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冠辉:要想人类有未来,有机农业必须有未来
推文第1079天
今天分享沃土工坊创始人郝冠辉的创业历程。文章较长,不过,相信大家读完后,一定会从中感悟到许多干货!
郝冠辉简介
郝冠辉,沃土工坊、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创始人。2017年撰写《中医和有机农业》的专题小册子。2018年在北京创办沃土农耕学校,从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农耕教育同时入手,为年轻人回归土地打下坚实的基础。2018年,营造旗溪乡创中心,让乡村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共同打造成生态社区。
2018年5月26日,凤凰耕读书院举办的第三届青年绿色发展论坛,邀请郝老师分享他的创业故事。
各位同学,尊敬的贺老师,尊敬的李岩老师,大家上午好!张老师让我做杰出青年代表分享。我当时觉得“杰出”这两个字我受之有愧,我只是一个普通人。“青年”这两个字我觉得我还配得上,虽然我比大家年龄大。
01
“青年“给有梦想的人
三周前我们在沃土农耕学校举办开学典礼,我们当时特意选了5月4号这一天。大家都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一天,我说我们已经蓄谋已久。我们觉得“青年”这一个词是给有梦想的人,能够选择做农业的人,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梦想的人。我们学员的年龄差别很大,最小的98年,最大的76年,相差20多岁。我说你们能来都是年轻人。我觉得我能对得起青年这个词,因为我是忠于梦想的人。稍微有点杰出,是因为这个词我坚持了20年,我从高中时代就立下从事农业这个理想,到现在已经走过20年了。
02
普通人也可创造梦想
最近我在反思自己,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过度理想主义者。20年没有让我变得更现实一点。十年前我们开始创办社会企业。过了十年,我的力量比以前大了一点,开始做学校,开始做生态社区,做得比十年前做的事情更加理想主义。有时候我坐在那儿看着自己的一摊事,觉得我做的有些不可思议。我强调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梦想落地。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叫做《行动中的愿景》,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他说我们不是在现实社会中去寻找我们的事业,而是要去创造我们的梦想,创造我们的愿景,把它落地。诗人鲁米也说过一句话,“我们生而有翼,却喜欢爬行”。我们每个人都生而有翅膀,却喜欢爬行,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改造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创造我们想要实现的梦想和理想。但我们往往认为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世界,我们只能去按照这个社会的规则做事。我稍微有点不同的是,我用20年做了一个实践,并且是可以实现的。
03
回归土地的萌芽
为什么会出现回归土地,回归乡村这样的理想?首先因为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是八三年出生的,也就是贺老师(贺建增,衡荣农业创办人,耕读大学执行校长)刚所说的分田包产到户的年代。那个时候生产力释放出来,农村的幸福感最高的阶段。所以我觉得自己的童年是非常幸福的。
第一点就是分田到户之后生产力解放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幸福感来自哪里?来自于比较。我的父亲常常跟我说,十年前我们吃不饱饭,吃的有多差,我们现在可以吃饱饭了。
其实那个时候的农村没有现在这么好,只不过是从吃不饱饭到吃饱饭了,但是幸福感是爆棚的。大家幸福感很高,生产积极性也很高,农村显得生机勃勃。第二点是那时是没有破坏的,当时绿色革命还没有进入乡村,当时我们还是维持一个小农的生态循环模式。
04
生态循环模式
后来当我讲起生态循环模式的时候。我就常常想起小时候乡村的生产模式。我们家在河南中原,地不多,总共四五亩地。家里有个院子,院子大概有半亩到一亩地,会养20只鸡,平常吃鸡蛋,没有多少是卖的。逢年过节或者亲戚朋友孩子回来了杀一只鸡。还会养一两头猪,逢年过节就卖了,或杀了给乡亲们分享。小时候家里还会养牛。
其实鸡和猪吃的都是农业的废弃物。鸡吃一些谷子,虫子,满院子到处跑。猪吃剩饭剩菜,种的玉米,打的猪草,农业的下脚料,红薯秧之类的,其实他们没有消耗多少粮食资源,都是在消化人不能利用的资源。牛更好,基本上以秸秆为食。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秸秆还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只能焚烧。一到收麦子时间,到处都在烧秸秆,烧得飞机都飞不了。
