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 | 聚焦《职称制度改革意见》的落实:教师职评的现状如何?
近日,由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作为一项关乎广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利益的改革,《意见》中亮点颇多,于是,各地均纷纷配套出台落实《意见》的文件。但《意见》的落地过程中,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
今天,让我们聚焦《意见》,探究《意见》的落实之路。
01 最大的困难,依旧是“指标有限”
之前,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中显示:8成教师不满当前职称制度,排在第一的问题是“指标分配不合理”。
如今,又到了教师评聘职称的时间,评定职称中“指标有限”这个旧有的顽疾,依旧存在。
有老师诉说着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
我校一位52岁的老教师问校长,他到底有没有资格申报高级职称,校长说条件确实够了,但是没有指标,实在没有办法。去问教育局人事管理者,也回答说条件确实够了,只是指标问题没法解决。又跑了一趟省职改办,当接待者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后,回答如前。
“为了职称评定,我卑躬屈膝的走在送礼的大道上,是对是错,没有人评说。”
也有老师记录下自己的“亲身体验”。
除了“够评审条件的老师也只能耐着性子等”、“职称竞争是看谁舍得花钱的”怪像外,教师职称指标限额造成很多其他的现实问题:无序争夺问题,同岗不同酬问题,还有职称终身制问题。
比如,一些高级别的教师教不过低级别的教师,拿的职称工资却高于低级别的老师;一些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占着高级职称却从不教书,一些学校领导从副校长到校长书记占着高级职称也从不教书。
职称指标要不要限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职称必须有一定的比例结构
职称制度提供了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梯,旨在引导教师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走,从而在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形成一种持续的激励。
职称必须有一定的比例结构,比如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占多大比例,否则职称制度就失去激励作用了。如果是运动式的,大家一下子都变成最高级职称了,这个制度就失效了。
一线教师:不能总拿“没有指标”来损害教师利益
多年来,我们常听到教师职称在改革,但是改革并没有真正解决教师特别关心的职称指标限额问题。
这对很多已经达到基本条件而等待评职称的教师来说是多么不公平。教师已经达到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有关管理部门却总是拿“没有指标”来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这样的制度还有什么理由存在下去?
官员的行政级别得有定数,因为一个单位的正职只能是一个,副职的数量也有定规。但是教师职称代表的是其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只要达到条件就应该允许晋升,怎么能拿行政化的思维来管理?
希望各地下放职称评聘权,放开职称指标,不要再把职称当作行政管理的工具,不要再把职称和收入挂钩,不要再让所谓的职称指标损害教师的切身利益。
02 虽克服“三唯”之弊,但正高级职称依旧很远
《意见》中明确,职称制度改革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从各地《意见》配套的实施方案来看,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各级别的职称评聘条件在克服“三唯”之弊方面确实有大动作,比如晋升高级职务时,“乡村教师不作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
但同时,不难发现又衍生出更多的“硬杠杠”附加在申报条件和业绩条件之上。例如:
正高级教师学历、年限要求,最低的为“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教育工作15年以上,并在高级教师岗位任职5年以上”,“作为前2名,获省部级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以上奖”。
“获得省委、省政府以上党政机关授予的教育教学先进称号1次;或省直厅(局)或市(州)党委、政府授予的教育教学先进称号2次”。
正高级教师评选“名额少,要求高,难度大”,对相当多的普通中小学教师来说,评审高级职称就已经够困难重重,正高级教师评选就真的是“镜中花,水中月”。
03 “淡化论文”却需有“本专业”的论文,造成追名逐利
相对正高级教师评审条件,达到晋升高级职称的的评聘条件也不简单。抛却其“申报条件”,8选3的“业绩条件”看似选择的余地大,但8项“业绩条件”涉及到普通教师、班主任、专职教研员及教育刊物编审人员、乡村教师等等,因人划分,对号入座,这样一来可供选择的8项条件反而空间更小,某些条件甚至更为苛刻。例如:
新的职称制度改革虽然强调“论文不作刚性要求”,“淡化论文”并不等于不要求论文,但“本专业”的论文也是必需的,意味着普通中小学教师发“本专业论文”的机会更加困难。
此外,晋升各级别职称(职务)时获奖的条件列入业绩条件之中。无形之中造成教师逐名追利的竞争意识更为强烈。
针对这一现象,有的老师给出了这样的评论,评价中,也暗含了些许讽刺的意味:
一线教师还可以花钱发表论文,但奖是花钱也买不来的......
“ 职称改革关系到千千万万教师的切身利益,在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同时,势必会将沉积的旧问题与凸显的新矛盾暴露出来,出现问题、发生矛盾也实属改革中的正常现象。
既要让广大中小学教师爱上职称晋升,又要让他们爱的不那么容易,到头来“两情俱伤”,这是职称改革最为可怕的。
切实让职称制度改革精准发力,切实让职称改革的“大礼包”惠及广大中小学教师,期待有关部门针对职称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一步完善职称制度改革的设计方案,进一步修正政策设计,平稳推进教师与职称“两情相悦”,这是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必要的手段。
——蒲公英评论员葛昌明
”
推荐文章
○权威 | 教育改革从家长开始!教育部等9部门:中小学将建“家长学校”
○权威 | 新任教育部副部长沈晓明:教育界要认同生长发育规律
校长派独家文章
○独家 | 上海教育泰斗唐盛昌:中国教育没有前进在任何一条道路上(重磅推荐)
○独家 | “高考神话”临川一中校长王昱:高考改革万变不离其“宗”
○独家 | 玉田一中校长赵仁义:教育危机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重才轻德”
○独家 | 校长肖远骑:做学校就是做文化,不能是假把式、空花瓶
○独家 | 清华附中王殿军深度解读“校长的境界与名校的责任”
○独家 | 校长高峰:应试让教育异变,课改十余年仍遗存三大问题
○独家 | 北京35中校长朱建民:学校围墙正在垮塌,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校长领导力系列② | 国际教育“新兵”王红军:为世界培养认同民族文化的中国人
○校长领导力系列① | 陈永平:提升教学领导力,给学生能“自我生长”的知识
| 根据中国教育之声、蒲公英评论综编
| 来源:校长派
| 电话:010-56297950
版权说明:校长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