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你选不好人才?是因为你混淆了招聘中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2017-09-25 炭哥 HRunion


人才从来都是稀缺的,过宽的标准,让你很难找到真正的人才;过严的标准,让你觉得无人可选。在招聘甄选中,到底什么才是必要的? 


来源:HR360工坊

ID:hr360gf


之前我的一篇文章《为贺函简历造假点赞》引起争议,既有一片叫好声,也有诸多叫骂声,这样的情形倒也在意料之中。不过,唯才是举,不唯学历、资历论,这一点在意识层面大家还是基本相同的。


因为这样,反而问题来了,很多人说唯才是举,可以放宽要求,那我们甄选的标准是什么呢?到底什么可以放宽,什么不能放宽呢?


人才从来都是稀缺的,过宽的标准,让你很难找到真正的人才;

过严的标准,让你觉得无人可选。


在招聘甄选中,你可能会忽视和混淆的问题:什么是招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 必要条件是指某些经验或能力是工作成功必要的因素,没有这些因素,工作一定做不好;

  • 充分条件是指某些经验和能力有助于工作的成功,这些因素是重要的,或是有用的,但没有这些因素,工作未必做不好。


面试中,很多面试官把充分条件当成了必要条件,因为候选人回答的不好,或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直接将候选人刷掉,因此错过了人才或是选错了人才。

 

接下来我们看看几种常见的情形:


必要条件太多


我相信你可能在招聘中遇到过这种困惑,有些岗位似乎怎样的人选都不合适,


老板和业务部门的要求也一直在变:

  • 一会儿要211/985毕业的,

  • 一会儿要500强出来的,如果招聘方是民营企业,可能除了有500强的经验,最好还有大型民营企业的工作经验的,能适应本土企业的文化;

  • 要有甲乙双方经验的;

  • 年龄还不能超过××岁的;

  • 性别还有要求的;

  • 某些地方的人不要的;嫌上海人不能吃苦,觉得河南人、安徽人不诚信,东北人夸夸其谈,成都人过于安逸......;

 

好不容易找到各方面基本条件都吻合的,面试后又觉得:

  • 长相不行;

  • 气质不行;

  • 表达不行;

  • 没有气场;

  • 甚至高矮胖瘦都成了筛选条件。


这可苦了HR,真是被折腾的半死。


太多的标准,其实是没有标准。


DDI(美国智睿咨询)的整体评鉴包含四个维度,如下图:


 

基于上图,我们看到,完整的评鉴包含了知识、经验、能力、个性特质等;


我们要考虑的是,在实际的招聘中,基于这些维度,哪些才是真正的必要条件,哪些是充分条件。我们把招聘条件分成这几类:


1

必须

这项能力对于有效完成工作是绝对必要的,缺少这项能力则无法有效地完成工作。

2

重要

这项能力对于有效地完成工作绝对有帮助,会对职位的总体绩效产生明显的影响。

3

有用

这项能力能帮助有效地完成工作,但缺少这项能力也可以获得满意的绩效。

 

我们看到除了第一种情形属于我们说的必要条件,后两者情形其实属于我们说的充分条件。


因此你只有通过沟通,确认你的招聘条件属于哪一类,按重要性进行排序,抓到最关键的要素,才能让招聘变得简单有效。





把充分条件当做必要条件


如果上述第一种情况还是少数的话,把充分条件当做必要条件,则是很多招聘官会犯的错误。


曾看到过一篇资深的HR人士写的文章,说帮助某公司招聘一位HRD,在沟通中发现,这位HRD不知道什么是合伙人制度,甚至也没听到过OKR,因此断定该候选人不适合。


的确,合伙人制度,OKR都是这几年比较热门的词汇,那是不是不知道这些热门词汇就说明候选人不合适呢?


公司招聘HRD到底是来做什么的,所做的事情和合伙人制度,OKR,这些内容一定相关吗?不知道这些名词、概念是不是一定就做不好呢?

