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道德的转型:道德社会学的探索》

sociology 社会学之思 2024-03-13

1

内容简介

何以重塑道德?本书对此做出了系统深入的社会学研究。本书重构、整合现有虽然丰富但在一定程度上呈碎片化状态的有关道德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成果,在梳理社会学研究道德现象的几种传统的基础上强调道德情感性情感的结构约束性,将情感作为结构与道德之间联接、转换的枢纽,并以此重新解释、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情况。本书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所具有的事实性和规范性双重意涵,特别揭示其道德意涵。

道德的转型:道德社会学的探索


王小章 著

2023年6月出版

ISBN  978-7-5228-1790-3


2

作者简介

王小章,1966年生于浙江德清。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南京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1991~2017年任教于浙江大学,2004年晋职教授,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曾在《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4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出版《潜意识的诠释》《经典社会理论与现代性》《从“自由或共同体”到“自由的共同体”》《积极公民身份与社会建设》《社会学思维》《中国社会心理学》《公民权研究手册》等十余部著作。


3

目录


第一章 道德现象的社会学探索

第一节 “道德事实”的确定

第二节 现代性变迁的道德效应

第三节 重塑现代社会和生活的道德基础

第四节 延续的思考

第五节 中国学者的思考

附录1 现代政治与道德:涂尔干与韦伯的分殊与交叠


第二章 结构、情感与道德

第一节 道德的情感性:从道德哲学到道德社会学

第二节 敬重感与社会结构

第三节 人性情感与社会结构

第四节 道德舆论与社会结构

附录2 “民主社会”与道德——托克维尔之情感进路的道德社会学


第三章 道德形式的转型(1):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

第一节 道德相对主义站得住脚吗?

第二节 “差序格局”还能继续吗?

第三节 迈向普遍主义的道德


第四章 道德形式的转型(2):从“道德代替法律”到道德的正式化

第一节 “无讼”:道德代替法律

第二节 道德的正式化

第三节 让社会无意识浮上水面:走向反思性的道德


第五章 道德主体身份认同的重塑:“新人”与“新民”

第一节 身份认同之参考框架的转换

第二节 身份认同转变的结构性动力

第三节 身份认同转变的道德意涵


第六章 道德内容的转型:义务与责任

第一节 作为基本道德内涵的义务与责任

第二节 义务的变化

第三节 责任的困惑

附录3 从“乡规民约”到公民道德——从国家-地方社群一个人关系看道德的现代转型

附录4 以村规民约“接引”现代公民道德——基于浙江省Q市的考察


第七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公民”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意涵:马克思的启迪

第二节 从事实到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神

第三节 从国家到公民:激活“世界公民”精神



4

内容摘要

中国学者的思考


以上,我们简要地介绍了西方社会学家面对现代社会变迁给道德带来的冲击、震荡而做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思考和探索。正如本章第二节所指出的那样,在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传统道德因价值的剥落而出现正当性、合法性危机的问题不独存在于西方社会,在中国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形。中国的社会学家自然也不可能不对此有所反应。实际上,“引言”中提到的新文化运动的道德伦理革命即为当时知识界对此的反应,不过,这种反应主要还不是社会学家联系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变革而对道德现象的考察,因此,与其说这种反应是对道德危机的科学研究,不如说是这种道德危机的表征。真正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之现代性转型的道德效应做出反应的,是潘光旦、费孝通、林耀华等。潘光旦分析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对中国传统家庭制度中与老人地位、与夫妻关系相关的道德伦理的影响;林耀华同样关注现代性转型对于传统家庭(家族)伦理的冲击,不过他主要关注的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对于“父子轴”这一核心的强调,如何在成长发展中的现代社会之商业经济、城镇生活的一点点侵蚀下动摇、淡化、消解。