没有了牛之后,当秸秆直接还田,对下一茬作物又有影响。如果收回来堆肥,又有点费劲儿。所以很多人就选择了焚烧秸秆,这反映了我们的循环模式被破坏。牛又可以吃秸秆,把很难消化的东西,转变成可以为土地容易吸收的养分——牛粪。那是一个未被绿色革命破坏的,绿色循环的小农生态模式。
05
传统农耕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那时候没有机械化,耕田需要用牛。牛在家里地位很高,牛和我爷爷住在同一个屋子。牛住在外间,我爷爷住在里间,老人很会照顾牛,老人也显得很有价值。老人在农村的家庭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对比牛耕和机械化:牛耕的时候,你必须对生命有所敬畏,你得去好好照顾牛,它才会听你使唤;机械就不用了,你用完就可以扔在一边儿。当使用简单的机械劳作的时候,你跟土地的亲密度比较高,你对作物的观察更仔细。当你扶着犁,踩在土地上的时候,你对每一块土地都更加了解。机械会把你跟土地的距离割裂得更加远。相对自然来讲,人就变成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在传统农耕时代,所有的工作方式都会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06
绿色革命导致的《农民的终结》
绿色革命之后的农业我把它称为工业农业,你不用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你也不需要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所有的过程都变成了工业化流程。这个过程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割裂了。
法国的哲学家写过一本书,他把这个过程叫做《农民的终结》,他不认为工业化绿色革命的农民还叫做农民,只能算作跟工厂流水线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撒上工业化的种子,上了化肥,撒上农药,只要按照标准化流程操作,不需要再跟自然合作。某种意义上讲绿色革命之后,农民被终结了。
07
小农的生态循环模式被破坏
我常常思考为什么在童年时候农村的那种幸福感消失了,后来几十年,我终于想明白了,在那时候的农业生活里,人与自然还没有分离,跟现在的工业化的农业是不一样的。我成长过程刚好是绿色革命发展的阶段。家里不再养鸡了。我小时候家里养鸡要自己孵小鸡的,需要很用心,看哪只鸡蛋要孵小鸡了,然后把它挑出来。那个过程对孩子来讲是一个很好的生命教育的过程。现在家里也不养鸡了,所有的鸡都是标准化孵出来的。我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村里出现了第一个养鸡场。家家户户都不再养鸡了,觉得养鸡很麻烦。那时候饲料鸡出现之后,鸡蛋可以卖的很便宜。自己养鸡还得种田,就不如直接买鸡蛋。也是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家就不养猪了。养猪要靠秋庄稼玉米和红薯秧来喂。不喂饲料和激素的猪生长期需要一年,长得慢,农民算一下账,发现直接卖玉米的钱比卖猪肉的钱还多,就没人再养猪了。小农的生态循环模式就被破坏掉了。
08
两头污染——粪便和化肥
生态循环被破坏掉之后,工厂化的养殖又造成了污染。本来农村没有废弃物,所有都是资源。现在变成了两头污染,一头是工业化养殖的粪便不能用,因为里边的激素,抗生素太多。粪便到处排放变成了河流污染问题。同时农村没有了有机肥,只能依赖化肥。农作物变得不健康,只能再利用农药。割裂之后就造成了两头污染。过去几十年,我们都在学美国的大规模机械化农业,认为这就是先进的,实际上这是值得反思的。当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现代化农业的时候,整个西方在反思他们的农业,包括整个社会也是一个工业化的进程。他们也在一直反思工业化,城市化对人的割裂导致人的幸福感丧失的问题。
09
农村医疗体系西医化
成长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个问题。第一就是绿色革命,破坏了乡村,导致乡村的凋敝,当我读高中的时候,感觉那个农村已经不再是原先的农村了。第二个事情就是整个农村的中医没有了。农村的医疗体系没有了,变成了西医化的过程。我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是因为我家门口对面20米就是一个西医院,看病特别方便,一有病就送进去了。在初中、高中的折腾过程中,我的身体就垮掉了。所以说这两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绿色革命摧毁了我精神的家园——乡村。西医摧毁了我灵魂的居所——身体。然后我终其一生都在找回这两样东西。
10
城市是否是人类适宜居住的地方?
