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雨老师|重建天人之学四:关于家园

黄明雨 辛庄师范 2022-06-08

1


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立志”,是面对生命本身,愿意真正对生命负责,决心此生做一个觉醒的人。


今早带孩子们在树林里练完剑,说了几句关于“用心之道”的话,晨读后结合经典选文又有进一步阐发,如:

至于用力(或可改为“用心”)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



由此,我谈到“少年立志”的重要——若青春期没有得到合适的引导,等到年纪大了,再回头学习如何“用心”,会更困难。面朝师资班的老师们,我接着说,像你们已经二三十岁、三四十岁了,与他们这批少年相比,学习起来就要辛苦得多。我这么表达,可能对成年人有些打击。但抱歉的是,尽管我的话不中听,但的确符合事实。


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立志”,不等同于树立一个远大理想,而是面对生命本身,愿意真正对生命负责,决心此生做一个觉醒的人。与“立志”相对应,佛家的表达是“发愿”或“发心”。少年本有一种大气和谦卑的品质(王镇华老师语),这种品质如果不能保有的话,本心受“我心”的压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模式,要想回归本来面目,是非常艰难的功课。


2


一谈到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想到如何去研究和理解孩子,而不是首先面对自己,并努力转化自己的习性。


游学回来,听凤娥老师介绍,随着前三个周末“家长课堂”的开展,家长微信群里的讨论很热烈。我觉得这是好现象。要想做到“家校共育”,家长的思想首先要搅动起来。若家长微信群里很安静,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家都很安心,气氛平静并且祥和;另一种是大家都绷着,暂时保持沉默,平静的背后是紧张和不满。现在,借助于马志刚老师的外力,让大家有机会充分表达,可以促进相互了解和相互启发。


“天人之学”即为己之学,是切身、切己的实践之道。阳明先生对朱熹的评价很有意思,他说:“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到得盛德后,果忧道之不明。


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甚考索。文公早岁便著许多书,晚年方悔是倒做了。我们受现代教育模式的影响,也已经习惯了将学习等同于从外界获取新知,一谈到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想到如何去研究和理解孩子,而不是首先面对自己,并努力转化自己的习性



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造。当今时代的读书人,也可以效仿先贤,开辟新天新地,重建精神家园,引领社会风尚。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己”与“我”的涵义差异很大。面对自己,不是躲进自我的小世界,反而是勇于不断突破自我的设限。陆象山曰:“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故象山的实践之道,强调“先立乎其大者”。游学的第三周,我和冯刚老师专门抽出两天时间,跟着王林海老师去五峰书院、南明山及云和等地拍片子,收获很大。


其中,在永康的五峰书院,充分感受到古人是如何师天地造化、如何用天地之气养其大的五峰书院四周岩壁平地拔起,岩根部位突然后缩,生成许多石洞,书院就在天然的大石洞中。先贤巧妙地把天然洞穴与建筑相结合,洞内用木柱支撑岩壁,洞口紧贴石壁做重檐门面,天然的岩洞为书院讲学之处,风雨莫及,冬暖夏凉。站在书院门口,眼前浓荫密布,清幽宁静,既有飞瀑破壁而出,又有山溪流水潺潺,清澈似镜,更有香樟古柏,云杉竹林,人文天文,浑然一体。


五峰书院是浙东较早的书院之一。宋代以来,一直是文人学士讲学之地。宋淳熙间,陈亮、朱熹、吕祖谦等曾在此地读书讲学。明正德间,应典、程文德等在此共倡阳明良知之学。四方学者云集,文风鼎盛。书院就是读书人的家园。林海老师感叹道:改革开放之后,古代著名寺院、道观都还给出家人了,这些古代名书院也应当还给我们读书人,而不是锁起门来,只是作为一个文物单位和旅游景点。林海老师的话很有道理,不过,我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造。当今时代的读书人,也可以效仿先贤,开辟新天新地,重建精神家园,引领社会风尚。


下午,与师资班同学座谈,各自分享了近期的学习感受、心得,以及与申请来师范学习的初心相对照,有些什么不同。同学们都很诚恳,谈自己的收获和不足,让我很感动:这就是生命的合奏!学校既是精神高地,也是共生家园,不仅有老师和孩子们的共生,也有学校与家庭的共生,更有人文与天文的共生。


4


天人之学,因为深情,所以文明


林海老师和我,坐在云和农家门口的小板凳上,喝着农人自制的野茶,望着美丽的梯田、云雾缭绕的远山,共同感叹道:若在这里办一所小学校,云烟供养,孩子们是多么幸福啊。


云和是林海老师的家乡。十年前,在香山第一次拜访林海老师,就听他饱含深情地说起自己的故土,当时就想来看看。这回来,真正被这方水土的美触动了。教育其实很简单。“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把孩子养育成人,就是靠天地之气和慧命相续。天人之学,因为深情,所以文明。


在云和,让我最感动的,还不是这里的山山水水,而是林海老师走在县城老街的里弄,与那些老同学、旧邻居相遇时的那份亲情。林海老师在北京接受访谈时,说起故乡:“第一个感觉就是温暖。这种温暖就是家,安住,放松。乡情,乡亲,实际上是一种美好,一山一水,所有的草木。


