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03封面报道 || 守正创新:永续生长的巴蜀之美

马 宏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3-08-28

导读

学校之美,不仅存乎于方寸草木之中、亭台楼阁之上,更是一种办学状态的持续探索。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在90载办学中坚守儿童立场,发扬“公正诚朴”的办学精神和“继往开来”的创造精神,让美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守正创新实现学校的永续生长。



全文共6645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bjie.ac.cn


所有的探索,都从追问开始;

所有的追问,都以实践回应。

真心做,做到真,做至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学校之美,不仅存乎于方寸草木之中、亭台楼阁之上,更是一种办学状态的持续探索,是积淀多年的师生认同和共创的价值外化,她蕴含于师生的举手投足之间,生发出美的气韵和力量。


1932年,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以下简称“巴蜀小学”)在《建校宣言》中提出“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90载时光荏苒,后继者守正创新,秉持“教育是做的哲学”,在做的过程中,传承丰厚隽永的思想之美,发扬守正创新的行动之美,激发出和谐交融的关系之美,构建起蓬勃葳蕤的内生之美,由此抵达教育的大美之意、至臻之境。




看见美的力量:薪火相传“决没有止境”


巴蜀小学《建校宣言》开篇曾发出这样的追问:“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截了当地说,不会有。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在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的教育征途上,巴蜀人以独具匠心的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诠释着“真”与“动”的巴蜀精神。


1.“公正诚朴”的精神之美


巴蜀小学的历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红色史诗。学校由一批心怀教育救国理想的进步人士创办。在风雨如磐的抗战岁月中,作为重庆抗日宣传活动中心之一,连同周边的中法学校、孤儿院等共同形成张家花园抗战文化带。黄炎培、宗白华、马寅初、邹韬奋等名家名流曾在这里工作生活,周恩来曾在校园操场发表过振聋发聩的抗战宣言,为巴蜀小学植入进步的基因……


1947年,经受战火洗礼的巴蜀小学改校训“轻静谨敏”为“公正诚朴”。“公”即公而忘私,以天下公义和民族大义为己任;“正”即正大光明,维护社会正义;“诚”即诚实不欺,坚守诚实信用;“朴”即朴实无华,行为举止质朴实在。“公正诚朴”闪烁着高洁朴素的人文之美,如一柄火炬点亮彼时山城的夜空,成为点燃教育人高贵精神生活的火种。


进入新时代,巴蜀小学赓续红色血脉,开启“学史力行开新局”系列活动,打造立体多维党史学习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正如校歌所唱:“我们的新中国正待建造,巴蜀学校愿在这大事业中贡献最大的勤劳……”


2.“做的哲学”的思想之美


“嘉陵江畔,母城渝中,有一巴蜀园,幽趣甚多,随处有小林,有泉石,可憩坐而观玩……”这是时任巴蜀国文教员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校园的描绘。然而,“民国二十八年以后,敌机惨炸陪都,这一座校园,前后被炸多至一二十次,破坏越厉害,建设得越快……”黄炎培先生的《巴蜀学风阐微记》也记录了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巴蜀往事。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生灵涂炭,愈炸愈强。截然不同的历史片段,却彰显了殊途同归的生命活力,诠释着“真”与“动”的巴蜀精神。即使在“大轰炸”时期,学校依然组织师生在防空避难后继续学习,正常运转。而今,这种充满美感的活力之姿得以传承发扬:巴蜀人兢兢业业、心无旁骛、砥砺前行、精益求精、务实从容,以“真”与“动”的巴蜀精神躬耕践行“做的哲学”,不断追问“为何做”,众志成城“一起做”,心无旁骛“做起来”,各美其美“做出来”,锲而不舍“持续做”。“教育是做的哲学”已内化为巴蜀的集体人格标签。


3.“儿童立场”的创造之美


从20世纪80年代的“创造教育”到本世纪初“为孩子的梦想而创新”,巴蜀小学一直在“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之路上跋涉。2009年伊始,学校以律动教育思想引领实践探索,迈出“N1333”的坚实步履,揭开巴蜀教育新的篇章。“N1333”即N年实践积累、1年调研建构、3年侧重教学研究、3年侧重课程综合探索、3年总结提炼及深化推广,学校在此基础上凝结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国家课程为主干、学科育人为基础的以“学科+”为显著特征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模式,做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在一所学校落地的系统解决方案。学校“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成果荣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后“国奖”时代,巴蜀小学着力于成果化、社区化、集团化、数字化融合创新,持续进行小学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


一次又一次的教育追问,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巴蜀人践行“教育决没有止境”的奋斗宣言,在传承创新中以行动解答时代之问,以无问西东的情怀守正创新,永续生长。


  



共创美的过程:“教育是做的哲学”


曾莅临巴蜀演讲的一代美学泰斗宗白华认为,“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它和真和善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是哲学探索和建立的对象”。巴蜀小学尊崇的“教育是做的哲学”则恰当呼应了这一观点。“真心做,做到真,做至美……”这是“教育是做的哲学”的最高标准、最佳状态和最终旨归。未来在巴蜀人的心里,一点一点地琢磨;更在脚下,一锄一锄地掘进,想到就勤勉地去做到。


