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遠 ┃ 越來越快
40億年前,我們的家園誕生了,在遙遠的35億年前,她沸騰的身體冷卻了下來,空氣中彌漫著氨氣,氫氣,水蒸氣,在電閃雷鳴中,有了新的形式的生命體—蛋白質。直到某一天,家園裏有了居民,它們不斷的釋放著二氧化碳,使我們這顆紅色的星球變為藍色的星球,空氣中有了氧氣,那時候的地球是平衡的。大約在250萬年前,人類降臨到這個星球,在人類到來之前,這裡曾經生活過很多先於人類到達的生物,他們和諧共處,不停的勞作,為人類的降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炙熱到宜居,從污濁到潔淨,從寒冷到溫暖,這個過程用了將近20億年。直到20萬年前,人類,也在自我的進化中從樹上到地面,從爬行到直立的轉變,智人誕生了。
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經歷了5次物種大滅絕,每一次滅絕都跟我們共有的資源有關,那就是--水,距今最遠的一次是4.5億年左右的寒武紀大滅絕(地球科學詞典)。第二次為二疊紀末年,距今3.65億年(寒武紀二期,地球科學詞典)。第三次為三疊紀至侏羅紀早期,距今2.5億年。第四次為侏羅紀與白堊紀間,距今2.05億年。第五次白堊紀至新生代間,距今6500萬年,下一次的滅絕是什麼時間?據不完全統計,近代隨著人們的需求新增、氣候的變化、水位的下降、平均每5年就有一個物種離開我們,從公園1500年至今,已經有超過320個陸棲脊椎動物接連滅絕,剩餘物種也表現出了25%的衰退迹象(這其中主要是人為因素,斯坦福大學生物學教授Rodolfo dirzo把這一現象命名為“人類失去共棲物”時代),據《科學》雜誌曾有一個科學團隊發表過一項研究報告,動物的滅亡和减少,正是第六次大滅絕的前兆,滅絕的脚步越來越快。
從舊石器到新石器,人類用了將近250萬年用來發展,距今大約1萬年左右,新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只用了短短的5000年,而銅器時代到農業時代只用了大約2700年,而到了火器時代也只用了1000年左右,當工業時代來臨以後,200多年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人類200多萬年走過的發展旅程,信息化的到來使這種速度更加迅速,從電腦的出現到人工智慧(AI)的出現,僅僅只用了80年,人類的脚步越來越快!
隨著人類科技發展行程的加快,人類的壽命從25歲到現時的80歲,出生率在上世紀由於各種原因有快有慢,世界人口大會在1954年召開,由於饑餓、戰爭,出生率並不是很高。而在13世紀-14世紀時,全世界的總人口數也只有3.5億人左右。上世紀50年代,隨著戰爭結束和醫療科技的發展,世界人口總數達到了現時74億左右。回顧1954年以來,1960年-1970年,全球出生率一直維持在1.8%左右,1970年世界人口總數368499萬人左右,增長率2.08%,1971年是376228萬人左右,增長率2.1%,1972年383901萬人左右,出生率2.04%,1980年443673萬人,出生率1.75%,1999年達到了604391萬人,出生率1.36%,從此以後,世界人口以每年5000萬人左右的速度遞增,由於醫療水准的提高,死亡率得到了控制,人口壽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2010年以後以每年接近一個億的人口在增長,現時總人口達到74億5000萬人。據世界衛生組織和相關科學研究部門計算得出,地球所能容納的總人口大約在90億左右,人口增長的脚步越來越快。
越來越快,人口基數的不斷增大,也導致需求量不斷攀升,人們的欲望也在不斷增加,攫取地球資源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曾經公佈過一些數位,自上世紀70年代有可靠數據記載以來,經濟增速超過2%-3%的年份,碳排放量從沒有出現過下降數位(英國東盎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科琳娜•勒凱雷教授(Corinne Le Quéré)如是說),為了爭奪生存、發展權,美國退出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016全球碳排放報告》中指出,2015年全球碳排放363億噸,2016年全球碳排放364億噸,其中中國占世界碳排放的27%,美國和歐洲占世界碳排放的40%,2003年-2013年間全球碳排放總量每年增加了2.3%。