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 唐肖肖 || 把握“变”与“不变”:新修订语文教材“新”在哪?如何教?
导读
面对即将使用的新修订统编语文教材的新亮点、新变化,一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是课程改革进程中守正前提下的创新,是加强新时代语文课程建设的需要;同时要立足新课标、新修订教材以及自身的教育实践,把握好其中的“变”与“不变”、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好新修订教材使用的理念准备、能力预备、方法储备,切实用好新修订教材,培育好时代新人。
窦桂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核心成员
全文共6747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在网上一经“发布”,就引起广泛关注。笔者阅读了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全国作文试题,猛然觉得给高考学子的这三份试卷就是给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份预备试卷。这三份试卷融合了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在“来路与未来”间、在“打开与看见”中引发笔者的思考与共鸣。作文题的时代性很强,答案开放多元,更加重视对创新性、探究性思维的考查,鼓励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考题注重考能力、考思维、考素养。由此,学生的语文学习必须从总结“刷题”技巧转为培养核心素养,由“解题”转为“解决问题”。那么,这一目标转向的实现主要依循什么载体?答案一定是国家统编语文教材。毋庸置疑,尺寸教材,肩负“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大使命。
当前,围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标识,统编语文教材已完成新修订。那么回看新课标颁布两年来,新修订统编教材之于现行统编教材“变”与“不变”的是什么?基于新修订教材,如何更好地转化落实学习任务群、设计学习任务等语文新概念,帮助学生在“素养导向”和“任务驱动”下,实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笔者结合两年来带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团队的实践行动以及参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习新课标 用好现行统编教材”培训工作的相关感悟,从三个维度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新课标的“变”与“不变”:同历史回溯中的“新”发展一脉相承
新课标中众多深刻而极具创造性的变革强化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中第四部分里程碑式地填补了课程内容,同时对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作出了明确规定。新课标通过“学习任务群”,在实体层面以语文学习任务为导向,围绕关键学习领域(材料)设计课程内容;在概念层面,将学习内容创造性地转化为课程组织载体形式,以此来建构、遴选、呈现学习主题内容,促进学生素养发展,从而成为引领语文课程改革又一次走向全面深化的新标识。
新课标不是翻天覆地的“自我革命”。回溯2001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全面启动以来,笔者曾提出“为生命奠基的三个超越”: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2011年、2022年国家又先后两次对课程进行修订,特别是2022年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笔者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核心成员参与其中)。在跟随国家要求和时代脚步前行的30多年间,笔者亲身经历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历程,亲眼见证课程改革一脉相承的基本原则、性质并没有变。这是一种回归超越、再回归再超越的历程,即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立场、立足语文课程的性质、坚守课堂教学的学习立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本质等都未改变。所以对于新修订教材,一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是课程改革进程中“守正”前提下的“创新”,是加强新时代语文课程建设的需要,要以积极的心态悦纳新修订教材、用好新修订教材,培育好时代新人。
统编教材的“变”与“不变”:与重置中洞察的“新”视角一以贯之
现行统编教材与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三个方面是存在一致性关联的,新修订的统编教材也将继续最大程度地对其进行传承。对基于新课标背景修订的新教材,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是到底“新”在何处?笔者看来,新修订教材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重点突破,以进一步加强与新课标的内在吻合。
首先,在课程目标方面,更加集中指向语言综合运用,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综合提升。比如:新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的目标在原有交流要求“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基础上,增加了“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要求,更加强调在真实情境中面对真实交际对象的沟通能力培养,这恰恰体现了此次新课标所强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要突出“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由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鉴于小学三个学段新修订教材全部颁布时间的不确定性,以下笔者均以新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举例说明)。
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逻辑,注重双线融合后凸显学习主题的聚合包裹性、内容安排的结构统整性、任务指向的链条驱动性、能力培养的整体进阶性、目标发展的衔接层递性。
在呈现方式上,新修订教材延续现行统编教材单元双线组元的编排体例,在此基础上更加符合学习任务群组织形式。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成长需求,新修订教材结构化组织单元内容,更加注重增强课程内容的关联度,因而对现行统编教材单元内容进行相应调序、增删、重组。例如:新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拼音部分由两个单元变为三个单元,“口语交际”整合到“语文园地”中,原第一单元第五课《对韵歌》调整到第六单元“韵文识字”,凸显新课标中提到的学习主题统摄性,并且在单元内容上更好地体现了任务指向性和横向进阶性。