当我开始思索一个问题,城市是否是人类适宜居住的地方,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那时我在许昌市读书,这并不是一个工业化污染程度很高的地方。但是我的身体太弱了,从小使用抗生素,就像使用农药对付害虫一样的道理,从小到大使用抗生素导致我的身体免疫力非常差。我们市区的工业污染并不严重,但是我的身体太敏感了。有一段时间,一在城里我就咳嗽不停,怎么治都治不好,挂吊瓶输液都没有用,然后就请假回家调养。一回到家里,不用治就好了。因为农村的空气相对比较好一些。如此循环往复几次之后。我搞清楚了一件事情,我的身体太敏感了,而且城市和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不一样,乡村的空气更好一些。当我在思索城市是否是人类适宜居住的地方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有我们为什么离开乡村。其实我是一个早熟的人。从高中起就开始思索门卫三大问题:你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来的目的是什么?想来想去也没有想明白。后来我知道在高中也不可能想明白。
11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到底是什么
后来我就思索另一个问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是你好好读书,考上一所大学,成为一个城市人,然后你就幸福了。那个时候大家都在谈“然后”。高中的时候,老师也在谈“然后”,“你们只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然后就好了。”我就开始思考,“然后”的问题。到底“然后”是否真的好了?所有的童话故事都是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个结局是否真实,后来我觉得不对。后来我看到一句话“关于幸福的功课都是由不幸福的人来教的”。
父母常常讲的是“我这辈子多么的不幸,你要幸福,你的幸福就是你考上大学,然后怎么样就好了。”这个逻辑有问题,关于幸福的课都是由不幸的人教的。你自己都过的不幸,再去教别人怎么过的幸福,这个事情不合逻辑。那个时候我就思考这个“然后”到底是什么。在城市上班下班,然后处心积虑地榨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拼命地赚钱买房买车为孩子的上学而焦虑。
当时我想了想这个,然后我觉得很恐怖。如果走这条路,我不如死了算了。那个时候我对生命相当的绝望。如果我的人生未来就这样了,我觉得太没有意义了。首先工作我是否喜欢我也不知道,可能就是为了生存而已。那个时候我觉得如果把快乐寄托在工作之外也有点不靠谱。
每天工作八小时,你已经很不快乐了,如果做的是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八小时之外你再去花钱买娱乐,比如说旅游,从自己活腻歪的地方到别人活腻歪的地方待几天,人到底能幸福吗?
12
思考人的幸福感从哪里来?
那个时候我在思考关于幸福感的问题。人的幸福感从哪里来?到底我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我在高中的时候不太靠谱,没有听过多少课。基本上课的时候都在看课外书。因为在思考那些问题,是一个大量阅读的时候,从尼采读到叔本华读到克尔凯郭尔。那个时候很奇怪,接触不到中国哲学,接触不到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就把整个西方哲学史读了一遍,感到西方人对幸福是绝望的。像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觉得人的幸福是不可能的。
13
坚定地立下返乡之志
后来又读了很多文学的书,读托尔斯泰,读泰戈尔。后来让我坚定去从事农业的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文中有一个角色叫列文斯基,他是俄罗斯的返乡青年,读过大学,然后返乡做了一个小农场主,过着一个挺有品质的生活,没事弹弹钢琴,生活很有品味,对他农场的工人非常友善,非常好。
后来我才知道,托尔斯泰把他对乡村生活所有的理想都投射到列文斯基身上,这就是他对自己向往的乡村生活的描述,当时不可救药的吸引了我。我觉得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干的事情,就是我要回乡。当时我在思考为什么我们非要往城市跑,不能在农村过一种安居乐业的生活。我在列文斯基身上找到了一种乡村生活的典范。这也就是高中时代奠定了我要回乡,要过一种乡村生活。
14
泡图书馆
