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权威解读 | 市教委负责人解读教改,这三大问题值得每个家长去深思!

2016-11-22 现代教育报 现代教育报
点击标题下「现代教育报」可快速关注


11月20日,由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教育学院承办的“基于学生调研的学校学生发展目标的具体化及其实现策略”主题讲座在丰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奕以“优化家庭供给,提高教育产能”为题为首都中小学家长代表600余人做了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李奕围绕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教育角度看孩子成长的供给侧问题、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对家庭教育供给的呼唤三个方面解读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资源环境如何有机整合,共促孩子健康成长。



核心素养是什么?


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逐步推进,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李奕在讲座中指出,在教育改革时代,有几个问题应引起家长的重视,例如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着眼于健康幸福为目标的成长全链条规划的问题、关于教育的质量问题、尊重的问题等。


“核心素养是什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当前的体制,其实不仅仅是面向全国,也是面向中国现实,也是面向咱们家的,我们到底希望他核心素养是什么?”


李奕认为,最核心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自尊自立自强自信,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要有不忘祖国的初心,有责任感、勇于担当。


自尊自立自强自信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几句话,第一,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最核心的是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其实是从小的时候,特别是6岁到12岁的阶段,是否保护了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当前,中高考改革的方向都是强调学生的选择性,引导学生拿自己的优势学科决定自己的未来,而不是政府决定。我们期待是孩子真正源于内心选择方向。


有责任感


要引导学生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要有不忘祖国的初心,有责任感,勇于担当,将来运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贡献。《三字经》《弟子规》……以及我们现在常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孩子的爱国的情怀和意识,其实是殊途同归。我们现在需要孩子的核心素养是有责任感,是遇到事敢站出来,遇到认为正确的事敢表达,不是唯唯诺诺,扣肩含胸,不自信,也不是“我妈让不让、老师同不同意”。


成长全链条规划


我们要以幸福健康为目标,规划成长全链条。成长的轨迹和教育环境、教育策略的设立,需要整体来设计规划。近两年的教育改革倡导建立9年到12年的一贯制学校,这就是在强调全链条规划。以前的分段教育,中间造成很多浪费,比如6年级和初三,基本第一学期就开始进入到模拟考试、复习。在他们最宝贵的9年时间段里头,有两年的设计是模糊的,所以“9年到12年一贯”就是要规避这些。


另外在成长的全链条规划当中,要引导学生向书本、老师、同学、社会学习。孩子获得的营养来源是多元化的,向书本和老师学习是最核心的,最主要的,但是同学之间的学习也非常重要。现在初一初二的科学动手实践活动是开放的,线上和线下并行,学生就有了更多接触不同同学的机会。


好奇心


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独立思考。真正的民主,是在我们内心当中对孩子的尊重。民主自由,不是简单的几个字,关键是不是尊重孩子,让不让他说真实的想法。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其实是教育的最新产能,远比掌握多少字词和方法要重要的多。所以我们经常探讨,现在的课堂45分钟当中,希望能留出一部分时间,鼓励孩子提出不同的观点。


阅读


鼓励家长要引导孩子多阅读。这种素养的获得,也是最宝贵最核心的事。例如我们高中讲鲁迅文章时谈到,祥云嫂到底是谁害死的?就要引导孩子理解当时社会背景,发展阶段,包括理解我们民族当中最璀璨的地方,也有劣势的地方。这样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这种独立思考,实际的观念和民族的自信心,即便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也是坚定可靠的,是从容稳定自信的。


教育供给侧改革改了什么?


就近入学、贯通培养、开放科学动手实践、中考高考取消0.2难度题、指标分配、市级统筹、高招双培外培……李奕指出,纵观北京市近两年的教育改革,坚持的是“全链条”“全方位”的供给,不是某一个方面单项突破,而是入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资源配置等方面整体推进;不能只在某一个学段、某一个环节,而是要大中小幼统筹兼顾;不能期待一种措施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保证各项措施的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教育教学资源和政策


在近两年的教育改革当中,我们努力解决了一些过去的难题。例如在教育教学资源和政策方面,我们采取了就近入学,取消共建的教育政策改革;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打造了一些优质的学区、联盟、集团、集群等;实施了9年、12年一贯制的贯通培养人才战略;开放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动手实践、社会实践、学农体验活动。


考试考核体系


在教育考试考核体系当中,我们更是围绕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理念,与时俱进,加大力度推进改革,例如在中考高考当中取消0.2的难度题,将重点放在考基础、考积累、考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考试题目可选择、答案开放性;中招限制跨区、指标分配、市级统筹、贯通培养;高招引入双培、外培、农村专项;同时大力引进体育、艺术、民办资源、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中小学建设等。


