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清华附小窦桂梅:核心素养落地,让学生站在学校正中央

2016-12-07 孙习涵 校长派

点击上方“校长派”可订阅哦!


这是 

校长派独家策划的 

校长领导力系列报道16  篇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

窦桂梅

一项国家政策出来之后,我们不能一拍脑袋就把学校历史发展都忘了,甚至把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全部照搬,没有校本化的表达是不可行的。


编者按

 

“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这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常说的一句话。这些年,她一直用自己“语文立人”的本色坚持着教育的真谛。

 

2016年9月,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其中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在教育圈掀起了不小的风浪,而清华附小一直坚持“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教育哲学,关注人的发展,对于指向人的未来生存与生活的核心素养,窦桂梅早已对这些内容有了冷静成熟的理解和实践。

 

“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的落地,需要有校本化的表达,需要以课程框架构建为支撑。”结合当前社会和教育所面临的新格局和新挑战,窦桂梅通过清华附小这些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为核心素养在中小学的落地指明了一条可行而清晰的路径。


以下为窦桂梅校长的口述整理:

 

世界在改变,我们该怎么办?


我是一个小学教师,我的生命已经和无数多个孩子相遇。我时常在想,一个孩子向生命中最初的地方走去,最初的也就会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和校长妈妈一起照相啦~


清华附小是一所百年老校,每天都会有成群结对的孩子跨入校门。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来到一所学校将获得怎样的给养,又是什么最终会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对于一所学校来说,这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面对不同特点的孩子,学校将遇到哪些新的挑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们学校有一个孩子,刚入学时,只吃爷爷做的饭菜,生活自理能力相对比较差。入学后很不适应,每天上学都需要爸爸陪读。但这个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记忆力超群,竟然可以记住圆周率后2000位!这让我们既惊奇又困惑,这样的孩子我们该给他什么?我们可以帮助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但学校该怎样才能呵护好孩子的天赋呢?

 

还有一个孩子,他十分热爱踢足球,学校的自主选修课必须选足球。他买了5套足球服,一天换一套,甚至晚上当睡衣。他家长认为学习很重要,觉得踢足球会影响孩子学习,所以希望不建议孩子的足球选修课。这样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清华附小“世界杯”


学校每个班有40多个孩子,有乐于展示的,也有性格内向的。由于清华附小的理念是让“儿童站在正中央”,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常常号召班班都上台,人人都参与,但有的孩子就是不去,求也不行,就是不上台。这又该怎么办?

 

所以,当一个学校的理念与一个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相遇的时候,我们的确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而从外部世界看,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作为一所小学的校长,我同样在关注着高考改革。


比如语文高考试卷中,有一道三分题要求用楷书书写,如果学生不会区分字体,或者潦草书写,那么一分也得不到。


还有一道题是问“福”字怎么贴,用哪种字体。这些考题都在考量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


当然还有一些理科题,考察学生对生活中常识的积累。

 

这些都应引发我们的思考,岁月在改变,社会在改变,人在改变,世界在改变,我们该怎么办?

 

核心素养落地,需要有校本化表达


两个月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炉,把早先提出的核心素养分解为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这在教育圈引发热议。

 

其实,我认为其内容已经很简约了,因为中国毕竟是拥有5000年文明的大国,有着多么复杂的价值观体系和政治社会文明背景。但我想说的是,核心素养的核心还在于两点,那就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那么,作为学校该干什么?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都必须建立一个核心素养落地的框架。就以清华附小为例,我们要了解这所学校原来有什么?现在有什么?将来要成为什么?然后再把学校的理念与学生核心素养相结合,一并优化、整合,形成体系。


核心素养的落地一定要关注历史。一项国家政策出来之后,我们不能一拍脑袋就把学校历史发展都忘了,甚至把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全部照搬,没有校本化的表达是不可行的。


例如清华附小,学校最初的名字是“成志学校”,当我们回首学校百年时候,我们发现从学校走出6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6位共和国将军、还有6位奥运冠军等等。如今,世界各地都有我们的校友。

 

100年来,学校一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从成志学校走向成志教育”的理念。

 

其中,“成志”的“志”就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这个“志”首先意味着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拥有一种理想和抱负,接下来需要拿出意志和品质,这个品质就是核心素养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我们会努力成为有自觉责任的成志少年~


于是在百年成志教育思想凝聚下,我们找到了核心素养的历史文脉,我们提出清华附小校本化表达的学生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学会改变、审美雅趣、天下情怀。


其中身心健康,源于原清华附小校董马约翰先生身体力行、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为祖国监控工作五十年”的体育精神。


善于学习,源于清华附小“立人为本、成志于学”校训。


学会改变,源于清华大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审美雅趣,源于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至真、至美、至善”的美学境界。


天下情怀,源于清华大学“顶天立地”、“中西合璧”的办学思想。


有了历史根源的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才会源远流长。

 

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框架构建为支撑


那么,有了理念和方向之后,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育人?这里,我们就需要设计课程逻辑,进行课程构建。

