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 | 学校的师生们,未来将面临怎样的世界?(世界级教育大师解读)
危机感,是教育界鲜少提及的词。但当教育遇上科技,当学生用百度便可取代询问老师来解决问题时,这个词,便开始频繁出现。
未来,
学校的师生将面临怎样的世界?
下面,让我们跟随被誉为“全世界的校长”、“PISA之父”的AndreasSchleicher和麻州大学终身教授严文蕃,走进未来的教育世界。
未来学校的学生——成为终生学习者
未来学校,要培养孩子4种能力
文/AndreasSchleicher
1 知识
无论教育形式怎么发展、变化,根基依然是知识。但是我们新的教育形式要求在知识之上一定要有所创新,并且去通盘地考虑如何让它适应今天的时代。
因此,我们这里的“知识”主要由以下五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
01
系统性思维
在过去,学校教育都非常擅长将大问题化为小的子问题,然后让学生们逐个去击破。但今天更重要的是要在小问题当中进行整合,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思维。
我们希望学生能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同时他具备历史学家的眼光,这样系统性思维、跨学科思维是非常有意义的,但这也为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今天的教师仅仅做一个科学或者是数学老师已经不够了,他们一定要具备跨学科的素养,要懂得和其他老师进行合作,教师间跨学科合作才可能使学生拥有跨学科的素养。
02
设计思维
今天人们所重视的创新与创造力是不完全相同的。创造力是创新的一个部分和基础,创新要比创造力,要大得多。
比如,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设计思维来使得自己的学习或者是认知形成体系和系统,这个本身也算是一种创新。
03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也非常重要,它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到究竟这么多知识和学科当中什么是它的基础,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为自己所用。
04
全球化素养
今天的教育要求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性的视野,要让他们懂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个是全球化素养的一个深刻的内涵。
05
数字素养
今天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概率性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要具备数字素养。
2 技能
技能也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石,那么技能到底如何对我们实际生活产生积极的效果呢?
技能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新、协作、收集数据、沟通等。
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批判性思维就是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同一个问题;协作在今天也被当做一种技能来看待,因为跟别人一起合作去共同解决问题本身就需要高度的技能。
3 品格
除了刚才说的技能之外还有一个软实力方面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就是我们说的品格。
品格包括同理心、韧性、专注力和心智觉知、包容、好奇心、伦理道德、勇气、领导力等。
同理心意味着一个学生是否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来体会另外一个人深处的情景。
韧性,就是学生在失败以后是否可以继续前行的能力。
你想让一个学生变得有创新能力的话,你必须要让他经常去冒一些风险。只要冒风险就会犯错误,犯错误承受失败以后是否能够从原地继续前行,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品格”非常难以捕捉,但是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学校都是非常注重学生品格培养的。
而且我们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的认知技能高低与他们的快乐感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他们的社会情感技能则和他们是否感觉到快乐关联度很高。
4 元认知
所谓元认知就是了解自己的能力,比如说要有相关的自我意识,要懂得去自律,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要经常进行相关的自我反思。具体包括自我意识、自律、自我反思、自我适应、终身学习、学习策略等。
一个真正的成功的校长和老师并不是学生毕业的时候成绩有多好,而是毕业时学生是否可以成为终生学习的意识者,在未来的社会里更好地发展自己。
未来学校,培养学生时注重3点
文/严文蕃
1 全面发展
这个是第一次中国参加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考试中阅读部分的成绩,比较一下美国、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洲)和台北、香港、上海这些中国城市学生成绩的分数。
很明显,高分段里面中国占19%,美国高分段里面占10%,低分段中国只占5%,美国占17%。数学更明显,中国数学高分段占了50%,美国只占了10%,相差巨大。科学也是差不多的趋势。
后来,PISA考过以后英国特地派团到中国来学习,一年之后,又回去写了一个报告,内容是中国的数学掌握性学习的报告。
这说明中国在数学的掌握性学习上面非常好,这方面是美国和英国人的短板,他们要学习。
那我们有什么短板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未来学校应该继续发扬我们的长处,改进我们的短处。
未来的学校不是全部丢掉重来,最危险的事情是做教育的人跟其他行业的人一样,一有风吹草动,就全部快速地变化,然后就有钟摆现象,就是折腾。
未来的学校就是要让孩子全面发展,也就是指心智和体力都要发展,心智方面又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学术里面又包括知识和能力的,知识又包括考核制度。
中国学生更擅长蓝色部分的学习
那我们如果把这个作为两条线,就等于好比全面发展的两条腿,全面的人应该两条腿都发达,不全面就是某一条发达,另外一条不发达,中国哪一条腿发达?