小时候在那儿生活,她的一切都是温暖的。所以只有到了家乡,人才可以真正的放松,那才是自由的,就是回到父母面前了。所以走遍世界,还是云和好。是什么让一个人的心性不变?我觉得是亲。小时候父母出去工作,第一个感觉,就是对人的尊敬。我们对周遭一切的东西就是要尊敬,所以出门遇见人,就是要打招呼,然后欢天喜地,就开始劳动了。一出去,见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活的。一切生活是那么实在,非常可亲可敬,而你就在其中……




天人之学,既高明,又简易。《易传》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我们既然都是乾坤的孩子,就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最后,以王镇华老师的一幅对联,作为这个随笔系列的结尾:


千年德道明然在

百年人文又初春

中霖 于辛庄师范


1

 重建天人之学一:关于内修

(点击阅读)


——今天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这其实是一本以书号出版的学术刊物,《宗教人类学》第七辑,主编陈进国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在第一篇文章《修行人类学刍议》中,表明了自己的意图。用大白话转述,大致意思是:


通常人类学关于宗教的研究,是以宗教为客观对象,在外部进行有距离的观察。而这次研究,试图走进宗教的内部,了解“宗教人或信仰者的身心实践过程、寻求超越之路。


并且,学者们特意选择了中文语境中的一个关键词——“修(行)”,以此为核心概念,尝试回应普通人类学和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文”和“化”的问题,即试图回答:一个宗教信徒如何“成为”一个信徒?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或文化的人?乃至于追问: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通常,我们说到“信仰”,一般是指宗教信仰。其中的“仰”,就拉开了人与信仰对象的距离,故“信仰”(包括宗教信仰,以及共产主义信仰等)通常被称为“外在超越”——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彼岸是对此岸的超越。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类似信仰的东西呢?

这几位年轻的学者很有创造性,他们提出“修行人类学”,实际上揭示出了一个结论:自古以来,人类的教育从来离不开“修行”二字。而中国古代教育,就是一个“超凡入圣”“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每个人的生命本质都是天人,只要你肯内修(即修道,即自我教育),那么你就能活出天人的本来面目。



2

重建天人之学二:关于毕业

(点击阅读)


“他反对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博学强记”上面,认为最要紧的是要学会分析思考;“看史须看一半便掩卷,料其后成败如何。其大要有六,择善、警戒、阃范、治体、议论、处事。

                                        [引自《大家精要·吕祖谦》第110页]


——在这个学期结束时,我们这个中学实验班将有几位同学,成为辛庄师范实验学校第一批的毕业生。我们不一定要在这里完成12年制的学习,而可以根据各自的愿望,为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准备,包括开始参与社会实践,在工作中学习。


此生有涯,而天命无涯。同样的,不同的学习阶段,有毕业的时刻,但止于至善的道路永远没有尽头。


——董平教授说得好,他说:“当我们有了历史意识,我们就主动地进入了历史。若我们没有历史意识,那么只能徘徊在历史的门口,作出被动的选择。”在中国文化的脉络里,历史不只是现代人理解的客观事实,而是活的。不管我们是否情愿,我们每个人都已然活在历史的大生命当中。


——天人之学的重建,不在于重建理论,也不局限于前人的方法,而是在接续“道统”的前提下,继往开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这个“道统”,就是天道、人道的一统,也即中国古代政治层面“大一统”、“协和万邦”的核心精神。





3

重建天人之学之三:关于气质

(点击阅读)


——行益老师说得好,中国文化是体验文化。因此,“天人之学”是实学,落实到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切实、可操作的。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不是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指导手册,它通常是过来人点滴心得的汇集。当我们也在践行生命之道,有了一点体悟,与经典相印证,就有会心之感:“嗯,就是这样!”


——对于生命实践经验尚浅的未成年人,如何落实“天人之学”呢?简单来说,就是“涵养”二字。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须选用与孩子相应的内容去涵养他们的精神。那么涵养什么呢?怎么涵养呢?拿低年级的教学来说:


  • 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教他们识字,须传递出文字本来的神意而不是机械的记忆。

  • 小学低年级,课程科目应当尽量少些。

  • 孩子小,每日识字读书的时间不能太长,除了亲近自然,自由玩耍,还需要在日常生活里学习劳作和懂礼。而这离不开师长的教导。


今天青少年的教育,成了一个公认的大难题。我认为责任不在孩子,而是成人纵容的结果。吕祖谦总是告诫学生,千万不可“怠惰苟且”。吕公曾说:大抵人之为学,须是一鼓作气,一有间断,便非学矣。所谓再而衰也。他认为“学者最不可悠悠”,即使天资聪颖的人也是如此。学习不仅要有一股韧劲,而且还要有一股锐气。


——古人把“变化气质”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

天气者,无形;质者,有形。变化气质,是以无形带动有形,究起其根本,在于凝神。天下学子须慎之、慎之!




 

相关阅读

学习随笔:把孩子引向哪里?

学习随笔:“教育是没有用的”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阅读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