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研究 // 武雨佳,王庆伟,刘弋飞

编辑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03-26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 ☆

本文引用格式

武雨佳,王庆伟,刘弋飞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5):16-23.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研究

武雨佳,王庆伟,刘弋飞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旨在对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的政策、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赛事体系、文化建设、市场推广和新闻宣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哈肯的协同理论,研究认为,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应明确赛事协同发展的目标,建立健全赛事协同发展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完善赛事协同发展体系,加强赛事协同文化建设,开拓创新赛事营销渠道,提高新闻宣传效率;同时,这些系列举措对推动我国其他区域体育赛事协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2021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中强调,2022年冬奥会是我国“十四五”初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的牵引作用,并首次公开提出“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赋予新的内涵。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阶段,《京津冀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打造一批群众参与度高、国内外影响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京津冀冰雪运动品牌赛事”。可见,举办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是满足人民健身休闲需要、增强京津冀三地社会大众文化认同感、推动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当前,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缺乏,资源尚未充分挖掘与整合,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本研究通过深入调研京津冀相关部门专家,以及近些年来举办的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的负责人,旨在深入探究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协同发展理论,探索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出协同发展系列举措。


1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理论基础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协同理论,认为在千差万别的系统中尽管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相互协作,形成有序的共同体,最终达到“1+1>2”的效果。协同理论是系统科学理论的重要分支,解释了当复杂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多层次能量和信息交换时,子系统如何自发合作,明确共同发展目标,如何协调系统内部要素,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自发形成有序结构。强调了复杂系统内的各子系统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并非是简单到复杂、无序到有序的线性上升,而是一种近似螺旋上升的趋势,逐步发展到相对稳定性的“组织化”状态。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是由多个不同功能的子系统、层级和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由于子系统存在不同的资源要素、利益目标,使得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发展呈现无序状。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是要将三地不同的滑雪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理念的自组织系统,通过自组织和他组织、确定性和随机性有机结合的方式,推动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的过程。


2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现状


2.1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政策

2022年冬奥会举办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叠加为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15年冬奥会成功申办后,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高规格、高质量的政策(表1)。

首先是国家层面:2017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印发了《京津冀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5年)》,要求三地以冰雪运动休闲带为枢纽,打造京张承冰雪运动休闲带示范区、崇礼冰雪户外运动休闲示范区和冰雪运动品牌赛事,辐射京津冀各城市人群。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强调了从健全群众冰雪组织、建设群众冰雪设施、丰富群众冰雪活动和加强冰雪运动宣传4个方面大力推动群众性冰雪运动的发展。

其次是区域政策层面:北京市体育局、天津市体育局及河北省体育局三方共同签署了《深入推进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京津冀青少年体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明确了三地将共同打造地区品牌赛事活动,共同策划、举办京津冀品牌赛事活动,形成联办常态化。

最后是地方政策层面:北京发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天津出台了《天津市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加快天津冰雪运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印发了《河北省冬季运动发展规划(2015—2022年)》《河北省冰雪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一系列政策强调紧紧围绕京张携手筹办2022年冬奥会,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加强三地体育总会间交流合作,共同策划组织冰雪赛事活动,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冬季运动,创立单项体育协会,打造户外休闲运动等群众体育品牌活动。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各级政府部门、社团组织及相关企业开展冰雪赛事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2.2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组织模式

目前,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的办赛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体育系统办赛、社会系统办赛和教育系统办赛。根据调查,2017—2020年,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总共举办了30项。其中,体育系统办赛23项,占比76.66%;社会系统办赛5项,占比16.67%;教育系统办赛2项,占比6.67%。由此可知,赛事开展主要是以体育系统为主,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办赛为辅。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办赛模式主要是以政府部门(包括体育协会)为办赛主体,联合相关公司举办。社会系统办赛模式则主要体现为公司为办赛主体,联合京津冀三地滑雪协会开展。