大学时候,我所有的志向都填了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专业。后来就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书。到了大学就证明了高中时候老师说的“然后”是错误的。老师说的都是好好读书,到了大学什么都好了。那时我对大学教育是非常失望的。另一本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书是《瓦尔登湖》,里边也谈到了教育,说大学什么都教,但不教我们生活。整个的教育和我们的生活是脱节的。
很多时候,老师也在照本宣科,并没有对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我是一个对知识和探索这个世界有热情的人,所以我受不了一个没有热情的人在上边儿给我讲课,我忍受不了这件事情,所以大学读了半年,我就想退学,到大学比较集中的地方,比如北京租个房子,我想到哪个大学听哪个老师的课,我就去听。
但后来退学没有成功,我在大学就泡了四年的图书馆。后来我到晏阳初乡建学院听了钱理群老师的讲课,有一节课叫《给青年的一席谈》,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在大学不要上课,去泡图书馆。我当时觉得很欣慰,觉得我做到了。泡图书馆这个事情对我印象比较深,因为后来我能用得上的东西都是在那个时候读的。
15
中国传统农业智慧是宝贵财富
包括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叫《表土与人类文明》,是我们专业的一本专业书,那本书已经绝版很多年,很难买到,里边儿讲到两个美国的人类学家,也有考古学的背景,他们调查了全世界的人类文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文明,发现几乎所有文明的中断都是土壤问题,水土流失的问题。
我当时学的是水土保持专业。文明的消失,最终都是水土流失问题。当那些文明的人不懂得可持续利用土壤和保护土壤的时候,因为土壤破坏,耕作不下去,造成饥荒,饥荒之后就是战争。文明终结看似是因为战争,其实都是因为不懂得可持续的问题,不懂得可持续保护土壤。
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K博士写过一本书叫《四千年农夫》,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人懂得建立一种生态循环模式。看着这个东西好像很简单,理所当然,不就是我们落后的农业体系。但在全世界来讲,这是不可思议的,唯一一个把土地利用了四五千年,而且土壤还很好。开始我还没有概念。
我读书的地方杨陵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属于渭河流域,那是中国工作最久的地方,那儿的土壤有个特殊的名字叫,乳土,这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名字,是根据关中地区传统农耕循环模式的方式长期积累造成的土壤,这个土壤非常肥沃。
后来因为要做销售平台,我做了很多年有机农场考察的工作,有一个判断标准,根据土壤里蚯蚓的多少来判断有没有使用化肥。两年前,我重新回到渭河流域地区的周至考察猕猴桃产业,想找有机猕猴桃。发现这个标准对于那边的土地是不适用的。因为那边的土地即使使用了很多化肥,蚯蚓仍然很多。
虽然有了一二十年化肥农药的出现,但是那里积累了5000年的土壤的肥力仍然很好。这时不得不佩服传统农业的智慧,传统农业对土壤保护的价值非常大。我们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是因为我们的农业做的好,可持续农业做的好,这是中国人宝贵的财富。
16
要想人类有未来,有机农业必须有未来
这几十年,我们学习西方的化学农业,已经把我们的土壤破坏的非常严重。我们人类在地球上能存活多久?这不好说。有一个科幻片叫《星际穿越》。
为什么非要穿越?他的前提假设是地球已经种不出来粮食了,唯一能种出来的粮食作物是玉米。我印象很深刻,早餐是玉米,玉米粥,玉米饼,所有的食物都是玉米。我觉得作为吃货的人类,太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早餐玉米,中午玉米,晚上还是玉米。玉米粥,玉米饼,玉米糖浆,所有的东西都是玉米做的。这部电影的前提假设就是所有的地方都种不出粮食。
其实这个前提假设是非常有依据的,很有可能人类种不出粮食,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很多人问我有机农业到底有没有未来?我说你不要想有机农业到底有没有未来,你要想人类到底有没有未来?你要想人类有未来,有机农业必须有未来。这是大学的时候读到的书,对我的影响和反思。
17
身体崩溃,自学中医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的身体大学的时候已经彻底崩溃掉了。高中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崩溃,到大学就已经彻底崩溃了。那时候真正认识到西医的可怕。到大学身体还是不好,睡觉也睡不好,每周都要患一次病。到了医院就是打吊瓶这样的过程,把我身体折磨的基本差不多了。所以大学时候我自学了中医。从那时候,一方面接触了有机农业,一方面接触了中医。那个时候把从小遇到的两个问题有机农业和中医开始研究,一直到现在。