当然,最能代表中国社会学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比较系统的分析的,还是费孝通的研究。实际上,中国社会学界对于道德现象的关注和研究集中体现在两个时期:一是社会学引进之初和发展早期,当时的学者主要从中西横向比较的角度考察分析道德伦理的中西差异,揭示中国人在道德特别是在公德上的欠缺;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快速的市场化带动中国整体社会快速转型,中国开始出现所谓“道德滑坡”“道德危机”,从而引发了学者们对于道德现象的深入关注和研究。而费孝通的研究,则跨越了这两个时期。与潘光旦、林耀华主要关注家庭伦理不同,费孝通关注的是整体形态的传统乡土社会道德与秩序在现代社会遭遇的冲击。在费孝通的笔下,作为“乡土社会”的传统中国社会和伦理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之所以说是“社会和伦理”关系,是因为在费孝通那里,“差序格局”包含着经验与规范双重意涵,即它既是传统乡土社会之客观的社会关系形态,也是传统道德伦理的规范性要求。与这种“差序格局”相应的社会秩序,是一种以传统为依托,以教化为手段,以“打官司”为“丢脸”(“无讼”)、以“长老统治”为表征的“礼治秩序”。但,这样一种形态的道德与秩序,只有在封闭而极少流动、简单而较少变化、同时又保持着人才的有机循环的传统乡土熟人社会中才有可能,而随着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社会流动化、开放化、复杂化、陌生化以及科举取消后中国社会人才之有机流动的破坏,这种传统道德和秩序形态就不能不走向终结。“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从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怎么办?既然传统的道德习俗已无法应付现代社会生活,那就唯有顺势应变,调整和重塑我们的道德秩序。不过,在早期著作中,费孝通只是简单地向我们提示了由特殊主义道德向普遍主义道德、由“礼治秩序”向“法治秩序”转变的基本方向,而没有就此做更多的阐述。一直到晚年,特别是在其关于“心态秩序”的论述中,他才比较系统深入地表达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思想。


心态秩序是在谁也无法回避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如何才能让所有人都“遂生乐业,发扬人生价值”,也即“安心立命”的问题,或者说,就是如何在不可避免的共同生活中实现“共荣”的问题。这实际上又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共”,即人与人如何和谐至少是和平相处;二是“荣”,即个人在富了之后、小康之后以何为荣,以何为耻。大体上可以认为,前者属“私德”范畴,后者属“公德”范畴。而这两个方面,在费孝通看来在今天都面临着巨大的麻烦或者说危机。关于后者,费孝通多次提到富裕起来的农民闲暇时间只知打麻将、赌博,感叹国人精神世界的空虚贫瘠。关键还在于,尽管他在晚年数次提到“不朽”,提到立德、立功、立言,提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社会与文化的生生不息,“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提到“历史”和“历史意识”,似乎希望能引导国人将自己置于社会共同体及其历史中来追求某种超越于纯粹“活着”的生命价值,但他分明又感到历次运动以及近几十年来极端功利、极端世俗的“逐富”已经切断了这种价值的传统资源。因此,关于这方面,可以说,费孝通提出了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却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实际上,他多次提到在生物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与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是必然的,因此,虽然他认为人应该有高于纯粹“活着”的追求,但是具体的价值抉择实际上只能交给每一个生活在今天这个世界中的个体,这与韦伯所说的每个人自己选择自己的“生命守护神”实际上是一个意思。费孝通在晚年集中关注的是心态秩序的第二个方面,即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如何相处的问题。这是一个在现代化进程深化扩张中提出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在经济上绑在一起了,但是不懂得人与人怎么相处,民族之间怎么相处,国家之间怎么相处……经济已经将全人类绑在一起,可是我们没有一个道德的观念和共同的做人的标准。”费孝通晚年所孜孜以求的,就是要向世人指出这一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的道德观念、做人之道。而梳理费孝通给出的答案,有三点特别值得关注。第一,人与人之间在价值追求上的差异分化在今天这个多元世界中不可避免,因此,不能指望以“志同道合”来实现人和人的和谐相处。第二,不同于西方文化传统之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重视人与人关系的中国文化传统可以为今日世界之人与人如何相处的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具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成为今天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的基本伦理,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则是在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之间达成理解和谅解的基本法则。由此而来的,是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一个有“有道义基础的世界共同体”。第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也包括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不过,在费孝通看来,不同价值观的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如何相处的伦理精神是基本一致的,广为传颂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实际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和而不同”等所表达的中国式“恕道”在处理不同文化间关系上的推广。


(节选自本书章节,节选时有删减)



拓展阅读

新书秒杀 | 《论关系与关系网络》

新书 | 《西南联大社会学 第一辑(全二卷)》

新书丨《权利视角的乡村振兴——农研智库观察》

新书 | 《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22)》

新书 | 《水村社会:内生性秩序力及其现代变迁》


欲了解详情或购买

保存图片打开淘宝扫一扫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qhf

编辑:qhf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Google DeepMind on Unsplash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