 

我认识一位猎头,他是我的供应商,我一直称呼他为老师。这位老师并没有看很多关于HR的书籍,但是他的特点是能认真思考和分析企业中遇到的问题,每次我和他沟通,他没有提过任何HR相关的理论和工具,却总能把问题分析到位。


我常惊叹于他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对人的理解能力。那个时候我常常纳闷,为什么一个猎头可以对HR理解之深。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他为了一个人力资源的问题,连续几天在公司做调研,和老员工聊天,直到把问题弄清楚。


这件事让我理解,除了他自身勤于思考的习惯,愿意花精力调研找到问题的根源,思考并努力解决,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这些才是他与一般猎头的区别。


说这个插曲,是想表达,一个没有接受很多HR专业培训的人,也可以把HR理解得很深。相比之下,很多人学习了不少HR的知识理念,但是却不愿意沉下心来,认真思考问题是什么,到底怎么解决。表面上,知识看似很多,却抓不住核心,技多不压身,这些只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充分和必要条件的混淆,根源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常常把表层的要求当做核心的要求。


以绩效管理为例,我们常看到各种花哨的名词,KPI、BSC、MBO、OKR、PBC……各种绩效管理的培训课程,要么告诉你各种工具是什么,或是告诉你,谷歌怎么做,IBM怎么做,华为怎么做,阿里怎么做.……这些其实都是表象,让人眼花缭乱,却没有告诉学员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


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你怎么能分清楚哪些是充分条件,哪些是必要条件呢?


试想如果面试一位绩效经理或HRD,诸如以上案例一般,被面试者描绘的各种花哨的概念带到沟里,或是将考察点始终关注在绩效工具的运用上,这种情况下,选错人才是必然的结果。


不区分哪些可培训,

哪些难以培训


有些招聘官对于必备的知识、经验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却往往因为候选人一两个问题回答得不好,将候选人筛选掉。


我们承认回答的不好,的确说明有些候选人在某些知识、经验、能力上有欠缺(这里我们不考虑提问水平的因素),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有些知识、经验、技能是可以通过培训、练习获得的,甚至有些问题稍微指点一下,面试者就能改善。


因此,这些看似属于必要的条件,如果是短期内可以通过培训、练习改善的,大可不必作为甄选的关键因素。


下表列举了一些能力的培养难易程度,供您参考。


能力

1

2

3

4

5

1—5分,代表从难到易

客户导向





说服力





变革领导力





辅导





企业家风范





制定运营决策





积极乐观





自我认知







甄选的水平,与面试官对于问题本质的理解,对人的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是息息相关的。


马云敢请一个心理学博士来做CTO;只有中学毕业的梁漱溟却被蔡元培请到北京大学教书;没有蔡元培为陈独秀造假学历,陈独秀就当不了北大文学院院长。我想马云也好,蔡元培也好,看的不是经验,不是学历,而是能分清什么才是做好事情的关键因素。


你的水平决定了你选人的水平。

你选人的思路,提问的思路也代表了你自己对于这份工作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你的这种理解,不仅体现在选人的标准上,同时会延伸到用人的标准上。


选人是为了更好的用人,选人的错位,也很难让人相信可以把人用好。


适当的保持灰度,不仅是选人的艺术,也是用人的艺术,所以招聘说到底是招聘官一场关于自我的修炼。


在人才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唯才是举”不能只是口号,而是全体HR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意识层面,更需要勇气和技能,需要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


你怎么设置选人的标准?


近期热文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跳转阅读页面)


1、四位商界大佬眼中的优秀HR,排第一的要求居然是......

2、层次越低的人,越喜欢花时间在这3件事上

3、任正非用人“四砍”:砍掉高层的手脚、中层的屁股、基层的脑袋、全身的赘肉

4、HR女朋友与普通女朋友的区别,准到爆!

5、卫哲:学会这些招聘秘技,你也能打造一支阿里铁军

6、旷世女商圣的用人之道,竟和马云刘强东惊人的相似!比孙俪演的更精彩~

7、从入职第一天HR的做法,就能看出新人能呆多久


        戳“阅读原文”,查看你不容错过的HR爆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