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民健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 // 张鹏,杨涛,刘艳娜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 ☆
本文引用格式
张鹏,杨涛,刘艳娜.新时代全民健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5):76-81.
新时代全民健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
张 鹏1,杨 涛2,刘艳娜3
(1.长安大学 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064;2.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3.西安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陕西 西安 710068)摘
要
遵循全民健身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基调,从历史传统、社会关系、文化习俗、人文条件4个方面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全民健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此提出全民健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农村传播全民健身新理念;以改善农村全民健身资源条件为抓手,减少城乡差距,建设乡村宜居新环境;增强体育健身影响力,争创乡村全民健身新典型;以全面修订村规民约为契机,引领农村地区全民健身新风尚;以地方民俗体育为特色,增强农村体育治理能力,打造乡村全民健身新窗口。
2018年,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全民健身持续向农民覆盖和倾斜,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固农民农村与农业发展的根基。进入21世纪以来已有3份中央一号文件为农业发展助力,可见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进入新时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乡村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对实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全民健身中文化元素的传承也提升了活动的格调,使大众的参与更加普遍而持久。2021年8月3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特别提出要实现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等方面伟大目标。因此,在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背景下,本文进一步探讨乡风文明建设与全民健身相结合的现实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从而促进全民健身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这是当下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1 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进一步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对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即将文明建设的各个维度,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融入乡风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对乡村群众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精神风貌等产生影响,是推进乡村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和重大目标。具体来说,乡风文明建设的本质是“文明塑造”,即在农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消解不文明现象。乡风文明建设的理念是“文化润人”,即挖掘乡村中蕴含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极因素,将其转化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助推乡村群众文明水平的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结构是“立体多元”,即实现乡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元统一,促进各组织结构协调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的方法是“因地制宜”,即结合乡村历史与现实,从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构筑乡村群众的文明家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文明建设的思维是“系统创新”,即从全局系统的高度,准确把握树立乡风文明的真正内涵,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文明传播、观念思维、工作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将乡村文明真正融入乡村生活之中,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支持。
2 农村全民健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乡村振兴是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换背景下作出的战略选择,但是由于受传统习俗等影响,农村地区体育意识、健身氛围不浓郁,以及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等种种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坚持系统思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家风民风、培养村民主体自觉性,使得全民健身成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选择。有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环境才会有健康的人类生活和健康的人类社会,其中历史传统、社会关系、文化习俗等方面是尤为重要的心理环境,而不良的心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全民健身核心价值观缺失、全民健身环境失调、全民健身治理有失规范,制约全民健身的开展,滞缓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
2.1 农村全民健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1 历史传统方面:体育意识淡薄,健身意识弱
进入新时代,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一种全新的角色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体育观念淡薄,存在很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观念意识,缺乏健康科学的生活观,导致农民全民健身参与率低、体育锻炼活动少、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不高、健身意识不强、社会适应性较差等问题依然存在。乡村全民健身的未来之路,需吸收文明乡风之精华,彰显地域之独特文化,涵纳内在精神的富足和对乡村文化的承继与涵养。全民健身秉持以农民为本,以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在农村健康服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2.1.2 社会关系方面:农村地区全民健身氛围缺失,信息沟通不畅
