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民战“疫”,理性刷“机”

中财应用心理 中财应用心理 2023-02-24


【“抗疫心力量”中财系列科普之九】


全民战“疫”,理性刷“机”

张梅   傅鑫媛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



自1月23日武汉封城,新型冠状病毒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为了抗击疫情,全国人民响应号召,尽量不出门、不聚集,宅在家。大量城际间交通工具停运,大街上没有了过年的喧闹,亲朋好友间越来越少聚集,许多“2020-02-02”的浪漫活动也成了泡影……。物理活动空间受限,人们对信息的渴求亟需在网络空间得到释放。于是,刷手机成了每天的主要活动:朋友圈、微博的更新速度、关注度明显加速,各类群里发言频率明显增加,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的“云监工”高峰期可达9400多万人,一天24小时都有网友观看工程进度!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然而,在我们每天刷手机了解各种信息时,会发现各种负面消息及谣言铺天盖地而来。例如,全国疫情早期播报数据中民众将目光聚焦于“追踪密切接触者”、“尚在接受医学观察”的数据上,口耳相传的感染人数总是高于官方确诊数据数倍,还出现了感染10多万人的谣言。再如,北京人大附中家长因去世前参加了家长会,被网络传播后变成了北京家长感染了“千余人”的谣言。谣言不仅造成了心理恐慌,还造成了抢购大米、双黄连口服液等大量非理性行为。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背后是否有普遍的心理规律?答案:是!

我们认为,网络信息传播和受众解读的“负性偏向”现象是谣言传播、信息恐慌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负性偏向(negativity bias)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类信息时,更容易注意、记住并传播负面的信息,并容易将模糊不清的信息解读为负面信息的现象。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大脑的负性偏向加工机制具有重要的生存意义。它使人类从负面信息中预知环境的潜在危险,进而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得以生存。因此,负性偏向不可避免,而网络空间信息的多源化和人类加工能力的有限性加重了这种现象。例如,有一项关于twitter的研究,询问用户在以下两条负面新闻中,更愿意点击哪一条呢?

①选举管理委员会忽视了当选党派许多违法行为
②警方称竞选期间337名候选人及其支持者涉嫌违法行为

研究结果证明,人们更愿意点击更为负面且更生动的后者。

负性偏向效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为明显。当信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时,人们往往更能记住并传递负面事件,并将一些模糊的中性事件传播为负性事件。例如,一项研究向参与者呈现了一个从澳大利亚坐飞机到英国旅行的18岁女孩萨拉的经历,萨拉在飞行途中共经历了57件事,其中包含8个明确的负面、8个明确的正面和8个模棱两可的事件(见图1)。

图1 萨拉经历的不同性质事件举例

此外,文本还包含了33个补白语句来连接上述事件,例如“在她旅行的那天,萨拉到达了机场”。在此基础上,4位读者组成一个传播链,他们随机处于传播链的某个位置。链条上第1位读者阅读故事后,被告知需打字复述故事给第2位读者看。第2位读者阅读第1位复述的故事,并打字复述给第3位看……以此类推至链条第4位读者(见图2)。结果发现,相对于积极事件,消极事件生存下来的数量随着传播链条位置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模棱两可的事件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趋向于负面解读。

图2  信息传播过程图示
 
回到这次的疫情,许多宅在家的普通民众实际上并未真正接触病毒,对疫情的认识大多基于二手或N手转载过的网络信息,可能有明显的负性偏向。我们可能处于传播链条的某个位置,源于网络阅读的“不求甚解”,进行了漫无目的的转发和非理性传播,加剧着这种负性偏向心理。因此,部分网民的非理性行为可能是负性偏向心理导致的结果。

认识到上述心理原理,我们该如何理性刷手机,不做传谣者呢?

第一,接触网络负性信息,及时开启“心理矫正”。在“云接触”所有新冠病毒信息时,结合认识到的“负性偏向”原理,意识到当下的感受可能比实际情况更负面,因而要及时做出“心理矫正”。正确理清其信息源头,判断其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哪一环,从而提高信息加工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第二,慎转发负面信息,多传播正面信息。应在接触到信息的第一时间为信息进行正负定性,时刻提醒自己,虽不能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也不要做网络负面情绪感染的传播源。在传播负性信息之前,“暂停10秒钟”,思考一下自己接下来的行为是否受到了负性偏向心理的诱导(详见“抗疫心力量”中财系列科普之三《应对疫情中的谣言:“10秒钟”法则》,你会发现只需10秒,转发或散播的冲动就没有了。最终,若大家都能在刷手机时多关注和传播正面信息,成为“正能量信息传播者”,负面信息和谣言在网络中的影响将极大降低。

第三,反思刷“机”动机,居家滋养身心。刷机频率的加剧一方面是对信息的渴求,另一面是行动受限的“无奈”之举,时刻刷手机并非居家隔离的好方式。不妨将这次疫情看作人生中难得的假期,放下手机,过“宅得有意义的生活”(详见“抗疫心力量”中财系列科普之一《辛自强:调适社会心态,助力疫情防控》,利用这段时间缓解生活疲惫,进行身心滋养(详见“中财应用心理”公众号《语音版|意象体验小练习 ——抗疫工作者及居家者自我滋养指南》
 
参考文献
Bebbington, K., MacLeod, C., Ellison, T. M., & Fay, N. (2017). The sky is falling: Evidence of a negativity bias in the social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8(1), 92–101.
Chang, Sup Park. (2015). Applying “negativity bias” to twitter: Negative news on twitter, emotions, and political learning.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olitics, 12(4), 342–359.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突发事件中负性偏向效应的传递及消解策略研究”(项目号19YJCZH253)成果之一。作者张梅、傅鑫媛均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均从事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



“抗疫心力量”中财系列科普


01 辛自强:调适社会心态,助力疫情防控 / 辛自强

02 公共卫生危机处置需要心理学的参与/张红川

03 应对疫情中的谣言:“10秒钟”法则 / 张红川

04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疫情下对“伤害”的反思/ 苑媛

05 战胜恐慌,每个人都可以是阻击疫情的英雄 /  张丽

06 意象体验小练习 ——抗疫工作者及居家者自我滋养指南(语音版)/苑媛

07 面对疫情,心要静静 / 辛自强

08 “宅”“洗”“戴”的心理象征意义/ 苑媛


如希望转载请给后台留言



本期编辑:窦东徽


注:打赏金额我们将通过合法渠道捐献给武汉的医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