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巴扎西仁波切】依止上师无关距离,重在信心!
弟子与上师之间在世间上的距离远近,其实并不重要。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关键还是在于个人的信心。
“上师”是藏传佛教对成就者的尊称,相当于汉地尊称的“师父”“法师”等等。这样的尊称,意味着这位导师是一位很有成就、功德圆满的尊者。
弟子若能够时时提起正念,如法依止导师,无论距离远近,内心时时不离与上师一如的感觉,永远不会因为距离产生障碍。
所以,我们要拉近的不是与上师之间的世间距离,而是要做到境心一如,上师与自心达成一如。
比如不在上师身边的弟子,若忘失祈祷上师,那么师徒之间的距离,当然如同这个世间距离一般,会越来越远。但若具足信心,即便距离多么遥远,也不会成为师徒相应的障碍。当前,多少信众在时时祈祷着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若论距离,那可是无限的,是无法用我们的世间距离来计算的。
可是在修学过程中,由于自己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我们并未觉得阿弥陀佛离自己有多么遥远。临终时凭借这样的修行,自己和阿弥陀佛达成一如,最终获得阿弥陀佛的密意,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而跟随在上师身边的弟子,若不能提起正念,时时处于信心之中,哪怕时时在导师身边,也可能造下很多恶业。往昔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佛陀可谓是常年近在他们眼前啊!
尤其善星比丘曾在释迦牟尼佛身边亲近了二十五年,但由于没有很好地培养信心的缘故,反而拉远了自己内心与上师之间的距离,最终堕入三恶趣而遭受痛苦。同样是追随在导师身边,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却凭借个人的信心,最终师徒达成一如。所以,依止上师的根本,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弟子的信心。
站在世间的角度,常说距离产生美。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家庭在建立之初,双方都觉得时刻呆在一起好。经过一段时间的长相厮守,彼此越来越熟悉,相互包容的心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同在一个屋檐下,难免 产生磕磕碰碰的事情,于是觉得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
为了保持距离,外出的事情就多起来,哪怕单位不需要出差,也会争取出差的机会去创造距离美。但长此以往,后院又会起火,这时就感觉距离并不产生美。世间人就是这样,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远了不行,近了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呢?
这充分告诉我们,如果不调伏自己的内心,仅凭外在形象永远不可能达成一如。唯有调伏自己的内心,而非调整世间距离的远近,方可达到世间所谓的“和谐”,以及出世间所讲解的“境心一如”。所以,应该多去观照内心,培养自己的信心。
具有信心者,虽然上师远在他方,也能与上师时时一如;没有信心者,即便上师近在身边,依旧远隔十万八千里之遥。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修行好与坏不在于座上修了多少法,而在于所修之法是否融入世间的生活,是否能在世间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内心。
站在世间的角度当中,以前仅追求外境而不关注自己的内心,误以为是外面的错而导致内心的烦恼,外面的好而产生内心的快乐,时时以外境作为准则。现前作为佛教徒,越来越明白唯心支配万法,而非由相支配心。
外境虽然也会引起一些内心的波动,但是知道一切显现的根本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心,所以时时调伏内心。由此,内心调柔了,烦恼减轻了,世间自然就“和谐”了。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貌似是苍蝇天天在鸡蛋上面吸着东西,导致鸡蛋坏了,实际上是这个蛋先有了裂痕,苍蝇才能吸里面的东西而导致这个蛋坏掉。所以,鸡蛋坏掉的根本原因在于蛋本身,要不别说一只苍蝇,就是千千万万只同时在一个蛋上面,对里面的蛋清和蛋黄也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若能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在日常生活中,就没有那么多的敌对心,家庭自然会越来越和睦;在祈祷上师时,上师就是恩德最大、功德最大的祈祷对境。这样,我们时时都处于快乐喜悦的感恩心之中,这就是调伏内心的功德。
真的是这样的,也应该是这样的。若能将法时时运用起来,生活自然成为一门修行,一切都会变得美好和谐。所以,千万不要以世间的思维局限来树立内在功德,不能以距离远近来衡量境心一如的境界。
这两天一到下午,就发烧到三十八度。这时候,全身觉得很疲乏,没有一点精神。昨天,就是由于我身体的缘故没讲法,今天稍做开示,为的是给长期修行的弟子们打打气。以前我在上师身边修学,有时候上师要外出办事,有时候上师身体不好等等,就会一段时间讲不了法。
短时间还好说,时间一长,就觉得自己很懈怠。这时候,只要听上一节上师讲的法,自己好像突然间又充满了力量一般,修起法来又喜悦,又干劲十足了。所以,除非身体实在不行,那没办法,真讲不了法。要不然,我想还是稍稍讲解一些吧!
刚刚所提到的这一切,我们不仅要运用在座上,而且要运用在座下,意义非常广大。生活中,仅仅为了眼前的利益,很多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然而,即便能将眼前的事情做好,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却完全不一样。
由于在见解乃至所从事的事业上存在着很大差距的原因,我们今天虽然付出很大的代价,却可以为未来创造更好的条件——临终的时候,我们更加自在;未来的时候,我们获得解脱,这就是我们今天付出的真正意义。
眼光看得太近的人,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尚可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为了今生、临终和未来三世的永恒快乐,付出一些代价又有何不可呢?所以,对事物的认识应该广大一些。
相比历代传承祖师的修学、苦行,我们现前修学佛法的条件,应该算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在修学过程中,不要随着自己的私心和个人的感觉去飘泊,而应将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运用到自己的修行当中,这样对我们的修行将形成一种很好的辅助。
我相信只要如理如法去做,我们的内心会更加喜悦,更加心甘情愿去投入修行,也会更加精进。即便修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也会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因为明白这样坚持下去的真正意义。所以,真的需要付出一些,该学习的地方需要学习一些。
诸功德中,法布施最!如您觉得本文有益请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点亮希望!!
近期相关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