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贺建增 | 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与关键节点

3O有机农业 2021-04-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衡荣农业 Author 贺建增

推文第1165天


图片实拍自第九届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分论坛 

贺建增,人称“IT农夫”。IT行业从业十年,1998年入职深圳华为,2004年起从事有机农业,跑遍全国500多个县,探索出衡荣有机生态产业链模式,致力于推动基于有机农业的乡村复兴模式;衡荣2010年作为上海世博会唯一参展有机企业,成功主办“有机农耕,让生活更健康”主题日活动。现为北京衡荣有机农业研究院(NGO)发起人、理事长,耕读大学执行校长,全域生态乡村技术集成中心负责人,三亲教育生态村项目负责人,是有机圈盛会的必邀嘉宾。

正文

本文摘自《科学种养》2018年第5期:5-6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公平的,给了一个地方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同时也给了她特定的生物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洞悉并掌握了这些自然规律,形成了独特且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机旱作农业就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在干旱、半干旱,又不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合理安排轮作间作体系,保护传统种子,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生长激素、地膜等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的投入品,将传统的耕作方式与现代无害的技术(比如微生物技术、生物技术、育种技术、耕作方法等)进行完美融合,构建了低成本、可持续的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可以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区域内食品生产总量,完全杜绝农业污染,保护区域内生物链平衡,产业扶贫、保护乡村、传承中华文明。

实拍于山西旱作农业区

在我国,最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域是黄土高原,以及东北和西南地区,降雨量分布在280毫米到680毫米之间,在北方(秦岭淮河以北)分布于胡焕庸线(瑷珲-腾冲线,接近于400毫米等降雨量线)两侧330公里范围内,在南方(秦岭以南)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100公里到胡焕庸线以西500公里范围内。降雨量大于680毫米的地区,进入湿润半湿润地区;降雨量小于280毫米的地区则适合灌溉农业,如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区域。这个区域内的山地、丘陵等不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最佳选择。

谷子(小麦)是典型旱地作物

01

有机生产方式在旱作农业区具备明显优势

旱作农业区的典型特征是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基本完全依靠自然降水,部分地区往往是“十年九旱”,因此,提高土地的抗旱能力是旱作农业的核心内容。

化肥农药的使用会降低土壤里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活菌的密度,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微生态系统,让土壤变得不耐旱。有机生产方式进行持续的土壤修复,给土壤不断增加有机质(平衡在3%-6%之间为理想状态),提升土壤营养水平;使用微生物菌剂、酵素等提升有益菌密度,优化修复土壤微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保墒,提升抗旱能力。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旱作农业区使用有机生产方式和化学生产方式,作物生长不相上下;但遇到干旱年份,在抗旱能力上,有机生产方式比化学生产方式具有明显优势。

 

02

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体系

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由种植、养殖、培植以及农产品加工构成一个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废弃物为一体的有机生态产业循环体系。植物体系由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构成立体的植被体系,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水果、干果、药用植物(道地药材),充分传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间作、轮作技术;因地制宜实施猪鸡牛羊养殖或特种养殖;充分利用种植和野生的秸秆、树木枝叶等进行食用菌生产,农作物的秸秆和加工下脚料、废弃物可以用来做动物饲料和食用菌原料,动物粪便和菌渣可以做肥料。

随着近年来的技术进步,农作物秸秆不经过动物养殖过腹还田,也可以直接实现植物、废弃物、微生物的循环。也可以进行深度循环,动物粪便、作物秸秆、菌渣、经过严格分类的有机生活垃圾、人粪尿进入村级沼气站,生产的沼气作为农村的烧水、做饭、取暖的能源,沼渣、沼液经过好氧处理制备高效有机肥和有机液态肥供有机种植使用。这样的体系真正实现了有机生态良性循环模式。


03

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关键节点

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关键技术节点包括种子、土壤健康、间作、轮作、生物链平衡、充分发掘当地民间的传统农耕传承等,种子和土壤健康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1、种子:因地制宜选择种植物种和种子,适宜当地的种子是经过多年的自然选择,适应了当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具备相对的品质优势和产量优势,是实现有机旱作农业不减产的基础之一。引进新品种一定要经过先期小面积试种,再逐步扩大面积、逐步驯化。要尽量选择能够选优留种的自交种。每户农民都可以选优留种,种子越分散,社会越安全,可以避免种子过度集中造成的灾难性社会危机。

2、土壤健康:土壤健康是有机旱作农业的基础。土壤健康有两个关键指标:土壤营养和微生物密度。提升土壤营养主要在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效有机肥的制备就成了关键技术。我们主张有机质就地资源化循环,村域范围内产生的各种有机农作物秸秆、有机食用菌菌渣、有机养殖的动物粪便、经过严格分类的有机生活垃圾、人粪尿(理想状态是过有机生活的人)、沼渣、沼液经过好氧处理,可以制备高效有机肥。

在本地环境中制作环保酵素,富集本地有益菌群,再结合使用适当的微生物菌剂,提升土壤和环境有益菌密度,根据土壤营养状况和作物需要,选择菌种以达到固氮、解磷、解钾、提高作物免疫力的功效。这是实现有机旱作农业不减产的基础之二。

3、间作:合理的间作是实现生物链平衡和土壤营养平衡的重要手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单一物种的大面积连片种植会引起病虫害泛滥,“一村一品”不能适用于有机旱作农业。狭义的间作指的是林下种植喜阴的药材、高杆作物和低杆作物套种等,广义的间作包括把一个村庄的土地分成几大块,分别种植不同的作物。这是实现有机旱作农业不减产的基础之三。

4、轮作:合理轮作也是实现生物链平衡和土壤营养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轮作习惯,合理轮作可以让病害、虫害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也可以平衡土壤营养,让土地“越种越肥”。这是实现有机旱作农业不减产的基础之四。

5、充分发掘并传承当地传统农耕:原本每个乡村都有一些“能人”,是种地的好把式,精通当地的各种传统农耕技术和方法。这些人现在都步入了老年行列,最年轻的也已经六十多岁,充分发挥这些人的经验和能力,再把各地这样的经验和方法相融合,与现代无害的技术(微生物技术、生物技术、育种技术、耕作方法等)进行充分的系统集成,就可以实现有机旱作农业不减产,甚至增产。

在适宜的乡村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组成村社一体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团结互助,形成内生动力,实施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引导农民用低碳节能的技术和材料就地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村庄面貌,实施垃圾分类、污水源分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恢复乡村教育,实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全人类文明成果的教育模式,传承乡村文化;实施合作社内置金融;逐步恢复乡村卫生医疗。让农民不离乡土,安居乐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生态扶贫、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为中国在人类生态文明进程中起引领作用奠定基础。

 来源:耕读大学全域生态乡村技术集成中心

排版、美化:3O有机行者·滔小小

转载请注明,违者必究

耕读大学特训营需求征集

长按扫码,填写问卷

或点击阅读原文

名额有限,赶紧报名!

“长按赞赏码,帮小编长期坚持下去”

作者相关文章:

1.贺建增:有机农业,如何促进生态扶贫、乡村振兴?
2.IT农夫贺建增:全域有机农业模式落地,须掌握这5大核心能力
3.衡荣贺建增:做农业是农民的事,不是企业的事
4.感恩父亲!让我的义务教育=有机教育
5.“全域有机农业”如何开展?有哪些社会价值?
点击红字即可浏览
想看更多?请返回菜单,点“3O热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