每生產一公斤猪肉或牛肉要產生1.24-2公斤的二氧化碳,用掉40公斤的水(這中間還不包含物流與貿易環節產生的能源消耗),每輛汽車每行駛100公里產生9.42公斤二氧化碳(家用轎車)。由於全球森林面積逐漸萎縮和人工採伐,地球自淨化能力也逐年下降,這與碳排放總量和淨化能力成了反比,尤其是开发中国家更為突出。以中國為例,中國大部地區出現嚴重的霧霾現象,溫室效應,冰川融化,降水减少,水資源嚴重匱乏等現象,都與碳排放和經濟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海螺溝,中國西部的著名冰川之一,地理位置在橫斷山脈,屬於貢嘎雪山東坡,地質結構複雜,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之一,冰川全長14.7公里,最高海拔6750米,最低海拔2850米,屬第四季海洋冰川,首次發現海螺溝地點是在海螺溝下游的草海子,海拔在2850米,現時這個位置已經枯竭,上溯1公里處,才能看見冰川,近年來冰線上升了近500米。來到2號營地,碩大的冰川岩石矗立在旁邊,冰比特線能够看得出每年都在下降,距離植被處有將近100米的高度,這也就是下降的高度,她在消融,並且越來越快。海螺溝的旁邊是燕子溝,據當地人講,這裡在80年代初期,溝口的河道有200米寬,水流湍急,岸邊的石頭佈滿了紅苔,如今的河道只有不到20米的寬度,水資源在萎縮。這裡海拔2300米,不知道是什麼時間,紅苔從這裡消失,順著河床而上,一直到3200處,才隱約看見了這種大自然賦予生命的神奇,紅苔能有效抵禦紫外線的照射,降低地表溫度,減緩冰川融化的速度。如今,它們的面積比以前减少了近70%,並且被不斷上來的遊人踩踏,這裡成了著名的旅遊開發景區—紅石灘國家地質公園。這裡植物豐富,帶有明顯的亞熱帶垂直基線帶譜,其中以珙桐和大王杜鵑等38種國家珍稀植物,枯死的樹木在自然風化中慢慢腐蝕。
並不是所有地方的生態鏈都如川西大山那麼幸運,在中國的東南,西南,南部部分地區,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種植上桉樹、杉樹等經濟林帶,水土流失嚴重,生態鏈遭到破壞。開採業在中國的東南和東部地區發達,成片的山石被開採,有的形成了半壁山,在人類不斷的索取下,砂石料、水泥的需求量也日益攀高,大理石,花崗岩被用到各種建築的內外裝潢上,高鐵站有統一規格,石材厚薄、顏色等統一的要求,而能達到如此大的需求量,只有中國福建和山東的石材能够滿足要求。而特供的石材地—泉州石壟,以及周邊地區遺留了大量顏色漂亮的採礦坑。沙石子的開採量從1981年5億噸左右,到2017年將近200億噸每年,基礎設施的建設,住宅、工廠、交通、港口在2013年以後,每年消耗掉沙石子120億噸左右,連續的采挖使個別山體結構受到破壞性擾動,植被遭受大面積破壞,泥石流時有發生,人們的住宅越來越漂亮了,都市的樓房越來越高了(這裡還不包括所用的各種金屬礦藏),2017年僅上半年新開工住宅面積就達到了6.52億平方米,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水泥需求量就在13億噸,這個數位一直維持到現在,每年13億噸的需求量?這還不算生產的量,建築生產越來越快了。
城鎮化建設加速了農村耕地的徵收,本來人均不高的生產用地被大量的改造成了宅基地,農村鄉鎮化,鄉鎮縣城化,縣城城市化,都市都市化,一級一級改造,2016年中國都市擴張的面積是1980年的1-3倍,擴張之最是東莞,達到原有面積的26倍,城市建設用地平均達到了76.4%,北上廣深這四個超大都市,30年間擴張倍數分別是4.05/2.07、3.72和3.49,這一切都是為了人居的舒適和消費形成,1980年全國有30個省級都市,209個地級市(170個地區,盟、自治州、行政區)縣城2137個,省轄市和地市220個,到了2017年共有34個省級都市,282個地級市,51個州盟,縣級市374個,縣城1642個,845個市轄市,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在總人口不斷攀升的狀態下,人均一畝三分地的中國人,又把大量的耕地轉給了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當然還有工業和公園建設。
