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 亮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本文刊于2021年第1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张 亮


作者简介: 张亮,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摘 要: 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思想体系在全球传播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本土化改造。本土化之所以是必然的、必须的,是因为这些思想体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已进入新时代,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地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站稳为人民这个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才有可能结出甘甜的果实。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能够把握、表达激荡在人民心中的时代声音,创新性地激活存在于人民心中的哲学遗产,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普通话”讲好精深的哲学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方‘马克思学’形成和发展意识形态本质及其当代走向研究”(13&ZD070)。

正文

约8500字

      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思想体系在其全球传播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本土化改造,历史上的儒学、佛教、基督教,以及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莫如此。本土化之所以是必然的、必须的,是因为这些思想体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它们在意义与价值上是普遍的,在生成与呈现形态选择上则又是具体的。普遍性决定了这些思想体系能够获得世界性传播;特殊性则意味着它们只有根据自己所处时空条件的变化,挣脱旧的具体形态,更换新的具体形态,才能把自己的普遍性以更有现实性的方式展现出来,成为“活思想”,而非“死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由生活在19世纪西欧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发展,却超越时空,成为20世纪、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锐利思想武器,其“秘密”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其次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总是善于在实践中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中国人民开展中国实践并取得成功。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也没有止境。沿着正确的历史道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则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不二选择。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新时代的重要工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也由此开启思考、探索、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陆续涌现出一系列重要成果。历史地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一个渐进演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具有明显阶段划分的跃进式发展。每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随之进入一个新阶段,出现一次新高潮。当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哲学。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地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完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新时代新任务的应有之意。社会大变革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历史前提。“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正因为如此,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号令,要求尽快构建出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是社会科学,统帅、灵魂则是哲学,更准确地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要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牛鼻子”呢?这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因为以“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为指引推进跨学科研究,是马克思开创的、被历史证明具有普遍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论创新道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完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新时代新任务,我们必须首先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来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以及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地继承转化,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以这种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进行理论创新、理论构建,从而达成“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功效。

     其次,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发展到新时代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摆脱“原理”论研究一枝独秀的局面,不同的研究者根据各自的不同理解走出了不同的研究新路径。有研究者倡导“回到马克思”,力图在历史地、准确地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文本的基础上,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研究者转向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希望以此批判、反思、纠正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偏颇,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有研究者进行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对话,努力在思想碰撞中发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意涵与当代价值。有研究者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中国问题,在与现实的对话中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还有研究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版本、文本考据上应当多下功夫,以求“其义自见”。应当讲,这些新路径、新探索开拓了学界的视野,活跃了学界的氛围,造就了当前百花齐放、多元多样的繁荣局面。不过,一个问题始终没有消失:作为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结底应当研究什么呢?换一种问法,究竟应当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为“摹本”“照着讲”,还是以他们为“榜样”、像他们那样“接着讲”呢?如果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归根结底应当是哲学的而非哲学史的,那么,“接着讲”,讲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自己的哲学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才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职主责,其他各种样式的“照着讲”都应服务服从于这一主职主责的达成。盖房子先要搭脚手架,只有搭脚手架这种历史在先的辅助性工作做好做实了,盖房子这一逻辑在先的主职主责才能完美达成。改革开放头4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主要在搭脚手架、做辅助性工作,且成效卓著。但脚手架搭得再好,也不等于房子盖得好。“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庄子•外物》),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体、主流时代的来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在到了我们攀上脚手架并且忘记脚手架,全力盖房子、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时候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说苑•谈丛》)我们只有顺应并积极投身这一变化了的时代潮流,才能完成历史使命、推进学科发展、成就个人功业。