18
《中医和有机农业》
去年的时候,我总算把这两件事情结合到了一起。去年到山里种了一年的地写了一本儿小册子叫《中医和有机农业》。用中医的视角和哲学基础解读有机农业,这两个事情是同一件事,都来自于东方的整体观,整体科学,来自于系统哲学。而化学农业和西医都来自西方分离的机械的宇宙观。中医和有机农业其实是同一件事情,背后的哲学是同一个。我也在思考这两个如何结合和应用。
19
进入有机农业领域
大学的经历让我了解了有机农业。毕业之后,我的一个学长。现在小毛驴的园长黄志友老师,他去了晏阳初乡建学院,当时我一心想要回归土地,返乡。毕业的时候觉得返乡的事情很艰难,一个人返回自己的家乡很困难。就去了晏阳初乡建学院,做有机农业推广工作,那个学校在河北定州的一个农村,也算是回归到了土地。在那里做了两年的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做了两三年之后,所有的农户能种出来,但卖不掉。
20
创办沃土工坊
那个时候刚好因为一些机缘,又去了广州。那个时候,沃土工坊已经存在,在做一些跟华德福教育相关的工作。为了回应小农种出来卖不掉的问题,就创办了沃土工坊。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小农和小农合作社销售他们的农产品。这件事情做了十年,中间有一些形式上的变化。一开始说我们的主体都是小农和小农合作社。
在2012年的时候返乡青年浪潮已经开始出现,那时候有一些青年开始返乡,想要从事有机农业。后来我们的生产主体慢慢儿转向了返乡青年。在农村没有带头人的基础上,外人去组建合作社是非常难的。
当时我们支持的合作社往往是当时的NGO花了大量的代价支持,组织培训,让专人执行生产。当时我们的生态农产品价格比较低,是因为没有算上这些组织推广的成本。我们卖的第一批大米来自广西横县社区伙伴支持的,他们在一个村子投入资金大概几百万。如果把这些钱平均到我们卖的那些米上,那这些米谁都吃不起。
21
支持返乡青年
后来我们觉得我们作为社会企业没有能力推广。我们觉得返乡青年是一个很好的返乡带头人,能带动地区发展,当时我们投入了很多精力支持返乡青年,让他们把事情做好。从14年开始组织返乡青年交流会,有意识地为返乡青年提供各种服务,技术方面的支持,包括产品的市场梳理,销售问题的解决等。组织了几次返乡青年交流会之后,我们觉得限制了农产品销售的问题是产量不高,质量不稳定。
到2014年底我们做了沃土返乡青年文化交流中心,推广和做技术传播,到现在出了5期的可持续农业杂志。同时在做农民田间学校,以返乡青年比较集中的地方做培训学校,建立他们之间的技术分享交流和学习的在地化平台,做本土技术搭建的工作坊。每年也做返乡青年技术交流会,持续到现在。
22
创办沃土农耕学校,探索生命教育
在做了几年的技术培训传播之后,我们发现仅靠技术也解决不了问题,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又做了沃土农耕学校。光靠短期的培训解决不了许多根本的问题。就像韩寒说的,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学了农业技术,却用不好。发现技术不是难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他自己本身的生命状态的问题。
所以做农耕学校的过程,我们强调我们做的不是技术学校,我们做的是从本质上来讲,从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入手,从整体上解决人生命状态的问题。我们前两周的课程先让大家思考教育是什么?生命是什么?我们做的是头心手相结合的教育。
23
反思现代教育
现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因为教育集中在头上,其实这可以反思到整个工业文明形成的基础。我们总认为工业文明的存在似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很合理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但它是建立在牛顿笛卡尔范式的基础上,也就是当时牛顿笛卡尔对世界的哲学认知决定了我们现在看世界的样子。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看到的世界的样子。实际上,牛顿和笛卡尔对世界的认知是存在问题和偏差的。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把思考当做我们的全部。
牛顿是把整个宇宙结构认为一个机械化的存在,认为生命也是一种机械化的存在。落实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也就是变成了一个机械化的时代,变成了一个分离的世界。有一本儿书叫《农学原论》,是影响有机农业运动的一本书。写这本书的人一个预言很牛逼,说工业化的肥料必会导致工业化的植物,导致工业化的动物,导致工业化的人类。当时还没有出现这么多问题,但他已经预言到了。当哲学思维及对世界的认知出现了问题,所有的环节都会出现问题。
