


无二慧对治痴心,也就是无明,能将最细微的所知障遣除。当然这需要长期修行。如果有机会、有兴趣,你们可以到藏传寺院作些系统了解,甚至亲自去闻思修。有了闻思修,最终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议、超越一切的境界,那是真正的洒脱与自在。


敬摘录《佛教与心灵教育》

本文转载自网络,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

若有不当或侵权,请告知删除。

点击查看本平台近期推文:

名人上师 【宗萨仁波切 】

两个最便捷的法门【达真堪布】

如何如法面对上师圆寂亲人死亡【法王噶玛巴】

轮回就是惯性地重复,小到微尘大到宇宙【加措活佛】

为什么佛法教育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济群法师】

大礼拜每个动作的殊胜功德【秋英多杰仁波切】

这世界上有两种好人【法王如意宝】

拥有它,力量不可思议!【索达吉堪布】

修行中的精进跟心有关,而不是身【阿姜查尊者】

回忆不起的恶业如何忏悔?【慈诚罗珠堪布】

生财有道——佛陀教你“佛系经济学”

“素”名远扬,开国领袖黄炎培素食50年高寿87岁

许多人在念佛修行的时候,次第全部颠倒了!

纯干货!佛教信徒平时自修的几种方法

印度电视剧《佛陀》| 原网址全网屏蔽, 现请点击新链接1-54集(中文字幕)

转发分享 功德无量

  拥有正知正念,请关注“般若路”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本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