     最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成长的自我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能否实现、实现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对“中国”的认识、把握和展现水平。“中国”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自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要能为新时代的“中国”代言、发声,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直接照搬照套此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既有经验获得新时代的成功,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那样,“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学习中掌握新本领完成新使命。“外来”,即国外主要是西方的哲学思想,是我们要学习的重要对象之一。改革开放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深刻感受到“外来”的巨大思想冲击,深刻认识到“要想明白事理,须作长期学徒”,因而以非常诚恳的态度、极为勤勉的工作向“外来”学习,取得极为显著的成效,已经决定性地从“外来”的学徒、追赶者,成为“外来”的并跑者、同时代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盐铁论•忧边第十二》)。当我们还是“学徒”的时候,就需要认认真真地“学着说”“照着说”“跟着说”;但当我们已经超越“学徒”、成为需要自立门户的“师傅”时,就必须摆脱“学徒”心态,自信地“接着说”“对着说”“反着说”,在新的领域说出自己的新话,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稳健成长,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已经成熟到可以并且必须用中国话说好中国哲学故事的时候了,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因此成为我们走向成年、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完成的新使命新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为人民的中国化

       目标决定方向,道路决定结果。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首先必须明确这一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为什么人立言、为什么人中国化。对于这个根本问题,答案是明确无误的:为了人民。“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指引人民认识世界、改造社会、创造历史。只有站稳为人民这个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才有可能结出甘甜的果实。

       坚持为人民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宗旨的具体展现。在创立之初,马克思就公开申明,新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服务的:“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作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变革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自觉地把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并在实践中要求自己实现与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结合:“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与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结合一旦实现,就会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但前提是哲学必须彻底、必须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哲学怎样才能抓住“人本身”呢?这就需要哲学能够面向“人本身”及其理论需要。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现实的个人必然是具体的个人。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的宗旨,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向具体的个人及其具体的理论需要,自觉进行时代化、大众化、本土化发展,满足具体时代、具体民族国家地区人民群众的具体理论需要。延安时代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为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020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访问艾思奇纪念馆,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这就是艾思奇同志给我们的启示。” 

       坚持为人民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选择。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持续不断的中国化创新发展。在探索不同于俄国的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最终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核心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思想,指引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先后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人民是历史主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社会系统的辩证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做出了新的中国化发展,指引中国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出了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统一的哲学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以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文化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统筹协调和重点突破的全局观、重创新讲实效的知行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为中国人民实现“强起来”的目标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为人民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要求。与以往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出身知识精英阶层的人民哲学家为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大众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说到底,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与专业哲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人民群众,激发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主体热情,从而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伟大胜利的辉煌史。——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史,为什么只有中国创造了这种人间奇迹,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从社会精神因素的角度讲,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的思想滋养是分不开的。——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也没有止境。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一个比以往更加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历史时期,因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既有过去长期积累而成的矛盾,也有在解决旧矛盾过程中新产生的矛盾,大量的还是随着形势环境变化新出现的矛盾。这些矛盾许多是这个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是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我们的党需要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来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人民群众则需要用这些创新成果来提升认识、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赢取创造历史的新胜利。回顾过去,辉煌的中国奇迹说到底,“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拼搏、接力奋斗创造的”。关注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彻底实现,依旧有赖于中国人民群众的拼搏创造,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既要让专业的讲坛听众满意,更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存在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方式方法对了,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哲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同样如此。那是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应像其他学院哲学那样,坚守“象牙塔”,在相对封闭的学者圈子里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答案是否定的!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实际工作一样,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同样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能够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灵世界,把握、表达激荡在那里的时代声音。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声音。不同的人群会以不同的方式倾听、记录自己的时代声音,或成钧天广乐,或为靡靡之音,抑或“呕哑嘲哳难为听”。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问题是激荡在人民的心中、传唱在人民口中的“流行旋律”。谁能为人民代言,捕捉到这种旋律,并结合哲学的学科特点和方法进行再创造,谁就是时代的哲学家、人民的哲学家。在新时代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首先需要把握人民心中时代声音的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新时代人民心中的时代主旋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要把这一主旋律以振奋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需要把握主旋律中的关键音、关键问题。2020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发布《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结论是2003年以来,中国民众对各级政府的满意度全面提升,到2016年对中央政府满意度超过93%。同一时期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2%的美国人对国家现状满意,不满意的则达到87%。人民群众为什么会如此衷心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心里有一杆秤。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要把埋藏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关键问题提出来,并从哲学的高度阐释清楚,这些问题总括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最后需要以哲学的方式为人民心中的时代声音赋形。人民群众心底流淌着时代的赞歌。这首赞歌是原生态的,保留着源于生活的温度,但缺乏高于生活的法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为人民“代笔”、为赞歌赋形,让原生态的赞歌获得真正哲学的形式,让人民群众在真听、真懂自己“主创”的赞歌时,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能够深入人民群众的文化传统,创新性地激活存在于那里的哲学遗产。马克思恩格斯重视研究中国问题,留下了超越那个时代西方视野的中国观。不过,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人,马克思恩格斯不了解、不掌握中国的哲学传统,因而不可能以直接符合当代中国人哲学需要的形式解答当代中国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问。五四运动以后,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古代哲学被扬弃了,但其中的深沉智慧、合理观点以及某些范畴、概念、术语,依旧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发挥影响。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现在看来,北宋以来的一些传统哲学问题,如知行关系、义利关系、心性关系等,依旧具有某种当代价值,需要我们给予新的解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其合理因素,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并对此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具有新的内涵、新的意义”。在创新性地激活存在于人民群众那里的哲学遗产时,我们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批判继承原则,即要站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基础上,对传统的哲学遗产进行鉴别,“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第二,古为今用原则,即明确“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反对厚古薄今、用“死人”压“活人”,坚持让哲学遗产为今天的人民群众服务,“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第三,知行合一原则,即要充分发挥传统哲学遗产的“修齐治平”功能,让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普通人的修身、党员的修养、领导干部的修炼提供思想滋养。

