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撷珍∣广州中山纪念堂主题邮票
位于越秀山南麓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近代著名的建筑杰作,由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筹资兴建,建筑师吕彦直设计,1929年奠基,1931年建成。纪念堂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主堂为八角形宫殿式建筑,高49米,外形庄严宏伟,色彩鲜明。堂内近似圆形的大会堂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近4700个,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了建筑力学结构原理,用四根大柱子(柱子位于四周的墙壁中)支撑起四个大跨度钢桁架,组成巨大的拱形屋顶,跨度达到71米的空间内不见一柱,充分彰显了钢结构的优势。
在钢结构博物馆,收藏有广州中山纪念堂主题邮票一枚。1996年,适逢中国国家邮政创办100周年,5月18日至24日,中国’96—第9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巴布亚新几内亚为本次展览专门发行了这枚邮票。
钢结构博物馆馆藏广州中山纪念堂主题邮票
建筑缘起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回广州,广大市民和海内外各界纷纷动议筹款并建设纪念堂、纪念碑等,以资永久纪念先生的丰功伟绩。
1926年1月,国民党中央党部成立“孙中山先生广州纪念堂筹备委员会”,以时任广东省主席李济深为主任,委员包括广东省长、广州市长、建设厅长等,计划耗资白银100万两。委员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完成纪念堂图案的悬赏征求、评判工作,并申请国民政府财政拨款。当年2月,筹备委员会在广州《民国日报》公开悬赏征集设计方案,至8月共征得中外专业人士提交的设计方案26件。经评判专家依据评判规则评定,一致选定吕彦直方案为首奖,认为“吕君图案,纯中国建筑式,能保存中国的美术最为特色”。筹委会随即聘任吕彦直主持设计中山纪念堂,建筑师李锦沛、裘燮钧等参与设计,结构工程师李铿负责钢结构设计。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纪念堂效果图
建造历程
纪念堂选址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出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工程于1928年3月22日开工,1929年1月15日奠基,1931年10月落成。整个建设过程历经磨难,如设计师吕彦直不幸去世、建设经费捉襟见肘等,方案也是几次修改。
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资料
按照1926年吕彦直投标时的总平面图,纪念堂整体包括入口牌坊(此处设计与中山陵相似,入口为牌坊而非门楼)、孙中山像、旗杆、纪念堂主体建筑、纪念碑。此方案轴线清晰,但轴线两侧内容较为单一,全区通过植被围合,形成开放性的外部空间。
1928年,纪念堂总平面布局发生较大变动,入口处设华 表,园区东西南三侧有曲廊,广场两侧各有一喷泉,西面喷泉连接纪念博物馆,东面喷泉连接演讲厅,铜像两侧旗杆位置不变,纪念堂主体建筑北面和东西两侧各有一办公处。由于四周有实际的游廊围合,堂区内空间感明确,对称性更加明显。
广州中山纪念堂结构图纸
1930年,纪念堂总平面布局再次发生较大变动,取消了 回廊、纪念馆、演讲厅的设计,原喷泉处改为华表,入口处设碑亭(南门楼),铜像与旗杆位置不变,形成一个单纯轴线式的空间序列,通过植被围合,堂区外部空间开阔。这也是1931年纪念堂落成后的最终平面布局,直到80多年后的今天。
设计英才
吕彦直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五宗师之一和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他同时也是南京中山陵的设计师,他的这两个作品都是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彦直,字仲宜,又字古愚,安徽滁州人,1894年7月28日出生于天津的官宦之家,自幼喜爱绘画。1911年,他考取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1913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先攻读电气专业,后该学建筑,1918年获建筑学学士学位。毕业前后,他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参加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舍的规划设计,同时描绘整理了北京故宫的大量建筑图案。
吕彦直
1921年,吕彦直回国,途经欧洲考察西方建筑。归国后他寓居上海,先在东南建筑公司供职从事建筑设计,后与挚友黄檀甫合资经营真裕建筑公司,不久又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是早期由中国建筑师开办的事务所之一。1924年,他与其他留学生发起成立建筑界首个学术团体,旨在发展壮大建筑师队伍,开展学术研究。经数年筹备,至1927年冬始成立“中国建筑师公会”,1931年改名中国建筑师学会。
1926年,继上一年荣膺南京中山陵设计方案首奖后,由吕彦直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方案再夺魁首。一家建筑事务所先后承担国家两大纪念性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监理,这在中国建筑史上尚属首例,吕彦直从此蜚声海内外,而他也以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展现了老一辈建筑大师的赤子情怀。在中山陵主体工程施工中,吕彦直不顾个人安危,跋涉于沪宁之间,并长期住宿山上,督促施工;为确保工程质量,选料、监工一丝不苟。如此辛勤劳作,终致积劳成疾。
吕彦直本已与严复的次女严璆订婚,但由于两人的学业和工作,婚期一拖再拖。1928年初,吕彦直确诊罹患肝癌,他将消息告知远在北京的严璆,请她另做打算,不要再等自己。当时吕彦直已参加了国民政府的首都计划,自知时日无多,他全情投入首都南京规划设计草案的研究和拟定工作。1929年3月18日凌晨,吕彦直病逝,年仅34岁,终未能亲眼看到自己呕心沥血设计的两大纪念建筑最后完工。得知噩耗的严璆悲痛欲绝,不久在北京西郊出家,削发为尼,1950至1951年间又辗转去了台湾,终生未嫁。
报纸上发布的吕彦直逝世讣告
1929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向全国发布第472号褒奖令,称赞吕彦直“学事优良,勇于任事……遽尔病逝,眷念劳勚,惋惜殊深,应予褒扬”。
文化理念
