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失联,请关注公众号:
面瘫在现代医学的观念中又称面神经炎,俗称面神经麻痹(即面神经瘫痪)、“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在西医的观念中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其临床表现多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绝大多数为一侧性,且右侧多见,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口角歪斜。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外伤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炎可分为早发性(损伤后立即出现面瘫)和迟发性(伤后5~7天出现面瘫)两种。依据伤后面瘫发生的迟早、程度,电兴奋和肌电图检查,可评估面神经损伤的程度以判断预后。治疗阶段分为:发病到两周内为急性期,两周到三个月内为恢复期,半年以上没有治愈为后遗症期。1.非手术治疗原则: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1)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为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等药物。(2)物理疗法,常用的有超短波、低中频电疗、激光、药物导入等。在保守治疗3个月后面神经麻痹仍未恢复,测定面神经传导速度及面肌肌电图检查均无反应即无电位活动者,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二、中医观念
在中医的观念中,面瘫是由正气不足、风寒痰浊侵袭于面部络脉所致。部分患者愈后可复发。中医文献多将面瘫作为中风的主要症状之一。明代楼英《医学纲目》指出,面瘫患者仅见口眼歪斜,而无半身不遂。《金匮要略》的条辨中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其含义是患者在气血两虚的时候感受风寒容易形成面瘫的疾病,正常人在夏天运动大量出汗之后,直接被空调的凉气正面吹到,易于形成面瘫的症状。正气引邪的含义是临床实践中患者嘴角歪过去的一侧为健康的区域,眼睛不能闭合的一侧为受风的区域。区分健侧和患侧的意义决定针灸取穴的顺序。在当今的实践中,治疗面瘫大部分需要两个月的治疗时间,但如果取穴正确,即使是复发的患者,也能在一周到二周内治愈。治疗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是否找到正确的治疗方式。治疗面瘫的常用穴位为:合谷穴、太阳穴、地仓穴、颊车穴、人中穴(水沟穴)。其针刺顺序为:1,先针患侧的合谷穴,然后针健侧的太阳穴、地仓穴、颊车穴,地仓和颊车采用一针透两穴的手法,即从地仓穴直接针刺到颊车穴,行针30分钟;2,拔针之后再针健侧的合谷穴,然后针患侧的太阳穴、地仓穴、颊车穴,地仓和颊车采用一针透两穴的手法,行针30分钟;3,拔针之后再针人中穴和承浆穴,行针30分钟。无论是初犯还是复发的患者能在一周之内遇到针灸医师选用上述的针刺穴位和顺序,大多都可以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治愈疾病。在《伤寒论》的方剂中,桂枝加葛根汤是治疗面瘫的常用方剂,其剂量换算以郭生白老师的实践经验:一两等于14克,实践中葛根的用量需要适量增加。
本文为原创,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