2.3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的体系

2.3.1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数量

在空间分布上,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有19项在河北开展,北京和天津各开展8项和3项。在时间分布上,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在2017年举办了5项;于2018年达到顶峰,举办了11项;2019年举办了9项;但受到疫情的影响,2020年呈现下降趋势,举办了5项。总体而言,赛事数量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借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北京策划京津冀青少年夏季滑雪挑战赛,以冰雪系列活动为引领,营造浓厚的滑雪氛围。河北策划了“健康河北欢乐冰雪”和“滑雪越野赛”等多项有趣、有体验感、有吸引力的大众滑雪活动。天津以“政府引导、社会依托、市场运营”为思路,组织举办以冰雪运动为主体的“冰雪运动大会”系列活动。

2.3.2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规模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参与人数的多少、竞技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赛事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该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如图3所示,有8项赛事参与人数在400人以内,其余5项赛事参与人数超过400人,其中,第二届京津冀青少年夏季滑雪挑战赛设立了5站,赛事包含真雪、旱雪、3D模拟滑雪及智能滑雪机滑雪设施设备,历时7个月,参赛人数约800人。2017年京津冀首届大众滑雪公开赛结合冰雪系列体验活动,吸引了京津冀近千余人参与赛事活动,其中参赛选手204人,体验人员724人。

2.3.3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场地资源

场地资源是赛事开展的物质基础,场地的级别、配套设施服务和空间布局将影响赛事承办能力。滑雪场地方面,京津冀地区滑雪场地数量共计99家,其中数量最多当属河北,共有61家,占比61.62%;北京有25家,占比25.25%;天津滑雪场地数量较其他两地数量较少,有13家,占比13.13%。滑雪场上行设施方面,河北架空索道在数量上为49条,分布于22家滑雪场,有架空索道的滑雪场地占该市滑雪场地的36%;北京架空索道的数量23条,分布于13家滑雪场,占该市滑雪场的52%;天津只有1家滑雪场配备了架空索道,占该市的7.7%。

2.3.4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服务保障体系

目前,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主要是采用了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制定的竞赛规则,如《高山滑雪竞赛规则》《越野滑雪竞赛规则》,并对标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相关规定。由于夏季利用滑雪模拟器开展滑雪比赛,北京市滑雪协会根据不同场地和滑雪模拟器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评判标准。如首届京津冀滑雪挑战赛的(腾跃站)规则调整为以单位时间完成标准回转数量的多少为排名依据。

与此同时,为推动大众冰雪运动等级标准与指导员等级标准有机衔接,促进群众性冰雪运动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京津冀三地相继开展了大众滑雪等级培训。河北发布了《河北省大众滑雪等级标准(试行)》,采用的是新西兰6级标准,并开展了首届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巡回赛暨河北省大众滑雪等级标准推广赛。北京市冬季管理中心借鉴美国9级标准制定《北京市大众滑雪锻炼等级标准》,并在11家滑雪场开展测试活动。天津尚未出台大众滑雪等级标准。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单板滑雪大众技术等级标准》《双板滑雪大众技术等级标准》,对目前的单双板滑雪技术合理划分为9级。

2019年2月,《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监管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明确举办各类赛事活动的基本条件、标准、规则和程序,规范赛事活动从业行为,为赛事活动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指导和服务。

2.4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文化建设和营销渠道

一是文化建设。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维度实地调查了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物质文化方面,赛事设计了奖状奖杯,滑雪等级证书;制度文化方面,有稳定的赛事组织机构和指挥运行机制,以《河北省大众滑雪等级标准(试行)》为基本依据,制定了一系列赛事管理办法;精神文化方面,强调了京津冀大众滑雪运动氛围的营造。

二是市场开发。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财政扶持、赞助商支持和选手缴纳费用。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主要是政府牵头,给予资金投入,支持赛事开展。社会资金投入较为薄弱,主要是通过物资赞助和人力支持赛事开展。2018—2019雪季首届京津冀大众滑雪巡回赛事中引入中国体育彩票资金;京津冀青少年夏季滑雪挑战赛受到滑雪相关产业品牌的青睐,如CHERCHER、滑呗、SWIX等品牌。