隐匿于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背后的,除了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成长,还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如1929年国民政府在制定首都计划时,就正式提出“中国固有式”建筑的概念。具体而言,“中国固有式”建筑是指“运用(至少是部分运用)西方建筑技术手段,同时又具有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某些形式特征(如大屋顶、仿木构柱、梁以及斗拱、彩画等)与视觉效果的中国近代建筑”。当时,国民热衷于模仿和学习西方,“纪念堂”作为西方民主纪念建筑引入,一方面当然是为了纪念伟人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一种新的认识,那就是它还是一座用于集会、演讲和教育民众的会堂。中山纪念堂正是当时这一风潮的具体实践者。
广州中山纪念堂宽阔的大厅内没有一根柱子
1
融贯中西的设计理念
吕彦直接受的是一整套西方建筑理念和技能,同时对中国传统建筑也有深入研究。他认为纪念性建筑具有体现民族文化的价值,中山纪念堂的价值就在于能否体现方案征集时提出的“庄严固丽”和“孙总理生平伟大建设”的人格。广州中山纪念堂在殿顶风格、脊兽数目、台阶层级、装饰颜色上,都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山先生人格魅力、革命精神的呼应。
广州中山纪念堂外观的中国传统元素
2
西学中用的建筑形式
广州中山纪念堂不是中国传统纪念性建筑所常用的寺庙、塔楼、牌坊和陵墓,但是建筑本身又处处承载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纪念意义。然而与传统中国建筑采用木材和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不同,中山纪念堂的建筑材料全部为钢材和混凝土,从实质上提升了建筑的防火能力和寿命。尤其是跨度达到71米的中央大厅内,没有立柱阻挡视线,是吕彦直利用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巧妙设计的匠心代表。
小贴士
01
搜狐视频:吕彦直和中山纪念堂
https://tv.sohu.com/v/dXMvMzAwMDAwNDU3Lzg1NjQ0NjE3LnNodG1s.html
02
各地中山纪念堂列表
名称 | 时间 | 地点 | 历史沿革 |
海南海口中山堂 | 1926年 | 海南省海口市 | |
湖南长沙中山纪念堂 | 1927年 | 湖南省长沙市 | |
兰州大学中山堂 | 1928年改建,1947年重建 | 甘肃省兰州市 | 由清举院至公堂改建,后校区合并重建 |
北京中山堂 | 1928年 | 北京市 | 原名社稷坛“拜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此停灵吊唁公祭 |
北京香山孙中山纪念堂 | 1929年 | 北京市 | 原为普明妙觉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停灵于该殿 |
广东梅州中山纪念堂 | 1929年 | 广东省梅州市 | 孙中山先生曾于1918年4月中旬到梅县(今梅州)大埔三河壩商谈联合讨袁事宜 |
广东江门中山纪念堂 | 1929年 | 广东省江门市 | 1895年,孙中山先生曾到江门开展革命活动 |
广州中山纪念堂 | 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建成 | 广东省广州市 | 原为1921年孙中山先生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 |
广西梧州中山纪念堂 | 1930年 | 广西区梧州市 | 1921年10月至1922年4月,孙中山先生出巡广西,曾三次驻节梧州 |
福州中山纪念堂 | 1932年 | 福建省福州市 | 原为“至公堂”,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先生南下广州途中在闽停留,并在此发表重要演讲 |
江苏常州中山纪念堂 | 1933年 | 江苏省常州市 | 前身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大殿府邸城隍庙 |
安徽芜湖中山堂 | 1933年 | 安徽省芜湖市 | 1912年,孙中山先生到芜湖发表重要演讲,号召大家齐心协力,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
江苏苏州中山堂 | 1933年 | 江苏省苏州市 | |
广东高州中山堂 | 1934年 | 广东省高州市 | |
凌云中山纪念堂 | 1938年 | 广西区百色市凌云县 | |
新安所镇中山堂 | 1941年 | 云南省蒙自市 | 前身为明万历四年所建的文昌宫 |
湖南武冈中山堂 | 1941年3月至1943年7月 | 湖南省邵阳市 | 前身为黄埔军校二分校(武冈分校)旧址 |
台北中山堂 | 1945年 | 台湾省台北市 | 原名“台北公会堂” |
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堂 | 1982年2月动工,1983年10月落成 | 广东省中山市 |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为孙中山先生出生地 |
参考文献:
[1]祁建.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J].炎黄纵横,2019(12):38-39.
[2]徐楠.以伟大之建筑 作永久之纪念——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解读[J].中国文化遗产,2017(05):80-93.
[3]刘丹枫,程建军.中山纪念堂:一座中国固有式建筑的重读与解析[J].南方建筑,2016(05):102-109.
[4]赵玉良,于吉平,李勇.吕彦直与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J].春秋,2016(01):8-10.
[5]李菊红.南京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的建筑成就[J].兰台世界,2015(22):80-82.
[6]张国华.“近代中国建筑奠基人”吕彦直的建筑智慧[J].兰台世界,2015(01):16-17.
[7]马晓,周学鹰.广州中山纪念堂之建造缘起及其规划建设意匠[J].华中建筑,2013,31(10):89-92.
[8]吴雅,尧远.中山纪念堂的文化传承[J].设计,2013(02):78-79.
[9]彭长歆.一个现代中国建筑的创建——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意义[J].南方建筑,2010(06):52-59.
[10]马牧群.从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看吕彦直的建筑成就[J].上海艺术家,2009(03):88-89.
[11]卢洁峰.广州中山纪念堂[J].建筑创作,2008(09):162-169.
(文中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钢结构博物馆)
- 完 -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钢结构博物馆
编辑:孙 茜
校对:陈 瑶
审核:张利锋
要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