建立良好的全民健身环境,创造和谐的健身氛围,是满足农民新物质生活和新精神生活水平的前提和必然要求。时下农民的整体素养和社会风气符合乡风文明建设中培育优良乡风、民风以及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但是目前乡村居民文化水平、人际关系交往信任、社会融入、信息素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和谐的问题。农村也仍然存在体育人口偏少、体育活动匮乏、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体育项目不太符合农村实际等诸多问题。同时信息素养偏低使农民信息获取、接受、应用和反馈能力较弱,制约有效互动与情感沟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下,给农民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传递带来诸多不和谐的问题,也制约着体育运动的开展。
2.1.3 文化习俗方面:农村地区全民健身治理有失规范
乡村治理村民自治制度主张公民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这在全民健身中体现为参与过程中的思想和习惯,是一种非正式性的制度框架。城镇化转型过程中,落后及偏远地区农民固化的传统村规民约使得新思想短时间无法内化于心,于是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了全民健身治理过程中制度的缺失。近距离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融入情况也会影响全民健身秩序;全民健身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程度,可以催生道德认知,增强情感交流;全民健身运动规则性、竞争性、合作性、互惠性的特性,可以引导农民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形成共识,增进彼此的信任,加快社会融入及促进快乐极大化;可以催化培育信息素养,建立更便捷、更丰富、更科学的平台互动及情感的交流。
2.2 农村全民健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出现问题的成因
2.2.1 农村地区全民健身意识缺乏
全民健身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是造成农民身体素质较弱、身体疾病较多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农民自身缺乏对全民健身价值的正确认知,农民表现出难以接受体育锻炼,不愿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实际需求度不高的特征;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条件水平的落后也使得农民身体素质较差。
2.2.2 农村全民健身供求错位,政府管理不完善
一是全民健身供需错位,信息渠道不畅。政府职能部门与全民健身参与者未能形成需求表达机制和反馈通路,导致全民健身产品生产和供应低效,多元化需求搁浅,农民体育需求未能明显增强。二是管理、运行制度缺陷。传统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外在动力机制和以农民需求为核心的内在动力机制呈现为单一的开放式管理运行制度;政府、农民和社会组织多元协同决策尚未形成,忽视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三是经费短缺,基础配置不均衡。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维护、健身活动组织与指导、农民体质监测与评价等多环节都需要有经费支撑和保障,目前东部和西部地区场地建设与经费投入严重不平衡。另外,政府部门管制型观念影响了农民参与全民健身的主动性。受制于全权全能体制,农民参与全民健身,包括健身路径选址、健身器械配备、健身工具使用和指导等缺乏话语权,执行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农民参与程度较低,健身资源的分配及利用不合理,制约了农民参与健身运动的积极性。
2.2.3 农村地区居民身体素质较差
农民身体健康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基石,是强健身心、助力乡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受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影响,农民的健康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重视,而依托医疗保障是目前大多数农民对于健康问题的普遍共识。当前我国乡村全民健身开展中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弱,身体疾病较多。由于乡村生活条件较落后,缺乏先进、全面的医疗设备,农民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再加上其体育认识水平低、体育观念淡薄等,使得全民健身政策开展和落实困难重重。
3 全民健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上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倡导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适性,以人民为中心;二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资源的均等化;三是全民健身影响力的效益彰显;四是全面健身的规范化,自治、法治、德治的命运共同体模式;五是逐渐实现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图1的路径架构可知:新时代全民健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探索的意义在于满足农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促使农民获得最大程度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不仅是乡风文明建设的要求,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核心。全民健身的发展契合乡村振兴战略,也契合乡风文明建设。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农村传播全民健身新理念
3.1.1 积极倡导文明健身
首先,以全民健身发展目标为指引,明确“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强化人们对全民健身的正确认知,形成规范个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和行为的基本框架;坚持农民参与全民健身行为规范,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乡规民约,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升思想道德素养,营造和谐、安全的全民健身环境。其次,构筑全民健身道德文明。通过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比赛、文艺表演等形式,利用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树立典型,传播正能量,形成集乡土特色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全民健身文化氛围,增强村民对全民健身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行为约束和基本规范。最后,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全民健身。
3.1.2 大力促进规范化健身