在内容丰富上,新修订教材将新课标提到的上位主题载体形式整体统筹贯穿,落细、落准到教材单元的选文里。这些选文文质兼美,其要义在于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凸显了阅读的重要性。比如:教材内容特别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核心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把握其当代价值;同时丰富革命文化篇目,更加充分呈现伟大革命精神;增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篇目,如选入反映航天员、科学家、教育家、一线劳动者事迹和精神的篇目,还有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经典名篇,以及有关科技发展、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选文。此外,新修订教材在现行统编教材单元内容选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增添删改以及调序,以凸显学习主题的聚合性。例如:新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在《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基础上增加了《我爱我们的祖国》,强调对国家认同的价值引领;第七单元将现行统编教材不同单元的课文《小小的船》《影子》调整到本单元,并增加课文《两件宝》,聚合指向“倡导学生积极思考”这一学习主题。
在跨学科上,新修订教材更加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主题,创新性地调整或丰富了新的载体形式。这就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学习主题的确定提供了丰厚土壤,题材多样的选文也为基于学习主题的教学内容重组提供了空间。特别是从三年级开始,新修订教材中编排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更是提供了可深度加工的素材。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提炼、整合,结合跨学科学习中学习主题的特定要求,就可以形成基于单元或者重组单元的学习主题。[1]
由此可见,使用新修订教材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问题与答案中思辨,聚焦时代背景下现实问题的内涵与变化,将其化作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在开放多元的思路中寻找确定性。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到更为恢宏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语文教师要坚定地做好内在关联者与外在传播者、传承者。
再次,在课程评价方面,尤为重视在核心素养目标落实的关键维度上横纵进阶、上下联动。教材的不同栏目、组元内容为撬动全链条学习过程的情境性提供了序列性思维支架,同时为不同阶段真实刻画学生的学习表现提供了关键评价维度及指标。比如:在新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中,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我说你做”和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内容中都提供了情境性插图,评价指标也从“大声说,让别人能听得见;注意听别人说话”调整为“主动与人交流;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从中可以看到教材内容隐藏的表现性目标的进阶。
在关注“变”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新修订教材一如既往地体现语文课程性质的属性不变;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特点不变;推动语文课程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不变;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的原则不变。总之,新修订教材的“变”是在诸多“不变”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变”,“不变”是对语文教育传统的坚守,“变”体现的是课程的时代性创新。
对于教材再次修订,部分一线教师很是焦虑,担心跟不上。但是,使用新修订教材,广大一线教师并不是零基础,而是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是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颁布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基于“任务群”,全国各地教师已在创造性地探索用好统编教材的实施策略、统筹路径,竭力凸显新课标的新变化、新视域、新理念及其对教材单元的整体观照。因此,语文教师要尊重语文课标与教材历史,以积极正确的建设性眼光来使用新修订教材,在继承中扬弃,在审辩中发展。
语文教师的“变”与“不变”:在系统创生的“新”关系场中承前启后
结合30多年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笔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接受新事物,需在洞察变化的表象后走向背后的本质。因此,用好教材、行走课堂要始终怀揣一张哲学地图:经线一直遵循“两个基本导向”,即“儿童站立课堂正中央”和“回到语文学科本质规律”;纬线探寻“两大命题”,即“儿童学习什么最有价值感”以及“儿童怎样学习最有效能感”。这正是应对课程改革、用好新修订教材的核心要义,也是为了实践新的“三个超越”,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学科育人、立足课堂超越课堂的实践转化、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学会学习。
针对上述新修订教材的新亮点,笔者基于曾提出的“学习主题引领下的学习任务实施模型”,[2]对其进行二次创造性转化应用,从而为新修订教材的“好用”“用好”提供新的可能。由此,也可以为教师绘制一份更具操作性的施工图,从本源上破解从“课标驱动”到“任务驱动”的内核问题,重塑教与学方式,再造教与学流程。以对新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使用为例,重点可以围绕“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评价”四个关键要素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1. 提取学习主题——基于“三关注”循证建构
关于新课标中提出的学习主题,很多学者有过研究。学习主题与教材中的人文主题不冲突且有交集,不仅与学生的立场、成长、兴趣等紧密连接在一起,而且是创生统整后的人文主题和活动主题相互影响下的复合型表达。
从课程设计和实施理路来看,学习主题是对学习内容、工具、价值的高度概括与高质凝练,应形式简、意蕴深、功能丰。[3]为使新课标的学习主题在新修订教材使用中体现得更鲜明、更整合、更集约,在学习主题的确定与落实中要凸显三个关注:一是关注教材单元双线的内在逻辑解码,二是关注学段间学科核心知识基于学情在学习主题外显上的层递性,三是关注单元内容组元在情境、价值、资源等要素上的统合性。例如:新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人文主题“观察”和朗读训练、句子学习交融在一起,是通过观察身体、生活、自然等内容载体落实语文要素,核心知识“朗读”是实现人文主题“观察”从“感知解码”“理解转化”到“表现输出”进阶的重要抓手,也是学习目标之一,由此可以有效实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合一,并提炼出学习主题“用朗读发现观察的奥秘”。于是,在单元“特定观察”的情境下,静态人文主题的“观察”就转化为凸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定语言运用中的整体感知、理解阐释与创造表达,实现特定情境体验下主题与目标的一致性。