三是媒体宣传。根据调研整理发现,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宣传媒体以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和京津冀三地体育局官网为主。大型新闻门户网站报道有7项赛事,报纸刊登数量较少仅有3项赛事。截至2019年底,在京津冀三地体育局官网上对赛事报道进行筛查统计,天津报道数量有4篇,河北有12篇,北京关于赛事报道较多,有23篇。


3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执行迟滞

经过专家访谈发现,京津冀三地在政策执行上具有迟滞现象。主要是因为,执行层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无法充分理解、内化政策要求,出现了低效、不精准的执行现象。地方政府层面的配套政策体系不完整、不到位,导致执行的环境、资源配置不到位。其次,在京津冀区域层面:一是缺乏关于赛事协同发展的政策和相关协调机制,责任落实不到位及协同联动不高效;二是赛事协同发展的目标、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责任分工等系列赛事管理问题还需进一步明晰。要从顶层设计上打破传统赛事的模式框架,创新赛事协同发展模式,推动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可持续发展。

3.2 协同发展组织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

经实地考察发现,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赛事举办还停留在较低水平运行,社会影响力不强。首先,赛事存在着组织管理模式不明晰、组织运行较松散的现象。政府对赛事缺乏顶层设计,“缺位”问题出现在赛事运行中,影响赛事质量,制约赛事举办的效益和影响力。其次,赛事组织架构层级不明确。群众体育赛事的政府角色往往侧重于制定规则,强调赛事政绩和安全问题。组委会作为赛事的直接运行主体,侧重于赛事的安全运行。通过专家访谈发现,赛事组织架构缺乏中间层级、高效的协商决策机制和保障运行机制,赛事总体统筹、标准制定、各子系统间是否协同、资源可否充分整合的问题比较突出。最后,政府部门为赛事提供服务和支持,通过行政指令对组委会进行方向引领。该模式对赛事的基本运行有较好的组织保障,但不利于赛事的自主发展。

3.3 协同发展的赛事体系不够健全

3.3.1 赛事数量较少且不均衡

协同开展赛事数量较少。通过数据统计,30场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中仅有3场赛事是由三地体育系统共同开展,2018年举办了2项,2019年举办了1项。京津冀根据群众基础、资源禀赋对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进行了布局,推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大众滑雪赛事,如“健康河北·欢乐冰雪”系列活动、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冰雪嘉年华、天津冰雪运动大众体验系列活动等,各区致力于系列活动的品牌建设,提高其社会反响力,尚未形成京津冀区域性的职业、大众和青少年相结合多层级的滑雪系列品牌赛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协同发展赛事的数量。

赛事协同举办时间较为集中。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主要围绕着雪季(即12月—次年3月初)开展,如2018年雪季举办的赛事共有11场,仅有1场系列赛事是在7月—12月举办,夏季滑雪赛事开发的力度不足。

赛事协同开展区域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如图2所示,河北开展赛事数量最多占总赛事数量的63%,北京其次占比27%,天津最少占10%。河北利用得天独厚的滑雪资源广泛举办赛事,北京利用室内旱雪场地开展了一系列青少年滑雪锦标赛。相对于河北、北京两地,天津举办赛事数量较少。总体而言,京津冀三地滑雪赛事分布不均衡。

3.3.2 赛事规模普遍不大且影响力有限

滑雪体验者转化率较低,参赛人群基数较小。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京津冀滑雪人次不断上升,主要归功于滑雪场地增加,滑雪体验活动增多,滑雪氛围日趋浓厚,但是仅通过参加几次滑雪体验活动难以提高滑雪爱好者和发烧友的基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赛事的规模。

赛事吸引力、赛事竞争力、赛事影响力较低。一是因为参赛主体以大众为主,竞赛水平较低,缺乏观赏性。二是赛事设计上缺乏娱乐性,降低了大众参与热情。最后,青少年层级滑雪赛事市场开发不够。青少年作为滑雪的主力军,京津冀大量资源都投入到青少年滑雪教育之中,培育了大量滑雪潜在参与者,但是赛方缺乏对参赛人群的细化,市场潜力挖掘不到位。