义务教育扩优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开始的义务教育扩优项目,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统计,截至目前,我们一共有39所中小学纳入了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发展项目、17所中学参与到了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学发展项目、包括4所郊区县中学在内的76所学校进入到了民办教育机构参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改革项目,同时,外籍教师参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覆盖以上及高参小项目,总计涉及约200所中小学,惠及学生20万。


四项“优化”措施


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今年,北京市教委采取了很多“双增量”改革措施,通过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统筹拓展等方式,建立起教育资源供给的统一战线,使资源穿越边界,在共享与互动中不断生成和扩大。主要表现为四项“优化”措施:


四项“优化”措施 “学区制下的区域教育供给”优化“单一学校教育供给”;
 “9年、12年一贯制和普及高中教育”优化“对学生分段加工层层选拔”;

“考试科目自主选择”优化“文理分科统一科目的考试”;

☑“面向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拓展资源的社会实践”优化“统一开设的课程和程式化的社会实践”。


家庭教育到底要教什么?如何教?


消费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建立服务于孩子成长的同意战线。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下一代。——李奕



家庭教育的供给不可超量


家庭教育的供给也应该是全方位、全链条的供给,无论孩子现在是上小学,还是已经是读初中,家长都要认真地看待孩子的核心素养问题,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即我们想给孩子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资源配置等。具体讲就是家庭教育中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是否与学校教育提供给孩子的内容有所区别。


当下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提供教育供给时常常是超量的,但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未必是好事。就像孩子小时候,我们常常准备很多吃的,但后来发现80%都是孩子爸吃的,因为供给超量了。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家长往往忘掉了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不吃也得吃,孩子不学也得学,显然,这样做对孩子的心性和未来的成长,即便是在让孩子面对未来的中高考时,都未必是正确的选择。


优化家庭教育供应,应从供应的内容、方式和结构全方位入手。就像给孩子提供食物一样,我们讲精细化和多元化,不能只给考试,要给健康,整体的素养,供给的内容要精细化到某一个点,或者是技能的细化,而不是盲目的。


对于教育的消费,孩子与家长不一样


很多家长眼中,教育消费就是上课,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并非如此。


例如,我们特别关注小学阶段的各种小组社会时间活动,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讲技能、让孩子做题,而是分组合作交流。如果这个小组还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里面,那么孩子参与就肯定可以获得更多的东西。当我们把教育过程中一些非教育因素,或非这一学科的因素也调动起来时,教育供给就丰富了。未来单一的教育产能将越来越少,而丰富的教育产能,在于家长和教育者共同来发掘,甚至包括您给孩子买的课外书,或者是您给孩子报的课外班。


要把握家庭教育供给的节奏


家庭教育应该综合考虑以效果为前提的教育供给,控制好结构,不是一股脑儿的都塞给孩子,同时还要学会变换供给的方式。


例如,如果孩子不爱学语文,或者不爱学外语,一定是孩子的态度决定的,也一定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转方式”、“调结构”、“去预存”。


我们是否让孩子在应用当中感受到了英语的魅力?对于写好字和写好作文,我们是否让孩子领略了文化的内涵和成就感?我们在校内也在努力创造这样的机会,但是毕竟是有限制,我们希望学校、家庭和社会能够共同努力。


从广义教育的角度讲,孩子本身就是资源。面对“资源”和“环境”,其实最重要的是服务,就是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个性化和主力性的推动。这些如果在以前教育政策、考试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都是空谈,但现在这些都在改变,家长也应该了解,并作出转变。


孩子的发展路径、发展环境与我们对他的核心素养发展并是不矛盾的,另外,补习班、兴趣班的补充,这不是不许有,只是,作为家长有责任为孩子设计好这个时光。


我们要负责任地弄成“一张皮”,不要素质教育“一张皮”,应试教育“一张皮”,将来发展又是“一张皮”,我们把这些贴在一起。


(文 / 本报记者 滑经纬 郑祖伟 苏珊)


相关阅读


这8件事让人终身受益,老师不会教,但孩子必须学会!

如果孩子现在成绩不是很好,一定要读读这篇文章!

名校班主任给家长发了条信息,家长看完都沉默了!

焦虑型父母对孩子影响究竟有多大?看完你就懂了


美国基础教育很肤浅不讲落实?其实你不理解他们的深意

小学一年级到初三:孩子不同时期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

这才是教育的最大死敌,但几乎每个家长都在做!

名校校长发话了:这种教师未来更吃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