我们今天看到的社会问题,其实是基于400年前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方式造成的问题。其实整个西方科学已经不这么看待世界了,已经到了量子科学时代,即意识可以影响世界。中国人的科学态度还停留在对物质主义的迷信。中国现在讲的科学两个字还是对物质主义的迷信,不叫科学。
前几天我读梁冬写的一本中医的书。他说中国现在生活着一群欧洲400年前的幽灵。就是说我们现在秉持的世界观是欧洲400年前的世界观,我们今天的世界是被欧洲400年前机械化的世界观所造就的。工业化的肥料导致工业化的植物。我们现在的植物都是工业化种植的。工业化农业的基础和现在工业文明的基础是一样的。机械的世界观,割裂的世界观,还原论的世界观。
李比希研究植物生长所需要哪些元素,氮,磷,钾等,变成了我只需要给植物提供氮磷钾等就可以了,这就演化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无土栽培。这个观点最大的前提就是否认了土壤是一个生命体,否认了土壤的价值,否认了土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体。像刚才贺老师讲的中国人非常智慧,把种东西叫做种地。有机农业和化学农业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机农业是在养地,化学农业则认为我们不需要养地,我们是在种植物。认为我们只需要研究出各个植物需要哪些元素,我们只需要把这些元素输送给植物就行了。
第二个动物也被工业化了。我们否认了动物是有情感的,动物是有生命权的,于是动物就被关在一个一个的笼子里边,被工业化的对待。
最后的最后,我们发现当我们把植物和动物都工业化了之后,我们发现我们对人的态度也是一样的。今天人也是被工业化的,培养人的目标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而是你要成为工业化体系中的一个螺丝钉,你只需要在流水线上重复做一个动作。今天我们认为VI可以替代人了,认为人无非就是这样子的,你就只做那个动作就可以了。很多年前,大家在反思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这就是人的异化,人不再为人,人只不过是一个机器而已。这整个的哲学思想就是基于400年前牛顿迪卡尔范式。
24
生命是否只是一个会思考的机器?
今天我们想要回归到生态文明,重新找回我们和自然的链接,就必须重新思考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否只是一个会思考的机器?如果是,那我们就只能等着被VI所替代。如果你这样认为人,那么人和人工智能就没有区别。但不是,当我们重新回归到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回归到中医对人的认知时,人是有身心灵的。西医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治疗人的肉体层面。
中医认为,人是有另外一个层面,即能量体意识体的。中医治疗的是人的能量层次,即经络,治疗人的能量体。但在过去的几十年被西医认为是迷信。经络不是不存在,只是肉眼不可见。一直以来,科学家的正确态度是我承认有不可见的东西。直到现在我们都害怕承认有不可见不可知的东西。中国人把不可见,不可知的东西称作气。我们看中医的时候常常讲气虚,气血不足。这部分现在可以被检测到,在西方称为能量。意识决定能量,能量决定物质。我们在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承认人是有身心灵三个层次的,那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只停留在大脑。我们要通过心灵去学习,去感受,重新建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力。学会去动手,而不是只在头脑的层次活动。所以我们做的是一种相对全面的教育模式。
25
生态社区的营造
另外,我们开始做生态社区的营造。中国未来的乡村应该是生态社区。我们也在广州中山的旗溪做了一个生态社区。让年轻人回到土地上,让愿意回到土地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大家有一个社区感,在土地上找到真正的事业。刚才有一位同学问我们回到土地上干什么?如果打造一个真正的社区,可以让每个年轻人找到真正的位置。
以上就是我大概分享的我做的事情。
26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最后在分享一段话给大家。当我在思考任何土地割裂的问题时,我发现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是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反思生命是什么?当人离开土地之后会怎样?