3.3.3 赛事场地资源配置、服务及错位发展等方面不够完善

京津冀滑雪场地设备和相关服务设施配置不均。一是京津冀在滑雪资源上配置不均,尤其是在滑雪场地数量、设备等方面。河北具有较大的场地资源优势,天津滑雪场、架空索道数量远低于京冀两地。二是滑雪场“软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京津冀滑雪场安全设施不断完善,但滑雪安全监督管理、雪道规划分区、安全意识等“软服务”方面仍不容乐观。

京津冀滑雪资源集聚发展布局同质化。各区根据自然资源禀赋进行了滑雪场地布局建设,目的是形成三地白色经济增长极。但三地滑雪场的布局建设缺乏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和特色鲜明的设计理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滑雪经济的增长。

3.3.4 赛事服务保障体系不够规范

首先,尚未研制出大众滑雪赛事服务指南,缺少赛事标准、流程规范、安全保障、监督管理和赛事风险防控。一是缺乏赛事的管理防控和应急机制。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包括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单板滑雪等多种运动项目,气温、大风、降雪、大雾和霾等气象条件是举办户外滑雪赛事的风险因素。赛事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难以有效应对气象变化等突发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二是赛场医疗保障不够系统。通过实地考察赛事发现,赛事的医疗保障区离赛道较远,难以对现场的情况进行紧急处理和控制。其次,京津冀滑雪技术等级标准具有差异性。在赛前对大众报名造成一定困惑,赛后在等级认证、资格注册也有一定的区域限制。对滑雪技术评定、赛事组织运行和关键业务的开展造成困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赛事的协同发展。

3.4 赛事文化建设、市场推广和新闻宣传不够成熟

一是文化建设。赛事文化建设处于初步探索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阶段,仅是基本具备了滑雪赛事的必要元素,在物质文化方面存在赛事形象设计、奖状奖杯设计、服装设计、纪念品和宣传品设计等方面质量不高的问题。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赛事的赛制、竞赛规则、竞赛办法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烘托区域大众情感氛围还不够,赛事创造故事、讲故事、打造“明星人物”的能力不强,还需深挖区域大众滑雪协同发展文化的内涵和资源。

二是市场推广。首先,从这些赞助赛事的企业来看,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市场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其次,资金上存在不稳定、注资少、固定赞助赛事的企业少、赞助企业的产品较为集中等问题,主要服务于滑雪产业,对赛事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三是新闻宣传。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媒体曝光度持续升温,宣传媒体数量也稳步提升。但是宣传媒体影响力整体偏小,报道内容是以赛事报名、开幕式和赛事成绩的相关信息为主,忽视了赛事品牌、赛事精彩瞬间以及赛事人文关怀的宣传。


4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的目标、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4.1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的目标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的目标是增强京津冀文化认同感、创新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政策、建立与完善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的组织架构与赛事体系,努力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新格局。

4.2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的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组织架构是确保达成协同发展目标最基本的结构依据。健全赛事组织架构的整体性是打造区域赛事的关键,能有效促进纵向各层级和横向职能机构的资源协同,以及政府、营利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资源统筹,进而促进赛事协同有序发展。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的组织架构划分为3个层级。首先是作为顶层架构的国家滑雪协会,制定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活动组织的办赛指南,即组织大众滑雪赛事应当符合的基本条件和赛事活动监督管理规定。其次是作为中层架构的联盟机构,统领京津冀滑雪协会,主要是明确权利义务,促进规范化、标准化办赛,实现子系统间的协调、同步、融合、互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赛事汇聚发力,形成整体协同发展效益和外溢效应。最后是底层架构,由综合办公室和三地滑雪协会组成。通过遴选京津冀相关部门人才,组建综合办公室,引导三地滑雪协会发挥资源优势,切实开展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

构建组织架构的难点在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多边协商决策机制是保障赛事组织架构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多边协商决策机制,需形成较为固定的、轮流坐庄制的统筹协商会议制度,通过程序化、规范化的会议安排,集中赛事协同发展的问题和意见,进行科学民主协商决策。在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的初期阶段,多边协商决策主要是在京津冀相关部门之间,北京作为首都,可作为发起单位,津冀两地积极配合,设计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的顶层架构。进入协同发展的中后期,通过建立滑雪联盟,结合赛事开展的现实情况,逐步形成在政府统筹下民间积极参与的多边协商决策机制。


