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教育部周满生:我国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重大缺陷
周满生我们都熟悉“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我认为,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重大缺陷,而且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出了问题。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在哪里?我认为,它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与合作;尤其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特色发展。
关于国际教育,我想重点谈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2009年,上海学生首次参加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取得第一名,2012年又蝉联了冠军,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认为,这和上海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较高有关。
▲论坛现场
在对上海进行两年的考察之后,2016年7月,英国教育部出台了一份评估研究报告,对上海数学教育给予高度评价,将上海经验称为“掌握教学模式”。
上海在具有创新和决策水平的阅读素养高端竞争力上没有很大优势;上海学生还缺少善于反思、善于自我评价的潜质;学生、教师、家长投入了太多的人力资源,牺牲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创造力的空间。
通过上海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培养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国际化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我们都熟悉“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我认为,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重大缺陷,而且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出了问题。
今年8月13日,我观摩了在韩国首尔大学举办的世界奥林匹克数学大赛(WMO)。中国选手只得到一银四铜,而东道主韩国得到了四金五铜,泰国也取得了两金四银的成绩。
世界奥数大赛与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不同,它侧重于从包括游戏在内的各种活动中综合检验学生的能力,包括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而在这些方面,中国的学生统统处于落后的地位,而且学生的态度、情绪也存在问题,输了比赛后精神也会一蹶不振。
当然这些选手不见得是国内最杰出的的,但也是经过层层选拔上来的。但上述能力存在着明显缺陷。
《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佛里德曼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过四个观点:第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第二,他提出一个公式:CQ+PQ>IQ,C代表好奇,P代表激情,IQ代表智商;第三,教学生学会发掘信息而不是简单的记忆;第四,开发主导创新的右脑,而不是以往强调的理性支配的左脑,因为左脑再发达也发达不过电脑了。
在当下中国教育缺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识和方法的背景下,这一观点可以为基础教育所借鉴。
前些年,我参加了不少国际上的会议,但我尤其看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部长会议。在我看来,APEC组织非常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工作,他们二十年来一直在跟踪亚太地区学生的发展,开展东西方教育的比较。
当下,我们提出核心素养的问题,但APEC在十多年前就一直在强调关注学生素养。2000年—2008年,连续三届APEC教育部长会议上讨论的中心议题就是当今教育培养的人才究竟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经济体一致认为,21世纪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需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等。
我们将核心素养分为十多项,而APEC将学生的核心素养聚焦到了以下这些方面。
从不少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看,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受到了高度重视:第一,数学和科学素养;第二,人文素养;第三,国际理解能力;第四,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第五,创造力;第六,就业能力。
在数学和科学素养方面
东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东方经济体成员在数学与科学学习的基础和成绩比较好,而西方经济体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较明显的特色。
因此,东方经济体需要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包括质疑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等。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也是不少国家的教育在21世纪人才培养中重点关注的方面,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愈加重要,因为人才的理科素质与人文素质从来是相得益彰而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校长CharlesVest认为:当辅之以活泼有力的人文精神时,科学训练才能变得最强。
国际理解能力
国际理解能力是要重点强调的,要通过国际交流,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
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
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对国民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平等和公众的参与、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都起着重要作用。
创造力的培养
研究表明,创造力并非只是少数人才具备的特殊才能,而是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的潜能,通过教育为人才的创造力培养奠定基础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国际上存在不少可取的经验。
最近几年,日本多次在各个领域获得诺贝尔奖,这也让国际上对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研究兴趣。
研究发现,日本的科研环境、评价机制、经费保证、科学家勤奋工作、善于自我反省固然都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的诺奖科学家大多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喜欢阅读,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指导角色。
日本的幼儿园、小学并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而是非常强调孩子的生活体验,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为未来的科研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要培养创造力,学生必须学习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创造性潜能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很有益的,并且这也成为欧美国家创造力教育的共识。
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学会如何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教导学生感兴趣地探索,让学生成为成功的问题发现者,让他们理解学校是一个学生提问题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仅仅回答问题的地方。
1、让孩子学习一种乐器。
2、让孩子掌握一种技能(绘画、书法、舞蹈等)。
3、强调价值观判断而非循规蹈矩。
4、重视表扬孩子的特色而不是盲干(如不要训斥孩子是胆小鬼、绵羊,而是鼓励孩子和别人想法不同)。
5、让孩子多读书,自学,少讲授。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不得不提到培养创新型教师。
我曾在新加坡和香港听过心理学家斯坦伯格的演讲,他在谈到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12条策略中提到了教师的态度对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作用。他认为,教师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潜能向现实性转化,也可能阻碍其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具有求知欲、创造性;要有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要给学生创造性评价,这是国际心理学界普遍认可的原则。
以色列就极为重视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他们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倾听他们的感受,给每个学生话语权,让他们可以开诚布公地发表看法;其次,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天才,想法设法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提升。如果教师眼里看不到天才,只能说明他能力不足;优秀教师的本领之一是会讲故事,能把枯燥的学科内容表述得生动有趣。同时,他是一个导体,能引导学生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激发他们的思想。
这些就是创新型教师能力的体现。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懂得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英国教育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
▲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满生交流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中,英国致力于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基本方法以及一些创造技能,如类比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逆向思维、头脑风暴、列举属性、遥远联想等,并训练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创造性的智能品质,这也是中国教师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
创造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受着知识、智力、动机、认知方式、人格特点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同时受着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校环境等都会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们需要以跨文化的比较为视角,深入了解国外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升我国青少年创造力提供可靠的依据。
推荐文章
○权威 | 教育风向标!北京市教委李奕等深度解读:学校未来的发展模式
○深度 | 清华大学彭凯平:真正的教育中,知识永远和身心体验在一起
○权威 | 新任教育部副部长沈晓明:教育界要认同生长发育规律
○一条 | 教育改革,不是“变着花样瞎折腾”(陈宝生部长谈教改带来的启示)
校长派独家文章
○独家 | 玉田一中校长赵仁义:教育危机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重才轻德”
○独家 | 校长肖远骑:做学校就是做文化,不能是假把式、空花瓶
○独家 | 清华附中王殿军深度解读“校长的境界与名校的责任”
○独家 | 校长高峰:应试让教育异变,课改十余年仍遗存三大问题
○独家 | 北京35中校长朱建民:学校围墙正在垮塌,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校长领导力系列② | 国际教育“新兵”王红军:为世界培养认同民族文化的中国人
○校长领导力系列① | 陈永平:提升教学领导力,给学生能“自我生长”的知识
| 由校长派孙习涵编辑整理
| 来源:校长派
| 电话:010-56297950
版权说明:校长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