2. 确定学习目标——立足基本问题追溯提炼
如何确定素养导向下的学习目标呢?由于新修订教材单元包裹性、统摄性、表现性增强,而单元学习主题引领下的基本问题就如镜头一般,透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暗含在单元内容中的学科核心知识、概念、方法,这也正是由传统教材以课文为中心转向以学科基本问题为焦点的素养导向下的目标位移。使用新修订教材确定学习目标时要重点凸显两个逻辑:一是聚焦教材单元双线,凝练基本问题、方法问题、价值问题;二是以基本问题为基点,剔除无关凌乱信息,聚焦指向对学习活动所涵盖内容的关键性理解。
例如:新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通过挖掘单元内容组元的聚焦指向,提炼基本问题“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发现观察的奥秘”,在此基础上凝练方法问题和价值问题。如方法问题“如何借助标点符号认识句子;如何综合运用前序单元已学圈画、连线、列表等方法提取信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如何基于课文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朗读训练,读出疑问、陈述等不同语气”,又如价值问题“如何感受到留心观察、发现事物内在关联对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义”。以此为基点,再通过“主体-路径-行为-内容”的表述路径,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3. 重组学习内容——基于内容组元匹配遴选
新修订教材内容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性结构优化调整,实施中需要做好教材文本内容与单元学习主题牵引下的学科核心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结,完成单元明线(组元内容)与暗线(学习主题)间的完全匹配,进而生成从学生中来并为学生所用的结构化、整合性单元学习任务。新修订教材不同单元的体例呈现,将更加贴近语文新课标中三大层次六个学习任务群的属性内核。设计单元学习任务时,一线教师可以更好地优化提取使用现行统编教材的“三步走”规律。
一是依据课标,明确学习任务群类型。也就是要将教材内容与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群进行匹配,但匹配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可能涉及单一或多种任务类型的交叉融合。如新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学习内容在组织和呈现上就可归属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
二是整体观照,确定学习内容阶段指向。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学习目标,基于单元内容序列编排底层逻辑,整体统筹、对照分析,确保每个学习任务分解既合理又定位准确。
三是有序选择,明确任务载体。教师要基于学习任务的进阶性选择适切载体。新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为小学第一个识字单元,重在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积累言语材料和语言经验,初步感知汉字和汉语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彩,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单元的四篇识字课文《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手足》《日月山川》,在“识字-写字-阅读”的全链条目标序列性、策略综合性上实现螺旋进阶,同时遵照教材单元的有序编排找到适切的思维载体,精准运用学习策略,如在学习主题“在生活中发现汉字乐趣”牵引下设计了任务一“识字我有小妙招”、任务二“写字我有好习惯”、任务三“阅读我有好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基于新修订教材重组学习内容,不代表一定要重新分解调序、增添删改,而是要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本身所负载的内在组织自优呈现,挖掘并尊重其内容本身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4. 研制表现性评价量规——打通生活逻辑的生成性评价
新修订教材在评价上继续秉承现行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凸显对学科逻辑、学习逻辑与生活逻辑最后一公里的打通,注重以生活本身为背景的语言实践活动,侧重在全过程评价中指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主动迁移所学,提升运用、活化、创造知识的能力,实现“知识的逻辑-教学的实践逻辑-运用的生活逻辑”的教学评一致性。例如:新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聚焦“在生活中发现汉字乐趣”这一学习主题,同时基于单元双线关注两个关键能力维度,分别指向识字写字和延伸综合实践。为此,教材将课上学习的生字放在儿歌情境中,让学生读给身边同学和伙伴听,在“我会讲正确”“我能注意停顿”“我能读出不同语气”的层级进阶中指向学生言语经验重构。
基于新修订教材组元对评价的明确指向性,教师不妨尝试实施“五步走”设计:一是目标导向,确定载体形式;二是精准定位,选择量规种类;三是统整维度,明确指标要素;四是细化标准,匹配学段学业质量;五是进阶呈现,量化表现性刻画。
面对新修订教材,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明确继续推动课程方案转化落地、新课程标准理念细化落实、新修订教材编写意图有效转化、教与学方式深度变革等是“不变”的;另一方面要在“不变”中求“变”,在“求变”中“稳进”,在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关系的同时重构学习内容和路径,做一个始终与学生一起探索新型学习模式的同行者。
参考文献:
[1] 胡兰,窦桂梅.跨学科学习中学习主题的意蕴与确定路径[J].语文建设,2024(6):10-13.
[2] 窦桂梅.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再谈学习主题引领下的教材单元任务设计[J].小学语文,2024(1):10-15.
[3] 窦桂梅.学习主题引领下的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依据新课程标准,用好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23(10):74-81.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相关文章推荐↓
莫景祺 王艳芳 || 强化中小学教材使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8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在线购刊请点击↑↑↑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