5 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对策


5.1 完善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的体系

赛事体系是由赛事内部结构,如内容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赛事能级结构等与外界环境构成,受场地资源、时间因素、市场需求和公共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应以“优化布局、配置集约、协同联动”为主线完善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体系。

5.1.1 提升协同办赛数量,统筹赛事空间布局

京津冀三地滑雪协会、体育局和联盟机构应协同交流决策,赛事时间安排和赛事空间分布,提升赛事协同开展数量。首先,形成区域性的职业、大众和青少年衔接的多层级、多级别品牌的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或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分站赛和积分赛,提升协同举办赛事的数量。其次,统筹赛事时间,科学合理安排全年赛事规划。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和雪季夜间时段,结合赛事举办的时间节点开展夜滑嘉年华、跨年夜滑雪等赛事活动,丰富夜间赛事活动内容。最后,优化赛事空间布局。要充分统筹京津冀滑雪资源,包含市内小型滑雪场、旱雪、3D模拟滑雪场等,发挥三地资源优势和长处,共同策划赛事,明确责任分工,相互弥补劣势,促进滑雪赛事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紧密结合。

5.1.2 扩大赛事规模,提升赛事规格

首先,扩大赛事规模。以赛事为主线,结合大众滑雪体验活动,设置游戏互动环节、表演节目、摄影比赛等多种形式,丰富大众参与体验。打造“草根明星”,带动大众积极参与滑雪运动。通过新模式、多元化的滑雪活动,创造良好滑雪氛围,从而推动赛事规模升级。其次,提升赛事规格。整合体育部门主办的滑雪系列赛事和教育部门主办的学校滑雪运动系列竞赛和冰雪嘉年华活动,合理规划滑雪项目的初始比赛年龄、不同年龄段的划分和项目设置。进一步健全完善不同等级滑雪赛事的有机衔接,覆盖不同年龄段的滑雪爱好者,提升滑雪赛事规格。

5.1.3 更新场地设备,提升配套服务

首先,京津冀滑雪场地应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升级改造滑雪场配置。一是硬件方面,应定期更换、升级造雪管线、维修升级缆车和魔毯等运力设施,提升滑雪场防护安全等级,为引进高水平、高规格的赛事奠定物质基础,也提升大众的参赛体验。二是软件方面,应增加警示标识、加大滑雪场安全员巡逻视察的力度。赛前要明示场地紧急医疗救护区域地理位置,强调滑雪安全须知和行为守则,提升安全宣传教育及培训的全面性和实效性。其次,要高度重视配套服务完善,以滑雪场为基础、滑雪赛事为依托,完善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搭建滑雪旅游线上线下的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信息。引进大数据技术,高效匹配产品与用户需求,为滑雪爱好者提供高质量的滑雪体验。

5.1.4 进一步完善赛事服务保障体系,采用全国大众滑雪技术等级标准

完善赛事服务保障体系。制定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办赛指南。明确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活动主承办方的基本要求,制定赛事标准,实施赛事分级,规定不同级别的赛事在赛道标准、场地路线、选手服务、裁判员管理、奖金制度、医疗环境、媒体等方面细则。要进一步细化赛事风险监控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考核制度。一是监控赛事气象条件,制定紧急预案。对比赛期间的气象做到实时监控,如高山滑雪赛事明确要求能见度大于2km、5min平均风速小于10m/s,避免在能见度较低的时段开展赛事。二是结合场地赛道特点,合理设置赛事医疗保障区。充分观察赛场地貌,高效判断损伤原因、严重程度,并且对急救队伍下达准确的医疗指令。

应采用全国大众滑雪技术等级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大众滑雪技术等级,对滑雪技术评定和赛事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大众赛事组织运行标准、管理服务指南、裁判方法准则等方面的定期培训,对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开展的组织架构和关键业务要系统了解,打破不同省份、不同等级标准的壁垒,进一步推动区域性大众滑雪赛事的流程化、精细化发展。