“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丧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幅图景,像是对天堂的回忆,天堂里的生活。不像是一条指向未知的直线,不是一种冒险。它是在已知事物当中的循环运动,它的单调孕育着快乐而不是愁烦。
只要人们生活在乡村之中、大自然之中,被家禽家畜,被按部就班的春夏秋冬所怀抱,他们就至少保留了天堂牧歌的依稀微光。”
问答交流环节
问:
听了郝老师的分享,特别感动。您从初高中开始就在反思环境的问题,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到大学自学和研究中医。后来又创办沃土工坊和农耕学校。让我很敬佩。通过您的分享,让我感到您不仅是一个实干家,也是一位哲学家。我也喜欢看科幻片,结合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按照现在这样下去,地球会毁灭。人在地球上很渺小,地球最终会毁灭,那么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我想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去保护地球,从当下做起。习大大提出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做出好的改变,即使地球最终会毁灭,但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让人类在地球多活一些时间。也许未来无限的可能,我们还会创造更多的奇迹。这是我的想法,请老师多多交流。
答:
以前我会讲一个故事,人类从最初作为大地之子,到今天这样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到目前没有结尾,因为结尾需要我们去创造。他不应该是一个固定的结尾,人类会灭绝或者不会灭绝,我觉得不一定。原先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认为人类是没有希望的,我们顶多在小范围内做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随着我在做事情中反思和成长,我会变得越来越乐观,我觉得会改变的。今天社会的这个样子是我们的意识决定的,我们看待这个社会的方式决定的。
中国有一句是非常有意思。我看青山多抚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我看世界是机械化的,世界看我也如是。我们侮辱了这个地球的时候,其实也侮辱了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从新找回人本身的价值。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以前我也受西方思想比较深,但现在觉得中国人非常有智慧。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认为人是要改造自然的,控制自然的,人要掠夺自然。另一种则人是自然的寄生虫,人灭绝后自然会更好。我觉得这两种都不对。中国人很厉害,中国人认为人是参赞天地化育万物,人在世间是有价值的。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人重新认知人是什么?看出人的神圣性,看出我们作为一个生命的神圣性。
重新找回人在天地间作为一个生命的价值,参赞天地华育万物,多牛逼的角色。中国传统把人看得很神圣的。如果我们以神圣化的方式认识人,我们也会重新以神圣化的方式看待土地,看待自然,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地球,那么未来就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改变是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对生命的态度。
我们去思考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这是更重要的部分。上次在永春舒马赫学院的库玛,生态教育的先锋,他也认为未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因为中国传统智慧里有这些东西。中国传统中肯定人的价值。所以我觉得未来没有那么悲观。只是我们需要改变我们意识层面,哲学层面的认知。
问:
你所说的回归教育怎么体现教育的全面?
答:
农耕学校里每天属于知识型的课程有大概两个小时。其它时间用游戏和活动重新找回人的感知力。我思故我在,只是一部分,人应该也包括我感受故我在。现在我们忽略了很多感受的部分。我们很多都在靠头脑而活着,靠头脑来决定身体的行为,忘记了倾听身体的声音,倾听内在的声音。也就是我们都活在观念之中。
比如我们有一些观念说我吃这个是对的,吃那个是不对的。一是些人学了中医,就这个不敢吃,那个不敢吃,这是不对的。你应该自己建立你对食物的感知力。你应该有觉察地吃,吃完这个东西,你身体是舒服还是不舒服?你适合吃什么东西?你自己去找到,去建立感知力,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而不是别人告诉你概念,这个好和那个不好。你的知识应该建立在你对事物的了解和你的感知力之上。感知力的培养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练习,包括带着觉知生活,打太极,禅修,这是找回身体感知力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与心灵发生链接。人应该更加全面的生活,而不是活在头脑里边的这个应该和那个不应该。这个能吃,那个不能吃。
因为能吃或者不能吃,对于每一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真正的知识是建立在你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力之上。在动手上,我们每天会有四个小时的劳动时间,在劳动中接触自然,了解自然。我们会鼓励大家用镰刀割草,而不是用除草机一下子都割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知你所接触的对象。课程中技术的部分占了50%,很多的部分在人文,哲学和生活的部分。如果前一部分搞明白了,技术不是一个问题。
问:
做锤子手机的罗永浩认为计算平台是人类的未来,老师对这个观点怎么看?