1. 彰显课程之美:创造与个性共生 


巴蜀小学秉承“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学校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整体改革,构建起创造与个性共生的“1333”律动课程体系(详见图1)。该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基础学力、生活实践、潜能开发”三类课程中贯穿“尊重、激发、共生”三要素构成的课堂文化,并以“(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三类课堂为实施形态,最终达成培养“公正诚朴,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合格公民”的育人目标。其中,基础学力课程以国家课程为本,以“人人发展”为导向;生活实践课程统整道德与法治、班级管理、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指向“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目标;潜能开发课程作为对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更关照学生的“个性成长”。三类课程兼容并包,突显学校的顺性扬才之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化发展。


数字资源建设是未来教育课程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经过三年集中研发,巴蜀小学“中央厨房”式结构化资源和课堂教学工具——“学·教小助手”诞生,共计编制完成课程资源2053个,基于信息化平台公开发布1558个,体现出全学科组、全年级、全单元、全课时覆盖的特点。“学·教小助手”不仅通过升级教研方式,打造出品质协作的“中央厨房”式“智造库”,整体抬高教学质量的底部;还通过升级学习方式,共创课程成果的“云空间”,打造资源融合的“创造营”,成为巴蜀小学在“双减”背景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素质教育整体解决方案。


2. 探寻课堂之美:值得孩子一生眷恋


巴蜀小学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营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让“律动课堂”成为值得孩子一生眷恋的课堂,让师生在课堂里自由生长。


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是律动课堂的核心。基于对常态课堂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巴蜀小学提炼出“尊重、激发、共生”的律动课堂三要素,即坚持尊重学生个体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研磨学生;通过激发师生内在生命动力,张扬个性;寻求师生素质的共生共长,各美其美。为此,学校通过共同制定《律动课堂学科共育标准》,达成同一学科不同年段教师、不同学科同一年级教师之间教学常规的共识共行;通过落实精简两个“1/5”的建议(减少课堂教师讲授的1/5,精简全期授课时数的1/5),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整合重构学习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师生共创学习新形态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质疑思辨中达成知情意行的整体提升,共创课堂中生、本、教的和谐共振之美。


3. 体验学习之美:激发学生生命潜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抓实学科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这一关键要素的同时,巴蜀小学凝聚集体共识,从儿童生活逻辑出发,致力于用主题实践学习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巴蜀小学就在创造教育研究中尝试实施“自主八分钟课程”并延续至今。21世纪伊始,巴蜀小学又以“综合实践活动周”开启新的探索,每学期聚焦一个主题开展“综合实践大单元”活动。如2014年学校承办“第二届小学教育国际会议”,以“桥”为主题开展“主题单元学习周”,并将这一主题跨学科项目学习活动贯穿全年。近年来,学校又与时俱进地开展主题实践学习,形成横跨六个年级、涵盖“入学适应”“劳动服务”“科学创造”“文化自信”“社会参与”“个性成长”等方向多达295门的主题实践课程,且每个主题都配备了专属课程菜单供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实践学习为孩子们编织了一条与现实生活联系互动的纽带,使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成长,在丰富的体验中感悟生活的多元之美。


4. 建构生活之美: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巴蜀小学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育人目标逻辑开展学校生活建构。     


其一,以“三力”评价体系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学校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将评价贯穿学生完整生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着眼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基于从“筛”到“泵”的理念转变,构建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学力、活力、潜力”三力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不仅关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更注重面向人人,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打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课程学习评价的通道,真正让评价引领学生自我成长。


其二,以“三重生活”主张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早在建校之初,巴蜀小学便通过《建校宣言》提出了“三重生活”主张,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对促进儿童成长的协同效用。近年来,学校本着开门办学的理念,持续参与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建设,协同家庭、社区,链接城市资源,为学生打造更为开阔的学习空间。学校依托母城文化和街区历史,利用社区环境建构课程资源和学习空间,延续“三重生活”教育主张,将地域人文历史与“节假日生活实践”序列课程相结合,扩展教育教学形态,形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交往互动的美好教育生态。


5. 营建空间之美: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美


巴蜀小学所在的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位于重庆母城渝中区,是重庆现代教育的起点和红色文化的高地,同时入选红色文化旅游联盟成员单位。2020年,巴蜀校园的更新改造项目入选“中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优秀案例”,学校建筑除沿用老校舍的名称,如诱诲堂、湘院、觉楼等之外,还保留了镌刻岁月痕迹的堡坎石阶和多年生长的古树……学校还在改造中邀请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营建出深受孩子们喜爱、智趣合一的校园生活空间,如能演奏美妙乐章的音乐框,能记录学生指纹的风铃墙,巧妙运用空间差设计的旋转滑梯,具有山城特色的“长江索道车厢”心语间……这些巧设的教育空间融合形成的“环境空间课程”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多样的教育之美,也构成他们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