5.2 夯实赛事文化基础,拓展营销渠道及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效率

5.2.1 进一步夯实赛事文化基础

 京津冀“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文化认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重要的维度,应加强赛事文化内涵和外延建设,提升大众对京津冀滑雪文化的认同感。

一是打造赛事文化内涵。精神文化是赛事文化的核心,是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需要挖掘丰富的人文故事,营造良好的赛事文化氛围,加强独特的滑雪文化建设,增强京津冀大众的情感体验,提高其情感认同。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具有一流服务设施的滑雪场馆,打造一流的区域滑雪赛事品牌,创造有生命活力的竞赛制度,增强比赛的不确定性,提高比赛的质量和观赏性。

二是扩展赛事文化外延。挖掘京津冀文化特色,丰富赛事文化内容。结合京津冀城市特色,将赛事文化建设与城市特征密切结合,打造出具有辨识度的京津冀大众滑雪品牌赛事。将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如继续深化京津冀户外运动挑战赛滑雪定向,打造集京津冀美食文化、民俗文化、滑雪文化于一体的大众滑雪品牌赛事,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带动冰雪旅游产业,推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发展。 

5.2.2 不断开拓创新赛事市场开发渠道

首先,扩宽赛事资金来源渠道。一是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二是《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明确指出彩票公益金应落实到全民健身计划。应引进体育彩票公益金的融资渠道,助力赛事的基本开展。三是要明确赛事的消费主体。在2022年冬奥背景下,加大全民参与滑雪的普及力度,紧抓青少年滑雪消费主体,扩大消费主体规模。其次,形成稳定的企业赞助渠道。一是明确体育赛事赞助协议。赞助商为赛事提供资金、器材和场地等支持,赛事应明确赞助企业的冠名权、展示权、范畴权和供应权等权益,为赞助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把握赛事和赞助企业的供给和需求关系。从赛事定位出发,引导目标赞助商找到企业和赛事的结合点,甚至提供相适宜的营销策略,增加对赞助企业的吸引力,如企业文化和赛事内涵的协调对接。

5.2.3 着力提升媒体宣传的精准性

首先,挖掘赛事内容。除了报道赛事精神理念、赛事体验、赛况信息等,还需深入了解赛事,挖掘赛事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媒体提供差异化的宣传内容。在赛事不同阶段,适时调整宣传侧重点。其次,了解目标媒体。深入了解各类媒体的行为方式,包括读者受众、媒体风格、版面安排等,针对不同媒体提供相匹配的内容。如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赛事特色文化为宣传内容,邀请学生记者进行报道,以报纸、期刊为平台,使媒体风格和受众达成一致。


6 结语


赛事的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京津冀体育赛事协同发展,首要是在思想上深刻领悟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内涵,进而统筹规划好赛事的顶层设计。优化供给侧结构,策划与实施更多高质量的京津冀体育赛事,着力打造京津冀大众滑雪品牌赛事,为京津冀社会大众提供更多观赛和参赛机会,并最终促进京津冀大众的文化认同。同时,大力发展京津冀大众滑雪系列赛事,将为区域体育赛事的协同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往期推荐 /

推荐阅读:

·王晓辉、张明睿||在线负面评论对体育用品品牌信任的影响研究·许延威、王青||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研究·张春萍、张晓兰、李世民、曾焱、林小龙、张子鳌||我国职业体育商业保险市场格局研究·张兴泉、王亚乒、龚建林、景怀国、张凤玲||家庭体育视角下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提升研究·姚丹、李士英||中华武术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与时代构想研究·吕诗蒙、张强、朱丹||我国“村改居”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逻辑及有效供给
·成会君、李拓键、徐阳||体育公共服务对农民健身获得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论均等化认知的中介效应
·常娟、林姝洁、李科||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全民健身政策文本特征研究·梁思雨、杨光、赵洪波||体医融合视域下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促进研究·刘颖、王月华||基于SFIC模型的我国体医融合推进困囿与纾解方略

往期目次:

·目次|《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目次|《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目次|《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目次|《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