 

大家都知道清华附小的“1+X”课程体系。在这里,1和X之间是结构而不是简单的加法,如果1只是“完成”国家课程的1,那这个X就是负担,就是头上长犄角。所以必须“优化整合”国家课程的1,然后腾出来的空间就可以留给X,这个X就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个性发展,包括学校的个性、年段班级个性,以及儿童的个性等等。

 

在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就是1和X是形成黄金分割的比例,1占黄金分割的0.618的部分,X占剩下的一部分,中间留有裕度。


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们有三个参照维度:第一,国家教育方针以及北京的相关教育政策;第二,学校所在区域的文化以及学校的文化;第三,指向未来教育,未来世界需要怎样的人,要为今天6岁的小朋友考虑他12岁、18岁、38岁甚至58岁那个时候所处时代的指向。在这三个逻辑下,我们来寻找学校的坐标。


这个坐标体系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清华附小虽然是大学里的小学,但要努力成为小学里的大学,必须努力以自身的实践来“探索基础教育的中国范式”。围绕这三个维度,我们通过不断的聚焦和整合,终于提出清华附小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审美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以此去构筑他们的形象、气质和内涵。

 

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提出之后,要通过进一步的细化,使之与课程进行链接。于是,我们把五大核心素养再度一一划分,针对每一个素养,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将它弄清楚。经历一年半的时间,不断修订、改革,我们终于把核心素养融入到行动纲领和课程体系中。

 

课程整合提升孩子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落地,仅有课程结构是不够的,关键还要凭借课堂。

 

具体到每一门学科该怎样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科的本质属性不能丢弃,学科的本性和特色必须要具备,但如何把五大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我们想到了一个关键词——整合。

 

历经近五年的时间,我们探索了整合的三条路径——学科内渗透式整合、学科间融合式整合、超学科消弭式整合。

 

关于学科内渗透式整合,我想以《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为例。因为是外文翻译文本,不同的翻译家翻译内容有差异,我在和学生讨论课文的时候,用了三个翻译家的文 56 27965 56 15792 0 0 3969 0 0:00:07 0:00:03 0:00:04 3968,让学生探讨哪一个翻译更符合中华文化的语感。并且引入ipad工具,辅助学生整合世界名画、世界名曲,现场排演戏剧。多方面、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窦校长在讲《皇帝的新装》,看!同学们的小耳朵都竖起来啦~


而关于跨学科融合式整合,我以数学为例。


清华附小的一个孩子一到数学课就“开小差”——画画,因为数学的内容对他而言过于深奥。当老师知道后并没有批评,反而劝导他:“没有关系,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数学,老师课下帮助你。但有一个小任务,你能不能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学,就用你的美术方式给我们制作单元数学小报,讲给我们听呢?”

 

从那以后,在老师的鼓励下,他自创了一个漫画人物——小毁,开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画出他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坚持了3年。而这个孩子也没有因为数学而变得自卑,相反他通过另一种方式找到了学习数学的力量。就在这个孩子毕业时,他把这些年学习的成绩编辑成书,郑重地送给他的老师,就这样,《小毁成长记》诞生了!


超学科消弭式整合,突出地反映在学校的一些特色课程中,比如戏剧、全学科阅读等等,将学生的学习与其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打通,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提升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整合,我们解决了过去单科教学过深、过窄的问题,这样的整合方式,可以提升一个孩子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现在,我经常会翻看孩子刚入校和六年级毕业时的照片,每当这时我都感慨万千:


我们日渐老去,孩子在茁壮成长,怎么让好的故事发生?怎么让核心素养在学科体系里面,通过整合优化实施,真正为儿童打下优秀的精神底子、学习底子和生活底子?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依然有诸多困惑,也依然存在诸多的缺点和问题。但是,理念让我们明确方向,理性帮我们优化思路和路径,理想让我们能走得更远!


雅与事业双丰收的窦桂梅,无疑是幸运的。而这份幸运,却是她用匠人般的精神自己争取的。


“给教师良好成长环境的,是教师自己。”就这样,她从自己口中的“替补队员”成长为清华附小校长。


12月15日,窦桂梅将站在北大百年讲堂的舞台,为我们讲述她的故事,分享她的教育智慧。


这场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的2016年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只要报名,就能参与!


推荐文章


一条 | 聚焦《职称制度改革意见》的落实:教师职评的现状如何?

一条 | 学校的师生们,未来将面临怎样的世界?(世界级教育大师解读)

权威 | 新任教育部副部长沈晓明:教育界要认同生长发育规律



校长派独家文章


独家 | 上海教育泰斗唐盛昌:中国教育没有前进在任何一条道路上(重磅推荐)

独家 | 全能校长王俊:“结构教学”,让教育真正变成一门科学

独家 | 教育部周满生:我国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重大缺陷


| 策划:安   飞

| 作者:孙习涵

| 编辑:邹    军

| 来源:校长派

——————————————————


| 电话:010-56297950


版权说明:校长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