 



抵达美的彼岸: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静好


1. 激发成长之美:共同经历、彼此滋养,成就专业化教师团队


人,始终是巴蜀事业永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共同经历,彼此滋养”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巴蜀人;人才梯队的常态化培养、“传帮带”精神的发扬光大、互补互助文化风尚的形成,成为巴蜀小学不断向前、生生不息的永恒动力。


其一,以学术领导激活教师成长自觉。作为巴蜀教师最重要的学术研修平台,教师“阳光互助成长杯”教学竞赛至今已举办20届,活动包括“聚焦核心主题”“组建互助团队”“不同专项循环往复”“专业反思提炼”等多个流程,在夯实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推动以专业愿景、专业研究和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共同体建设。依托该平台成果的转化,再通过“阳光互助区县行”平台的教学联通和实践验证,巴蜀教师的教研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巴蜀小学还构建了面向校内外的学术年会、小学教育巴蜀峰会、“种子教师”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等各类学习成长平台,旨在以学术领导激活教师从专业发展走向生命成长的自觉。



其二,以特色评价引领教师走向增值。巴蜀小学通过建构“四段三维式”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型,用成长雷达图定义教师成长坐标系,从而“筛”出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泵”出教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构建教师梯队发展的“T-I”评价模型,运用增值评价的理念与方法,推动教师个人和团队互促共荣。学校还通过实施“新人强基计划”,为新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平台和锻炼机会,多岗历练促其成长;依托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教科研平台,形成老中青教师梯队主动发展、和谐共赢的良好局面;通过让教师参与构建课程模块、开发教学资源、探索综合化教学等实践研究,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三,以特色管理释放教师创造活力。在多年的教育管理中,学校始终以人的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秉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社会担当、与教育规律相融相生的行动准则,对学校管理的目标规划、操作方法、结果评价多要素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细致分工和有效统合,通过管理提升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以管理现代化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学校校长室带领下的“党员、学术委员、管理干部”三个团队始终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以改革的生命力点燃创新引擎,以“DOING”行动范式做好先驱表率(详见图2)。学校通过有深度、有尺度、有温度的管理,不断培育具有大视野、大格局、高格调的教师团队,激发并释放他们的创造活力。


 

2. 辐射奉献之美:秉烛者,光永随,造福更多地区和学校    

 

教育是一趟没有终点的旅程,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2018年,在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之后,巴蜀人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而是着手对内深化和对外推广。在对内深化方面,学校不断挑战自我边界,追寻有境界的教育生活,努力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对外推广方面,学校组建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学习共同体”,仅2021年就奔赴上海、江苏、河北、广州等7个省市推广示范区,深入200余所学校,辐射带动3000余人次,推广应用经验还在全国工作推进会上进行示范。学校还积极与四川成都市青羊区、锦江区等地区的学校牵手,为唱好成渝“双城记”、建好“双城经济圈”贡献教育力量。


秉烛者,光永随。作为教育公益事业的积极倡议者和推动者,巴蜀小学多年来不断用实际行动回应教育部的帮扶倡议和国家扶贫攻坚政策。从坚守近20年的“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项目,到“中国好老师 巴蜀公益行”活动;从骨干教师志愿者的全情投入,到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马宏校长工作室在西昌的访学跋涉……巴蜀小学不断深化集团化办学成果,提炼传播巴蜀经验,发挥一所小学校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的应尽之责。在此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巴蜀文化互助活动的教师达15000余人次,超10万人次学生分享到巴蜀小学的优质教育成果。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巴蜀小学全体教职工参与开发出“巴蜀公开课”,辐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7个国家的学生,用实际行动诠释“珍爱生命、担当有我”。


“参天地,赞化育”。一所好学校从来不限于哪一方面的优秀,而是具有整体的、系统的力量,这个力量源于团队中每个人的生命勃发和彼此间的相亲相爱,“让美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巴蜀之美,是一种极致的真与善之上的美,内外兼修、朴实内敛,美在每个细节都体现出对教师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爱;巴蜀之美,是一种感性与理性融合之美,美在把简单的事用心用情做到极致,在朴素平凡中做到卓越;巴蜀之美,是一种心无旁骛的执着之美,美在“趋合时代,适应潮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的不断精进的反思性实践。面向未来,巴蜀人在守正创新的路上笃定前行,在且歌且行中不断探索超越,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静好,以生命之力点亮至高无上的教育之美。


 

(本文作者系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校长)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巴蜀:以特色评价驱动教师专业成长

素养为本 · 能力为重:推进学科评价创新的巴蜀经验

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巴蜀峰会”:以学科评价创新  驱动美好教育未来

领航校长故事 · 巴蜀马宏:用“做的哲学”定义教育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由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想到的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3期 · 封面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
邮      编:100120
网      址:www.zxxgl.com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姓名一手机号一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稿件查询:010-82089176
邮发代号:82-372(国内) M4238(国际)
                ISSN 1002-238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CN11-2545/G4(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