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和顺图书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
01
内容摘要
绪论
西南边地、图书馆与公共文化空间
中国乡村社会在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的百年时间里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即由费孝通概括的“乡土中国”阶段进入当代学者们所谓的“城乡中国”阶段。在这一时期的乡村社会变迁中,乡土中国所固有的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乡土黏性等特征开始逐渐瓦解、松动、疏离,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和政策导向等多重动力的牵引下,乡村人口大量劳动力和资源向城市集中,乡村被城市所吞噬,乡村被快速城市化所裹挟,乡村被边缘化了,导致乡村社会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乃至出现了“村落的终结”。“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于是成为学界与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正是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流动,使城市和乡村互相供给、互有需求。学者们对中国乡村的研究偏向于整体叙事,侧重于乡村政治、乡村经济的问题研究,对于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关注不够,文化很多时候只是成为“政治的附庸”“经济的糖衣”。研究这一变迁时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学者们,大都关注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阶段论、特征说等宏大叙事,或把注意力放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对中国内陆边疆乡村社会文化生活的研究,至今仍十分薄弱。云南腾冲地处中国内陆边疆,是中国地理“胡焕庸线”的西南端点。在历史上,腾冲既传承了汉文化,又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也是引进外来文化的内陆前沿地带,是中国西南边疆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综上所述,对研究中国内陆边疆的社会文化生活来说,腾冲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对象。本书以和顺图书馆为切入点,集中探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机制,着重回答以下十分重要但仍缺乏研究的问题:公共文化空间是如何在乡村社会落地扎根的?在时代大转型中,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里,普通民众、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如何?地方知识、国家治理体系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如何交互影响的?
和顺图书馆位于中国西南边疆小镇腾冲,创建于1928年,是和顺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被誉为“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和顺图书馆从1928年创办一直沿用至今,馆址馆舍保存完好,1980年被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从一定意义上讲,和顺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乃是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历史缩影,甚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图景的集中呈现。就和顺图书馆自身发展而言,它经历了由私立图书馆到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功能也不断扩展延伸;就和顺图书馆与社会发展变迁的关系而言,和顺图书馆的产生发展是与地方乃至国家甚至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息息相关的。和顺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达到“管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效果。把和顺图书馆作为一个“微观世界”来考察,即走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部,通过和顺图书馆这一“窗口”来探视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成演进的社会镜像,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本书以和顺图书馆为中心,试图展现腾冲的公共文化生活和文化形象,勾勒在基层单位上公共文化生活的样态图景,并通过挖掘在和顺图书馆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重要事件,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历史叙事和微观考察。“微观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够把对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更广义层次而提供个案分析,其不仅能丰富我们对地方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的理解。”由于中国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特征的复杂性,任何夸大同一性或特殊性的论述都似乎有所不妥。当我们研究民众日常公共文化生活时,也应该重视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本书秉持宏大叙事与日常取向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考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里的民众日常生活,还关注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的深刻影响。本书将以“长镜头”的方式观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过程,通过百余年的对和顺图书馆这一公共文化空间进行连续“拍摄”,展现了在固定的场域中处于纵深处不同时间位置上景深(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特定场景,以保持被“拍摄对象”时空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完整性,呈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里的日常生活样态以及存在的社会网络关系。
本书实际上是通过研究和顺图书馆来考察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的百年时间里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试图阐述的是:在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地方知识与乡村社会和国家权力不断互动,其中的张力在时间的推移中损益各异,但是国家政治与民众生活是密切交织的,即使是中国内陆边疆乡镇也在这张社会结构网络中与国家治理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现代化、革命化、城镇化、全球化、数字化等不同时代语境下,一个中国内部边疆小乡村的公共文化空间是怎样并在多大程度上被改变着。时代发展的潮流不可逆,本书探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核心主题是:地方知识与国家权力是如何在异质中共生同构的,重点解决国家权力在垂直下沉中如何积极吸纳和有效利用地方知识,以构建国家—社会—民众“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节选自本书章节,节选时有删减)
和顺图书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
耿达 著
2023年6月出版
ISBN 978-7-5228-1918-1
02
作者简介
耿达,博士,博士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重点关注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结构演进和实践过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7项,在核心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政府文化政策、规划的起草与编制工作。
03
专家推荐
在近代中国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和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文化学者观察乡村振兴和国家文化现代化进程的样本。该书对和顺图书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做了全景式深描,呈现了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成演进的社会图景。该书为乡村文化发展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傅才武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该书选题新颖、立意高远、材料扎实、分析透彻,以小见大,透过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和顺图书馆的近百年历史探究了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路径。阅读这本书,你可以了解一座乡村图书馆、理解一种乡村社会生活,会认识到云南边地人民并非封闭保守的,而是开放进取的!新时代需要和顺图书馆人这种播种文明、改造社会、守书守土、爱国爱民的精神。
——范建华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书打破了传统地方文化个案的简单史料和发展特点归纳的研究方式,依托社会学的审视视角和相关理论,深度描述了社会大变迁、文化大转型对中国西南边地乡村社会的深刻影响。和顺图书馆的近百年历史,如一面精致的铜镜,折射出中国乡村文化空间、文化生活和文化自觉真实、感人的场景。
——李炎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
04
目录
上下滑动进行查看
绪论 西南边地、图书馆与公共文化空间
一 进入中国西南边地腾冲
二 图书馆与现代化
三 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视角
四 资料使用与研究设计
第一章 前奏:西南边地的文化潮流先声(1902~1927年)
一 和顺人的贸易网络与文化反哺
二 和顺人的社会团体与思想革新
三 和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小结 文化潮流的跨境传播与地方创造
第二章 创生: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1928~1941年)
一 和顺图书馆创建的历程
二 和顺图书馆创建的社会网络
三 和顺图书馆与乡村社会文化的互构
小结 现代图书馆如何扎根乡土社会
第三章 守护:时代大变局中的守望者(1942~1979年)
一 滇西抗战中的和顺图书馆
二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和顺图书馆
三 “文化大革命”中的和顺图书馆
小结 守土守文:和顺乡民的文化自觉
第四章 转轨: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1980~2011年)
一 事业单位体制与文化格式供给
二 体制嵌入与服务内卷化
三 情感连接与空间生产
小结 国家治理与地方知识
第五章 共享:多元场景中的文化展示(2012年至今)
一 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和顺图书馆
二 多元场景中利益的冲突与调适
三 和顺图书馆建设的未来图景
小结 文化场景与社会空间
第六章 结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机制
一 自发生成阶段:乡土社会的调适
二 政府主导阶段:政府行为的嵌入
三 共建共享阶段:多元力量的整合
四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和顺图书馆照片
跋
05
相关推荐
魁阁学术文库
魁阁时期村庄再研究(全4卷)
马雪峰 张美川 苏敏 主编
徐晖 刘湘琦 王冠华 马雪峰
周游 于耀 石芳穗 杨雪琼 董辉虎
董殷江 刘兴旺 矫镇合 李伟玉 著
2023年7月出版
ISBN 978-7-5228-1640-1
乡村社会的文化治理
李佳 著
2023年6月出版
ISBN 978-7-5228-1873-3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机制构建与治理转型
凌巍 刘建娥 徐玲菲 著
2023年4月出版
ISBN 978-7-5228-1575-6
老年抑郁的忧与伤
唐谭 著
2023年4月出版
ISBN 978-7-5228-1495-7
往期阅读
新书 | 《老年抑郁的忧与伤》
拓展阅读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欲了解详情或购买
保存图片打开淘宝扫一扫
策划:qhf
编辑:qhf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Ryunosuke Kikuno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