一是政府从“管制型”走向“服务型”。要建立和谐发展的意识,为实现全民健身发展的终极目标提供服务;要树立服务者的形象,为全民健身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资源供应及政策方针,建立全民健身完善的法律法规、合理的配置资源、开发与利用市场。二是农民体育社会组织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壮大在乡村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政府工作相对接,强化市场观念,积极利用市场机制自行调节和转移、委托,以和谐为目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建立政府部门和农民沟通的桥梁,不断深化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组织公信力,自觉接受群众和政府的监督,强化组织公共性建设,积极拓宽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等。
3.2 以改善农村全民健身资源条件为抓手,减少城乡资源差距
3.2.1 建设美丽健身生活圈
就农村环境整治的要求而言,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需因地而异,聚焦群众所思所盼,反映地区的实际需求,以种类配置齐全,建设规模适当,设施方便实用,设备安全合理、整洁、卫生、环保为原则;充分利用乡村特殊的地理资源、人居环境,合理利用和改造场地设施;以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建设方式,做好已建场地设施管理、运营和提档升级,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资源服务于乡村全民健身。以陕西省为例,宝鸡市渭滨区高家村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诠释了体育健身的吸引力。在现在农村人大批涌入城市的环境下,除了当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推动,高家村的体育健身中心不仅引来了大量村民前来锻炼、健身,还让村里不少青年人回流就业。另外,西安市长安区也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构建“15分钟健身圈”,打造多个具有自身特色的IP品牌赛事,如2019长安大学城半程马拉松等。
3.2.2 强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完善健身设施建设顶层设计,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促进工作;争取到2025年有效解决制约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瓶颈问题,相关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高效,健身设施配置更加合理,健身环境明显改善,形成群众普遍参加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山东潍坊严格贯彻落实《意见》,政府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以上,用于新建、改造和提升全民健身工程设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全市行政村(社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健身设施遍布全市,体育场地设施达到9076个。2019年,市体育局在全市新建、更新行政村(社区)健身工程480处,并为223个受灾村(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为村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极大的便利,充分强固体育设施建设。《意见》的出台能有效协调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分配不均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对农村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以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强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应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的各项要求,加强领导,统筹兼顾,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组织设施与维护管理工作,确保农民群众能够就近、就地参加健身娱乐活动。
3.3 以增强体育健身影响力为目标,争创乡村全民健身新品牌
3.3.1 健全农村健身新组织,激活体育组织发展活力
加大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的整合力度,完善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重点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也鼓励农民体育协会、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加入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壮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力量,共同应对农村健身新需求,化解群众身边组织力量薄弱的现实问题;同时,要激发体育组织发展活力,通过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等措施,引导农村体育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活跃度,丰富运动健身内容,为满足乡村居民多元、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选择。
3.3.2 繁荣全民健身赛事体系
以春种秋收的农事为主题,大力开展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和文化生活习惯的健身赛事,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传统的劳动画面,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其中,检验健身的实际效果和获得精神满足的成效。温州市永嘉县“美丽乡村岙运会”就是典型例子:为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体育健身氛围,从2016年起已连续举办5届美丽乡村“岙运会”,让各县镇的参赛农民选手共享体育运动的乐趣;支持各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举办老百姓喜欢的健身新赛事,提高覆盖面,降低参赛门槛,关注边缘人群,接地气又不乏时代新鲜感;扩大健身竞赛比重,构建农民之间、村落之间、乡村内部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增进友谊,促进和谐交往,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3.3.3 扩大体育健身影响,促进农村体育消费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上升,体育消费结构更为合理。扩大体育健身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促进农村体育消费以及转型升级,是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等政策的要求,也是推进体育消费持续提质扩容,进一步发挥体育产业在扩大内需等方面作用的体现。另外各省市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举行体育比赛和兴办体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居民体育观赏性消费和实物型消费的比例,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满足农村体育健身的需求、丰富乡风文明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3.3.4 创全民健身新典型