      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能够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普通话”讲好精深的哲学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存在话语体系创新与建设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让人民群众更好理解接受的问题。在这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任重道远:创新想法、创新举动很多,但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却极少。在现实中,有研究者喜欢长篇阔论,论著冗长拖沓,让人不知所云;有研究者喜欢生造概念、频发新论,“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研究者照搬照套西式语法,文字佶屈聱牙,令人难以卒读。如果是纯粹的学院哲学研究,讲专业的、极其小众的“行话”,或者充满异域风情的“外国话”,恐怕都是可以得到宽容甚至鼓励的。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领域则不行,因为这项工作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群众能不能看得懂,能不能看得明白,是衡量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如果连同行专家都感到读得费劲甚至不知所云的文字,人民群众怎么可能读得懂、记得住、喜欢看呢?文风连着作风,如果研究者心中真正“装着群众”,那么,他就会明白,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深哲理,只能用人民群众熟悉的“普通话”。首先,这种“普通话”必须是准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科学的理论,有其铁一般的逻辑。无论怎样讲“普通话”,都不应损害这种逻辑性,否则将走向庸俗化。其次,这种“普通话”必须是能吸引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不应当是板着面孔、令人望而生畏的,而应当是人民群众感到可亲可近、可信可爱的。有了这种亲近感,人民群众才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最后,这种“普通话”应当是差异化的。教育要因材施教,讲话也要因人而异。同样的“普通话”,讲给青年大学生听,和讲给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听,显然不能一模一样,必须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微调,以求实效。总之,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林日杖)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6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目前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等。



本刊声明

本刊对所有来稿概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亦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收费组稿。本刊严禁编辑私收作者任何费用或贵重礼物。如作者由于上当受骗而遭受损失,与本刊无关。


严禁一稿多投,如由于作者原因造成一稿两刊或多刊的,作者须承担全部责任和损失,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作者网络投稿时为防止误入假冒本刊网站,建议先登录福建师范大学官网(www.fjnu.edu.cn)在“科学研究”栏下找到本刊网页,再根据提示进行在线投稿。


本刊编辑部联系电话:0591-22867859。



往期推荐阅读


→ 2021年第1期目录

→ 刘少杰《易地扶贫的空间失衡与精准施策》

→ 2020年第6期目录

→ 韩文龙《数字经济中的消费新内涵与消费力培育》

→ 赵毅衡《人工智能艺术的符号学研究》

→ 丁柏铨《论新闻“改文风”——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 2020年第5期目录

→ 刘同舫《恩格斯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伟大贡献》

→ 王南湜《“自然辩证法”的再理解》

→ 郑佳宁《电子商务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研究》

2020年第4期目录



- since 1956 -

欢迎转载传播


点击左下方“阅读全文”  可下载本期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