刚才PISA的成绩就反映了这一点,中国考的都特别好,中国现在缺的是黄色这边的,蓝色部分是不错的,这是一个反思。
2 强调“核心素养”
中国的核心素养模式,包括三块:
第一块文化基础,中国悠久的文化,所以一谈到文化基础中国就有文化底蕴;
第二块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个目的是学会学习;
第三块就是社会,除了自我发展还要做社会人,社会是责任担待,公民的意识问题。
中国核心素养
美国人也在总结,未来的学校学什么。美国人认为核心是能力——创新、批判、沟通、合作。
美国的核心素养——“6C”
前面两个“创新和批判”大家知道,创新的第一条件是批判,所以美国人经常讲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和不同想法,因为他要造成不一样的氛围,然后才可以创新。另外,互联网特别强调合作,互相理解,就是沟通合作很重要。
但是跟我们的“社会人”认知不同的是,他的社会人是建立在个体人的情况下,所以特别强调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独立的品质,放到大的社会来讲又特别强调公民,公民实际上就是担当和奉献这两个东西。
实际上未来的学校强调的就是一个东西——核心素养。如果把核心素养换回到学习里面,就是要学会面对复杂情境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能力。
3 写作能力
中国有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也做这个调研,把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跟一般的科学家来做对比,看差别在什么地方。
差别不在他们的科学素养,而在写作。获得诺贝尔奖的要比一般的科学家写作能力高上20倍,这是统计的计算,但是实际可能是100倍。
写作非常重要。阅读是进,写作是出,如果要证明我们的学生很厉害,那还得看他写了什么,美国最痛苦的就是很多人不会写。
英语学习听说读写四个能力,哪个最重要?如果只能选一个,我会选“写”。听和读,我们可以叫做“进来”,说和写是“出去”,英语好不好只有会说和会写才能知道。
未来学校的教师——走向专业化
文/AndreasSchleicher
现状:老师知道的,不一定能做到
几年前我们为很多国家的老师做了一个测评,就21世纪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被重视的问题进行测量。
当我们要了解在课堂里面会不会让学生自己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来解决特定的问题,我们就发现真正在教室里面做的现象少了很多;再比如通过测量至少在一个星期以上才能完成的项目这样的长期学习任务来检验学生成绩,虽然很多国家的老师都表示这个东西很重要,但在实际这样做的却非常罕有。
所以这似乎在老师所说的、他认为什么是重要的、好的教学方式和他实际的操作过程之间有一个鸿沟——老师们本身的认知不会自动就转换为先进的课堂教学实践。
这是教师专业主义中的内涵,就是要如何将自己的观念和自己实际教学实践真正地契合好。
专业化程度的高低与老师的自我效能以及老师对职业的满意、教学效果的相关度非常高。
如果学校给了老师更多的职业支持,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则会显示出非常高积极的认知。因此作为校长要帮助教师发展其专业化的程度,而不是用同样的资源去缩小班级规模,因为我们发现课堂的大小和老师幸福感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
所以,要让“教师”成为真正专业化的一个行业。
提到教师专业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被外界的压力施压,外界会影响教师告诉教师要做什么,而另外一种情况是教师从事行业本身是出自于自我的兴趣和自我内在的动力。
这就需要所有的校长和学校管理者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具体而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
01
教学的知识基础:职前教育以及职业发展培训的激励措施。
02
自主性: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的决策权,包括教的内容、提供什么课程以及课堂纪律管理行为。这个教学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教师每一天他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要根据整个工作的需要,自主决定、设计自己如何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03
同行网络
为保持高标准的教学提供互相交流和支持的机会(参与入职辅导、前辈的指导、职业社交网络、直接观察的反馈)。
校长一定要考虑到教师在职业方面相应的前景,他是否可以和其他的同行保持着一种积极的交流的渠道,能够有各种学习的机会来帮助提升自己。
未来学校的课程——更多的是活动
文/严文蕃
过去有句话,知识就是力量,今天这句话要重新考虑,有知识就能发挥力量吗?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怎么运用知识,以前的教学老师掌握知识和程序,所以老师要教他们,由简单到复杂,怎么知道学生行不行,就是考试。这种传统的方法,接触互联网就不行了,需要强调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不很看重对知识的认识,强调的是它的连接性。因为碎片化知识到处都有,而对信息的加工连接却并不常见。
未来的学校,实际上就是尽量利用信息的技术把我们低层面的东西交给学生去自学,更多的是活动。
所以未来学校和传统的学校课堂不同,很明显,传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下层,未来都在上层。
推荐文章
○权威 | 教育改革从家长开始!教育部等9部门:中小学将建“家长学校”
○权威 | 新任教育部副部长沈晓明:教育界要认同生长发育规律
校长派独家文章
○独家 | 上海教育泰斗唐盛昌:中国教育没有前进在任何一条道路上(重磅推荐)
○独家 | “高考神话”临川一中校长王昱:高考改革万变不离其“宗”
○独家 | 玉田一中校长赵仁义:教育危机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重才轻德”
○独家 | 校长肖远骑:做学校就是做文化,不能是假把式、空花瓶
○独家 | 清华附中王殿军深度解读“校长的境界与名校的责任”
○独家 | 校长高峰:应试让教育异变,课改十余年仍遗存三大问题
○独家 | 北京35中校长朱建民:学校围墙正在垮塌,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校长领导力系列② | 国际教育“新兵”王红军:为世界培养认同民族文化的中国人
○校长领导力系列① | 陈永平:提升教学领导力,给学生能“自我生长”的知识
| 根据博雅小学堂、人民教育综编
| 编辑:校长派
| 电话:010-56297950
版权说明:校长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