营造健身文化新氛围,开展广泛深入调研,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和健身赛事,引领当地全民健身活动;塑造健康舆论新环境,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树立典型,传播正能量,传播乡土特色和乡村民俗,增强村民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树立全民健身发展新典型。发挥乡村全民健身鲜活案例的示范作用,把体育旅游与全民健身紧密结合起来,结合乡村独特的地理优势、特点,提炼全民健身文化精髓,品牌为先,实施王牌全民健身活动、赛事计划,打造特色,扩大影响,凸显价值。
3.4 以全面修订村规民约为契机,引领农村地区全民健身新风尚
3.4.1 以自治之风辅行为之纪
首先,要自学自立,规范参与。要以全民健身集体行为的形式加以规范和明确,增强集体观念,加强自我学习与培训,强化自我管理,逐步建立个人行为规范准则,形成共同治理、和谐的健身大环境。其次,要自强自管、严格管理。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全力提升村民综合素质,树立遵纪守规的观念,养成依规办事的习惯,在规则范围内开展健身活动,建立和谐社会关系。最后,要自治自律,约束行为。实现农民参与全民健身自治权利的表达,针对村民最关切、最迫切的问题,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共商共建共管,确保知情、参与、决策和监督有效落实。
3.4.2 以法治之本补关系之阙
立足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内生于村民共识的村规民约,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依托和制度保障,重在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纠纷,培育法治观念、精神和弥补法律漏洞。第一,协调社会关系,化解全民健身矛盾、纠纷。第二,树立法治观念和提升全民健身法治精神。第三,填补全民健身法律漏洞。村规民约延伸国家法律覆盖范围,将国家法律政策具体化、地方化,形成乡村全民健身行之有效的具体制度。
3.4.3 以德治之魂筑长远之需
村规民约是乡村居民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集中体现,为全民健身提供道德准绳,具有独特的传承、筛选、更新的作用,同时具备传承健康文化、追求健身价值、培育和谐社会风气的积极作用。其一,传承健康文化,培育良善的道德素养和精神风尚。形成崇尚健康、互尊互助、和谐共处等传统美德,通过村规民约代代相传。其二,追求健身价值,构筑道德文明。通过乡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引导乡村居民健康生活价值导向,形成现代健康观引领下的健身价值自觉,在崇尚健康、互尊互助、和谐共处的环境中塑造健康价值取向,从而引领乡村全民健身良好社会风气。其三,培育和谐社会风气,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倡导和谐生活,鼓励增进交往,逐步扩大生活圈,维护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3.5 以地方民俗体育为特色,增强农村体育治理能力
民俗体育是乡村社会、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传、较为稳定的体育活动方式,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流行的风尚和习俗。全民健身立足于经济转型期的乡村社会,民众健身观念和健身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为民俗体育文化的变化。寻找民俗体育遗留下来的民众生活的轨迹,延续全民健身发展历史,传承民俗体育之精神传统和人文习俗,凝练地方特色,打造新时期乡村全民健身民俗生活内涵式发展新窗口。
3.5.1 立足生产生活民俗,夯实物质基础
农村地区全民健身的开展要以地方生产活动为基调。在健身需求大众化、商业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下,将农村地区的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成为现代射弩比赛、水上运动、休闲文化驿站等活动形式的历史原型,在传承地方生产民俗的同时也创新全民健身服务形式。针对乡村生产民俗的特殊环境,全民健身在立足民俗的基础上也需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发挥创造性功能,提供包含项目设计研发、项目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为地方民俗体育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
3.5.2 拓展游艺民俗,丰富精神世界
首先,挖掘民俗题材,深入健身体系。中国民俗节日达20个之多,不乏涉及体育活动主题者,全民健身要致力于从民俗文学作品中探索体育习俗的浩大工程,通过民俗体育实现民众精神体验、时间观念和生活节律;开发本土民俗文化体育元素,方法、内容要接地气,符合民众健身习惯、态度、价值观、思维,场地不必拘泥,“文化自觉”的意识灌输其中。其次,打造民俗品牌,推动健身竞技。立足民俗文化时代背景,打造制度、精神及物质为核心的特色体育文化品牌,形成多元健身、竞技赛事体系,扩大民俗体育社会影响力。最后,更新民俗观念,丰富精神世界。关涉民俗信仰问题,用“健身干预”逻辑指导民众的健身行为,丰富其精神世界的同时促进全民健身的有效落实。
3.5.3 优化社会生活民俗,促进社会和谐
一是重构全民健身组织力量。完善农村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岗位设置及职责分工,构建管理部门、社区、村委会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实施全民健身路径要充分考虑民俗要素。二是打造全民健身新节气。以“全民健身日”为依托,在一年之中依据民俗时间节律设置多个“健身日”“健身节”,顺应民众参与健身的身心规律。三是打造全民健身新礼仪。在全民健身工作中融入礼仪文化,以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传递礼仪的精神含义,充分利用村内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现代自媒体等发挥舆论作用,使村民感受舆论的强大压力而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4 结语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关心民生福祉,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民生问题一直是重点和热点问题。新时代、新形势、新格局下,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和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发展,范围必须全面、深入辐射至广阔的乡村和偏远地区,全面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当前全面构建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虽然我国仍然存在着城乡全民健身进程差距较大以及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窘境,但随着国家及省市体育政策法规的落地,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人民的幸福度、满意度和参与度大大提升,逐渐形成了全民参与、全民和谐的新格局。
2021年第5期专题研究推荐:
·北京冬奥周期世界主要强国科技助力备战策略及其镜鉴 // 李桂华,袁俊杰,李晨,苏钰莹·国外冰雪运动政策运行经验与启示研究——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 // 王婧文,张崇龙,叶茂盛,邱招义,王寅博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京津冀大众滑雪赛事协同发展研究 // 武雨佳,王庆伟,刘弋飞
·文化资源视角下东北地区冬季体育观光化发展研究 // 吕然,杨长明,刘英伟,曲贵文,杨岱泓
往期目次:
/
点
击
关
注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