答:
我并不是一个完全反科技的人。我觉得科技发展到今天,有它的好处。包括今天我看待90后00后我的观点是乐观的。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不需要再为很底层的东西操心。比如说00后90后对于世界的选择往往出于他们的兴趣爱好。而70后80后60后,往往出于被迫而做出一定的选择,例如为了生存。未来科技也许会替代一部分低端的工作。让众人从事人之为人,更加展示人的天赋的工作。我们真的要了解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和机械的区别到底是什么?科学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了解上。我觉得没有对生命尊重的科学是危险的。
如果科学建立在对生命尊重和了解的科学是有价值的。技术有它的好处,但太大型的技术会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西方的大型的农场,完全自动化,人不需要与土地发生链接。但实际人需要观察农场的植物。
人之所以为人,人是创造性的动物,人需要在创造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很多东西抹杀了人的创造性,那人的幸福感也很难实现。我提倡人做体现人完整性的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把一个想法变成现实,动手做出来,人会有成就感。可能未来会有分工。
我们现在在学校让学生做实践要把一个想法从头做到尾,参与到创意的部分,策划的部分,团队合作,做出来变成一个产品,这个过程是有成就感的。他不是只在一个过程,拧一个螺丝。人需要在这样创意的事情中体现价值。未来人应该会更多从事创造性的工作。简单重复的工作也很重要,但可以被机械所替代。
问:
老师,您从高中到现在,已经关注了20多年。是因为热爱转变成了事业,还是因为情怀?我有一个朋友学计算机,现在的社会人跟自然脱离关系,感觉心很难平静下来,做IT7-8年了,工资还可以,但已经辞职,有想做有机农业方面的创业。您作为过来人对想创业的年轻人有哪些建议?
答:
我走到今天全是因为热爱,没有热爱走不到现在。20年前并没有看到有机农业在未来会有发展,那时候也不知道有机农业的概念。心里觉得自己对土地真的有热爱,特别渴望回到土地上去生活。我并没有想这件事情容易不容易做,好不好做?赚不赚钱,能不能生存下去。这些问题我全没有考虑,我只知道我想做我喜欢的事情。这件事情让我坚持到了今天。我想如果你把你喜欢的事情能够坚持到极致的话,你的生存应该不是问题。往往是我们在妥协,认为我们不可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太理想了。我们生而有翼,却偏偏喜欢爬行。
问:
老师,听说您对中医和西医有一定的了解。我是中医专业,我们学校有三个专业中医学,中医药学,中西医结合学。中医已经不像中医了,不再是望闻问切,而是通过ct检查去开药。未来中医应该如何发展?
答:
如果你对中医真的感兴趣。劝你不要上课。大学里培养不出真正的中医。今天的中医院没有中医,都是在开中药的西医而已。他们没有中医思维。我推崇的李辛老师,你可以跟着他们去学,学到的是中医本质的东西。《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他会告诉你中医的源头在哪儿?真正学中医从哪儿开始?中医建立在我们对身体认知的基础上,对天地认知的基础上。你要重新找回对身体,对植物,对自然的感知力,你才能学到真正的中医。大学里所学的离中医太远了。要么去读书,要么去报老师的班。会比在学校学到的好太多。
结语
此次青年论坛中,沃土农耕学校的校长郝冠辉、耕读大学的执行校长贺建增和凤凰耕读书院的院长张孝德会晤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凤凰岭下,达成协议,共享课程,共同为生态文明时代培养新人!
文字整理&文案编辑:旅人蕉
来源:凤凰耕读书院
热文推荐:
1.张孝德:有机农业,从心回归生命开始
2.IT农夫贺建增:全域有机农业模式落地,须掌握这5大核心能力
3时评 | 人民日报:被滥用的“滞销大爷”
4.朱安妮:纪念生物固氮专家—郭永军
5.中国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地方,全民参与,收效神奇!
6.有机,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饮食权利
7.有机农业:一场温柔的大地革命
8.有机农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9.有机菜你嫌贵?你以为每天可以省7块,背后真相惊呆了!
10.有机农业有3种组织形式,99%的人不知道!
点击红字即可浏览
想看更多?请返回菜单,点“3O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