截止目前,我們一共建設了478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還有1170個省級各類開發區,全國各類工業園區22000多個。長江經濟帶有國家級經濟園區151個,在這個經濟帶上有11個省市,其中10個省的GDP超過8%的增速,2014年統計的數據為GDP總量28.5萬億元人民幣,占全國總量的41.6%,眾多的石油和煤化工項目聚集在上江中下游沿岸,給我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造成了重大污染。眾所周知,這些化工項目的用水和排水量是相當驚人,這些能源重化工項目與長江眾多支流衍生的各類化工園混雜一起,每天產生各類的廢水,有的稍加處理,有的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長江的支幹流,水體富營養化加劇,沿岸生態遭受破壞,大量的水生動植物鏈遭到徹底性清洗,白鱀豚的消亡就是一個例證,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沿岸有大約40萬餘家化工企業,這是觸目驚心的,而這個數位還在不斷擴大,從武漢開始,沿長江兩岸目力所及,被大大小小的化工廠所覆蓋。
黃河沿岸大多來自黃河上游的污染,工業園多集中在甘肅,內蒙,山西,陝西等地,多以煤化工為主,生產的廢料直接倒入連接黃河的河渠、支流等地,沿岸用以灌溉的水源被嚴重污染。兩河流域農田的灌溉,賴以生存的環境、水、空氣、糧食等,都遭受大面積污染和侵蝕,以河南為例,中央環保督察組在河南新鄉隨機抽樣12個批次的小麥當中,12個批次的小麥都存在重金屬污染,都是“鎘”小麥,而中國人均吃4個饅頭中,1個就來自河南的糧食產區,河南糧食產量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小麥產量占全國的1/4,通過官方發佈的消息,鎘含量超標是國家標準的34倍,而這些受到污染的糧食可以在量販店和市場上隨意買到,本人親眼所見,長江、黃河沿岸的農民,直接取用被工業污染的水源給蔬菜和農作物灌溉,我們的食品安全不但來自被污染的地下水污染,還來自地表水污染,以及各種化學的廢料、肥料和食品添加劑污染。而我們還在不斷生產和加緊創造這樣的工廠,為了滿足人們不斷的需求,設計、建造的速度越來越快。
土地不再够用,沿江的地段已經沒有空位可以供這些工廠使用,人們把目光投向了沿海,圍海造田就成了大趨勢,大量造地的面積被空置,而企業只會選用臨海的一面建造自己的工廠,眾多的企業湧向了海邊,各種化工廠拔海而起,中國近海的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漁民無魚可捕,拉網式捕撈工作管道從根本上破壞了生態平衡,珊瑚已沒有環境生長,化工加絕種式的捕撈,使珊瑚的生長成為零,就算給珊瑚一個絕佳的生長環境,珊瑚每年也只能生長0.5-2. 8釐米,以這個計算,要想成為珊瑚礁,也需要上百年的歷程。
人們需要能源,也在發展綠色的潔淨能源,黃河沿岸有12座水利發電站,人們加固了河堤,以免使人類再遭受水患,長江上游也建起了8座水電站,漢江水電站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人們總能想出有益於人類生存和生存的更好的辦法,南水北調用來緩解北方的乾旱,供人們灌溉和飲用,那些加固的河堤不再使河流改道,也不再被浪費它們的能量,建立發電站和輸水工程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濕地沒有了,水資源的自我淨化能力遭到破壞,巨大的落差使生活在長江、黃河內的魚類,尤其是回游魚類沒有了產卵和繁衍之地,魚類產量逐年下降,黃河中下游的漁民放弃了漁業,而改為發展旅遊和建設遊樂設施,長江中下游幾大淡水湖的湖水面積也在逐年减小和被垃圾填埋,黃河中下游的部分河道從1980年的1800米到現在的500米。水--多麼寶貴,人們賴以生存的能量,內蒙、山西、陝西黃河上游的年均降水量從1980年的400-450MM,將至現時的極端年份80MM,歷史上黃河出現過26次斷流狀態,1972年歷史中出現的第一次斷流,而進入1990年以來,斷流更加厲害,一年中竟然出現過6次斷流,1995年一年的斷流時間高達153天,1997年高達227天,各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引流黃河水達410億立方,占全年黃河水水量的70%,2015年以來,我每年都要到開封的黃河邊走走,黃河水越流越慢了。
水、光、風以外,我們更需要的是化石能源,中國煤炭儲量為1萬億噸,是世界第三大煤儲量國,占世界儲量的12.6%,但人均卻是世界的第52比特,已探明的可開採儲量為1146億噸。以山西為例,山西面積的40%都有煤,占全國儲量的16%,煤炭開採需要大量的水,山西本就是一個水資源不太豐富的省份,地表植被貧瘠,加上大量的地下開採,對地表形成很大的破壞,到處可見塌陷區,這些塌陷區形成了奇特的地貌。這裡有寬500米供給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輸變電線路,這裡有中國最大的熱力發電廠,這裡有中國最大的光伏發電站。
中國又是一個貧油的國家,從1963年大慶油田的5000萬噸開採量到如今全國的石油開採總量50億噸,人們突破了零的夢想,這些石油被人們採用各種工藝手法煉製成汽油、柴油、煤油、甲醇、丙烯、乙烯以外,還用來生產各種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通過深化工藝和反應,生產出各種生產生活產品,如今在人類用到的生產生活用品中,90%的產品來自石油化工產品,除少量的天然材質和金屬製品外,基本都和石油化工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高新尖產品不斷充斥著市場,人們被各種廣告吸引到這些產品的身上來,它們有一個完整的生產、銷售、經濟、權利、政治、階級鏈條,把人們牢牢的捆綁在這個叫“資本”的戰車上,使人們不斷的升級換代各種產品,而淘汰的老產品會被人丟棄,繼續下一個環境破壞的迴圈。
這一個一個的神話故事會通過物流運送到你的家門口。洋山港--亞洲最大的物流港,地處上海與杭州灣交界處,從設計初期小洋山港碼頭的貨櫃輸送量為220萬Tue,實際年輸送量在300萬Teu(Transmission extension unit),二期設計建成投產以後將達到550萬Teu,日輸送量已經達到18000Teu。中國的產品,歐美的產品會通過這樣一個個港口抵達世界各個角落和中國的每個家庭。一體化經濟把世界連成一個大的經濟體,物流是這個體量龐大的消費群體的紐帶,它把世界人民聯系到了一起,也使消費走上了一條高速通道,世界的發展越來越快。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填滿人們的欲望,使那些在都市當中的人們享受到大自然的饋贈和給予,我們讓霓虹燈閃爍,讓都市變成一個五彩斑斕的童話世界,我們有舒適的生活環境,有美麗的公園,有高樓大廈,有漂亮的寬敞的住宅,有承載我們的交通工具,有供我們享受的美味,有一切我們想要的奢侈品、裝飾品、化妝品、服裝等等,我們索取的越來越多,我們掠奪的越來越快,我們想要的越來越多,我們生產的越來越快,我們……越來越快!
圖/文:趙遠(文中數據摘自網絡)
此项目仍在继续中~~
攝影作品投稿須知:
原創作品 題材不限 (可參考十三言之前推文風格)
器材不限 文中注明
整組作品 20 - 30張 (附作品簡介或其它)
投稿郵箱:shisanyann@126.com
推薦閱讀
最近主題徵集:逝者
你還可以看看
安井仲治 ▎石內都 ▎克劳迪•斯鲁本 ▎ 張乾琦 ▎張照堂 ▎Josef Koudelka ▎深瀨昌久 ▎Roger Ballen ▎Martin Parr ▎须田一政 ▎Steve McCurry ▎Noell S. Oszvald ▎Jungjin Lee ▎阿巴斯 ▎迈克尔•肯纳 ▎山本昌南 ▎伊娃•鲁宾斯坦 ▎劉江嶺 ▎黃飛強 ▎朱承志 ▎ Alex Webb ▎樊丽勇 ▎山僧 道一 ▎凌鷹 ▎Doug DuBois ▎周仰 ▎咩東7 ▎斯基 ┃ 尚未完成的,生活 ▎光頭的智慧 ┃ 移魂都市 ▎-X x l- ┃ 途鏡 ▎阿秋 ┃ 它帶著我遊蕩 ▎老玉麥 ┃ 狗日子 ▎葛小明 ┃ 長江50米 ▎周仰 ┃ 漫長的告別 ▎『特辑』 窮人 ┃ 一個攝影師愛的獨白
手 機 影 像
墨生 ┃ 時間的密語 ▎斯基┃靜默如謎 ▎杨明┃如常 ▎串串┃漫 ▎盲童┃戒烟日誌 ▎晨堂┃虛度 ▎懶螞蟻┃夢囈&何事驚慌 ▎高文建┃野河 ▎豬堅強┃種瓜•猛混 ▎Ako Salemi┃手機裏的伊朗社會 ▎吳惱厮┃副本 ▎ 韋萬里┃天行者(Skywalker) ▎穿梭光影┃深爱的土地 ▎小河青青┃故乡的长度 ▎十三言 ┃ 斷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